元代以前,本有辽、金、西夏之兵器可述,但实物阙如,记载甚鲜,颇难如汉族兵器,为有系统之研究。就大体论之,辽、金、蒙古之兵皆为长于骑射者,而其长短兵器,极为犀利精锐,甲胄亦极坚良。如史载宋高宗十年(金天眷三年)五月,金将兀术与刘锜战于顺昌,兀术披白袍,乘甲马,三千牙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又有铁骑军,号“拐子马”,女真为其号长,所向无前,是也。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以械。诸部族平时田牧,各有分地,有事则举部皆兵。而每一君主即位,又必分州县、析部族,以置“宫卫军”。诸亲王大臣,亦自置私甲,以从王事,是为“大首领部族军”。其“五京乡丁”则以土著之民为之,仅以保卫地方,不恃以作战。尚有“属国军”,有事征之,助兵多少,则各从其便,无定额。各种兵器,以宫卫军所用者为最精最佳,大首领部族军之兵械次之,乡丁之器,则较为杂沓粗笨矣。

契丹兵制,凡男子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隶兵籍。征兵则用金鱼符调发军马,又用银牌二百捉马及传命。正军每名备马三匹,备铁甲九事、弓四、箭四百、长短枪、、斧钺、锤、锥、小旗、火刀石等器。其远探拦子马,皆全副衣甲,人马均然。拦子马有时多至万骑。即暮环绕御帐,自近及远,析木梢屈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棚之备。每战四面列骑为队,队各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一队先进,胜则诸队齐进,败则第二队继进,更迭攻敌,其后金兵较强,契丹称辽以后,未历多年,即为金人所灭。金人之兵亦不多,器械则甚精锐,弓箭、甲胄早皆著名。金制,诸部长平时称“勃堇”,战时称“猛安”“谋克”。猛安,千夫长;谋克,百夫长也。其后用兵,于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后改都统为元帅府,置元帅及左右副元帅,而元帅常居守不出。最后行兵曰元帅府,平时称枢密院,而罢万户官,一切兵器制造监试颁发,元帅府实际揽其大权焉。女真部落本极寡弱,其初起兵内侵时,兵数乃不满万,但其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器利,适与宋室情形相反,故能战胜攻取,所向无敌。迨至占据中原以后,自顾军力太薄,乃杂用汉兵及契丹兵,嗣且组织汉军为佐,兵器之精锐者,仍由金军专有,但不旋踵即为蒙古人所败而瓦解矣。西夏之兵制不同,其兵器似有一部分源出于汉(如上章所拓之西夏环首小铜刀二柄)。一部分或受有匈奴、突厥及蒙古人之影响,惜均缺乏实物可凭。其行军似不如蒙古诸族之勇悍神速,故其勃盛时期亦不久。

蒙古族全盛之情形则与上三族相反。蒙古称尊之大帝(西文称为大蒙古人,The Great Mongol),其势力几于统治全亚洲,且西及欧洲之一部分;兵力之雄、器械之精,近于举世无匹,此将近百年时期,历史上号称元代。

元代兵器,似须分为两种论之。一种为宋代所遗之各种兵器。宋代虽亡,元兵入华者不多,内地治安仍用汉人军队维持,此种军兵所用之兵器,仍为内地兵器,元人明知其不佳而弗顾也。上节业已逐类详示此种兵器之形制矣。一为元人自制自用之兵器,即蒙古兵器,其种类颇多,制造极为精美,尤其是蒙古大帝占领印度西北德里城,建都其地之后招募各国良工所制之兵器,更为犀利华美。此种蒙古兵器,当清代全盛时,蒙古王公有以其先世物十余器进贡清廷,今特为之影印量度而公之于世(第七十七图版)。

据史书所记,元代兵制似极为复杂。其出于本部族者,称为“蒙古军”,凡男子年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皆从军。且童年即编籍,谓之“渐丁军”。其出于所属诸部族者,称为“探马赤军”。统治内地后,征民为兵,谓之“汉军”。其统兵之官,辄以兵数之多寡为爵秩之尊卑,如万户、千户、百户,皆世袭制也。蒙古人既平定各地,其兵皆有一定之籍隶。譬如河洛、山东,以蒙古军及探马赤军分戍之,江南戍兵,则蒙古军较少。至于兵籍如何分配,则唯元代枢密院中长官一二人知之,故有国百年,汉人从无知其兵数者。且元人严禁关于军事及兵器之研究及论述记载,故终元之世,未见有涉及兵器之著作焉。虽然蒙古人之兵器世人亦多有知之者,故仍得依上例分类研究之。

壹 元代长兵

蒙古军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骑、步兵皆极精射术,均以弓箭为唯一之利器。除弓箭外,尚用剑与镰刀及斧与锤为杀敌之利器,似不喜用长兵,此为蒙古军与同时各军不同之要点。但蒙古军亦非无长兵者,其骑兵善用之标枪,有时枪体甚长,直亦可谓之长兵矣。据十六世纪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波沙(Barbosa)之记载:“蒙古王之兵士乘马者较多,其马与鞍均小,而骑士能使其身与马联合,运转如一体。蒙古骑士咸执一体轻而甚长之标枪,以为冲锋陷阵之长兵,其标枪之铁刃头常系四角形,极为尖锐牢固,此为蒙古主兵”云云。又据印度Ain-I-Akbare未经刊印之古书稿中所抄出之蒙古王阿克巴尔(Akbar)时代之着色蒙古兵器图[3],蒙古军所用之标枪有三种:其一名“欺胡大”(Tschehonta),其体甚长,向前之刃作三角形,杆尾之刃作花瓣形,两头均可刺敌,亦可掷出杀敌(第七十六图版第十二号)。其二名“巴尔恰”(Barchah),体亦长,向前之刃近于斜方形不知是否即巴尔波沙氏之所谓四角形,杆尾之刃作圆头钉形,两头可刺,亦可掷杀敌人(第七十六图版第十四号)。其三名“三尾掷枪”,向前之刃作圆头钉形。杆尾有三尖刃,不在尾端,而装置于尾之旁边,略含箭羽之意义。此种标枪之体较短,虽亦可在马上刺敌,但其作用纯为抛掷杀敌之远刺器,故称为“三尾掷枪”(第七十六图版第十三号)。其他蒙古长兵,或者随时随地尚有异制,但均非蒙古军之主要兵器也。

贰 元代短兵

元代蒙古军之短兵,尚剑与斧,锤与短式标枪次之,刀又次之。其剑、斧、锤、枪之形制,均与汉器不同,唯实物罕见。其侵略印度时,曾遭遇剧烈之战争,是以印度至今尚藏有蒙军所遗之兵器。据印度史及英国东方兵器学专家达敦爵士之记载,斯时蒙古军之兵器精美而丽都,兹节述其大致如下:

印度王拉西乌德丁(Nasir-ud-din)朝代,通称为戈利安朝代(Ghorian Dynasty)时,蒙古早已强大,业已屡次进兵侵略印度,斯时蒙古王乌鲁汗(Ulugh Khan)之军队,已占领印度东北边陲,印王乃于西历一二五九年以优礼隆重接待蒙王大帝成吉思汗之孙呼拉古王(Hulagu)所派来之大使,并陈兵二十万,炮车三千辆,战象两千头,又耀示其金制甲鞍、金与宝石装饰之刀剑,以威慑蒙古人。孰知蒙古人并不畏惧,侵略愈急。至一三九七年,蒙王铁木耳亲征印度,攻至德里城,一面挖筑壕沟,一面驱军与印度回王马木德苏丹(Sultan Mahmud)大战。斯时铁木耳所领之蒙军仅万人,马木德王则有步兵四万人,骑兵一万人,战象一百二十五头,均披战甲,载战台,台中均藏布可掷远杀敌之火药制手榴弹(印度名为Radandaz)及骇敌惊马之火药制花炮爆竹,投掷之武士,密布于台中。乃铁木耳不顾一切,挥其右翼战士,发箭如雨。其左翼则挺刃前进,直取回王;战未久而印度军大败,德里城失,元铁木耳军追至恒河,即在德里城进印度皇帝之尊号。据斯时意大利探险家威尼斯城人马哥波罗[4]氏(一二五二至一三二三年)之记载,当时缅甸王曾进兵印度与蒙古皇帝忽必烈大战,缅王有大象两千头,均负有精关坚固之战台,可容战士十二人至十六人,又有骑、步兵约六万余人。蒙古骑兵虽精悍异常,但为数不多,一见大象,马即惊溃,蒙军乃立即下骑,将马匹拴于树林之内,人亦潜伏其中。迨至象队大至,距离渐近,蒙军乃奋其强弓,一齐发矢,箭出如雨,象死或伤,其余存者均掉尾反奔,蒙军乃复一齐上马,向敌冲出,斧剑齐下,杀声振野,缅军虽猛烈抵御,终大败而回。斯时铁木耳等蒙王之军队,除极少数有火枪外,多数均带弓箭及斧剑,间亦有带刀者。铁木耳之卫队,则除刀箭斧剑之外,尚戴人脑盔及胸甲。其下士称红把戏者(Ounbushee,蒙古语帽子也)加服钢网衣(即连环锁子甲),称黑把戏者(Eubashee)加持锤棒,称明把戏者(Minbashee)则加戴钢盔,并持大棒。据巴尔波沙之记载,嗣后印度狄坎省之蒙古王仍首重骑兵,执长标枪,其铁镞头为四角形,此为蒙古主兵。至步兵亦均系善射之弓手,其弓甚长大。蒙古战士所用之兵器甚多,其中一种,名为轮圈,蒙人呼曰“恰加儿拉力”(Chacarari)或“恰克拉姆”(Chakram),此种轮圈甚小,每一武士之左腕上,常套带七八具之多,而以右手手指套圈摇而远掷击敌,可以深入敌人之头颈等部(当时华语呼之为阴阳刺轮,后又称乾坤圈)。铁木耳之皇孙巴白耳(Baber)亦系一代之雄,据云斯时大蒙古皇帝曾召集波斯及印度等地之著名良工名手,制造并装饰其各种兵器,备极一代之盛,举世无匹。巴白耳战士所用兵器之最堪注意者,厥为夏西帕耳(Shushbur)之瓜锤(即六边形之铁锤,见第八十二图版第十二号,第七十六图版第三十五号形制略同),手掷之长箭(形同标枪),小斧,宽体大斧等兵器。未几复添用火枪。据斯时土耳其人阿布耳·法刺耳(Abul Fazl)之记载,伊曾受阿克巴尔之任命管理蒙古皇帝之武库,其武库中所储兵器,常可敷大军征伐之需。蒙皇所用兵器,均各有名称,其所喜用之干将短刃(Khacah、Kanjur)常有三十具之多。其制每月易一剑送往宫闱中悬挂。又有柯达耳(Katal)异形剑四十具(第七十六图版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等号)。剑带名为“鸦克班地”(Yakbandi),有十二件,每星期换一次。又有短宽剑名“响德哈儿”(Jamdhar)四十柄(第七十六图版第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二等号),小宽剑“卡柏瓦斯”(Khapwahs)四十柄(略似第七十六图版第二十九号)等短兵。蒙皇之军袋上有刀八柄,有“尼查”(Nezas)标枪二十杆,有“巴尔恰”标枪二十杆(第七十六图版第十四号),每月易其一杆用之。又有“马须哈地”(Mashhadi)及八大洋(Bhadayan)弓八十具,另有他弓二十具(第七十六图版第十六、十七两号),依蒙古历每月三十二日时,按日易一弓,每月三十一日时,每星期易两弓。其余兵器如锤、斧、枪、刀之类,不计其数,均由随从武官于蒙皇出征时抬之执之以随往焉。又据一六三八年曼德期劳(De Mandelsloe)氏之记载,阿克巴尔及其子孙之蒙古军,其骑士不用火器,但步兵颇能利用火枪。至于执用标枪之兵士,其标枪乃长至十至十二英尺,能远掷杀敌(第七十六图版第十二号)。兵士多披网甲者,但并无盔冠,亦无大规模有纪律之训练。蒙古象队背负木台,台中藏三或四人,用火石枪;蒙皇阿克巴尔曾蓄战象六千头。蒙军又有炮车多具,其炮有时甚大;蒙人且能自制火药。一六〇五年,阿克巴尔之子叶汗吉耳(Jehangir)即位,曾有著述,盛言其父之丰功伟业,并赞其所用之直射炮,名为“都儿鲁斯特·昂打刺”(Durust Andaz,昂打刺蒙古语为火炮也),谓为所向无敌。又据斯时英国派驻蒙皇叶汗吉耳京城之专使赫罗(Thomas Roe)氏之记载,伊盛称蒙皇服御之美、陈设之华、武士刀剑之佳,并曾由蒙皇赐以佳刃;其中一剑鞘为纯金质,镶嵌宝石,价值十万印度金卢比之巨云。叶汗吉耳有四子,因争皇位而互相争战,据法国探险家白尔理叶(Bernier)于一六五八年所著之《蒙古大帝国》一书观之,其长子达拉(Dara)曾与其第四子沃伦格齐伯(Aurungzebe)在强巴尔(Chambal)流域作剧烈之战争。达拉将其炮车平排,用链锁衔接,以抗敌方骑兵。炮队后列蒙古骆驼队,负载火石枪之兵士;骆驼队后始列步兵,均有火枪及背弓载箭并带剑与标枪之轻骑兵。对方沃伦格齐伯之军队则与第三皇子木拉(Murad)之军队联合,其阵容大致相等,唯阵之中部藏有轻炮若干尊,又另备手掷之小花炮多具,其名曰“”或“砰”(Ban),用一小竿燃之,掷于敌军骑兵队中,可使敌马惊溃,有时亦可伤人(按此种花炮,大约系元代蒙古军自中国携往仿制者)。斯时骑兵能力仍大,因火枪用手装枪两次,骑兵已可发箭六次也。两军交绥,炮战开始,弓手继而发箭,终则双方白刃相向,斧剑刀枪从事。是以两军之最后胜负,仍以刀剑、短兵及武术决其雌雄。是战结果,达拉一败涂地,沃伦格齐伯复兴大业,迭克南印度名城。白尔理叶又谓,斯时蒙古大皇帝在印度有骑兵二十万人,蒙古步兵及炮兵一万五千人,其余印度步兵甚多。蒙古重骑兵均披甲胄,象队之木台亦然。蒙皇沃伦格齐伯既征服狄坎(Deccan)全境及加儿拉地克(Carnatic),又屡破拉锡布特(Rashput)诸印度王之联军,复南下战胜马哈拉打族(Mahrattas)。据英人杜夫(Duff)所著之《印度马哈拉打族历史》一书观之,斯时蒙帝出征帐幕(俗呼蒙古包)之华丽美备,不亚于欧洲皇室宫闱之富丽。蒙皇已有炮至数百尊之多,用印度土人运动,而聘欧洲人发炮。沃伦格齐伯之后嗣不肖无能,蒙军渐弱,印度诸族复兴运动,受英法之怂恿而渐烈。一七三四年,波斯人乘乱进占蒙都德里城,将历代蒙古大皇帝所储藏之实物,以及镶嵌装饰各种宝石金玉之名贵珍奇良刃刀剑及他种兵器,悉数辇归波斯,劫掠殊丰。斯时蒙古帝国末运已届,蒙军已无征服之能力,不久印度即为英法二国竞争之场,结果英人独占印度,蒙古大帝之最后代表夏阿拉木(Shah Alam)为英军擒获于德里城,蒙古帝国乃亡。

据上所述,蒙古军所用之短兵,有刀、剑、锤、斧、标枪等器,就中尤以剑与斧为最普通。但各器之名称种类甚繁,形式亦不一致。如第七十六图版,仅略示蒙古大帝阿克巴尔一朝时各种兵器之大者要者,已觉形式庞杂,显有曾受中国兵器及印度兵器之影响之处,尤以刀剑为最。如该图版第十九及第二十一号两剑,第十八号刀,第二十二及第三十四号两斧,第三十五号瓜锤,均显带中国风者;第二十号长剑及自第二十六至第三十二号等七剑,则显然受有印度古兵之影响也。标枪(第十二、十三、十四等号)及大弓(第十六、十七两号)则纯然蒙古制。但所谓受有影响者,亦仅限于柄部之形式耳。

清廷所藏蒙古王公所献名贵兵器,有装置汉式柄鞘者,据云均元代遗器;至一九三六年时,尚存若干件,即第七十七图版中所示者是也。计共十三器,可分为长剑、短剑与匕首三类:第一、二、三等号长剑也,第四、五两号短剑也,第六至第十三号均匕首也。第一、三两剑刃系欧洲式,第二、四两剑刃蒙古式,第一、二、四等刃均装汉式柄鞘。不知是否元帝遗器,抑系蒙古王公贡进时始为此装饰者,但第五至第十三九剑既均未易柄鞘,则此三剑或系元代物欤?第一号剑刃至为名贵,雕工精致,年代悠久。第三号剑刃与柄,均完全欧洲中古式,在意大利名为透网剑,因其刃体狭窄尖锐,能洞穿敌人铁网甲衣及铁盔之钢丝网也。第五号至第十三号短剑匕首,非但镶嵌宝石之玉柄及精工雕刻之鞘,且具有镶嵌黄金之百炼钢刃,精美异常。

叁 元代射远器

南宋已有枪炮,但至元代而毫无进化。蒙古军之所以能称霸欧亚者实全恃其骑射之精。直至十五世纪时,印度蒙皇之骑兵尚以弓箭为胜敌之利器,虽用枪炮而仍谓箭速较为便利(详上)。蒙古军所用之弓特大,军士载箭特多,故能发矢如雨,穿甲透铠而莫之能御。且其骑兵均带短标枪,可以远掷杀敌,以对付距离较近之敌人,而辅弓箭之不足,其作用可谓在弓箭与长兵之间。远者箭射,较近则掷短标枪杀之,再近则以长标枪刺之,及身则剑刺斧砍,短兵交下,此蒙古骑兵杀敌之四种程序也。第七十六图版所示之第十六号大弓,完全蒙古式,第十七号大弓则近于汉式。第十三号标枪可以掷远,尾有三尖,不但可以伤人,且有箭羽之作用也。

蒙古军所用之火器有三种:一为花炮及砰双响之类,曾广用之于印度各地,系由内地携往仿制者,欧人载籍称蒙古人能制火药,夫火药为中国古代发明之物,成吉思汗铁木耳蒙王,得之中国毫无可疑;二为土耳其人为蒙王制造之火枪,系用燧石发火之枪,据云系土耳其人获得欧洲制法而仿制者;三为大炮,系由葡萄牙人最先输入印度,而为蒙皇所得者。其后英法等国继续以较新枪炮贡献蒙皇,英法军官且曾受蒙皇任命,充其炮兵官佐焉。蒙古军内征时,已用火炮,《续通鉴》曾纪其事,但略而不详,如谓:“元顺帝二十七年丁未九月,平江城中丞相士信中炮死。”是尚非元初之炮也。又载:“元初得西域火炮,以机发石,攻蔡州时始用之,造法不传。”此则近是。此事在宋理宗癸巳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九月,蒙古将塔齐尔围金之蔡州,以炮具攻城,金总帅富珠哩中、洛索谋焚炮具未遂,仅以身免,城遂陷。此中炮具,不知使用土耳其人为蒙王所造之火炮否?至云以机发石,则似无疑义,盖斯时尚不知以药线引火,乃装燧石,拨动铁片触击之,以发火引燃膛中火药而喷掷炮弹者也。印度各地博物馆及王宫中,至今尚藏有蒙古军所用之枪炮。又载:“宋理宗嘉熙元年十月,蒙古大将琨布哈攻安丰(清凤阳府属州),以火炮击焚楼橹。”是亦蒙古军所用之火炮也。近年巴克尔(E. H. Parker)著《鞑靼千年史》一书,其中略有谈及兵器之处,谓突厥族之“兵器有角弓鸣镝、甲矟刀剑(鸣镝图形,已见上方)。其佩饰则兼有伏突(Vugh-dugh),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伏离(Vuri),夏言亦狼也”。“北牛蹄突厥……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兵器皆精好……”“契丹兵制……其正军每名备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备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即骨朵或名蒺藜,图形详上)、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盂、沙一斗、沙袋、搭、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即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合,环绕御帐,自近及远,折木梢屈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棚之备”[5]云云。其后蒙古军制多与此同,契丹骑兵每人已载箭四百,蒙古兵恐更多于此。又关于火炮一事,成吉思汗以前,女真族已用之。巴克尔氏即据中国古籍以记载此事者。据云:宋钦宗时(一一二六年及后数年),金主遣将粘罕及斡离不“……渡河围汴。汴城基趾甚大,纡曲纵斜,时人罔测,蔡京乃撤而方之;二将至城下,见曰:是易攻耳,令植炮四隅,随方而击,一炮所压,一壁皆不守,城遂陷”[6]。是金人用炮,尤在元人即蒙古人之前,惜难知其炮之构造如何耳。元代中国军队,亦用火箭,与宋代同。如正史所载曰:“元顺帝十二年,江州总管李黼发火箭射贼舟,贼舟数千,着火者多,焚溺无算。”是其一例也。

肆 元代防御武器

蒙古军以骑兵为正宗,行军以帐幕为营舍,重在游击攻取,急骋锐进,故无所谓守城之具、营防之器。迨至入主中夏以后,始采用宋代以来之城防武具,未闻有新制也。至于蒙古军卫体武器,则大有可观。据上方所述,蒙古骑兵均披网甲(连环锁子甲),顶铁盔,其步卒亦然,但器质有逊。网甲系以铁片及铁丝铜丝贯合而成者,将帅之甲则装饰金银以增其美。蒙皇之甲铠,当另外镶嵌各种宝石,以别其贵,惜此类宝器在德里城于一七三四年间悉被波斯人掠去,今已难见及之矣。法国研究东方兵器专家沙勒·毕丹(Charles Buttin)藏有大块漆皮制成之胸铠一件,以饰银钢丝连贯之,胸前装饰多数银制花片,铠由胸前正中启闭,用两钩为枢纽,铠高六四〇公厘,重六公斤(第七十八图版第四号)。据云系元代之器,或者近是。蒙古胄之具有汉风而可称为元胄者,日本博多元寇纪念馆中藏有多具,皆元帝征日本时其将士所遗者也。其中铁胄最多,皮胄亦有,《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所示之皮胄,高九寸,钵皮坚厚而涂黑漆,顶加银铜护片,上有唐代草文,中柱为插羽毛之用,眉庇铁制。胄内尚粘有小皮札及青色麻布,元代军士之皮胄也。与上述银花皮铠,可谓成套之物。铁胄形式不同,见第七十八图版第一、二、三等号,均元代将士之胄。其一为完全汉式之云龙铁胄,想系元代将帅之物;其二为胡人便帽形铁胄,或系元代蒙古步卒之胄;其三为有长体庇项及中柱眉庇之铁胄,想系元代蒙古骑兵之胄。此外尚有一蒙古铁胄,完全异形,系伦敦英国博物馆藏器(闻后移伦敦之印度博物馆,见第七十八图版第五号)。此胄之来源甚早,据意大利探险家马哥波罗氏所著之《古鞑靼记》(Tarink-i-Tahiti)所载,铁木耳之蒙古军首次侵入印度时,印度妇女见蒙古骑兵之大鼻铁胄以为神怪,群相骇倒仆地,即此种胄也。其铁钵之颠有一小尖顶,略似德国军盔之顶,钵体外加铜铁丝网数道,后有护项网,其钵系用钢铁板片及铜铁丝贯网联系而成者。其奇特之点,乃其硕大无朋之船锚形护鼻器;胄作帽形而无眉庇,故此护鼻器兼有护眼骨及口部之作用,远望之颇呈怪象,无惑乎印度妇女之惊骇也。元军,尤其是印度蒙古军,尚有护腿、护腕之网甲,以及铁盾护马铁甲与网甲等器,惜此间缺乏实物,不能图示耳。

元年蒙古军之兵器,大致如上所述。至于元代汉军之兵器,则大致与宋代兵器相同,元帝亦不求其精良及改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