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兵器半袭晋唐之制,半杂五胡及辽金蒙古等族兵器形制。元代蒙古军之兵器特异(详上),汉军兵器则大都承袭宋制,颇少变化。但宋代杂兵,已杂用各外族器形矣。明代兵器如就来源而论,可分为四类:
一、宋代传统式兵器。朱元璋之军,未即大统时即沿用之,直至明终清继,尚袭用不绝。前第六十至七十五等图版中所列是也。
二、明朝自制之兵器,与宋代兵器颇有出入(第七十九至八十三图版),且有前所未见完全出于明人创造者,如戚继光等军特制抗倭获胜之狼牙筅等器是也(第八十一图版第二号等兵器)。
三、日本式兵器。明代倭患至烈,中国兵器不能抵,于是乃参用日本式兵器。实则日本刀之铸炼成功,宋时业已开始,且已向中国输入,其时宋人欧阳修曾有诗记其事曰:“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妖凶……”可见宋时刀剑已有自日本输入者矣。明季日本式刀之源流有二:其一系明代人仿日本刀之形式而自行制造者式样大致似日本刀,而曲折稍有出入,其刃质则大都不如也(第八十图版五、六、七等号);另一种则纯系日本刀,系由日本制就直接输入中国者(第八十二图版第一、二、三、四、五、六等号)。关于日本刀进入明廷一事,英人薛理(H. L. Joly)及日人稻田于一九一三年合著在英国契尔西出版(未公开发行)之《刀剑与鲛》一书中曾纪其略。据云:日本史书及别记所载,在中国明惠帝时,即日本应永朝第八年义满王曾以楚鲁戟(Tsurugi,译音[7])十具及日本刀一柄献与明惠帝朱允炆,翌年又将大刀百柄献之。十四年(明成祖朝)复以大刀百柄献于明帝朱棣。十五年,义持王以金漆鞘大刀一柄、黑漆鞘大刀一百柄及Naginata[8]百柄贡献于明成祖皇帝。嗣后在日本永享第五年,义教王以金漆鞘大刀二柄、黑漆鞘大刀百柄及Naginata百柄贡献与明帝朱瞻基(明朝第五朝宣宗皇帝)。第八年,又以同样同数之刀献与朱祁镇(明朝第六朝英宗皇帝)。在日本文安朝第十五年,义政王以金漆鞘大刀二柄及黑漆鞘之Yari[9]及Naginata各百柄献与明帝(明朝第八朝英宗复位时代)。是则以日本足利一王室所献于明帝室之刀,已有大刀Tachi六百十九柄,Naginata五百柄,Yari一百柄之多。此犹仅就两国王室之正式馈献而言,若夫私人赠授、商家贸易,概未计及。是以明季日本刀入华之数必甚巨也。
四、火枪火炮。明代枪炮之制造甚佳,以靖边患,以平内乱,均曾建卓著奇勋。郑和辈且曾凭借炮火之威力出海西征,衔明成祖之命直指欧洲,其初率卒二万七千,以大船六十二艘航行,收功甚伟。其后经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先后出海远航七次之多,经过爪哇等四十余国。西达红海,西南至非洲东岸。称雄南洋、印度洋海上达三十年之久。是以明时海外殖民异常发达,兵威所及,各小国多由中国人为国王或酋长,按期入贡明廷,称臣隶属。如梁道明曾为苏门答腊酋长,林道乾曾为婆罗洲王,新村主曾为爪哇之主,阮潢曾为黄南开国祖,郑昭曾为暹罗国王,林旺曾为菲律宾王,均曾称属入贡明廷,是其卓卓大者要者。据英人记载,直至十九世纪下半期,南洋群岛土人尚有用明代中国枪炮抵抗白人者[10],可见明代所制枪炮之佳矣。就陆地言之,明代枪炮之威力,亦极有可观,屡克边患,祛倭寇,安定社稷。迨至明室将崩,清室称帝之时,袁崇焕犹借炮火之力,据宁远孤城,轰毙满兵至数千之多,支持至数年之久;其后清太宗用反间计陷袁崇焕受明诛,始获入关焉。据史载,袁崇焕所用之炮中有西洋大炮,想已有葡萄牙人输入之佛郎机炮矣。明季海上交通极为发达,欧洲人且有服官明廷甚久者。袁崇焕所用之炮,或者已为斯时欧洲最新式之炮乎?明代自制火器尚不止于枪炮,如地雷、水雷、流星炮、连珠炮、万人敌大炸弹等器,均曾克奏奇勋者也。抑明军出海登陆与土人作战,亦并不专恃枪炮,其长兵短兵盖均较优于土人之兵器(十数年前,马来半岛某海岸尚出现明代沉舟,其中长短兵器多具,有经英人收入当地博物馆者。又南洋群岛及马来半岛亦常发现明代将士遗墓,其刀剑等器,悉遭欧洲好古家易去矣)。即以刀之一器而论,至今南洋群岛、马来半岛、尼泊尔、暹罗、缅甸、越南诸地,犹均用中国音呼其名为刀。形式虽有不同,名称则统一,均称刀,犹可想见受明季之影响焉。
由此观之,明代兵器,实较优于宋元两代(指元代之中国军器而言),颇有复兴之气象。故明代文化,较优于元代远甚。科学艺术盛兴,士重实学,民重实业,上下求新,国力隆盛,且输入欧洲新知识,斯时中国在国际上之地位,俨然可为亚洲文化之代表。是以关于兵器之著述,亦开秦汉以来列代未曾有之盛况。如唐荆川之《武编》、毕懋康之《军器图说》、王鸣鹤之《登坛必究》,以及戚继光诸名将之著作(《纪效新书》等),均明代杰作也。尤以明防风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为最详细重要,图像之多,搜采之备,不亚于宋时敕编之《武经总要》。而如此庞然巨籍,竟能出之一人之手,为更可钦佩也。且尚有苦心研究科学之人在焉。如明宋应星著之《天工开物》,可谓系自《周礼·考工记》以后,历秦汉唐宋元诸代而未曾有之著作,可以与斯时欧洲科学家媲美者。于是冶铁铸兵之术,自战国以来,千数百年鲜见著述记录者,至明代则能嗣其绝响!吾人乃获于上述明代长兵、短兵、射远器及防御武器之外,增加系兵及冶铁之研究焉。
壹 明代长兵
明代长兵,小部分系承袭旧制,大部分系明人自行改制或创制之器。其沿用旧制者,如各种长刀(大刀)、各式长枪,均可参考第六十及六十二等图版所示。
明人创制之长兵,大致可分为刺兵、勾兵、馇兵、砍兵、铲兵、叉兵、镋兵、筅兵及火兵诸类。刺兵之重要者,如四角枪(第七十九图版第一号)、箭形枪(第七十九图版第二号)、曲刃枪或焰形枪(第七十九图版第三号)、标枪(第七十九图版第六号)等长柄铁枪是也。勾兵之重要者,如铁钩枪(第七十九图版第四号)及钩镰刀(第八十图版第四号)等长柄枪刀是也。兵之重要者为龙刀枪,砍人亦可,人亦可(第七十九图版第五号)。砍兵之重要者,如长刀(长六尺五寸,第八十图版第五号)、腰刀(长三尺二寸,第八十图版第七号)以及铁钩枪、龙刀枪、钩镰刀均是。但此长刀、腰刀两种,新式刀制,均为先代所无,系仿日本大刀式,长其刃而短其杆,用两手握柄以砍劈敌人身体或其兵器者,与旧式长杆短刃之长刀大刀制恰相反。此种刀之效能较大,可用猛力砍劈,折断敌人长兵之柄,或削断砍损敌兵之刃,进而砍断敌人之身,非单手所执之刀剑,尤其是钢质不佳及体质较轻之刀剑之所能抵御也。此外,尚有完全日本制造之长刀两种,均明代御林军用大刀,系日本馈献明帝之刀,清宫藏器也。其一种为双手大刀,通长英尺五尺四寸五分,介于长兵短兵之间(第八十二图版第一、二两号)。另一种为长柄短刃长刀,刃甚窄小,仅长英尺一尺七寸,木柄则长至七尺五寸,名曰剃刀,日本长兵中之利器也(第八十二图版第三、四、五、六等号)。铲兵之重要者为月牙铲,长明季小尺一丈(第八十图版第三号),略似宋代之叉竿(第六十四图版第九号),而刃之曲度稍异,作用恐亦不同;宋叉竿长宋尺二丈,两歧用叉,以叉飞梯及登城,近于攻城之兵;明铲则系长兵之一种,且其錞有刃作枪头形,亦可倒用此铲为枪也。叉兵之重要者为马叉(第八十图版第二号),长丈余,茅元仪注曰: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想亦系步卒所用之长兵。镋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镋(第八十图版第一号),长与月牙铲同;茅氏注曰:以纯铁为之,盖恐用生铁则易折其翼也,錞亦有尖刃,可倒用为刺兵。此器原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齿形镋则兼有兵、勾兵之作用,诚属利器,唯恐使用较难,须经过精细之练习耳。又山西太原民众教育馆所藏之明三叉,乃无齿波折翼形镋也,作用相同(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二号)。筅兵之著者为狼牙筅,或狼筅(亦名长枪,第八十一图版第二号),此器纯系明代将士发明创造之长兵,为前此所未有者。据云戚继光等将帅,因他种长、短兵器,辄遭日本良刀砍断削折,乃创造此种多刃形之长兵,用铁,且可用江浙坚竹为之,以之抗倭,曾屡获胜利。《登坛必究》《武经》《武编》及《武备志》等明代兵书,均图此器,而略有不同。《武备志》所图者仅有九层,《登坛必究》所图者有十一层,即吾人所择入者,《武编》唐氏注曰:“此器名狼筅,长一丈五尺,重七斤,有竹铁二种,附枝必九层、十层,十一层尤妙。”器首亦削尖如枪头,其效能则具有刺、砍、勾、叉、、铲、镋、推、拉等作用。江浙产大竹,一夕可制多具,无惑乎戚继光氏能突出奇器以胜倭寇也。火兵亦为明代特制长兵之一种(并非普通火器),亦为胜倭之器。据云源出宋代,其最著者为梨花枪,系用普通矛形枪而施以喷火烧灼敌人之作用者。明崇祯八年,兵部侍郎毕懋康所著《军器图说》中曾图示其器之形制(第八十一图版第一号)。据毕氏注曰:“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着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宋李全曾以此种枪雄霸山东,先臣胡襄懋、宗宪得其法,秘制之,在沈庄以御倭寇,果得其用。此器装药之铁筒,外形如笋尖,小头口宽三分,大头口宽一寸八分,大头入药,闭以泥土,尖头安信燃放。筒可轮换。人可携带数筒,随放随换。”此以长兵而兼有射远效能者,在新式火枪之前,诚属一种有效之利器,且可以表示宋代人在欧人之前,即知利用其所发明之火药为手执射远器,不只南宋之霹雳炮及炮车为然也。毕氏称宋李全昔曾以此枪雄山东,是其器在北而不在南,不知诸史书所称南宋军用之突火枪,是否即此种梨花枪之变体,抑另为一器耳。
贰 明代短兵
明代短兵,大部分与宋元短兵无甚差别,唯外形略异耳(参看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等图版)。其小部分则系明人创制之器。以刀而论,明代长刀、腰刀,均仿日本刀式,与宋元之刀已大异,即其短刀,亦完全日本刀式也(第八十图版第六号)。但著者所藏明马刀一具(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五号),其纯钢有屈伸性之良刃,柄鞘之装饰华美,全无日本刀影响,亦迥异宋元腰刀。大约明廷将帅,除采用日本刀制外,或兼用欧洲名刃装制中国式华丽腰刀,而明军所用之腰刀、马刀及短刀,亦未必尽如茅元仪氏所图之三刀形式也。
以剑而论,大概战国以降,从征军士,多用刀及其他短兵,而鲜用剑,帝王将帅,则犹尚佩剑之风,明时仍然如此,视剑为军官之佩兵,但并不一致,军官之佩刀者,早已多于佩剑者矣。明代普通剑形,亦脱胎于唐剑,而于宋元之剑相似(参阅第六十三图版第七、八两号),但护手之形稍异。如著者所藏之明代七星剑(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四号),可示明剑之一般形制,其护手与《武经总要》所图示两剑有别,而剑首亦不若斯庞大也。其次为鱼骨剑。此类奇剑,系明帝御制之器,以两面有齿形刺之鲨鱼鳃前凸出之直骨为刃,而装以饰铜之木柄,清宫藏有数具,即第八十二图版第九、十、十一三号所示者。是否模仿宋代狼牙棒及杵棒之制(第六十五图版第五、八两号),改头换面而作此种剑,无可稽考,但其数恐必不多,其用途亦未必广耳(按此种鱼骨,系一种鲨鱼口前凸出于外之天然双刺骨,并非人工作成者。至今台湾土人尚用为短兵)。同时摄印之明帝御制铁锏二具,均铜柄铜护手,刃之中槽甚宽,刃尖一圆一锐(第八十二图版第七、八两号),柄首一平一作瓜塔形,柄之近首处穿孔贯索,想为悬腰兼防用时脱手者。
明人喜用锏,不仅帝室为然,各省均偶有出土者。十数年前,著者在北平天桥市上曾见及明代铜锏数对,均成双而作配偶式,当系双手所用者,但均甚沉重,不便挥击,大力者始能旋转如意也。
此外各地所藏明代杂形短兵而承惠赠影片者有数器。一为明代铜瓜(第八十二图版第十二号),即瓜形铜锤,铜首铁柄,通长十六英寸,形似后汉骨朵、宋代蒜头(第六十三图版第三号)及元代蒙古军之“夏西帕耳”瓜锤(第七十六图版第三十五号),而柄形有异,柄质亦不同也。二为明代铁标枪,通长仅六八〇公厘,枪头即刃,长二三五公厘,尖尾长七〇公厘,上下尖而中肥(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一号)。此标枪甚短,有如长箭,其形式利于掷远,两端均可刺人,利器也。三为明代短柄三叉,略如镋制而横叉平行,作波折形,式异而作用有别,通长仅一点一〇五公尺,系介于长兵短兵间之器也(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二号)。四为明代戟形短枪,名为双手带,其形略如宋代之戟刀(第六十二图版第五号),而刃形有异,下亦无尖鐏,通长仅八〇五公厘,或者系三国时孙权等人所用双戟,亦名手戟之遗制乎?(第八十二图版第十四号)五为明代二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第六十五图版第一号),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作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故其名作鞭也(第八十二图版第十三号)。明代短兵之大致如此,其间颇多创制之器,便利有过于先代者。
叁 明代系兵
系兵者,以绳索或以铁链扣系一兵器,手执索链之一端,而用力将他端所系之器掷出击人或钩人;其作用介乎短兵与射远器之间,可以抛掷击远,亦可缩短以击近身之敌之兵器也。系兵未必始于明代,但明人用之颇多,不但步卒、骑士均曾用之,且出海远去之明代海军亦曾利用之,以作舟上战及登陆后抛击土人之特种兵器。此种明兵之形制必繁,明茅元仪氏之所图示者,只有三种:一为飞锤,即流星锤。一绳索之两端,各用铁环扣系一六角形之铁锤,其锤一名正锤或掷锤,用右手掷出击敌;一名救命锤,用左手紧握,名为救命者,因危急时,亦可用以击敌也(第八十一图版第四号)。二为双飞挝,系用不同式之绳索两件扣系。茅氏注曰:“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是则其器之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不能脱走,亦可见明人制兵已参用活动机械学之知识矣。此类器在明代木舟航海作海上战时,必曾辅助火器及长短兵器之不足,而施展其特别效能也(第八十一图版第三号)。三为飞钩,亦名铁鸱脚。其形略如船锚,先用铁环索扣系,再加粗大绳索系之,以便抛远。此器体重力大,据茅氏注曰:“钩锋长利,四刃,曲贯铁索,以麻绳续其环;敌人披重甲,头有鍪笠,又畏矢石,不敢仰视,候其聚至,则掷钩于稠人中,急牵挽之,每钩可取二人。”是则此种钩非特为陆战防守之利器,抑亦明季海战中双方舟船逼近时胜敌之良兵也(第七十九图版第七号)。
肆 明代射远器
明季射远器,可分为弓箭与火器两种研究之。
子 明代弓箭
明代弓制,大略与宋元弓制相似,分为大弓、常弓及大弩数种,射术均甚精求。终明之世,直至满族崛起雄踞关外之时,明弓手之盛誉犹未衰焉。明箭之种类颇多,今就各处惠赠所藏明箭影片论之,已有下列诸种:一为明代马箭,通长三七〇公厘,镞如墨笔尖头形(第八十二图版第十六号)。二为明代令箭,通长三七七公厘(第八十二图版第十七号)。三为明代球箭,其镞如盂形之球,通长四一〇公厘(第八十二图版第十八号)。四为明代响箭(鸣镝),镞作小形,尾作双叉燕尾形,通长三六〇公厘(第八十二图版之第十九号)。五为明代长杆火箭,尖镞之上部、箭杆上,贯以火药圆筒,形如大爆竹花炮,尾装长羽,通长七〇〇公厘(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三号)。六为明代步箭,共六支,系明季名将周遇吉之遗物,镞长而锐,竿较马箭略长,羽已散失,通长三八二公厘(第八十二图版第十五号)。七为明代穿耳箭,全长仅二二三公厘,原注曰:“此种箭镞,其细如针,故名。”(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号)但穿耳之名不准确,当系以射穿网子甲胄为目的之箭。钢丝或铜铁丝制之连环网子甲胄,其孔甚小,唯此种针形箭可以贯穿透过,镞长射入血管,亦可发生致命伤。
丑 明代火器
明代所用火器,如枪、如炮、如爆炸器(地雷、水雷等器)、如铜制及铁制大炮,大都均系明人自制之兵器,然亦不无仿制异国器之并用。因火药系华人发明物,南宋军中已有霹雳炮、炮车及突火枪、梨花枪等之使用,见于史书。明代复兴,承先启后,其能自制精良之火器原有所本。而此时海上交通又极便利,明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思宗崇祯时,均曾用红夷大炮(红夷即葡萄牙等国人之称谓),或佛郎机大炮(西文Feringi或Ferangi,即葡萄牙者之意),防边防海,御敌有效,则仿制异国之器,亦有可能条件也。
斯时欧洲枪炮均系以火石即燧石(Flintlock)发火燃药发弹者;燧石小片系以钢片夹之,安于扳机之上,触及内装火药之枪管,或炮膛之小孔;手一扳动,燧石触击膛孔发火,燃及火药,向前爆炸,弹即随其力而脱膛远射矣。斯时期之欧洲枪制,分为长枪、短枪、短铳及手铳数种。手铳长仅如手,可置衣袋中(Pistols)。短铳长尺余,亦可置于怀中或插诸腰际(Long Pistols and Trombloms)。短枪长二尺余,体甚硕大,尤以德国制者为最大而最重,其弹亦巨,可兼为行猎之用(Muskuts and Rifles)。长枪则甚长,有长至五尺以上者,尤以伊斯兰文化如阿拉伯、阿富汗、库尔德(Kurds)等民族所用之枪为最长,常在六尺以上,枪管口径不甚大,其射远较为准确(Long Rifles and Guns)。此四种欧洲枪,在欧洲自十五世纪起即已盛行,均用燧石发火燃药;至十六世纪,制造已精,装潢颇美。时恰当明末,是否有输入中国者?以乏实物,记载阙如,殊难索证耳。斯时之欧洲炮制,可分为短射程之陆战炮及长射程之防城及海战大炮两种。明末输入中国而于防边有功者,当属于第二种炮,想其来源亦不止葡萄牙一国,如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兰西诸国所造之炮,斯时均有输入可能,惜吾国向无兵器博物馆或历代兵器收藏家(欧美兵器收藏家,常有一私人而收藏历代古炮大炮至数十尊之多者,著者前在瑞士国洛桑城近郊某老贵族邸中,曾见其地下室中藏有欧洲古炮至三十余尊之多),曾留其遗器以示后人耳。
就种类而论,明代自制之火器,可分为枪、炮及爆炸器三种。明代自制之火枪,大都以火药线引火,燃及膛内火药爆发而推弹外射,业已不用燧石发火。清宫藏有明季火枪数具,其中一具(第八十三图版第一号)系明帝御制御用者,长英尺十二尺一寸五分,近柄处装有一小撑杆,长约三尺左右,以便放枪时将小撑杆支撑于地面,以利瞄准,而便推动(西藏各少数民族之长枪,则用叉形较长之撑杆装于枪之前段,地面马上,均可撑住放枪,似较为便利。但叉形杆易受震动,非熟练者恐难瞄准耳)。除此种特长之枪外(清代呼为抬枪,直至清末时尚用以防城),明军中尚有较短之火枪,但乏实物为图耳。明代自制之大炮,以质论,有青铜制及铁制两种;以口径论,有短体大口及长体小口诸种;以外形论,有双耳柄炮(第八十三图版第二号)、凸腹炮(第八十三图版第五、九两号)、多箍厚尾炮(第八十三图版第三号)、宽箍厚膛炮(第八十三图版第四号)、米袋形神烟炮(第八十三图版第七号)、子弹形神威大炮(第八十三图版第八号)、雪茄形八面转百子连珠炮(第八十三图版第九号)等等平射炮,均短体炮也。铁制者多,青铜制者亦有;大都炮身短厚肥大,口径宽大,有时乃大至为炮长五分之一,酷似近代之迫击炮形(第八十三图版第二、七两号)。曲射炮之形,则宛如现代海军用之大炮,系明代所制新式长身大炮也。其炮体甚长,后膛大而前膛小,尾有球冠,体有四小箍,系用药线入小孔引燃火药发弹者(第八十三图版第六、十五两号)。此种长炮之制造较精,式样较新,射程较远,威力较大,想系明代海防、城防及关外抵抗异族侵略之大炮也。以炮之作用论,有平射球形大铁弹之炮、曲射远距离之炮、以尾杆旋转四面扫射之连珠炮(有如现代机关枪作用)、先放毒雾后射子弹之巨体炮(有如现代战争施放烟幕弹之作用)等炮。虽实物不齐,难为细阐,然即就此各炮而观,明代人之创造力实不亚于斯时欧洲之造炮术。惜乎明末甫见端倪之机械制造,至清而斩,更无进化可言;以后新式枪炮,乃只有舶来品可言矣。枪炮而外,明代所制各种爆炸器,亦颇可观。如水雷(混江龙)及地雷之爆炸力极大,水可沉舟,陆可炸覆敌军炮车及步骑,而制造亦颇具科学性质(第八十三图版第十、十一两号)。又如神烟飞火流星炮、毒火飞廉箭(第八十三图版第十二、十四两号)均系明人所制可以破敌之特种火器,简单易制,有时其效力亦不在枪炮之下。又如守城火器,明人之所制者,称为“万人敌”,其形方而不圆,自城上抛下,其中弹药四向炸射,可使敌军马覆人翻,折臂丧首,伤骇败退,即现代大型手榴弹及炸弹之先型也(第八十三图版第十三号)。
明代人所用之火器,如枪炮及各种爆炸器,均系明人根据科学技术自行制造者,并未受有西洋之影响,且其初并不亚于西洋之器。直至明末,内乱频仍,始相形见绌,于是始有西洋大炮之输入。考明代利用火器甚广而甚早,开国时即用之,其后屡靖边患,正史颇有所载。
伍 明代防御武器
明代防城塞及防营垒之武器,大致与宋代之器大同小异(参看第七十四及第七十五两图版)。但时至明季,枪炮已为进攻及退守之利器,故明人城防及营防,均已筑垒设炮,以为之备;除旧式城垛外,已有新式炮垒(炮台)及散形碉堡之建筑,且有护城护营地下壕沟之设备(壕沟之制,起自中国,元代蒙古军曾袭用其法以攻印度,屡建殊勋。前次欧洲大战时,各国纯用壕沟战至四年之久,著者斯时居留欧洲,曾见某报社论谓壕沟战系中国人发明者,想亦指蒙古之战迹而言也)。是故筑垒设炮,掘地为壕,此即袁崇焕在关外之所以能力拒清军不得入关至数年之久也。但就实际战况言之,关外诸族,如满洲及蒙古,终明之世,均以骑射为克敌之利器,故明军亦仍恃弓箭射敌,枪炮仅防海防边极少数军队有之耳。是以明代卫体武器,尚颇有可观,较唐宋之器已多进化,但已鲜用皮革,而唯钢铁是赖矣。明人卫体武器与先朝同,可分为卫首及卫项铁盔(胄)、卫上身及两膀之铁网衣(锁子甲)、卫手及腕之带网腕甲、卫下体之铁网裙或铁网裤、卫足之铁网靴以及活动卫体之牌盾诸类武器。明代卫首卫项之铁盔似有三种:其一种为小盔长网制。盔形如便帽,均有上轴,或直杆,或塔形杆;无眉庇,盔或下端镶窄边而上端加盖覆顶,完全曲帽形,或仅下端镶一宽边而加钉四层多数小圆星,则盔之下沿近于直下形,略如清代及现代商民之青缎便帽。此两式帽形铁盔,均甚矮小,其下沿均装锁子钢丝网,较长于盔之通高,下垂及胸,网形有自眼以下大开前部者,有自上而下仅开细缝者。此两式帽形长网盔之制造甚精,铁钵坚韧而网环极为细密复叠,可与斯时伊斯兰名胄及欧洲铁盔相比较而无逊色,系明代御林军用之铁锁子盔,为清宫藏器(第八十四图版第四、五两号)。其第二种为钵形铁盔绵丝织物护项制。此类盔之钵体较高,上作盂形,以受插羽饰之中轴。计高二四五公厘,有眉庇,形式近于宋元之盔,或系明初之器。吾人所示之影片,系法国专家毕丹(Charles Butten)之藏器,其盔上雕刻双龙向日形,并以金银镶嵌,与日本所藏元胄相似(见上),但其丝绵织品护项罩,已腐化而归乌有矣(第八十四图版第八号)。第三种为高钵大眉庇简单铁盔制。此类高盔,下宽上窄,形如尖塔而有覆顶以受中轴,眉庇甚大而分两部,一横庇向外出,一直庇较宽向下垂而作上眼帘形,盔之中部有一直垠,上接顶盖,下连眉庇,盔之下部近眉庇处作宽箍直下形,其上则作宽口小底之盏形;盔甚简单,毫无雕刻镶嵌及饰品,其背面或间有用丝绵毛织品以为护项者亦未可知。系明代普通军官及兵士所戴之盔,其钵形之曲折亦有小异之处可见也(第八十四图版第六、七两号)。明代保卫上身及两膀之锁子甲(铁环或网环连贯套制而成之锁子甲),其制造颇精,胜于宋人之器,而无逊元代蒙古军之物,尤以清宫所藏之两具为最佳(第八十四图版第二、三两号)。其式样则异于宋元两季之武装,而近于清季人所服之马褂,又如现代之卫生衣,盖胸背均不开襟,系由头上套穿者,且有小领如衣领,袖之长短,两甲衫不同,身部长短宽窄亦异,想系依服用者之身材体格而制作者。此两甲衣之钢铁环,细小精密,且有两层紧贯之处,制造颇为坚固。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亦藏有明代铁制连环锁子甲一具(第八十四图版第一号),形式与上两甲相同,袖较长而领不周围,但铁网环之制造较粗,松大而不细密,外视可以透里耳。其他明代卫体服装武器,以及牌盾等活动卫体武器,大略与宋元之器大同小异,唯鲜实物可以摄影公开于世也。
陆 明代冶铁铸兵之法
明代冶铁之法,研究及之者,有唐顺之(荆川)及宋应星氏。唐氏之论铁,兼及刀剑及鸟铳,其言曰:
泽潞出铁,上等铁丝织,如黄豆大,长丈余,用工最多。次等铁条铁,中凿三眼。三等手指铁,凿五条纹。下等块子铁。出铁之处,条铁止用两个钱一斤而已。
达子炼铁用马粪火。
铁有生铁,有熟铁;钢有生钢,有熟钢。生铁出广东、福建,火熔则化,如金银铜锡之流走,今人鼓铸以为锅鼎之类是也。出自广者精,出自福者粗,故售广铁则加价,福铁则减价。熟铁出福建温州等处,至云南、山西、四川亦皆有之。闻出山西及四川泸州者甚精,然南人实罕用之。不能知其悉。熟铁多粪滓,入火则化,如豆渣,不流走。冶工以竹夹夹出,以木锤捶使成块,或以竹刀就炉中画而开之。今人用以造刀铳器皿之类是也。其名有三:一方铁、二把铁、三条铁。用有精粗,原出一种。铁工作用,以泥浆淬之,入火极熟粪出即以铁锤捶之,则渣滓泻而净铁合。初炼色白而声浊,久炼则色青而声清,然二地之铁百炼百折,虽千斤亦不能存分两也。生钢出处州,其性脆,拙工炼之为难。盖其出炉冶者多杂粪炭灰土,且其块粗大。唯巧工能看火候,不疾不徐,捶击中节。若火候过,则与粪滓俱流;火候少,则本体未熔,而不相合。此钢出处州,唯浙东用之,若其他远土,则皆货熟钢也。熟钢无出处,以生铁合熟铁炼成。或以熟铁片夹广铁,锅涂泥入火而团之;或以生铁与熟铁并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此钢合二铁,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人谓久炼则生铁去,而熟铁存,其性柔,颇似不然。盖生铁虽百铸,所折甚少;熟铁每一铸,所折甚多。其去其存,不知其孰多而孰少也。人有谓团钢久则钢脆,与性柔之说相反。此二钢久炼之,其形质细腻、其声清甚。若铁之久炼者,声虽清然不及钢也。一先将毛铁逐块下炉入火,候微红时钳出,用稻草灰拌铁身,却入炉,大火扇透红发,值时铁花飞冒之际钳出,捶成板子,就以钢錾凿纵横深纹于其上。其纹路俱隔分数,如此三遍。初次一炼一,二次二合一,三次四合一。其蘸灰凿纹,总同前法,但尽此法制,其色白胜如银,其声清而有韵,此其证验。
计用福建方毛铁,对客买每百斤算买脚,并搬运脚价共用银九钱。
福建条铁令人用造钉装家火,造大器械不用。广东条铁,今人用抽铁丝,造大器不用。
一、炼铁。每十斤权炼作三斤。计用匠五工、工食二钱五分。约用炭价银一钱六分。通算炼就铁,计用银一钱六分六厘六毫,得铁一斤。此锻炼之大数。至于成造刀铳,工又益加,铁又益折,此须逐样监试一件才能定价。
一、炼钢。每斤计银二钱,可作甲叶。计银三两,可作好刀。
一、弊端。估造器械,官价率有余,然内而监造人员与掌局工作,以渐侵克,是以高价而得低物也。铁与炼钢之已精未精,非若金银可以成色辨计。往昔只照常制造,尚自弊多;至于炼铁,则弊益易着手盗炭。指粗铁以为精铁,而易精铁,将无所不至矣。
一、炼铁之工。须得素用堪用之人,方彼此相解。若造鸟铳,须得惯造得法之人为之指拔。
刀花、羊角煅灰、粉心水提过酸、酸草烧灰硝酱。
刀方羊角铁石硇砂。[11]
明宋应星氏所著《天工开物》,实为清代以前吾国有数之科学实业宏作。不但得斯时冶铁之要诀,且对于兵器之铸造,有所阐发,均扼要之谈也。其言曰:
冶铁 凡冶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亦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凡铁性逐节黏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锤,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唯恃冶铸也。
斤斧 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钢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凡匠斧与锤,其中空管受柄处,皆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然后熟铁包裹,冷者不粘,自成空隙。凡攻石锤日久四面皆空,熔铸补满,平填再用,无弊。
干 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盖右手执短刀,则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槊,则无所用之也。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经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旁牌是也。[12]
明代冶铁、炼钢、铸兵及制兵之术,或尚另有专书可资参考,但未能于南北各省图书馆中觅获。今姑就唐宋二氏之所述者论之。明代铸炮之术,未能如西洋锻炼之精,是以自明末以来,欧洲新式枪炮陆续输入中国。自清季始,中国新式枪炮,几于只有舶来品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