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营州地处辽东,土沃产丰,原为宋代辽金人居住之所,其后金人入主中夏,为元代所灭,金帝室遗族后裔,退居其地,日久繁衍,扩大领域,势力复盛,分满洲为五部落,长白山区为两部落,扈伦地方为四部落,东海地方为三部落;人皆剃发蓄辫,酋长则纬帽翎顶马蹄袖,是为清帝国之开始。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为宁古塔贝勒(贝勒者,王子也)时,出兵征古捋,为其父塔克世及其祖觉昌安复仇(约当明万历末年)。据清史云,斯时努尔哈赤贝勒检点将士,全国盔甲只有十三套,从征之骑步兵只有三百余人耳。兵士则长兵用叉亦用枪,短兵用刀,均皆背弓带箭,见敌则开弓远射,矢如雨至。此为清初兵器及武装制度之大概情况。清兵初无枪炮及他种火器,专恃骑射为致远之方。天命三年,清太祖内攻,斯时已能出步骑兵至二三万人之众,刀叉弓箭均备。后又规定八旗营制,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计共七千五百三十三人为一旗。全国分为八旗,黄、白、红、蓝为正四旗,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为副四旗,几于全国皆兵。终清之世,其制无改。但自清高宗以后,八旗兵制,渐成具文,旗兵仅知终身食饷赡家,有事时无兵力可言,亦无兵可用,反赖汉人军队为之效命矣。当时清太祖兵制虽立,国势虽盛,东征西讨,无所不克,但终为明军之大炮火铳鸟枪及他种守城火器所阻碍,屡次进攻失利,不得入关。嗣子四贝勒皇太极即位为清太宗,于明崇祯四年,大举攻明。出征军队,有满洲八旗、汉军八旗骑步共十数万人;且以蒙古兵为向导,马队在步队之前,继以钢叉队、大刀队、藤牌队、大旗队,声势极盛。但仍无火器营队,仍恃弓矢为射远器。是役清军虽大胜,然仍屈于明军火炮威力,仅穿界山,入雁门而止。及清世祖时,吴三桂率军出关降清,迎顺治入北京,于是明始亡而清乃获统治中原,于以见明末兵器大炮之威力矣。

就源流而论,清代兵器可分为五种:一为满洲人自制之兵器,即未入关以前,用以攻击满蒙他部族及明军者;既入关以后,用以南下攻明代诸王及明室遗臣将帅者。此种兵器,以弓、箭、长枪、大叉、大刀、短剑、藤牌、甲胄等器为最著,大叉尤多,前已略示其大致矣。二为明代兵器,经清军入关后逐渐采用,或加修改,或仍原样,而易名为清代兵器者。三为清帝统一以后,参酌历代兵器形式而创制之新式长短兵器。既异满洲之器,亦不同于明器,可称为满汉同化之兵器(如第八十五图版中之各种长兵,以及第八十六及八十七两图版中之各短兵均是)。四为清代武力最盛时,各边族贡进之兵器。此类兵器,虽由藩属贡献,但其大多数均系仿照汉式兵器而特别精制,或用黄金白玉及各种宝石镶嵌装潢,雕镂佳丽,而刃质尤为名贵,如第八十六及第八十七等图版中所示各种刀剑等器是也。五为舶来品,即东西各国制造之新式枪炮,以及军用指挥刀等等现代兵器是也。

就种类及名称而论,清代兵器仍可分为长兵、短兵、射远器及防御武器四种言之。

壹 清代长兵

研究明代兵器,有专作不少,可资考证。清代则不然。屡兴文字之狱,著述家经其陷害诛戮充徙者,不知凡几,无人敢言兵器。即前代之著作,亦复遭其贬没,如宋人之《武经总要》及明人之《武备志》,清帝敕纂《四库全书》时均列为禁书,不予收入;且下令焚毁,于是所谓《四库全书》中关于兵器一端,几至阙如;幸清代距今不远,记载虽少,而实物颇多,就器论器,亦尚易研究耳。

清代长兵大都脱胎于宋明之制,间亦有形式稍异者,于实用亦未见较佳。其最重要而为军中所必需者,有枪、刀、镋、钯(叉)、戟枪等器。依次论述之。(一)长枪。清军所用普通式长枪,在先原与明代长枪相似,嗣有所变更增损,形式略见歧异。如镞形枪、笔形枪、矛形枪、钩形枪(第八十五图版第一、二、三、四等号),形制稍改,而来源则仍未泯也。三眼枪则殊形特别,或系清军自行创制之长兵(第八十五图版第五号)。晚清长枪制,趋于简单,虽未统一,似已偏重一种,即扁镞形刃,圆底筒外加多数铜箍之枪头是也(第八十六图版第三十四号)。此枪制成为晚清最普及之枪,至今犹有用之者。(二)大刀及长刀。长刀与大刀有别,清人呼长柄大刃之刀为大刀,即长刀也;又呼短柄长刃之刀为长刀,实系双手握柄砍臂之大刀,而非长刀也,不可不辨。清代官式大刀有数种,其最普及而通用者有下述数种。其一为刃背作波折形之长柄大刃大刀,铁刃甚重,常有重至三四十斤以上者,则系大力将士所用之刀,或各地武生练习武科之具。此种刀刃,形如曲尖之长叶,其刃背凸起三峰,有如波浪起伏,刃以铁管柄连之;管柄与刃衔接处雕铁作茎斗形;下承以长木柄,柄须甚长,始能挥舞如斯沉重之大刃也(第八十六图版第二十八号)。其二为刃背作小波折大钩形之长柄大刀,其刃较小较轻于上式刀;刃之上端,外曲作直角形,刃背上部,先作四五小波折形,至背之中段,则作一钩刃,向前伸出,略偏上,但钩刃甚短。柄管不长,其上有一形如护手之铁片或铜片,片上装两铁片或铜片,雕刻成花,以为夹刃使固着于柄之用。木柄亦甚长,始获与大刃相均衡而便于挥舞。此种大刀在清季尤为普遍,军营中必有其器,武生及民团练习亦均用之(第八十六图版第二十六号)。其三为平刃大刀,刀体不重大而近于直形,刃背无波折,亦无钩,仅上部向背略凸出耳。晚清军队用之,尤以山地为宜(第八十六图版第二十七号)。其四为短柄长刃长刀,此种长刀,形似明代长刀制(第八十图版第五号),而实有不同。明季长刀刃曲;清代长刀则长刃直上,俨然直形,仅刃尖向背后微曲耳。长短与重量及铜护手制,则完全与明刀同(第八十五图版第七号)。(三)镋钯。清代镋制脱胎于明代而小有不同,如惠麓酒民所图之镋钯(第八十五图版第六号),其中刃作塔顶形或明角灯形。虽似明代齿镋,但镋形亦不作月牙形,而近于开上口之圆形,盖系满洲军自制器也。骤视之似不甚便利,但酒民注曰:“此镋钯柄长八尺,粗寸半,利刃有两锋,中有一脊,长一尺,重四斤。此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马上最便。”是清军乃恃之为马上利器,诩为矛盾两用者矣。其二为三叉镋,中刃长锐,镋形圆如半月,而不似月牙。下管筒有长与中刃等齐者,木柄亦长至七八尺,均满洲惯用之大叉,后来普及全国者也(第八十六图版第三十、三十一两号)。其三为清军所用之排叉(第八十六图版第三十二号),形如明代之三叉(第八十二图版第二十二号),而中刃较短。木柄则较长,长兵也。其他清季长兵,用途较狭,或属于仪仗排列之器,形式亦近于宋明之器,不赘述之。

贰 清代短兵

清代短兵有改制者,有自制者,有贡进者,其制较繁,而其器物之精美,亦有胜于宋明诸代者。可分为刀、剑、钩、戟、锏、鞭、斧、锤等类论之。其中至关重要而为行军所必备者,只有刀、剑两种,其余各器近于武士练习及防身之兵器。军营中有时虽亦见及,但并非主要兵器耳。

子 清代军用刀及宝刀

明代腰刀及短刀受有日本刀之影响,清代则不然。虽《洴澼百金方》所图之清腰刀(第八十五图版第八号)其重量尺寸及形式均同于明刀,类系模仿明器,但刃形已较直,且此种刀不过清季士兵所用之物,非军官、将帅及皇室所用之刀也。清军官将士及满洲军官卫士戈什哈等人所用之腰刀,其形式最普及、最盛行,可称为纯粹清代官式腰刀,而异于先代之器者。其钢刃有双槽,下部微曲,尖锐而锋利,刃之上部近于直形,刃不甚宽,亦不甚厚,盖近于欧洲之刃制,而脱离日本刀之影响矣。其刀鞘内木质或竹片,外包鲨鱼皮常染绿色,上下铜套挖花,中部近鞘口一段有两铜箍向外凸出,以受系腰之丝索;其刀柄作弓曲弧形,曲线颇特别,此为异于先代刀形之特点。柄之上端套铜帽,下端安铜套,中部缠丝索或丝索,护手作椭圆扁铜盘形(第八十六图版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号)。此种纯清代式腰刀,各省官佐一律服用之。至于皇室所用之刀,其形制亦大同小异,可以视为一类之器,或刃仅一槽而柄直,或刃无槽而均同一系统也(第八十六图版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号均清乾隆时御制御用之刀也)。间有刃曲如弓者,则系西域回族进贡之名刃也(第八十六图版第十四号)。但皇室之刀,刃上常镶嵌黄金,作云纹花纹,并雕志年代铭文及号数,柄鞘及护手之装潢亦较为富丽精美,非将帅官佐所得用耳(如第八十六图版第十四、十五两号及第一、二、三、四等号)。此种官用腰刀之外,清代尚有步卒所用之刀两种。其一种为双手砍劈之步兵大刀,柄长可容两手把握,柄首有环,如周秦长刀形,铜护手不大,刀刃特别宽大厚重,刃之上部尤形宽阔,刃体下直而上微曲,刃首不作尖形而作平线形,故不能刺人而专任砍劈。双手力砍,可以断敌首级或其臂手腿足。外人因清季刽子手行刑时一刀斩下罪人首级之大刀,与此种军刀同形,曾误认此种刀为刑刀,见诸著述,实则此系清代军用步卒大刀(第八十六图版第二十五号)。此种刀至民国而仍然发达,各省军队中之大刀队均用此刀,各地国术馆亦用以为练习之器焉。其另一种为单手砍刺之短刀,亦清代军队常用之刀,尤以藤牌队及虎兵用之最广。其刀短小轻便,以便一手持盾、一手执刀,刃体直形而锐尖,以利刺割,柄形特别,略如形(第八十八图版第三号b器)。此种刀柄前代未之见,印度刀剑则自中古以来,颇多具此种柄式者,尼泊尔国亦有之。或即清代步卒大刀及虎卒短刀之所从出,是以其形迥异于前代之器,常人不知其所自来,或以为系清室特创之兵也。步卒大刀已见第八十六图版第二十五号,第二十四号系其变体,刃形较为文雅,柄体较为精致,或系将校所用之刀。虎卒或藤牌队短刀,见第八十八图版第三号b器,系甘肃藏器。

腰刀、大刀、短刀之外,清代尚有小刀一种,亦异于先代之器,即云南产之银柄鞘刻花厚刃小刀是也。此种刀甚短,通长有小至二五五公厘者,怀中可置,其较长者亦不过四二五公厘(第八十八图版第九、十、十一等号)。刀刃系硬钢所制,无伸缩性,直体锐尖,刃锋犀利,刃背甚厚,刃体之中部常刻花纹如云纹索纹,且刻铸刃者之名字或牌号店名,刃背亦常有刻花纹者。此种刃质颇佳,系云南良工所制,据云清时不但销售内地各省,并及边外各族。此种刀刃所附柄鞘亦由云南人装潢,流行全国,其木底外面全包起花银皮之外套柄鞘,形式亦颇特别,即其全体柄鞘均作正圆体,自首至尾均圆,柄首作笠形,柄体有时并缠以银丝,银皮鞘外加银箍数道,兼绕银珠,亦属清代刀之一种也。上述四种刀制,均系清代人自制之刀,形式有异于前代者。

边族贡进之刀,刃上常刻刀铭、刀名、号码及乾隆年制等中文字样,均藏清宫。就吾人首次量度摄影公布之二百余器观之,此类亦可分为腰刀、大刀、短刀及小刀数种。腰刀及大刀以尼泊尔国廓尔喀王之所贡进者为最佳美精致,其刃均系印度名手所制。刃上镶嵌黄金,作各种细花纹及中文铭文、号码、乾隆年制等字样。护手亦镶镂黄金,柄为白玉质,或作马首形,均镶嵌金丝及印度红绿宝石,鞘仿中国式而以黄金镂为箍套,刃形有微曲与大曲之分,微曲者较多,因较似中国刃也。此种宝刀,至一九三六年时,北平故宫尚保存数具(第八十六图版第一、二、三、四等号,第三号系大刀也)。其次为边疆回族所制之马刀、腰刀及大刀。刃质极佳,其刃上均回文铭,鞘亦未仿汉式也。有由廓尔喀王贡进者(第八十六图版第五、十三两号);有由土尔扈特族贡进者(第八十六图版第六号);有由厄鲁特台吉达什达瓦贡进者,其刀刃长下阔,亦可称为大刀,身长力大者始能用之如意也(第八十六图版第八号)。次为短刀,有由缅甸贡进者,其刃无槽而平,微曲而与其长柄一体曲作弓形,柄刃同其曲度,此为缅甸刀及暹罗刀之特点。圆柄特长,几及刃长三分之二(暹罗刀亦然),亦系异于他族刀之处,柄内木外银,首作球形,圆护手甚小不可辨。鞘形亦特别,上口圆而下尾扁,木底全包银皮,或包多数钻花银皮制之箍及套(第八十六图版第七号)。有由廓尔喀王贡进者,其刀直形,纯钢名刃,镶嵌金花甚细,长英尺一尺十寸,海獭白牙骨柄长九寸,黑皮鞘长二尺三寸五分,柄鞘普通(第八十六图版第九号)。次为小刀,有由西域回族贡进者,刀体直形,其白玉柄长几等于其纯钢刃(和田等处所产之羊脂白玉,坚美为天下冠)。木底鞘外面加一金叶套鞘,可以抽脱,金皮反面钻成凸形花纹,甚为富丽,鞘尾大都作蛇首形(第八十六图版第十号)。有由廓尔喀王贡进者,其刃上阔大而下窄锐,极为犀利尖锐,刃质较他种刀厚重,刀柄特大,非小手所能把握;长亦及刃之半,柄形特异,可为识别。因其体大,故用牛角制者较多(第八十六图版第十一号)。亦有用海獭白牙首为柄,而镶嵌红绿青各种宝石者,木鞘亦加套金皮外鞘,满一嵌红绿青等名贵宝石,其柄有大至难握者。清季刀制,较以前各代繁杂而豪富多矣。

丑 清代宝剑

清代之剑,亦较先代之剑繁杂而精美,仍仿刀例分为清人自制之剑及藩属贡进之剑两种论之。就其源流及形制而言,中国剑制最盛时代当推战国;自唐以降,剑形统一,趋于简单化;宋元明均遵唐式而简单过之。清人所制之剑,远仿唐制,近效宋明剑式,无所变更,无所创造。其剑形,双锋锐尖直刃,蝶形护手,两面凸出之柄茎,笠形或塔顶形柄首,两铜套三铜箍,或两铜箍之鲛皮鞘、或漆鞘、或玳瑁外鞘,凡此,均清剑与唐宋元明之剑相同者也。但如就刃质而论,则逾于往代,颇多斩钉截铁之利器存焉。兹分述之。

(一)清人自制之剑。清剑之外形,无异于自唐以来之传统形制,前已言之。试观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剑,及第八十八图版第七、八两剑,其刃形及柄鞘各部分之形式,均完全一律,如出一手。虽年代有异、产地有别,并无任何影响。今人所用之剑,均无所异于先代之器也。此种剑刃,即周代各种铜剑中之一种,所谓尾形剑是也,柄鞘则唐剑之脱胎耳。但就剑体及其内质以及装饰等项论之,清剑亦各自有其不同。以剑体言,清剑有单剑、双剑、长剑、短剑之分别。单剑者,单手所用之剑也。自周秦以来,此种剑可称为中国普用之剑(第八十七图版中自第十八号至第三十二号等十五剑及第八十八图版第七号剑,均单手剑也)。双剑者,鞘插两剑,用时双手各执一剑以临敌也(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三、三十四两号及第八十八图版第八号)。此种剑俗呼为鸳鸯剑,欧洲兵器学家曾误认为中国人决斗时所用之剑,用时每人分取一剑决斗(见法国兵器专家沙勒·毕丹之著述),实则非也。此种剑因合体入鞘之关系,其刃之一面,平面无脊;柄之一面,亦平而不凸;他面则刃柄皆有脊外凸,故合之可以成为一体,入鞘后形同单剑,但用时颇不便利。其柄一面平而一面凸,令人感觉割手而空掌心之一面,刃亦两面,轻重不均匀,挥使不便,且用两剑临敌,分神而多劳,用力不专,反易资敌以隙可乘。是以善用剑及精于剑术者,均不用之。长剑者,刃体较长之剑也。周上士或上制剑,仅长周尺三尺,系战国最长之剑。秦剑稍长,汉剑愈长,三国两晋,剑制更长。唐剑有实物可凭,如第五十六图版第三号唐代铜剑,其剑刃柄共长英尺二十七寸,刃长二十二寸半。宋明之剑,依《武经总要》及《武备志》观之,其长大约与唐剑相近。考周秦汉之尺,大约相同,均长二三一公厘,即清尺六寸五分半左右。是以周秦三尺之剑,仅长清尺一尺九寸半左右。汉代通行三尺六寸之剑,仅清尺二尺三寸四分左右。梁尺较周汉尺稍长数分,以六朝三尺六寸之剑为常式,则亦不过清尺二尺四寸左右耳。唐铜剑通长清尺二尺三寸不足。宋明之剑,亦均在清尺二尺三四寸左右也。清人喜为三尺剑之传说,实则清剑甚少长至三尺者,盖因太长则反不便刺击也。如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二号剑,刃柄通长仅及清尺二尺五寸一分左右,第八十八图版第八号双剑,通常仅清尺二尺一寸左右,同图版第七号剑尤短,通长只清尺一尺六寸四分左右耳。然此第七号剑,确为清代将士所佩以临敌作战之剑,事实上亦较自周以来以迄宋明之剑为长也。清代短剑,形式与长剑同,仅刃短而柄亦稍缩耳。如上述第七号单剑,及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三、三十四号双剑(通长五六五公厘,合清尺一尺六寸一分左右),均短剑也。以刃质言,清剑有西洋刃及本国刃之分,如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二号剑剑刃,即德国制也。本国刃,即清人自制之刃,亦有硬钢刃、柔钢刃之分,但均无屈伸性。此因中国剑刃大都厚于刀刃之故。如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三、三十四号双剑,系硬钢刃也;第八十八图版第八号双剑,系柔钢刃也;同图版第七号剑,则刃质极柔滑,作油泽之光,系采业已用过多年之旧钢铸成者。再就装饰言之,清剑装潢,金银、珠玉、玳瑁、明蛤等质并用,雕镂镶嵌,手工亦尚精良。如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十二号长剑,系法国毕丹氏藏器,其柄鞘及护手极为富丽精美;护手系以银块精工雕挖而成,花样极工整细腻,柄亦雕银质而镶嵌碧玉数块,黑漆鞘之银套及银箍上,亦嵌饰碧玉焉。又如第八十八图版第七号短剑,亦系法国人藏器,其护手与柄套柄帽,及鞘上两套两箍,均系镀金铜质深刻蝠寿花纹,雕镂精致。其木鞘之外面,有一外鞘,或外套,完全用黄黑相间之玳瑁为之,故可称为玳瑁鞘,颇为美观也。

(二)边民及藩属贡进之剑。此类剑均系清宫藏器,大都系乾隆时贡品。就其刃体论之,可分为刀形无脊直刃偏锋剑(第八十七图版第十八、十九、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等号)、宽刃有脊中锋剑(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一、二十二两号)、平刃无脊中锋剑(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等号)等各种形式。就其尺度论之,亦可分为长剑(第八十七图版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等号)及短剑(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六至三十一等号)两种。就其柄鞘言之,可分为汉式、藏式及羌式数种。汉式者,系边民模仿传统剑之柄鞘而为之,以贡进者也(第八十七图版第十八、十九、二十三、二十四等号)。但在仿制中仍不免带有少许其本族风度耳。藏式者,西藏及西域回族等所贡进之剑,柄鞘俱显露其本族风格者也(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等号)。羌式者,羌民戎民及苗瑶彝等边民所贡进之短剑也。其柄形至为珍异,颇有考古学及人种学之价值焉(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号)。就此式剑之装饰及美术言之,有柄嵌宝石至五六层之多,每层嵌宝石十数粒者,有柄鞘俱嵌大粒宝石而雕镂细花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二十五两号),有仅雕鞘嵌宝石者(第八十七图版第十九号),有仅镂柄嵌宝石者(第八十七图版第十八号),有柄首作僧冠形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一、二十二两号),有柄首作方形而护手作立体圆形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号,此种剑柄甚罕见),有柄首作立体圆形如钟表形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四号),有护手作斗笠盘形者(第八十七图版第十九号),有护手作齿边铜盘形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一、二十二两号),装潢各别,艺术显殊,然大都受有汉族美术影响焉。

寅 清代杂形短兵

刀剑之外,清人尚用有杂形短兵数种。此种杂兵有源出宋代者,有源出满洲蒙古者,亦有来源较远者。如钩、戟、剑、斧、鞭、锤等器均是也。清人所用之单锋短钩,略如剑长,其刃向背曲转作圆弯形,柄形略如剑柄形,而护手特小,此种钩似含有勾兵、割兵、砍兵等作用(第八十六图版第二十九号)。月牙短戟,或名手戟,亦为清人短兵之一。除月牙外刃之外,上有尖锋、曲钩,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镋兵等作用之器也(第八十六图版第三十三号,通长一公尺六五公厘)。清人喜用铜锏、铜斧,均双手用者,其锏甚沉重,斧则柄短仅长尺余,斧刃亦甚小,作云头形,刃锋曲作半圆体,双斧均可插腰。北方人及满洲人均喜练习此类兵器。满人及北方人尚喜练使一种特别铁鞭,名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握柄将鞭打出,成一软性短鞭。可击、可笞、可勾、可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头使倒。宋明军器中均有两节鞭,此或满洲人之改制乎?清光绪时著者曾在北京数旗人家中见及数具,均似曾经习用甚久之物也。清人亦用短锤,铜铁制者均有。除如唐铜瓜形之圆锤外,尚有所谓蒙古手锥者,原系蒙古喇嘛防身之兵器,满洲人亦善用之。此类器均铜制,间有镀黄金并镶嵌各种红绿宝石者,其长均不盈尺,大都在清尺六七寸左右,可以藏置于蒙古人所着大袍之怀中袖中或其大靴中也。器刃作三角锥形,如俗称灯笼辣椒形,上有茎,再上为巨柄,大都作多首多臂之佛体形。此类锥体短,但啄力甚大,出其不意而出以凿人,未有不碎脑破头或断脊洞胸者,亦清代短小兵器中之一种利器,而为先代之所未有者也(第八十六图版第三十五号)。

叁 清代射远器

清代射远器可分为暗器、弓弩及枪炮三种言之。

子 清代暗器

暗器大多数不始于清代,但至清代而集其成。清人极喜用之,自清室王子及官绅士卒,至工商各界,均有人练习而使用之。甚至武术专家,从而开设公司以保卫水陆行旅,名为镖局。镖局所使用武器之一为镖,镖即暗器之一种也。是则暗器虽非正式兵器,在清代武器中亦占重要位置,与弓弩有同样之价值焉。为是不惮烦而缕述之。

清代暗器,似可分为手掷、索系、机射、药喷等四种,其来源恐均在清季以前。

一、手掷暗器

手掷者,以手握器用力向目标抛掷使中的也。人力有强弱,器有大小,故器之射程,远近不等,大都不如弓弩之远。但力大技高者,有时亦能远掷至与箭之射程相埒或且过之焉。此类暗器种类极多,南北各省不同,习武术者大都能用其一二种以自卫。以吾人之所知者,清人所用之手掷暗器,大约有标枪、金钱镖、脱手镖、掷箭、飞叉、飞铙、飞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如意珠、乾坤圈等类。

(1)标枪。本为正式兵器之一种,元代曾广用之,但其来源,可远溯于周人之投壶,至今边疆苗彝诸族,尚有精于使用者。清代所用标枪,多木或竹竿,铁镞;或完全铁制,无所异于先代之器。但武术家之标枪,大都较短于军用之器,以图便于携带。其用钢铁制者,长约二尺半,用木柄者,镞长六寸,杆长一尺八九寸,重不及二斤纯铁打成之标枪更短,不及二尺,杆细而锐其尖耳,重亦不及四斤。人仅能带四枪,技精者能于五十步外中敌。

(2)金钱镖。为清代暗器中之最便利而又能大量携带旅行者,盖其法极为简单,即用清代有孔大制钱锉磨其圆边成刃飞掷以伤人也。此器专伤人面部眼目及手腕,练习颇非易事。

(3)脱手镖。有三棱五棱及圆筒等形式,能于四十步以外中敌,即清代镖客所用之铁镖也。其最通行者镖长清尺三寸六分,重六两至七两。可分为三种:一为带衣镖,即于镖之末端扎红绿绸二寸许,用以鼓风乘势,如箭之有羽,红绿绸名为镖衣。二为光杆镖,不带镖衣。三为毒药镖,用各种毒药配合,与镖同煮,或熬成膏而涂于镖刃,一入人体,即毒发丧命。脱手镖以十二支或九支为一槽,每槽必有一绝手镖,较他镖为大,不得已时始用之。脱手镖亦有长过四寸、重逾七两者,乃大力优技者之器也。

(4)掷箭。始于周代投壶之制,至今边族中尚有精其术者,能于百步外杀敌。按掷箭之法,又名为竹箸代箭术,北方人亦称为甩手箭,盖不用弓弩及箭筒而凭空手发射也。其法分为甲、乙、丙三步。故其箭亦分为甲、乙、丙三种。甲种掷箭全体纯以铁打成,长九寸,粗如小指;镞如弓箭作三角形;杆则近镞处细,愈后愈粗,用以调匀分量,使发出后可依直线发射,与有羽同;箭重在十两左右,携带时以十二支为一插,初习者均用之。乙种掷箭以铁与竹合制,铁镞竹竿,末加羽;形如弓箭而较小,长约八九寸,重约二两以上、三两以下,此为第二步练习之器。丙种掷箭完全以竹制成,无镞羽,但削竹使成浑圆,前锐后丰,略如竹箸而锐其端。功成技精之士可远贯敌人之胸也。

(5)飞叉。飞叉之制,源出宋代。原与军中所用木柄长叉大致相同,但较小数倍耳。满洲兵喜用叉,故清代飞叉特盛,能于百步外叉人。其叉全体铁铸,长约九寸,叉头约占三分之一,在三寸以上,股数或三或五;三股者较多,中一股挺出如枪头,左右二股作半圆形,环抱于中股之两侧,上端近中股处亦各有锐利之首,半圆形之外侧,亦为薄刃,甚锋利。三股相合,略成一圆圈形,唯中股特长。柄近叉处较细,愈后愈粗,约长六寸,叉重在一斤以上、二斤以下,每九叉为一联,用软皮插袋盛之,斜缚于肩背之后,叉头向上。

(6)飞铙。源出于乐器。有大小二种:大者直径一尺余,四周边缘皆薄而锋利,寻常以铜铸,但亦有用纯钢铸成者。其法全恃旋转圆舞之力击人,故击不甚远,或空手旋转,乘势掷出,或以索贯铙之中心,持索舞铙,遥掷击人,且其出必平飞,周围约占一尺以外,趋避颇难焉。

(7)飞刺。能射远至一丈以外,但飞刺本为一种极短之兵器,水战最宜,以其不当水之故。陆战亦有用之者,有三棱刺及峨眉刺等分别。三棱刺形略如镖,中粗而两端尖锐,作橄榄形,居中有一环束之,环活络,可以移转,环之上又缀一圈,用为贯指之具。刺长约一尺二寸,中间握手处无锋刃,用者必以双,鲜用单刺者。一对重约三斤,纯钢打成。峨眉刺则浑圆无棱,余同三棱刺。握刺时以中指贯于活络环之圈中,似两面尖头杀敌,刺凿插钉兼施。专用为暗器之飞刺,形式略异,长仅七寸,细如笔管,中间隆起,以为握手之用。其头尖锐如箭镞,体则三棱浑圆均可,刺重约六七两,以十二支为一排;刺袋如箭插,带于肩背腰胁均可。其与短兵器之刺不同之处即其中间并无环之束缚,亦无圈之贯手耳。

(8)飞剑。即用小剑飞掷,以刺杀敌人之谓。其形制略同于军器中之长短剑,唯缩小若干倍耳。剑身长约七寸余,刃尖作三角形,两边锋利,有脊,刃末有护手盘,柄末有一环,剑尖长半寸,刃长四寸半,阔约半寸,盘周围一寸,厚二分余,柄长约二寸,粗约半寸,环极细,周围不及半寸,剑重约在五两左右,较常剑约小五倍以上。携带时以六剑为一排,一鞘每上下二排,共十二剑,鞘用革或鲨鱼皮制,两旁各系一带,紧缚肩背间,使剑柄向左肩斜上,左手掷剑者反之。

(9)飞刀。清代飞刀亦有数种,有单刃者,有双刃者,有形如偃月刀者,形不同而飞射之术亦异。柳叶飞刀者,双刃飞刀也,以形如柳叶而名。刀身长六寸,柄长一寸七分,刀盘称是,刀身上锐下丰,与柳叶同。两面锋利,刃薄如纸而有中脊,刀尖锐小如针,近脊处最厚,约二分左右,刀重只三两余,柄亦以铁为之,重四两余,盘较柄稍粗阔,重约二两,是以每刀约重十两左右。柄末缠以红绿绸,长二寸余,有如镖衣,以为鼓风取准之用。刀须用纯钢打制,每十二刀为一鞘,鞘以鲨鱼皮制为佳,参差列为上下二排,每排六刀,刀尖向下,刀露鞘外。但带刀之法,与带镖不同,镖囊悬于胁际,刀鞘则缚于背上,右手用刀者,则斜缚于左肩与脊骨之间;左手用刀者,则斜缚于右肩与脊骨之间。柳叶飞刀之制人,专在其尖锐之刀头,两面刃锋之用处极少,但亦能伤割不善躲避之敌人。至于刀之重量,则随练习使用之力量与技术而常有小变更焉。

(10)飞蝗石。此为暗器中之最便利而最节省者。以青石为上,麻石次之,黄石最下。石体宜细长,上锐下丰,边形无限定,锥形方形六角形皆可用。名为飞蝗者,言其外状如蝗虫也。长约三寸,周围广阔不拘,重约六七两,以囊贮之而佩于腰间。

(11)鹅卵石。此种石异于飞蝗石之处,在其石体完全为一光滑之石卵,大如鹅卵,以重量及实力伤人,非如飞蝗石以锐尖伤人也。石重在十二两左右,以质料坚实圆滑者为宜。

(12)铁橄榄。俗名核子钉,亦称枣核箭,像核形也。每枚长约七分,中部最大,周围亦约七八分,两端尖利如镖头;重约一两至一两二钱,全用纯钢打就,间亦有用熟铜炼成者,且有将此器入药水中煮熬若干日,再涂以毒烈之膏,于日中晒干之,则中人见血即死,与毒镖无异。

(13)如意珠。此物为暗器中之最小者,系用指拈发,专袭敌人脆弱部位。名为珠,实乃最小之铁丸,其体浑圆细小如珠耳。每颗重约三四分,较大于清代鸟枪之铁珠,发射时以二指扣其珠,用指甲向外剔出,使之远射,以其体小而轻,指力亦有限制,故须择的而投。

(14)乾坤圈。原名阴阳刺轮,系元代蒙古军之遗器遗制,能于数丈外袭人,割其面目颈项而毙之。此器之制人全赖其圈外之刺齿,有锯割作用,着人难于幸免,亦可称暗器中之险恶者。其形如手镯,直径约八寸,握手处浑圆,约一握又半,居全圈四分之一,其粗亦仅盈握,其余四分之三为扁平圆弯,与浑圆处两端衔接,恰成一圆圈。扁平处阔约一寸余,厚约四五分,靠内缘处较厚,外缘处较薄,并无锋刃,但于外缘上安锋利之三角形尖刺,每刺约长一寸五分,刺尖弯转、倾向一方,累累如锯齿,弯转处又如狼牙锤上之狼牙,锐尖薄刃,刃两面均有,异常犀利。圈之外缘除握手之浑圆处无刺外,余均有刺,其刺与刺之距离约五六分,共数十刺,如机器之刺轮,即致敌人之死命者。每圈重约二斤至三斤以上,不超过四斤。一革囊可盛三圈,囊如圈阔,三圈并排贮之,握手处露出囊外。此器练习不易,元代蒙古军最精其术。

二、索系暗器

索系暗器者,以绳索系住器之一端,而手握绳索之另一端,用力将器抛出伤人也。索系暗器可收回,收回再击,连续不断,一器可支久用,此其优点。但索长有限制,不如他器之能及远,且有时亦不便使用耳。索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软鞭、锦套索、飞爪、铁莲花等类。

(1)绳镖。绳镖之形式不止一种,有三棱形者、有圆筒形者、有五棱七棱形者,功用皆相同也。其最普通者为三棱镖,纯钢铸成;长五寸至七寸,重约九两,镖体作三棱形,头尖尾广,尾端正圆,有一铁环扣其端,以绵软之坚绳系其环;绳长约二丈至三丈,另备一竹管,穿于绳上,竹管粗约盈握,长约四寸。左手握住绳之末端,右手握住竹管,镖即可应手而出矣。

(2)流星锤。全体分为三部,即锤身、软索、把手是也。锤头有浑圆者、有瓜形者、有棱角甚多者,其功用相同。锤身大如普通饭碗,而无定尺寸,因其大小轻重均须视用者之体力为标准也。普通大约重四五斤,大者六七斤,或八九斤,最小者三斤。锤身末端留象鼻眼,以贯铁环,更以绳扣住其环。绳名软索,宜以蚕丝与人发夹杂编成,如再用鹿脊筋劈成细丝而三物同编,更加坚韧而不易摧折。软索粗如手指,长二丈五尺或三丈。把手仅在初学时用之,功成舍去。以坚竹为之,粗盈握,长三四寸。平时拗索为四折,用时一抽即解。

(3)狼牙锤。锤形与卧瓜锤相似,头浑圆,周围约一尺,长如之。后有铁柄,锤之四周附有多数锐利铁齿如钉,长寸许,竖出如狼牙。柄长约二三尺,末端附有千斤套腕索,此兵器中之狼牙锤也。暗器中之狼牙锤形稍异,锤为正圆形,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附有长寸许之铁钉,极锐利,钉头向前;后半无钉,与流星锤同。末端有一环,不活络,用以贯索并于发锤时握之者。锤随人力而定大小轻重,大约三斤至七八斤左右,系锤之软索,则全与流星锤同,末端亦有千斤套腕索。以竖革制囊盛锤,作缸形,口甚敞,两旁有皮带,以缠缚腰际,其深约及锤三分之二,广则过于锤,锤环露囊外,以便握取。

(4)龙须钩。钩以钢制,长约一尺,后部作半圆形,中心有一铁环,贯软索于其中;半圆形之前端则两股并出,略曲折如矛头;两股中间相距约六寸,两股之外均有刺如锯,齿向后,股端各向外弯转成钩。钩式略与硬柄虎头钩相似,钩头长二寸许,其端锐利异常,且内外均有若干锯齿,通体皆扁平形;股之阔约六分,弯转处较阔,亦不及一寸;钩头则愈后愈狭,及端则成尖锐之剑尖;钩头与股之距离最阔处约二寸,最狭处不及一寸,以钩头由弯转处逐渐揸开,故弯转处相距较狭,而尖头处距离较阔也。其半圆形处虽亦扁平,但无刃无刺,以备握手之用。软索长三丈,前端穿结环内,后端亦有千斤套腕,以熟丝与人发夹杂者为合用,能劈鹿脊筋掺和之更佳。钩名象形而来,带法与带狼牙锤相仿。

(5)软鞭。系极猛烈之暗器,中人轻亦重伤,且不易抵御。鞭用钢铁或熟铜打成,分为若干节,每节长约四寸,其两端皆有铁环,环与环互相衔接扣住,节节相连;其末端一节为鞭头,形与镖似,亦尖锐锋利,所以刺人也。止端一节为鞭把,以握手,后面尚亦有一环,以贯千斤套腕。鞭以九节居多,亦有十三节者,则每节较短,其形式有作方柱形者名为四棱鞭,作圆柱形者名为竹节鞭,尚有三棱六角等式样,用法均同。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以向的取人矣。

(6)锦套索。此器实为棉绳套索之变相,与鸡爪索龙须钩相似,唯无爪与钩耳。索长一丈二尺,平常用棉纱制成,不甚坚固,最好将鹿脊筋或牛脊筋劈成网丝,与人发、纯丝三物,羼合一处而编之,则坚韧异常,刀割不断矣。锦索之一端有一钩,钩头左右歧出,形如舟锚,锐端向后;近钩二尺处,亦制有短小锋利之芒刺,以防敌人之接握。索之后端亦有千斤套腕,用时手先穿入套腕,抽去活扣,取出钩头,猛抖数次,以免芒刺纽索。

(7)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唯掌面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为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而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掌面则空其中,上有五洞,即每指插入之处;中用一半圆形铁环横贯五指之末端,更于掌之后部,嵌入一铁环,环即套于半圆形之中间,是为总枢纽。其爪之屈伸,完全司于此环,盖每节之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环之后亦如绳镖流星锤之有软索牵连之,其索亦以纯丝与人发及鹿脊筋所制者为佳。索之末端,挽结成一圈,预备套于腕上,即所谓千斤套腕是也。飞爪着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入愈深,万难逃脱。

(8)铁莲花。系装置机关之暗器,因用绳系之,故列入此门。其莲花作并头形,二蒂并合一处,如未发之苞,唯居中有离开之缝。苞之两侧,皆作棱起之锐刃,头部极尖利,完全是一荷苞,长约三寸,上削下丰,最丰处约二寸有奇;末端有一环,则通于内部之机关,盖苞之内部实空,而装置一种弹簧机关,加一横栓于上;弹簧一缩短,苞亦两面并拢。其横栓通于外面环上,但将环一拧,栓即脱出,弹簧失其管钥,立即向两横暴伸,将荷苞猛力撑出,荷苞之背原有棱刃,即可借此以剖物矣。环之上系一绳,长约一丈二尺,荷苞重十二两,绳以人发杂熟丝制者为佳。绳之末端,亦有千斤套腕。此器赖其锐尖刺人,刺人后拉绳使荷苞开张,其锐刃立将创口割大,敌必重伤矣。

三、机射暗器

机射暗器者,赖机括或弹性力以发射暗器,致远杀敌也。计有单筒袖箭、梅花袖箭、弹弓、弩箭、花装弩、踏弩、雷公钻、铁鸳鸯、铁蟾蜍、袖炮等类。

(1)单筒袖箭。单筒者,即每次只能发一箭之箭筒也。筒之外廓为铜铁所铸,长八寸,圆周对径约八分,筒顶有盖连于筒身,不能启闭;盖之中央有一小孔,即装箭之处;筒盖旁一寸处有活络之蝴蝶翅一片,亦钢制,如弩上之牙,用以司启闭。插箭筒中,关住蝴蝶翅,即将箭轧住;但一启之,箭立射出。其内部则为纯钢系盘就之弹簧,长与筒相等,对径较筒略小,顶上连一圆铁板,与筒之内缘吻合。末端亦为一盖,较筒身略大,与筒之末端(内外各有螺旋)可以衔接,至其弹簧之每一回旋处,二钢丝相距约一分,故有伸缩之力,此箭筒之制法也。箭杆则用光竹制,长七寸,粗如最细之箸,上面装一锐利之铁箭头,长约一寸,成梭子形;箭杆上部宜有微陷,备蝴蝶翅关锁之用。另备一箭插,每插十二箭,用时先插箭于筒,将弹簧极力压下,用蝴蝶翅将箭关住,若将外面蝴蝶翅拨开,则内部之弹簧暴伸,箭即被推送而出矣。至于箭之射程远近,则随弹簧力之强弱而定。

(2)梅花袖箭。此器装箭一次,可以连发六箭,络绎而出。其箭筒较单筒为粗,对径约一寸二分至一寸五分,长八寸,顶端半寸处置一大蝴蝶翅,司正中之一箭;稍下半寸处,则四周共有五个蝴蝶翅,管理周围五箭之用。筒之内部为六小管,排作梅花形,中一外圆五,每一小管之顶端一部皆有一孔,通于外面之蝴蝶翅,为锁箭发箭之最重要机关。每一小管中各有一支弹簧,其装配之法与单筒无异。六小管之末端装在箭筒之盖内,用螺旋合于筒身,筒之前端亦有六小孔,为装箭之处;匣盖之后缀以小铁圈。一梅花袖箭射放时,须将筒身随之旋转,故不能如单筒袖箭之用三段带缚于衣上,而贯一绳于小铁圈中,以系于大臂之上,其筒顶一端,则用带围约之,不必紧缚,但使其不致狂宕耳。至于箭之制式,完全与单筒者相同。

(3)弹弓。弹弓与寻常发矢之硬弓完全相同,弓胎皆竹制,以南竹胎为佳。外为牛筋,内衬牛角,首尾长十八拳,譬如掌阔二寸,弓长三尺六寸是也。此为普通之弓。其功深而力大者,弓胎亦为竹制,但其外牛筋,其内牛角,皆易为钢片,而其两端耳索则以人发铜丝及麻等物合制之;此弓之力较强,发射亦远。弓弦皆以丝制,间有劈鹿脊筋成丝,和人发杂丝制之,较为牢固。弓之全体可分数部,其把手之处曰弣,其梢曰弰,两端架弦之处曰峻,两旁曲处曰弓渊。至于弹丸,平常皆以富有黏性之土,和胶捣匀,搓之成丸,晒至极干,即坚硬可用,然亦有以铜铁铸成弹丸者。平常之人能以二力半之弓发弹,亦可伤人,若在四力以上,则力猛丸速,着人必死矣。每力为九斤十二两,此分量乃在弓制成后,缚弓于秤钩之上,一人在其下钩住弓弦,拉足至满月状,秤杆上所得之斤两,即为弓之力数。凡在平时,弦宜卸下,用时加上,否则弦不卸,弓易受伤。卸弦、上弦之法,系拄弓于地,而以左脚找住下面弓渊之内侧,左手折弓使前屈,右手则司上卸其弦之责。弓不用时,宜加弓鞬而悬之,切忌潮湿燥烈,否则佳弓必损。临事时负鞬自随,加弦于弓,抽之即出,扣弦即发。鞬以革制,形略如弓,长没其三分之二,三分之一露于外。丸盛于囊,亦革制,与盛铁蟾蜍者式样相同,每囊盛弹丸数十枚至百余枚。如能发连珠弹,则大敌围攻,亦无所虑。

(4)弩箭,亦名窝弓。北方及关外猎户弋取野兽时常用之。弩箭长大无比,五人合用一弩,发时不止一箭;平时扣弦装矢,置于丛莽间,野兽触其机,众矢立发,必为所毙。至于一人单用之弩箭,则系就其式样而改小者,长仅尺许。直至清末,北方及关外健儿以此自雄者,尚大有其人。暗器弩之制法,以木为主,以弦角等物补之,近于弓形,但多一臂置弓弣之中央,即两弓渊之间,一端横架弦上,此臂名为神臂,以其强而有力也。臂之中置一机关,一端作钩状;用以扣弦者曰弩牙,一端作鸡嘴形者为弩鼻,用手捩之脱弦发矢之机也。中部之两旁有小孔,中设竹筲钉,以横贯于弩臂,使弩牙可以随时上下,便于钩弦激矢。弩臂中空,用以容矢,矢之末端紧接弦上,机拨弦动,矢即发射。其力强者,可射二百步,平常之弩,亦可射百步以外,功效实较弓箭为大。箭之制法,亦以坚竹为干,钢铁为镞,与袖箭相似而略长。宋明清诸代人所用之弩箭,有飞蝗弓、克敌弓、神臂弓、花装弩等名称。

(5)花装弩。花装弩实为宋代军中弩团所用之器,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亦称背弩。其构造完全与手用弩箭相同,但形式较小,且多绳索三条,二索分左右,系于两弓渊之上,结成圆形,另一索则系于弩机上。其用法,系缚弩使平贴背上,左右二绳圈套于两肩,其系于弩机之绳,一端系于腰带之上,弩背之出口处向上,靠于对口穴。用时贯矢于臂,扣弦于弩机之上,人但将上身向前一躬,则系于腰间之一绳必因腰背两部之震动而向下拉引,触拨弩机,弩弦脱机,激箭发射。是以发箭必须弯腰低头,如鞠躬状,使箭从后颈上射出。弓长约八寸,弩臂之长如之,箭长六寸有奇,以无节之坚竹为干,钢铁为镞,镞形扁平,阔度则较弓上之箭为狭。花装二字,象其形式,犹弓之有胎,袖箭之有梅花而已,与技术本身无关也。

(6)踏弩。其制法完全与手弩相同,唯形式较花装弩为尤小,盖系藏置于马鞍旁踏镫下之器,用足践发者也。弩背上亦有一绳,紧缚臂于马踏镫之下,更以二绳系左右弓渊之上,一端则缚于踏镫之耳环,臂口向前,弩机在后,弩机之上亦有一绳缚之,其另一端则缚于人之脚胫,用时但须将脚向后一踏,则绳震弩机,弓弦立脱,箭即射出。此器为马战者之暗器,关外健儿及曾营镖业之骑士,尚有能用其法者。

(7)雷公钻。其法颇为笨稚,系用一钻一锤,类于锻工治石之具。锤为花鼓形,柄贯其中央,身长约五寸,周围亦四五寸,柄以木制,粗盈一握,长六寸有奇,锤重在三四斤左右。钻为方锥形,前锐后丰,边有四角,长约七八寸左右;其后端最丰处,每边约一寸,愈前愈小。其极端则如镖头,锐利无比。锥重大约一斤半,小者一斤有奇。发射时以左手执钻拟的,以右手握锤猛击其丰大之一端,左手一松,钻即击出。握钻之手须戴一软薄坚韧皮制手套,以鹿皮、虎皮为佳,套为方袋形,略较手掌长大,后端收口处穿带,以缚于手腕之上。此器笨重,发射时又易为敌见,但射力极大,即坚壁亦可穿凿而过,中敌必致死或重伤,此其优点也。

(8)铁鸳鸯。此器全体用铁铸成,长仅三寸,阔仅一寸半,颈部弯曲,颈部上昂,嘴向前而两翼活动,可以张闭,完全制成鸳鸯之形状。口略张开,上下二片均锐利有刃,略如龙舌枪头,唯较小耳。每枚约重六两余,胸部完全扁平,似鸳鸯浮水面时,仅见其上半身,而不见其足。其舌亦活络,舌之后部紧按在一个弹簧机关之上,而此弹簧机关之后部又有一钩如弩牙通出颈外,以一丝弦扣之。弦之两端系于两翼,翼底有软钢片撑持之。发射之前,先将两翼用钢片撑起,然后用弦扣住颈外之机括,则舌后之弹簧即缩颈中,舌亦随之缩入。及至中的,则嘴部着物,全体受震,软钢片即滑去,两翼因之下戢,弦脱其钩,颈之阻碍物离去。弹簧立即暴伸,其舌亦即因之而脱离其颈而向外射发矣。是以铁鸳鸯除用尖嘴刺人外,实以其弹簧发射之舌箭为可畏也。以二枚为一联,预先上好机关置一鞘中,袋中可带三四联,甚为轻便。此器之打出法与脱手镖无异,完全用一甩劲掷击,器腹贴掌面,头颈居中指第一节处,嘴与中指同其方向,以大拇指紧按铁鸳鸯之背,取准平手直线发出,用力不大也。

(9)铁蟾蜍。形状与蛙无异,头削而后丰,头三角形,嘴尖而利。前面两足,环贻两颔之旁,爪与头平,爪端亦锐利,其尾部极阔,后面一足,则蜷贴股际,腹部平滑。通长仅三寸,尾阔一寸有奇,口阔约四分,前两爪相距约二寸,每一枚重约六两有奇。

(10)袖炮。其形式与弩相似,弓上亦加一臂,装有机关以发石击人。其臂为方筒形,一端架于弓弦之上,两侧皆有一细小之槽,长与臂相差少许,弓弦即横贯其中,赖槽而上下移动。臂之中部为炮膛,盛炮子,臂之后部为弩机,半装于臂之外,即用手钩拨之处;其另一半则嵌在炮之末端,为扣弦之具。炮膛圆槽形,仅容一子,子安弦上不限一枚。弩之横侧约六寸,臂长约七寸,藏于古人大袖中,用时一拨弩机石子即陆续打出。石大约如指尖头,天然石卵,较为坚实。

四、药喷暗器

药喷暗器者,内贮各种药物,用时借药力将毒品或利器喷射而出以伤害敌人也,其法已含有近代火器及毒瓦斯之意义矣。计有喷筒、鸟嘴铳等类。

(1)喷筒。此器有毒焰与毒液二种,均甚猛烈。其法系将毒焰毒液置之筒中,紧扣其盖,用时将盖开启,借机关之力,将筒中毒物压迫喷射而出。如为毒焰,敌人嗅其气味立即晕倒;如为毒液,一着人身,顷刻溃烂,无药可救。筒之形式略与近代用以灭火之水枪相似,长一尺二寸,对径约一寸半,以铜铁铸成;外廓为一管,仅其顶端露八九小孔,四围螺旋,另有一盖与之吻合,旋紧之后药水不至流出。另安一铜杆,杆端安一轴头,长一寸许,较外廓略小。轴头之上则以胶皮紧裹之,务使轴恰能入外廓,而无丝毫空隙。杆长与筒相等,后端亦有螺旋之盖,紧旋于筒之后部,套于杆上,杆之末端则为握手之柄,按柄前挺,则筒中之药物,自能从前端之小孔射出矣。其用毒焰者则筒中更须竖置一推轮,安一小玛瑙石,药粉中固有硫黄等易燃之物,一经轴头之抵触,推轮转动,擦石发火,药粉即化为毒焰由小孔中喷出矣。至于所用药物,除白信、水银外,尚有极猛烈之毒药数种,前人未肯明言焉。

(2)鸟嘴铳。始于明中叶,为明军中利器,开鸟枪之先河。《筹海图编》记载:“鸟嘴铳……以铜铁为管,以木橐承之,中贮铅弹,所击人马洞穿。”发射可及二百步。此器完全借火药之力发弹,射程之远、力量之大,迥非他种暗器之所能及;且能射出铁珠至二十粒之多,中的较广较易,实不亚于后世鸟枪也。铳管以铁铸,长六寸,周围约如拇指粗细,管之内部有法郎旋,管厚约三分。顶端一口,名为铳门;末端则为桶状物。加木柄于其内,为握手之处。向上之一边,距柄约一寸处,则有一线香眼,直通入管之内部,名为药门。子弹用细铁珠,与今鸟枪中所用者相同;将铁珠杂于火药之中,用竹管超之,由铳门灌入膛内;每膛药约一两,铁珠约二十粒,再多则易炸裂其管,须砧之使结实;更以纸少许塞结于膛内,用长约寸许之药线,于装弹之前由药门中插入。用时将火燎着药线,使火种传入膛内,药着火即炸,子弹即由铳口射出,可及二百步以外。火药以一水牛角装底盛带,铁珠药线以一袋盛带,火绳用二竹管贮带,须预先将火绳燃着,冒于竹管内,平时不燎,用时拔出,临风一晃即燃着。因绳中含有特别药物也。发铳时以右手固握其柄,切防弹出口时外拔后退之反动力,以免自伤而不克瞄准;左手出火绳晃燎燃药线,火由药门传入膛内,药炸而众子弹即向的轰射矣。

丑 清代弓弩

明代已自制枪炮及他种火器,明末更采用西洋大炮以靖边患。清代继之,火器自应更有可观。乃入关称帝以后,并无远虑,国防军械,无求进步之意。观其全国考试武生,分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自清初至清末,仍只唯刀、弓、石三项是凭。刀即汉唐宋明以来之青龙刀,长大笨重不堪,唯力是视;弓亦宋明以来沿用之大弓,先视开弓之力,再讲骑射步射;石为石锁、石臼,亦练蛮力而已。清代军事之腐败,于此可见一斑。是以清室军备器械,故步自封,直明末之不若,安有进化可言乎?即以弓弩论之,在清初本应为枪炮所排挤而早行废止,乃终清之世,仍以此取士,遂令吾人今日叙清兵犹不能舍弓箭而不述,是亦可慨也已。

一、清代弓箭

清代弓制,不如唐宋之盛,亦逊于明季,其弓可分为习武与军用两种:习武之弓重力,力大者可拉开数十斤,甚至有百斤之弓,以应考试;军用之弓则重射的,不计力大,但求射准也。北平古物陈列所藏有清帝武库中所遗御用大弓及各种羽箭多具,其铁镞之形式互异,爰择其名称形式各不相同者,摄量以公布之(第八十七图版)。计弓四具,均长英尺五尺五寸左右,其曲度各有不同,两端扣弦之处亦均有出入。弓之两角屈伸之形亦异,其总名称则均为桦皮弓。有系康熙御制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一号),有系雍正御制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号),有系乾隆御制者(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四两号),其一称为卍福锦地桦皮弓(第八十七图版第三号),其一简称御制桦皮弓(第八十七图版第四号),可见清室弓制,御弓只此一种,且自乾隆以后,御制弓更阙如矣。是骑射风衰之征也。清代军民所用之弓亦只有一二种;军用箭则有渔叉箭及兔儿叉箭等类。长杆锐镞,与明季之器大同小异。清帝御用箭则有十二种之多,若渔叉箭,若兔儿叉箭,若射虎包头、射虎披箭、枚针箭、啸箭、包头等名称。镞形互异,即同一名称者,其镞形之大小、锐钝、方圆、尖扁,亦各自不同,杆长则大都在三尺三寸以上,大抵为弋猎之用,阅摄影可获其大概(第八十七图版自第六号至第十七号)。清代箭囊不大,以革套革带缠身,御制者刻绣花纹颇富,带有满族色彩及外国影响,迥异于宋明各代箭袋上之花纹也(第八十七图版第五号)。

二、清代之弩

清代满洲人最喜弓弩,几于家藏户有,北方汉人亦然。娴于弩术者极多,直至清末,习弩之风未衰,北京等地,直到民国尚多制弩专家及售弩专店,但均系弋射小弩,手执身带之器。所常见有臂有机之弋射弩,其制有二:一为发弹用之弩,俗名弩弓(第四十七图);一为连续发十弹或十矢之弩,俗名弹弩或连珠弩(第四十八图)。弩弓用一弓形曲体之木为臂,臂上置弓与机,其前端再置粗铁丝制长方形架,架上横系一线,线上系一小珠,架俗名星架,珠名准星。机之后端立一竹牌,牌中凿一小孔;牌俗名斗牌,又名星牌。准星之地位先可上下左右移动,待至由斗牌小孔中以窥准星,与所射成一直线时即固定之,以为射击标准,如是则发即命中。机用铜制,分上下两段,上与古弩机之牙相似,用以钩弦,下与古弩机之悬刀相似,用以发机。弦用牛筋制,中有斗,斗前端用以衔弹,后端用以钩于机牙上,此为清弩弓之构造式也。至于弹弩,或连珠弩,则系直臂,臂上置一匣以盛弹或矢(匣大则弹或矢之数目即可增多),匣之近臂处留一弦道,弦道之后端向下微凹,以为衔弦之用,机牙系一长方形之小骨片,即置于此凹处,可自向上下移动。匣与臂相连之关键,一端借弦通过弦道之力;一端别有一柄,俗名拐子(古当称曰枢),夹于匣与臂之两旁,两键贯之,一键在匣,一键在臂。用此弩时,先置弹或矢于匣中,然后将拐子向前转动,待弦落于弦道后端凹处,则将拐子向后转动;当转动时,匣之后端与臂并不紧接,待匣与臂紧接时,则牙为臂所阻而上升,因而将弦挤出凹处以发弹或矢。如此往复转动,则弹或矢即连续发射不断。此为清弹弩之构造式也。此弹弩或小矢弩,虽在清代极为盛行,但并非清人创制之器,明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中曾图有诸葛弩形,几于完全与清弹弩相同(第五十图)。是则此器之来源盖甚远也。

第四十七图 清代弩弓

第四十八图 清代弹弩

第四十九图 弩弓之机

寅 清代枪炮

满洲军在入关以前,并无火器,专恃骑射及刀枪叉斧制胜;迨至清世祖入北京以后,始稍稍加用火器,明将之降清者,亦准用原有火器。即以明代原有之火器征服南中国以及西南诸省,是以清初之火器,如枪炮等器,均明代火器,毫无变更也(参阅第八十三图版)。清室统一中国以后,并未讲求新式军备军器,亦未采用新式枪炮,犹以鸟枪为唯一火器,且鸟枪兵极少。至道光三十年间尚未有大规模之鸟枪队也。至于清代鸟枪形制,异于明代御制火枪(第八十三图版第一号),其体较短,长均英尺五尺有奇,钢管之制造尚佳,管与柄之曲度似均一律,各柄之形式及大小则大同而小有异。第五十一图所示三鸟枪,均清高宗御制御用之器,系清室鸟枪中最精美之器也。

第五十图 蜀汉诸葛武侯弩

(见明防风茅元仪著《武备志》)

第五十一图 清乾隆时所用御制鸟枪

(清宫藏器,现归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关于新式大炮,明末固已多量购入西洋大炮,清室则一仍其旧,并未求新,直至光绪年间,始有使用新式枪炮之正式军队及正式舰队出现。其枪大都为毛瑟枪(Mauser)及曼利夏枪(Mannlicher);炮则克虏伯炮(Krupp)居多,均德国制之舶来品,沪厂亦曾仿制,但为数不多耳。因清室始终不肯诚意维新,仍大量使用旧式鸟枪及旧式大炮作国防之主力,其何能支。迟至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役,仅在北京一隅遗弃于日本军之旧炮即至一百尊之多,可见距今五十余年前,清军尚大规模使用旧式枪炮也。此种清代旧炮,各省区不断有发现,甚易见及,大都为铁制、铜制而有美术雕刻者,明代多而清代甚少。迩来南北各地,每于房屋建筑时掘出明清大炮,北平尤常有发现。一九三九年一月,北京大学农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修理该所房屋,又在地下发现旧炮十六尊,每尊约重四千余斤,铁铸者,已由北平历史博物馆运往保存。虽然,清室固亦曾创立兵工厂,仿造西洋枪炮、机关枪及新式弹药矣。但经费不充,人才缺乏,敷衍塞责,并未认真将事,以致出品无多,进步甚微;虽云自造,功效未著。就自造新式枪弹药之历史的沿革言之,如康熙十三年,曾命南怀仁铸造红衣大炮。咸丰十一年,向外国订购炮船,其时各炮皆非钢制。同治四年,创设江南制造局(后改上海兵工厂),设于上海,制造新式兵器。光绪四年,该局造成中国最早之钢炮,仅用钢为内管,外装熟铁套筒及箍,故称钢膛熟铁箍炮,系仿英国阿尔木师特龙式(Armstrong)四点七英寸(十二公分)四十磅前装炮而制造者。光绪十年,金陵制造局(后改金陵兵工厂)初造具有车轮可移动之三七公厘二磅后膛炮,为架退式。光绪十三年,江南制造局造成要塞用之阿尔木师特龙新式八英寸一百八十磅线膛后装炮,亦系钢膛熟铁箍炮。至光绪十四年始完成全钢后装炮,用装框式炮架,其方向瞄准机位于架框炮座间,高低瞄准机位于上架炮身间,上架中装水压制退筒,架框上装活塞连杆,炮身则支于上架,并连同上架滑动于架框斜面上。发射后炮身后坐,借制退机中液体过漏口时之阻力以减震动,复借后退机体在架框上其重力之分力使后退完毕得以前进。斯炮既兴,钢膛熟铁箍炮遂被淘汰,至光绪二十六年乃止造。斯种新炮之炮弹用生铁制,分实心弹及开花弹(用弹头引信),引火药用六角七孔栗色药,发火药用六角单孔栗色药,依量袋装或包装而后装填之。光绪十八年,江南制造局制要塞用之具有较高发射速度之快炮,系仿制四点七英寸四十磅阿尔木师特龙新式快炮,为半固定装药,发射药用柯达无烟药,依定量装入袋,袋底缀连盛有细粒黑色药之引火药包,再入铜壳中,其发火以击火辅助电火。其弹用生铁铸成,分开花、子母、实心三种。弹内实以黑色炸药,开花弹用弹底引信。此炮设有防盾,高低瞄准机位于支架摇架间;方向瞄准机位于支架炮座间,颇为精确。炮架为一圆锥台;摇架用二支耳支于支架上,制退复进机连于摇架,炮身则滑动于摇架之中。光绪二十年秋,汉阳兵工厂始制三七公厘山炮,继造五三及五七公厘山炮,皆格鲁孙式。光绪二十二年,江南制造局造成六英寸一百磅要塞用之阿尔木师特龙式快炮,其构造用弹与装药,均与光绪十八年所造之阿式快炮相同。光绪二十三年曾造成九英寸二分三百八十磅显隐炮二门,存库未用。此二炮亦为阿式,炮架则为孟客里夫式(Moncrieff)显隐炮架,射时炮身高出地面,射后借后坐之力得迅匿于地阱中。其方向瞄准机位于炮座架框间,高低瞄准机位于炮身架框间。制退筒以二机耳装于架框中,筒中具室以容制退液及制退杆,周另有十室,借活门与中央室相通,所以容压榨空气俾使炮上升者;炮身支于两回转臂,臂之中部连于制退杆,臂之枢轴在架框前。此二炮用药及种类,皆与光绪十四年造全钢后装炮同。光绪二十三年及二十四年,江南制造局添造七五公厘十二磅、四七公厘三磅及三七公厘三磅各种山炮,皆架退式。光绪二十四年,又添造二点二英寸六磅阿式快炮,其装药为固定弹药,发火用击火,开花弹用弹头引信。其用弹装药之种类及炮架构造,均与光绪十八年及二十二年所造快炮同。此炮曾用于海军,并前二种快炮,均已停造久矣。光绪三十一年,江南制造局(沪厂)造十四倍七五山炮为管退式,为仿制此式之最早者。一九一三年曾大改其炮闩,至一九二九年始停造。经此二十余年间,成炮颇多,且其各种机件除复进簧外,皆系该厂自行炼制之出品,未用舶来物,殊值一志。

关于清代自行设厂仿制西洋步枪、机关枪及手枪之沿革,似以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所仿制之步枪为最早,计有德国十一公厘老毛瑟前膛枪及美国雷明敦(Remington)边针后膛枪,皆系单响,用黑药铅弹;后者以火针在边而不在中心故名。光绪九年,添造美国十一公厘单发(单响)黎逸枪(Lee Riffle)。光绪十年,改造十公厘雷明敦单发中针后膛枪(火针居中心),与九年所造之黎逸枪均用黑药铅弹。同年,金陵制造局(宁厂)始造机关枪,为十门连珠炮(即美国加提林[Richard Gordan Gatling]轮回炮)及四门神速炮(即美国罗顿飞[Nordenfelt Gun]排炮)二种。光绪十四年,又添造马克西姆(英人Sir Hirum Maxim所发明)机关枪。光绪十六年,沪厂将黎逸枪改为八点八公厘快利枪,此枪机筒似奥国之曼利夏(Mannlicher)枪,为前后直动式,系五响,为吾国制造连发枪之最先者。光绪十九年,汉阳兵工厂(汉厂)开工,仿造德国鲁威(Loewe)、安贝格(Amberg)各厂造之一八八八年式毛瑟枪,口径为七点九公厘,弹用圆头,枪管外装套筒,其间相隔约半公厘;其后废去套筒,外加护盖,将枪筒放大,改表尺为固定弧形式。光绪二十三年,广州兵工厂(粤厂)仿照德国毛瑟A. G. 厂(Waffenfabrick Mauser A. G.)所造一九〇四年式六点八公厘新毛瑟枪,以求一律,他种停造。沪厂造者为一八八八式,但去其套筒,未加护盖。光绪三十二年,粤厂造德国一八九八年式七点九公厘毛瑟,用尖头弹;翌年,沪厂亦同样制造。光绪三十四年,粤厂仿造丹麦马德生(Madsen)式轻机关枪,其口径为八公厘。

关于新式火药之制造,大约吾国于同治十三年始造黑色火药于沪厂,每百磅所需原料为净硝七十五磅、柳炭十五磅、净磺十磅;嗣后各厂大都照样制造。栗色火药,系由天津军械局及天津机器局最初制造。黑药用以造成各种药粒,以为枪炮之发射药、引信之延期药及炮弹、水雷、炸弹等器之炸药。同治十九年,江南制造局始造栗色药,其所用木炭,乃将柳材热于铁桶中,至摄氏百度表九〇至一二〇度左右,使不充分炭化而成者。是年出成品共三万八千四百八十磅,药为六角单孔饼形。光绪二十一年,沪厂于龙华设立无烟药厂,是年出成品共二万四千七百磅。其间有一可志之事,即该厂先曾聘用德国人沙尔温任工程师,经年无大效;沙去,厂中华员共加研究,卒获造成。光绪二十七年冬,汉阳钢铁厂之药厂开工,制造七九步枪圆头弹弹药。光绪三十二年,粤厂设立无烟药厂。未几,山东德州兵工厂亦设立无烟药厂,如法制造。

关于吾国仿照水雷一事,仅有沪厂些微成绩可志。同治十三年,沪厂所设之水雷厂,开始制造各式水雷,大约三种:其一名视发水雷,布于航道与潮流急湍处,由观测所以电线通于雷中之雷管,视敌舰入所布雷阵,即发电轰之,因其用法分为沉雷及半浮雷两种。浅水之处,布设水雷,爆炸破坏之效果较大。系雷于铁坠,沉诸水底,免被发现,称为沉雷。沪厂所制者,计有熟铁制圆筒形五百磅、六百磅及一千磅等水雷,熟铁制马鞍形五百磅沉雷、生铁制馒头式五百磅及一千磅沉雷等六种。深水之处,雷系于长链连于铁坠,半浮水中以代沉雷,称曰半浮雷。沪厂所造者有熟铁制圆筒形八百磅浮雷及二百五十磅水雷两种。其二名机关水雷,乃用于沿岸要隘,防敌登陆,或封锁敌港者。雷中具电机,以人力管理,经敌舰冲激而轰发;起放时不甚安全,唯敷布便,成本廉,可应急需。沪厂所造者为熟铁制圆锥形一百磅及一百五十磅两种。其三名触发水雷,乃用于缓流浊水之处者,装置与视发水雷相同,但雷内有接电机,作电路之钮钥;观测所中有自由启闭之电门,闭时一有舰船碰触遂即轰发。沪厂所制造者计有熟铁制圆锥形一百磅马的生及木壳马的生碰雷,三百磅锅顶及平顶浮雷,与枣核形二百五十磅浮雷等五种。嗣后沪厂改组,水雷厂改为江南造船局之锅炉厂,水雷遂迄未再造矣。

关于枪炮弹药之材料,炼铸供给,吾国尤瞠乎在后。光绪十六年始附设炼钢厂于沪厂,建十五吨酸性马丁式钢炉,以英国赫马台生铁为原料,炼制炮钢及他种钢料,均系碳钢。除供该厂制造枪炮之钢盂外,并曾供给川、汉、闽各厂。其制炮用者,含碳百分之〇点四,作钢盂及普通用者含碳约百分之〇点二六。炮钢规定拉力为每半方英寸三十八至四十四吨;伸长为百分之二〇至二二(但试杆中节长二英寸,径〇点五三三英寸)。所制之镀镍钢盂因含碳较多,不能作尖头弹壳用。光绪二十九年,汉阳钢铁厂聘德技师,试炼枪钢,品劣不堪用,停炉未再制。汉阳钢铁厂有马丁钢炉七座,和兴钢铁厂有同样炉二座,均曾炼普通工业用钢,但均早已停工矣。仅沪厂对于特种钢早曾炼镍钢,用作陆炮材料,直至民国时期未衰。汉阳铁厂所出生铁各厂均用,因生铁为炮弹、炸弹及其他各种机件之材料故也。嗣该厂停办,乃改用鞍山、本溪湖及印度生铁。

肆 清代防御武器

清代防御武器,亦可分为防地及防身两种言之。

子 清代防守武器

防地者,包括海防、江防、城防、营防,一切防守武器而言也。清代外患,非先代边患可比,自海来者多,自陆来者亦有,其来犯者亦多所谓强国。是以防守武器亦与先代不同。如海口防务须用战舰及在沿海、沿江险要处筑炮台;并于必要时沉船封锁海口及水道,并派敷设水雷船舰,沿海沿江设置水雷,以阻敌国海军前进。庚子事变时,天津大沽口各炮垒,曾猛烈抵抗来侵各国之联军舰队至数日之久,并击沉各国新式军舰数艘。因陆军失败,各国军队由他处登陆袭炮台之侧面后面始败;事后《庚子和约》[13]中有拆毁大沽炮台、不准重建之一条,即各大国尚有所恐而云然也。在陆地方面,如炮台及壕沟之旁,须用钢丝网或电网防守城塞营垒,并将机关枪及迫击炮预先择地埋伏,亦可于敌人迫近时襄助炮台防守。至于地雷、炸弹及手榴弹,均抵御敌人近攻之利器。凡此均属于现代军事军器范围。唯所用兵器大都舶来品,盖非本书中所应列述者,兹不赘。至于清代前期,侵略势力尚未来以前之防守武器,则较为简单;除弓弩、鸟枪及旧炮外,大都袭用宋明两代防城之器,已略见上方矣。

丑 清代卫体武器

清代卫体武器,情形特别,异于先代。因外侮之变迁,致用器之凌替随之,可分为上半及下半两期言之。清代上半期,即顺治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共计一百五十二年间。在此时期中,白种人侵略势力尚未至,对内用兵,仍恃白刃及弓箭,旧式火器有而不多用,是以将帅官佐以至骑兵士卒,尚多用盔铠护身者。此期之盔甲及军装军服,各地尚有实物可见,就吾人所示之影片言之,其较古者,似为第八十九图版第二号盔胄及第三号铠袍,盖清初之器也。第二号盔系用坚革为底,外面上罩铜钵,下安宽铜缘边,钵上复安一大铜顶,有如清代文武官礼帽之宝石顶子而特别加大;顶上复有一小尖锥,钵与缘边之间复安数铜星,是故革质之露出者甚少,俨然一铜盔也。盔下装联一红绒衬绵护颈,绒上满饰小铜星及玳瑁或明蛤片,以御兵器。盔高二二五公厘,连护颈高四八〇公厘。此盔恐系满洲王公贝勒之盔,因其盔上所装饰之铜片,均刻作龙凤蛇鸟等形体,极为精美,殆非寻常将士之物也。其第三号铠袍,系与此盔同属于一人所用之器,故其制造同式同质。此战袍之外面系一丝质绣花短袍,长仅及膝,想系骑士所用。袍面装饰多数半圆体凸形小铜星,排列有序,肩上加置铜条;袍之里面则为衷甲,系以多数长方大块明蛤片或玳瑁片制成,满护胸背,联以漆皮条片,衬于袍内。其质坚厚,可御矢镞及鸟枪丸弹,逊于铜铁片不远,而较铜铁片柔和温轻,较皮铠则薄小便于贴体,又藏而不露也。但因有铜星及甲片之缀连,袍之重量亦正可观:其重为九公斤又五分之一,近于今秤二十斤,盖非体小力弱之士所能服用而且能骑射交兵自如也。次古者为第八十九图版第四、五两号盔铠,系清帝遗物,或在乾隆之前。盔有覆项及覆耳绣龙。护身甲分为胸马甲(背心甲)、腰甲、腹甲及腿甲四项,均嵌铜铁片,能御白刃及箭镞。中日事变前尚存故宫博物院。至第六号盔及藏甲战袍,亦清帝遗器,曾经实用,或亦系乾隆以前之武装,保存完好。再次为此第八十九图版第一号清高宗御用之全套武装。此武装今已难于见及,其分件如下:(a)铜盔。内衬皮质,外包铜钵、铜箍、铜缘、铜星、铜顶,上有缀缨,大体形式略与二号盔相同,但多一中箍,且前有外沿向前凸出,似庇眉而非庇眉,想系清帝盔制,异于将帅军盔之处。(b)护项。丝及绵制,外面有上下四排铜星,以御兵器;内面尚可装玳瑁或明蛤片。(c)护膊或肩。皮底饰铜星,质坚厚可御刀矢。(d)战袍或衷甲战衣。丝及绵制,袖窄而长,此为异于第三号战袍之处;衣面满排小铜星,两袖亦满,此亦与第三号战袍相异之点;衣内则满衬长方甲片,其形体已透露于外。(e)护胸铜镜,俗称护心镜。正圆两昙形,边缘饰铜星,镜体厚数分,可御枪刀矢镞及鸟枪丸弹。(f)战裙或衷甲下服。丝及绵制,窄而长,已近于近代服装;外面仅有八排铜星,内面所装甲片之数亦少(亦有不装甲片者)。(g)战靴。满洲人喜着高白底靴鞋,男女皆然,文武官礼靴如此,战士亦不能免。大概青缎制者多,革制者鲜见。满洲虽不产丝,满洲人则极喜服绸缎绣花之袍褂,清室在入关称帝以前,朝廷上下,均已深具此习。(h)佩剑。系一西藏式之直刀,或一佩剑,外有绸套未除。(i)长兵。系以一印度式克鞑儿(Kutar)特形双锋宽刃架形柄之短刀,另装长柄加铜鐏改制者,此套武装完全满洲色彩,异于先代之器,可为清代中期卫体武装之代表物。类于上述乾隆时之战服,而为高级武官或将帅之所用者,亦有摄影二件,即第八十八图版第四、五两号是也。两战袍均为上身坎肩式(俗称背心),下身战裙式、正中开叉之马蹄袖袍(清代文武官员,均须服马蹄袖袍)。坎肩上均绣官级,此为异于清帝武装之处。第四号战袍,上下揭去袍面,以示内衬长方铁甲片之布列形式。第五号战袍,则详示坎肩及战裙之外面,其绣花及铜星,均清晰可辨。此两战袍亦清代上半期或中期之物也。此外尚有藤牌一物,系清军常用之盾。满洲人未入关时已有藤牌队,用为冲锋陷阵之步队,其藤牌大都圆形,与宋明长方之盾牌有异。牌用坚藤制,外加油漆,体向外凸出,正中尤凸,略如突蛤或反荷叶形;中心有一小孔,牌之内面有索,以便着手把握,或以套腕(第八十九图版第八号及第八十八图版第三号之a)。藤质坚而有伸缩性,又圆滑不易砍射破入,故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为有效;且其体轻易举,价廉易制,均为藤牌之优点;但不能经久不腐朽,且畏火攻,是则藤牌之弱点也。清代盾制极简单,藤牌之外,尚有长方形之虎头牌,木底涂漆,尽作虎头形,上方作燕尾叉式以窥敌,袭明制也。

清代下半期,即自嘉庆元年至宣统三年,为清室衰败以至崩溃时期。在此时期中,清军卫体武器业已搁置不用,仅于每年秋季循例阅兵时抬出盔铠,用夫役以小亭升之,招摇过市,以供民众观览,兼示清室武官尚有盔铠而已。此期满军及绿营饷兵之堕落,可谓史所未见。曾忆著者童年时(约在光绪十七年)在江北某重镇,往观秋季大阅(大约系霜降日),俟之既久,始见满兵及绿营老弱残兵弓背屈腰,几于俯伏而行。军衣旧坏,疑若乞丐,如此衰朽,何能作战!绿营之后,继以汉人就地训练之新兵数百名,为数虽少,步伐整齐,精神饱满,枪械新锐,阵法亦变化有序,操练颇为纯熟,服装已摒弃袍褂而改着新式武装。所用枪支,则仍系用小包火药入膛放射空枪者,操毕时满地皆所弃之包火药之小白纸,恐清廷尚不许各省任意购买新式枪械耳。此项新军各地均有,既用新式枪炮,摒弃弓箭,当然无复卫体武器可言。且在训练新军以前,即由嘉庆道光咸丰以至光绪时期,清军亦尚有卫体武器,但其构造及质料以及器之形式,业已大异于清代第一期中之卫体武器,显然已由实用之器堕变为仪仗之器。武官固不复用之,即欲使用,事实亦不可能,非但不能御敌,且恐己身反因难于动作,坐以待毙而已。说者谓自嘉庆以来,清室武官只知食禄,驰马尚非所能,安有服用卫体武器以临敌之人。卫体武器之亡也宜矣。此种仪仗式之卫体武器,骤视之或可与上半期之盔铠及战袍相混,细加研究,则全无御敌之价值,兹就实物数事为之摄影略论于下。如第八十八图版第一号全套武装,为晚清高级武官之军装,即所谓仪仗式军装,完全不能实用者也。其钢盔a之形状,业已堕为演剧武生之冠形,上部过于尖锐,安能贴头而不摇坠;两旁加长耳形铜片饰品,殊属笑谈,非但不能御敌,且易为敌人枪刀刺翻砍落,又增敌人弓箭枪弹瞄准之的,安能实用哉!护心铜镜e体甚小而缀连丝绸之边缘,敌刃一挑即落地矣。b护项、c战衣及护肩、d战裙,虽亦丝制,而外面满布铜星,但其铜星之布置,毫无法则,系任意装满,有如满天星者,完全失去御敌之作用,而成为修饰装潢之状,想出于普通裁缝工之手,迥异于第一期中之战服。尤须注意者,即此军装之内部并未衬有铜铁片或明蛤片之衷甲,根本无抵御敌人刀枪剑戟及矢镞弹丸之能力,纯为仪仗陈列或送迎王公贵人之礼服而已。同图版第二号清代骑兵军官武装,尤为简单,满服绣花,即铜星亦归乌有!其尖形盔虽无边耳,但中轴高于盔体二倍,安能稳首出战乎?同图版第六号清代高级武官铜盔,形式较佳,但两旁易安双耳,不合实用,且其中轴连璎珞,乃高于盔之本身二倍又半,安能戴此出战,亦不过大阅时之仪式器而已。且不仅将帅如此,兵士之武装,在晚清亦失去卫体之效能,徒具外观,毫无实用。如第八十八图版第三号,清代虎兵军装,衣裤均画作虎皮形而着黄色,布包头画作虎首形而竖其双耳,根本无卫体作用,初恐欲借虎形以恐吓敌人者,结果恐反为敌所乘。晚清军事之乖谬、武器之退化,于兹可见一斑矣。

清代军符通称合符,作椭圆形,如第八十九图版第七号所示者,系同治元年之物,一面刻“外火器营合符”,一面刻“调前锋护军营官兵”。以较秦代虎符,制虽同而形式迥异矣。

清代武功、军事与兵器有关者,前人记载寥寥,史家之叙述亦鲜,史鉴中偶有所见,辄涉笔志之。如顺治十二年,帝亲视武举人骑射。康熙二十六年,帝大阅于卢沟桥。三十一年,立火器营。三十七,帝幸塞外,以御弓矢射殪二虎。乾隆时,各藩属朝贡国逐年贡进精良美贵之各种兵器极多,史不绝书。光绪十七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初游日本,铁甲舰形式上均较日本兵舰强大,日本朝野震动。三十二年,廓尔喀王复贡献兵器。宣统以来,贡兵之例中止,清室亦乏统治之力而逊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