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边疆各族者,系指远古时期中国主人翁之支裔,徙居于国境边区或山中年代久远,因地区不同,物产不同,气候及环境不同,遂致语言及服装亦因地而各有不同。于是边疆各族及山民之名称遂至纷歧,各地异致,各族异趣,如入山阴道上,几莫能辨其所自。至于今日,吾人对吾国边疆各族之认识仍不充分。但以边疆各族者实吾中华民族之组成部分,而其兵器又多别具风格者,吾人又安可因其困难而忽之。然边疆各族兵器研究之困难,并不在其种族名称之繁杂,而实基于下列各种原因:(1)以旧汉人对边疆各族之歧视,不收藏其兵器,故绝少实物可见。(2)边疆各族对于其祖先遗留之武器异常尊崇,竭力保持,秘不示人。即如铜鼓一物,为汉人收藏者固属不少,但其佳者常被本族深埋于山溪林莽之间,使人不能觅获。对其他各种古兵器亦然。(3)边疆各族兵器及其防御武器有来源较远者,汉人及唐人著述、记载其事者辄有。但此类记载仅称道其兵器武装之盛况,而不事研究,既鲜图样可稽,更无形式尺寸及质料之说明,可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所裨益于研究者甚鲜。(4)明清人士研究边疆各族而著有图说者固不乏人,但均未图其兵器及武装,亦属缺憾。如《黔苗图说》《黑山苗人图说》《滇夷图说》《狇人图说》《怒人图说》《古滇土人图志》各种图说[14],绘画着色,颇为精妍,但均未及各族之兵器;即有一二,亦不过附带烘衬之具而已,非研究所及者也(外国人之著述亦然)。有此各种理由,故实物阙如,图形亦鲜,欲事研究,非自辟途径不可。著者十余年以来,遍向全国各地公私处所及收藏家,征集边疆各族兵器及武装影片,并负担其摄影与旅行费及邮资,结果仅获数十片,即下方三图版所示者是也。
壹 边疆各族长兵
边疆各族长兵大都为标枪式之长枪,或名梭镖。其杆甚长,普通长清尺一丈五尺,亦有长至一丈八尺者;枪头或作前锐后叉形,而杆上缀以三层璎珞;杆尾有尖鐏,则系四川南部彝人之梭镖(第九十一图版第三十号)。枪头尖锐,与杆混为一体;杆无璎珞,尾无鐏或作锐形,则系西康以至青海一带廓落克“番子”乘马者之长枪也(第九十图版第十七、二十两号)。至于西藏之长枪或矛,则形式有异,其杆柄较短,长不及丈,上端缠以铜丝或藤条,刃形则体宽上锐如小剑或匕首形,璎珞即缀于刃(枪头)之下端近处,盖与西南民族之长枪迥异也(第九十二图版第一号i器)。西南民族,除长体标枪外,不喜用他种长兵,盖犹是古代遗风,酋矛及彝矛之属也。现今西南民族有用刀镋者,则系掠获汉人兵器也。东北则不然,如松花江一带之赫哲民族,喜用小刃长柄刀,其刃如一秋叶(第九十一图版第十九、二十七两号);又喜用长刀铁矛,其刃如一小剑,有茎,有大护手,其下安长木杆为长兵(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一号)。至于所谓“祖师棍”,系以樱木为之,两头尖锐可刺人(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八号)。尚有月牙齿铁镋,则与明清两代汉人所用者相似(第九十一图版第十八号),非其本族兵器也。
贰 边疆各族短兵
边疆各族短兵之种类及其形制,较其长兵为多。盖山林僻处,长兵往往不易挥使,短兵相接之机会较多,且有若干种边民至今仍人人插剑佩刀,日夕不离,出入相随,长兵则难如此也。试分目言之。
子 边疆各族之刀
边疆各族腰刀,种类甚繁,择要述之如下:
(一)云南彝族腰刀。此种腰刀,形式细致,制造良好,令人一望而知其工艺之进步,盖古代文化之遗制也。如云南崩龙户撒刀及云南山头刀,其钢刃均平而近于直形,白色牙或角质圆柄,木鞘,鞘之上端缀一丝织腰带,以为佩刀之用。其鞘系一面式,此为彝族刀最特别之处,世界其他民族均无用此种刀鞘者。鞘用坚木制,一面为平面之木片,他面则仅有此木片之凸边及中凹槽,并无木面。故此种鞘非以木箧或套制成,乃用一面平一面凹之木片一块制成。刃之一面贴入此木片凹槽内,他一面则露刃于外,另用小绳线横贯木片之凹面,横贯三五段不等,插刃时将刃纳入此数道横线内,以贴凹槽,上有柄以隔鞘口,下有线缝以容刃,故刃虽外露而不坠落。抽刀时须小心不触断横线,否则不能插刀而不成为鞘矣。此种奇特之鞘不知其用意何在,来源何自,询之中央研究院亲往云南实地调查二年带回此种腰刀之专员数人,亦均不知其原因何在也(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五、二十六两号)。但白彝[15]腰刀亦并非只此一种,尚有木柄包以钻花之银皮者,柄上安一牛角圆平首,复包以铜皮,其钢刃亦直形;鞘则为两面木片底里套,外面包以黑皮,下端镶铜片,以备触地不伤其鞘,则与普通刀鞘相同,唯柄形特异耳(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四号)。
(二)四川南部彝人腰刀。彝人出入佩刀,贵贱皆然,常年如此。其最普通之腰刀为曲形,较短于云南彝人之刀,亦不如其精美,但刃锋尖锐,刃体肥阔,可以屠宰牛羊,亦可冲锋陷阵。木柄有箍有圆首,鞘上有双环以系皮带,皮带与刀扣实,夜间睡时始卸带;而刀仍系于带上,有警时束带即得(第九十一图版第十七号)。
(三)云南土司贡进清廷之短体插刀。此为西南彝族平常插置于腰带中之曲刃短刀,有牙柄及钻花银鞘,想本系酋长之物。其刀形略似四川普通彝人之刀,而实不相同。盖前种刀刃锋一面向外凸出,此种刀则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又复向外再度曲凸,且其柄与刃均同一曲度也。此类刀刃质精良,极为犀利尖锐,着人必死,亦可宰割牛羊诸牲,且能刺杀猛虎恶蛇,上层彝人大都插佩,土司乃以贡献清高宗焉(第九十图版第十一、十二两号,此刀之原名为“苦克力”[Kukri],尼泊尔国廓尔喀族人人佩用之)。
(四)广西瑶人腰刀。广西大瑶山一带瑶人所挂腰或插腰之小型刀,颇为特别,其钢刃平直而短,木柄直而长逾其刃,鞘为竹制,宽阔逾刃三倍有奇,柄首与鞘身以索联系,以防肥鞘坠地。此刀佩于腰间,几令人不疑为可以杀人之器,因其鞘形类于寻常竹筒用具也(第九十一图版第十号)。
(五)“番子”喇嘛及西藏人之插腰斜郎刀。此种西藏式之插腰长刀,西南以至西北各省各地边族用之者极多,清乾隆时廓尔喀王且以贡进焉(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五号)。其刀刃直形,下端如斧之侧面形,其语呼为“斜郎”。刀柄略如西伯利亚式之“砍马”(Kama)短剑柄形,而护手则迥不相同,盖“砍马”之护手扁平,且大都与柄为一体,同一质料造成(牙骨质居多);而斜郎之护手则为圆形,铜制者居多,与柄相异,且“砍马”柄上下均有一小圆星凸出,“斜郎”柄则仅上有一圆星也。刀鞘直形,下端微阔而尾作半圆形,木底包皮或包丝绒绣花;其特别之点乃在其鞘下部之四个凸体圆星(鞘之上端近护手处则亦偶有一圆星,不尽如此耳),较大于柄上之圆星,此实为西藏式插腰刀之特志,他族刀剑无之(第九十二图版第一号之g、l、k三刀及第九十图版第十四、十九两号影片中土司与喇嘛及族人腰上所插之刀)。
(六)西南彝族小刀。此种曲形小刀,大都刃与柄同一曲度,与尼泊尔廓尔喀民族之短刀同。其柄大都乌木制,小不可以容全手,刃质犀利锋锐,可以洞敌之心胸,刀小藏怀,足以防身且作别用。乾隆时边陲各土司曾以数具贡进于清帝,藏之清宫至今(第九十图版第七、八、九、十等号)。
(七)西北各省诸民族之银鞘牙柄插腰小刀。此种插腰小刀,亦其日常必备之具,人人均有,出入不离,制造颇为华美精致。刃之钢质极佳,常为斩钉削铁之名器;刃均直形,厚背锐锋,近尖处稍狭,尖作锐叶形。柄用海獭牙骨制者较多,象牙制及金银制者居少数,间有镶嵌宝石者,则为大酋长之器,柄体扁圆平滑,不雕刻,首部较大,下无护手,接刃处用银套承之。底鞘为活动双木片合成,外加银套鞘,系反面钻花之美术品,手工极为精细,较汉人手工制者优美。鞘尾作五瓣带心之花形,其作蛇首形者,则属于土耳其式之刀也;其鞘用金制并镶嵌宝石者,则酋长之刀也。此种刀长仅数寸,极便插腰置怀,杀敌以洞胸划心为主,大都可致人死命,肉搏之兵器也。清乾隆时西域贡品中有此种刀多具;所示六具,均银鞘牙柄,其中亦有四具之柄端,尚各嵌有宝石一枚(第九十图版第一、二、三、四、五、六等号)。
丑 边疆各族之剑
汉族之剑,周秦而降,大都为双锋直形之刃,至今犹然,形式颇为简单。边族双锋刃,则有曲形者,且其剑形及柄鞘形制颇为复杂,虽不如其刀之种类之多,亦颇具特异之点。兹就吾人所搜集之影片,分述其常见者如下:
(一)西南彝族波折曲形长剑。此种剑长在英尺三尺左右;刃体宽大,近尖处略狭;全体作火焰形或波折形,左右曲折;刃之下部尤为弓曲。柄与鞘之形式无定,随用剑者之族别而各有异同。吾人所示之实物,系清乾隆时棱磨宣慰司思丹怎贡进之品(第九十图版第十三、十三a号),其鞘已亡,其柄系印度式之柄,茎与护手略为十字形。护手之一边另安一直形护手,柄首作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顶,全柄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又刻三星形,是否边族古代象形文字未敢断定,特放大附刊之,以供读者之参考。
(二)西南彝族之宝石柄短剑。此类短剑均系直形,但刃平而无中脊,亦无两边锷,此为异于汉族剑之处。其剑之最短者,长不及英尺二尺,最长者则在英尺二尺以上,故并非甚短之剑,更非匕首可比,实与周剑同长短之剑也。此类剑之特点,在其世所罕见之奇异剑柄;柄长约为刃长三分之一,柄内为木质,外包鲨鱼皮,皮上装嵌大粒宝石,上下有至七层之多者,每层周围均有十数粒宝石,护手甚小作圆形,柄首特大,如冠如锤,中有小顶。此种宝石剑柄,非但亚洲其他民族兵器中甚罕见及,即世界任何民族之刀剑柄亦无如此装饰者。仅土耳其之“八辣”(Pala)腰刀,有时其柄鞘均满嵌红珊瑚制之泪形小石,但柄鞘均曲,形式迥异。西南彝族艺术之古、手工之精、原料之富,于兹可见一斑。吾人所示之实物五器,系西南土司贡进清乾隆帝之器,长短均不同,而柄形如一,但鞘均亡失,以理度之,其鞘必亦包鲨鱼皮而满嵌宝石,或因此而致散失乎(第八十七图版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号)?
(三)“戎民”长剑。西康一带之“戎民”,喜作武士歌舞,舞辄用剑,其剑铁刃,木或铜柄,长在三尺左右,直形平刃,或作叶形锐尖,或半圆尖,或三角尖,柄上系一双色大块绸布,木鞘包皮镶铜。此类剑近于秦剑制,而柄形有异(第九十图版第二十五号中之两剑)。
(四)“番子”小剑。西番[16]喜用插腰小剑,其刃形直而锐,木或皮鞘,铜护手,木柄之上下镶铜,有时包皮,柄首特大作塔形。此类剑甚短,大都在一尺二尺之间,族人日夕不离,跬步相随。吾人所示酣卧积雪中之二“番子”,犹将其剑耸插于腰,远望可见,以示有备焉(第九十图版二十三号中二剑)。
(五)云南彝族之佩剑。彝族兵器,均较他族者文雅美观,而具有古代文化色彩,此种佩剑亦然。剑长在英尺三尺左右,钢刃直形平锐,上宽下窄。柄与护手木质,护手特大,两面作人字形,或大角形,其全体如一斜方形;柄如周代筒形茎之剑柄,茎直而圆细,首如菇形或半圆体。鞘为皮制,上有皮带系腰,鞘尾作半球形,鞘身遍钻碎棉凹形花纹,鞘之特点与彝族腰刀鞘同,即一面鞘是也。剑刃紧贴皮鞘之一面,他面半无皮面,仅用小线索横拦数道以免刃之逸出,是以抽刃不易,插刃更不易。万一割断横线,则刃即不能贴鞘,诚不解其理由何在也(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三号)。
(六)东北赫哲族之铜柄短剑。西南夷之剑,少见有用铜柄者,东北松花江一带之民族则有之,如较大之赫哲族,即常用铜柄铁剑者也。其剑不长,可以插腰,大概在英尺一尺七寸左右,柄长约为剑长四分之一。柄与护手均铜制,护手甚小如周剑,茎圆直,首作平底圆顶形,均略如周剑之柄形。刃直而上下几于等宽,尖作直角形,亦周剑刃之形制。说者谓东北之剑,近于西伯利亚剑式,实则均系仿周剑而制之器也(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二号)。
寅 边疆各族之标枪
标枪之来源甚早,流行甚远,西南、东北边疆各族均用之。兹略述西南及东北边疆各族两种标枪不同之形制。
(一)西南边疆各族之标枪。西南各省少数民族所用之标枪,大都体质轻小而铁镞极为尖锐,其枪杆用竹者多,用木者亦有,用铁则无之。枪镞则反有用竹木削尖为之者,利其便利而俭省,亦可杀人也。苗瑶之标枪间有敷毒者,则着人必致死,然即不敷毒,其射程之远,射力之猛,投掷之准,亦可令受者洞胸穿首。简言之,南人标枪,即不用弓发而用手投射之箭,不用箭羽而射法极准之箭,其器固佳,其术尤精,深山丛莽之中,人及虎豹均非其敌,盖由其祖孙相传,自小实地练习而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吾人所示羌戎之标枪二具,形同无羽之箭,其镞细长,而杆首非但不加大,反较杆之近镞一头尤细窄,此非精于此道者不能用之有效也(第九十一图版第十二、十三两号标枪,第三、十一两号标枪筒)。
(二)东北边疆各族之标枪。东北边疆各族所用之标枪反是,其形式较为笨重,其镞刃较为宽大,既不类西南,亦不似西北蒙古族及回族之具。吾人所示之实物,为东北松花江一带赫哲族等部落所用之小标枪,通长英尺三尺三寸,铁刃长至一尺四寸半,杆为木制。刃形首如三角平体箭镞,腰细而尾复宽,如蜂腰形;腰有一小铜箍,尾亦有一较大之铜箍,另有三铁片,刃尾接杆处缀有红布。此种标枪近于矛形或长枪形,其刃镞颇长,想可兼作短兵刺兵之用;东北人体伟力大,且乘马者多,或系马上掷射敌人之器,平地用之,则须经过较长时间之练习也(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号)。
卯 边疆各族其他短兵
边疆各族最喜用标枪,标枪亦最可畏;其次为刀为剑,他种短兵则不多见。如斧、如锏、如鞭、如短戟、如锤、如挝等等,汉人所用之短兵,他族亦间有之,但均非自制也。然如竟谓诸族更无他短兵则误矣,譬如吾人所示之喇嘛大铁棒,虽奇特笨重,实即短兵之一种(第九十图版第二十四号),或者尚有其他短兵,吾人不易见及耳。
叁 边疆各族射远器
弓矢在中国之利用开始甚早,而边疆各族之射远器间或带有原始性质。试分述之。
子 边疆各族之弓弩箭矢及箭筒
边族之弓,用小圆木或竹屈之,两头绕缚绳索之两端,绷紧即成弓,异常简单,俨然石器时代之遗物。其箭用细竹为杆,三角形小铁镞,有时箭杆尾加安小羽甚短,有时乃不安羽,亦能发射中的。箭筒大都用天然小竹筒为之,箭镞一段入筒,能容七八箭至十余箭。各地苗族及瑶族之弓箭,大都如此(第九十一图版第五、七、八、九等号)。至于各地彝羌诸族之弓箭,亦均大同小异(第九十一图版第十四、十五、十六等号),其近镞处之小筒,想系鸣镝作用。但其箭筒,则较苗瑶诸族之器为细致美观,系用黑皮袋为长囊如筒,首部特大,如笠形,可以发音如小鼓,亦可作为鼓用,紧急时用以召唤同族人者;首尾及上箍均涂白漆作圆点形,首上作三圈,尾上及旁枝上作三平排,带有艺术意味。此种箭筒非但可以作鼓发声,且因体积高大,同时可以为插带小标枪之用,其较大者则用双皮带系于腰背,较小者用单皮带系之(第九十一图版第三、十一两号)。
边疆各族之木弩亦甚简单,其横体如弓带弦,直体为一上宽下狭之木轴,有上下两空槽;上槽贯入弓背,安定于弓之中部,下槽插竖扳机以拉弦扣弦而发箭。苗族之弩大与其弓等,故所发之箭亦并不小,但射程较远耳(第九十一图版第六号)。边疆各族喜用毒箭,其弓及弩之矢镞常浸涂毒汁,射入敌体,见血必死,故即不用铁镞而削坚竹使尖锐成天然镞,浸毒涂毒,亦可致敌于死也。
西藏之弓箭则较为进化。尤其是西藏武士之弓箭,在明清时已深受汉人影响,故箭皆长羽锐铁镞,盛以皮底镶铜花之箭囊,弓形亦近于明清之弓,亦盛以皮底镶铜花及铜星之大弓袋,迥非他族之比,而与满蒙回三族之弓箭相似也(第九十二图版第一号h、m两器)。
丑 边疆各族之火器
边疆各族至今尚用数百年前发明制造之火石枪及火绳叉子枪。此两种枪均甚长大,火石枪有如明代火枪之形,亦有用绳引火者,羌苗等族喜用之(第九十图版第二十二号)。火绳叉子枪,则系廓落克等地之边族,迄今仍然普用之火枪,西藏旧式武士亦均用之。其枪稍短于羌人之枪,较长于新式军队之枪。用火绳燃药发弹,其制造颇为精美,外观亦加修饰,颇类清初御制鸟枪,但有一特点为世界所罕见,此特点即在枪之上部离枪口仅尺余处,安一双支直形曲尾之木架,长及枪体之半稍弱,此架钉其首部于枪之木壳特宽处,可以自由转动。不放枪时,将架直套于枪口之上,远望之如一燕尾长叉形,放枪时将架横转与枪成直角形,如十字形,或架枪于地面,或架枪于马首,即可瞄准燃放,较之用双手举枪燃放,不但便利加倍,抑且较易瞄准,较易中的,而换药纳弹亦较为便利。马上用之,尤为便捷准确。是以乘马者均各背负此种火枪,有时结队而来,其枪上之长叉架数里外可望见之(第九十图版第十六、十八、二十一等号,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十九号及第九十二图版第一号j器)。
肆 边疆各族防御武器
子 边疆各族防守武器
边疆各族防守武器,似不甚讲求,恐亦无甚可观,盖因人民深居高山丛莽之中,有峰峦河川为其天然屏障,胜于人为之防御多矣。且亦无名城大邑必须扼守;每值敌人兵来,少则御之,多则避入山中,守其天然要隘以拒之,敌人终不得入。如川滇间之大凉山、小凉山彝族,始终未经他族人征服,以地势险也。若就边疆各族所用活动防守武器之大致言之,大约不外弓弩标枪及石弹铁车等器;其固定防守,则有石塞、碉堡、水防、壕沟等设备;而散布毒物于水中以毙敌人,亦防守战法之一种。
丑 边疆各族卫体武器
边疆各族之甲胄铠盾,吾人所获者,仅此第九十二图版中所示诸器。其中彝族之长体厚皮盔胄及翼形厚皮胸甲形式极古,质料坚固,制造颇佳(第九十二图版第二、三两号)。川边羌族之皮甲则形式略异,系全用小皮条编成者,其坚固较逊(第九十二图版第四号)。至于苗族瑶族之军衣,则偏重色彩花纹,盖无甚防御之力(第九十一图版第四号),想其昔时或亦有盔铠甲盾,但惜无实物可见耳。
西藏武士之卫体武器,则实物可以备示,如铁盔、连环锁子铁甲衣、铁甲裤、铁或铜护心镜、长方小铁片编成之护腰甲,均明代以前之遗物,且唐时即有其制矣(第九十二图版第一号a、b、c、d、e等器)。
伍 边疆各族之鼓
边疆各族极重视其鼓,凡召集同族、防守山塞、进兵攻取,以及礼乐祭祀婚丧节庆等大典,均恃鼓为特要之器。其鼓有两种:一为较古之青铜鼓,其来源似出于南中国青铜器文化时期。此类鼓之地理范围极大,自西南各边省,出越南以至南洋群岛、苏门答腊,以达马来半岛,西北则至陕甘边外,均不时有铜鼓发现,埋藏者尚不知几许;其艺术极佳,制造有极精美者(详见上章汉代铜兵中)。
第二种为皮鼓,亦系一面之鼓,其类别较多,吾人之所摄示者有三类:一为三段凑成之高筒皮鼓,云南彝族等用之,名为大皮鼓,亦名大象脚鼓,高约英尺三尺一寸左右,面直径九寸半,鼓身外漆黑黄色;筒似用大竹或坚木制,分为三段,割切为不规则之尖角,互相叉套,亦看不出;蒙鼓之皮,并不钉牢于鼓边,有如汉族之鼓,乃用细绳网联拉于鼓腹之下面,欲松则略解之,欲紧则略拉牢之,想随天气之晴阴而求鼓皮之常绷紧也(第九十一图版第一、一a号)。二为一段一犬皮小鼓,亦名小象脚鼓,高一尺四寸有奇,面直径六寸有奇,形制均与上鼓相同(第九十一图版第二号)。三为羌彝等族所用之空筒鼓,用皮带系于背上,筒中可以插置标枪及箭矢,筒底加大如笠形,拍之作声如鼓,两用之便器也(第九十一图版第三、十一两号)。
* * *
[1]此处作者误引《宋书》以证明“宋室亦颇重视古代铠甲”。应删去——编者注。
[2]此处作者误引《宋书》以证明“宋人之盾不大,故马上能用,步行持刀亦能持盾突前挺战”,应删去——编者注。
[3]见英国达敦爵士(Egerton of Tatton):《印度及东方兵器》,一八九六年伦敦版,第二二页。
[4]今译马可波罗。编者注。
[5]见巴克尔:《鞑靼千年史》,向达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版。
[6]见巴克尔:《鞑靼千年史》,向达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版。
[7]日语,剑。
[8]日语,剃刀。
[9]日语,矛。
[10]见英国达敦爵士所著《印度及东方兵器》等书。
[11]见明唐顺之:《武编》。又见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〇五,铁钢附。
[13]亦称《辛丑条约》。编者注。
[1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室藏本。
[15]今称为傣族。编者注。
[16]今称为普米族。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