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版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骨兵

第一图版说明

1. 河北周口店C层出土原始石器时代或最古旧石器时代石英制成之带尖带刃小石锤。

2. 河北周口店A层出土原始石器时代或最古旧石器时代透明燧石尖嘴石凿。可以看出系用右手把握者。

3. 河北周口店出土原始石器时代或最古旧石器时代石刮刀。

4. 河北周口店C层出土原始石器时代长形刮刀。

5. 河北周口店A层出土原始石器时代或最古旧石器时代有脉络石英石刮或石锤。可以看出系用右手把握者。

6. 河北周口店C层出土之原始骨器或最古旧石器时代骨器。作刃形,上有人工砍切痕。

7. 河北周口店C层出土之原始骨器或最古旧石器时代骨器。作刃形,上有深而平之人工砍切之槽痕。

8. 宁夏水洞沟出土旧石器时代石髓兵器。为变硅石灰石。颇类欧洲出土上期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9. 宁夏水洞沟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刮。变硅石灰石。

10、11. 西康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兵(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藏)。

第二图版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均广西武鸣县出土者)

1. 中心石刮,石英石制,曾经过两时期不同之人工加工。

2. 石英石制之边刮兼下刮之石刮。曾经过两时期之人工加工,第一次人工在长边上已略磨腐;第二次人工在短边上略破碎,较为鲜明。

3. 两边打制之石英石凿。其中间凸边作斜纹形(马来石器颇有类似者)。其底经过合式之捶打。

4. 一面磨平一面凿花纹之磨颜料之青石磨盘。在越南东京地方,亦曾掘出花纹颇似之石器。想均系中石器时代物。

第三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斧

第三图版说明

1. 新疆温宿出土新石器时代琢腰平面石子。颇似近年马来半岛出土之腰形石斧(腰形石斧之区域甚广,南自马来半岛,北至蒙古、张家口,均曾发现;西至温宿,亦有此类似之石器,西藏及四川、西康一带,近年亦曾发现同形石器)。

2、3. 一九三〇年俄人路卡徐金(Lukashkin)在昂昂溪沙冈掘得石斧锛。2长三五公厘,宽一五公厘;3长三六公厘,宽二八公厘。

4. 琢制石斧。长圆形扁石子制,一段将石子之两边敲去,形成长柄脚;另一段将石子之圆头沿边敲剥成弧形凸刃口。器身上仍有不少之原皮。全长二二〇公厘;柄脚宽三三点五公厘,长约七五公厘;腰宽约四九公厘,厚约二〇公厘。徒手抑按柄运用,不能确定。

5.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出土新石器时代末期磨制绿色石斧。长一一〇公厘,宽五七公厘。

6. 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出土磨光石斧。(石刃或石锛,或石凿。磨制。)长六三公厘,宽三八公厘。

7. 殷墟出土带穿石斧。平面带穿,等厚,下端曲向刃。有穿为系绳之用。对称。约长一二七公厘,宽约七五公厘。

8. 殷墟出土石戚。平面有穿,两边有齿,刃凸出于斧身。对称。

9. 殷墟出土锛形石斧。平面,刃面不对称。刃边作正三角形。此类斧殷墟出土者极少,只有一个。

10. 殷墟出土圆腰石斧。斧身中部最厚,渐曲向外,下面曲向刃,仄面对称。此类斧出土最多。长约一二八公厘,宽约五七公厘。

11. 安阳出土石斧。长一八四公厘,宽六〇公厘。

12. 浙江杭州古荡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柄宽四点二公寸,柄长五点五公寸,身长六点四公寸,中长八点九公寸,柄厚〇点八公寸,身厚〇点三公寸。千枚岩。

13. 浙江杭州古荡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上宽八点七公寸,下宽九点八公寸,长一六点八公寸,上厚一公寸,上边厚〇点五公寸,孔厚一点九公寸,孔直径二点一公寸。变质凝灰岩。

第四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刀

第四图版说明

1. 齐齐哈尔昂昂溪出土新石器时代之石刀。长六四公厘,宽二五公厘。

2. 浙江杭州古荡出士石镰刀。(残)宽一七点三英寸,长七点四英寸,厚〇点八英寸。千枚岩。

3. 浙江杭州古荡出土石镰刀。右宽二点六英寸,左宽一二点六英寸,中长七点五英寸,孔距四点二英寸,上孔直径一点八英寸,下孔直径一点九英寸,孔厚一英寸,右厚边厚均〇点四英寸。硅质石灰岩。

4. 浙江杭州古荡出土石刀。刃长一七点一英寸,背长一一点九英寸,柄长六点三英寸,柄宽五点九英寸,柄厚二点六英寸。片状千枚岩。

5.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刀,长九英寸八分,刃长九英寸七分,中宽二英寸五分,中厚三分,磨制。

6.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刀,长五英寸二分,直宽一英寸六分,厚三分,磨制。

7.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刀,长三英寸三分,直宽一英寸四分,厚三分,磨制。

第五图版 河南殷墟出土石刀

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石刀极多,数年来先后掘出者不下数千具,尤以6号为多。在北方各省及热河、凌源等地,亦早有此种双孔豆荚形石刀发现,前人或呼为石粟鋻。(疑有石铜器时代之遗物,或形式与之相同。)

第六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矛头及石镞

(3至8石矛头,1、2、9至33石镞)

第六图版说明

1.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二英寸五分,中宽八分,厚四分。

2.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二英寸九分,中宽一英寸,厚五分。

3、4昂昂溪出土新石器时代之精琢石矛头。3长四八点五公厘,宽一二公厘;4长二七公厘,宽一二公厘。

5. 昂昂溪出土石矛头,两面刻满深介壳形之琢痕,两边作粗锯齿状。绿燧石制。长一八公分,宽一〇公分。

6.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石矛头。身细长作三角形,茎部断面圆形,长八八公厘,宽九公厘(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7、8.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出土石矛头。7长八五公厘,宽二二公厘;8长六五公厘,宽一二公厘。

9、10. 昂昂溪出土新石器时代精琢石镞。9长二六公厘,宽一六点五公厘;10长二九公厘,宽一七公厘。

11、12. 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出土石镞。11长三六公厘,宽一五公厘;12长三〇公厘,宽一一公厘。

13.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二英寸二分,中宽六分,厚四分。

14. 奉天锦西县沙锅屯出土石镞。长二二点五公厘,宽一三公厘。

15、16. 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石镞。均作尖头锐边内陷凹腹形。15长二三公厘,宽二〇公厘;16长三〇公厘,宽一二公厘(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17、18、19、20.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石镞。17长七三公厘,宽二二公厘。18长五八公厘,宽一四公厘;19长五六公厘,宽一六公厘;20长四八公厘,宽一六公厘。

21、22.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出土石镞。21长一一四公厘,宽三三公厘;22长八二公厘,宽二一公厘。

23. 浙江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柄长二英寸六分,柄椭圆直径六分,中宽一英寸七分,侧宽九分,中厚一英寸,总长七英寸八分。硅质石灰岩。

24. 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柄长二英寸一分,柄圆直径八分,中宽二英寸一分,侧宽一英寸三分,中厚一英寸三分,总长一〇英寸一分。千枚岩。

25. 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柄长一英寸四分,圆直径七分,中宽一英寸七分,侧宽一英寸二分,总长八英寸五分。千枚岩。

26. 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无柄形,下宽三分,中宽三英寸四分,中厚七分,长九英寸。千枚岩。

27. 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柄长二英寸九分,柄厚六分,头厚九分,下宽一英寸二分,中宽一英寸九分,总长八英寸五分。千枚岩。

28. 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无柄形,下宽八分,中宽一英寸七分,中厚六分,长六英寸四分。千枚岩。

29. 杭州古荡出土石镞。柄残,下宽一英寸八分,中宽一英寸九分,中厚八分,长五英寸七分。千枚岩。

30.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四英寸七分,中宽一英寸,厚六分。

31.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二英寸五分,中宽七分,厚五分。

32.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二英寸二分,中宽六分,厚五分。

33. 杭县良渚镇出土石镞。直长二英寸五分,中宽七分,厚四分。

34. 浚县辛村殷墓或卫墓出土玉镞或玉戈(见《田野考古报告》)。

第七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骨兵及贝兵

第七图版说明

1、2、3. 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出土新石器时代骨镞。1号长四五公厘。2号长六五公厘。3号长约七六公厘。

4. 殷墟出土骨斧锛。长四九公厘,宽三三公厘。

5、6. 山东城子崖出土骨镞。系黄河流域石铜器时代之物。

7、8. 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存骨镞,系石器时代之物。

9. 河南仰韶期史前遗存骨镞,系石器时代之物。

10.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物,此系骨制镞身,部分断面作三角形(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11.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物,镞身左右翼张出,与山西西阴村发现之骨镞形状略同(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12.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物,长八八公厘(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13. 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物,镞身三角锥状,三方翼状张出,长五七公厘,宽九公厘(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14. 昂昂溪出土骨刀。

15. 昂昂溪出土渔叉。长一四公分,两钩间宽二〇公分,厚九公分,柄脚最厚处一五公分。

16. 昂昂溪出土骨刀梗。

17. 昂昂溪出土渔叉。全长(直线计)一六四公分,柄脚部分长七九公分,尖部带倒钩之一边长八七公分,背之一边长九六公分。

18. 山东城子崖出土贝镞。长八一公厘,宽二六公厘。

19. 同上。长七八公厘,宽一〇点五公厘。

20. 同上。长四九公厘,宽一〇点五公厘。

21. 同上。长六九公厘,宽一五点五公厘。

22. 同上。长五四公厘,宽一八公厘。

23.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贝镞(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第八图版 石铜器时代之骨、角、蚌贝兵器

第八图版说明

1. 骨斧或骨匕。

2. 贝刮刀。

3、4. 骨刀或匕首。

5. 骨镞。长九五公厘。

6. 骨镞。长九〇公厘。

7. 骨镞。长七九点四公厘。

8. 骨镞。长一〇〇点五公厘。

9. 骨镞。柄残。长七七点五公厘。

10. 角兵。长九五点五公厘。

11. 蚌刀。长五六公厘,宽四一点五公厘。

12. 蚌刀。长六四公厘,宽三五公厘。

13. 骨刺兵。长一九〇公厘。

(1-4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器,见一九三五年《邺中片羽初集》。1器与第九图版12号之玉斧形制及花纹完全相同。5-13为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黑陶遗址出土器,见一九三四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

第九图版 三代玉兵

第九图版说明

1-11为一九三六年伦敦中国美术展览会中各国送往陈列之中国古代玉兵。

1. 上海张乃骥之汉代玉镞(可能为春秋时代物)。白绿色,长八三公厘。

2. 英那法叶之汉前黑玉刀。长四三〇公厘,宽一〇二公厘。

3. 英维多利亚博物馆之灰青玉或碧玉勾兵。长三五〇公厘。

4. 英那法叶之玉矛头或勾兵。长五〇八公厘。

5. 英国博物馆之周初玉戚。高二四〇公厘,宽一七六公厘。

6. 上海张乃骥氏之春秋时代玉矛头(柄或为唐代后装者)。淡黄色,长一〇五公厘。

7. 英那法叶之铜柄(似红铜)镶绿松石玉匕首或玉戈。长二二六公厘。

8. 英那法叶之铜柄(似红铜)镶绿松石商殷玉匕首,或矛头。高一九八公厘。

9. 伦敦福尔摩斯夫人之周初刻龟形青铜柄玉勾兵。长二四〇公厘。

10. 美费斯白理之周初嵌绿松石青铜柄之三孔玉勾兵。长二七三公厘。

11. 瑞典赫尔斯托木之周初青铜柄铜箍黄色玉勾兵。一孔,长二八〇公厘。

12. 河南浚县辛村殷墓或卫墓出土之玉斧或玉匕首。见一九三六年《田野考古报告》,此器与第八图版1号之殷墟骨斧之形制及花纹完全相同。

13.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之商代碧玉圭或斧戚。见《邺中片羽初集》。

14.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之商代碧玉刀或匕首。见《邺中片羽初集》。

第十图版 三代玉兵

1. 碧玉刀或系玉枪头。

2. 铜柄玉戈。

3. 铜柄镶嵌绿松石之碧玉矛头。(此三器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之王戈,系北平尊古斋江夏黄濬氏藏器,见《邺中片羽初集》。)

第十一图版 殷墟出土商代青铜啄兵及戚

(见一九三五年黄濬氏著《邺中片羽初集》)

1. 以“内”安柲(非空头)之商殷大铜戚。

2. 以“内”安柲(非空头)之商殷啄兵。(此器形如矛头,不类勾兵,但又如戈之有穿,或系啄兵欤?)

第十二图版 商代体上满刻文字之青铜勾兵及矛头

1.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青铜矛头,实大,下段满刻文字(一九三五年北平陆懋德氏拓赠)。长二四五公厘,宽七七公厘。

2. 商勾兵。清末出土于保定(见罗振玉氏著《梦郼草堂吉金图》)。按此器颇类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之商殷明器,唯河南出土者,刃上无如许之文字,而内之形亦略异耳。刃长一七三公厘,刃宽五三公厘,柄长九六公厘,柄宽四〇公厘,全长二六九公厘。

第十三图版 殷墟出土商殷青铜刀、勾兵及空头斧

(见黄濬氏著《邺中片羽初集》)

1、2. 商代有铭铜刀。

3. 商代饕餮文铜勾兵。

4. 商代大于铜勾兵(恐系明器)。

5. 商代有铭空头铜斧(空头作长方形)。

第十四图版 商代青铜勾兵

(商戈)

1. 清程瑶田氏所图商代勾兵戟属以内安柲者。内上四字,程氏释为“忠信为周”。然则此器或系周初之戈欤?(见《通艺录》)

2. 清程瑶田氏所图商代勾兵戟属以銎受柲者(见《通艺录》)。

3. 殷墟出土瞿类青铜勾兵,以銎安柲者。原形二分之一大(见李济氏著《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

4. 殷墟出土戈类青铜勾兵,以内安柲者。原形二分之一大(见李济氏著《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

5. 河南安阳出土商代镶嵌绿松石以銎受柲之青铜勾兵(见《邺中片羽初集》)。

第十五图版 殷墟出土铜兵五种

(见李济氏著《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

载《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寿辰论文集》,一九三二年)

1、2. 青铜矛头。

3、4. 青铜勾兵。

5. 青铜镞(殷墟出土者只有此一种)。

6、7. 青铜刀。

8、9、10. 空头青铜斧(殷墟出土之铜斧,仄面看都是不对称者,都是空头者,刃作凸形,略外出)。

第十六图版 殷墟出土石制、骨制、蚌制、铜制各种箭镞之形式

(见一九三〇年《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

第十六图版说明

Ⅰ. 圆锥式:顶锐身圆有柄,只有骨制一种。

Ⅱ. 扁平式:横截面作腰圆形,锐顶有柄,只有骨制一种。

Ⅲ. 双棱式:镞身横截面趋于扁式,两边锐角成棱。

1. 无脊类:无。

2. 单脊类:横截面似三角形;然一角为无脊之凸出,不成棱,或上凸下凹,俗呼为荞麦棱或桃叶状。

甲种:无底,镞身斜接镞柄,界不分明,此种骨制最多。

乙种:方角平底,射入后较甲种难出。

3. 双脊类:两面都凸出,相对作双脊。

甲种:锐脊,钝角斜底,镞身横截面作四角形,身下有圆托似颈,托下为柄。

乙种:锐脊,锐角平底,镞身横截面亦作四边形,身底下有托,托下为柄。

丙种:锐脊,锐角凹底,镞身横截面略作不等边四角形,身底内凹,身与柄间无托。

丁种:圆脊,锐角凹底,镞身横截面似十字形,底角极锐,俗呼为翼状,或倒须式,殷墟出土铜镞几全作此形,间有骨制与蚌制者。

Ⅳ. 三棱式:

1. 平边类:镞身横截面作等边三角形。

甲种:无底,镞身斜接镞柄,仅有骨制一种。

乙种:圆形平底,镞身顶部三棱形,底部圆形,有石制骨制各一。

丙种:全身等边三角,三角斜底,下为圆柄,只有石制一种。

第十七图版 殷墟铜兵显微镜透视形

第十七图版说明

1、1a. 青铜刀。放大百倍透视。

2、2a. 青铜箭头。放大百倍透视。

3、3a. 青铜兵柄。放大二百五十倍透视。

4、4a. 青铜戈头。放大二百五十倍透视。

5、6、7. 殷墟青铜镞某具之透视,5、6放大百倍,7放大九百倍。(均一九三一年甲彭特氏在伦敦所作试验之结果。)

第十八图版 周代铜戈制造得法及不得法之形式

(见清陈澧氏著《东塾集》之《戈戟图说》)

《考工记》曰:“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

第十九图版 周代雕戈

(程瑶田氏所图,见《通艺录》)

面背琢若兽首戴剑,若龙若螭若蟠夔,空处画斧为固柲之孔。背面一字,程氏释为“琱”字。正面四字,程氏释为“八宝平门”。未省第二及第四字是否。

(此青铜戈为清嘉庆时北京司马舍人达甫亶氏之藏器,现已不知谁属矣。)

第二十图版 周代鸟书戈

(春秋战国时代吴越青铜犀利华美名戈之一种,

见《鸟书考补正》,容庚著,《燕京学报》第十七期)

攻敔工光戈 正面

攻敔工光戈 背面

第二十一图版 周代郾王戈

(见邹安氏著《周金文存》卷六)

此戈之援如镰刀,胡上之穿孔作山形,胡之上边亦作波折形,有刃之内之穿孔,其向胡一面,亦作山形,不多见。援长一八九公厘,胡长一四五公厘,内长一一〇公厘。

第二十二图版 清陈澧氏所绘《考工记》周戟图

《考工记》曰:“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郑注曰,援直刃也,胡其孑。已倨谓胡微直而邪多也,以啄人则不入,已句谓胡曲多也,以啄人则创不决。胡之曲直锋本必横,而取圆于磬折。前谓援也,内长则援短,援短则曲于磬折,曲于磬折则引之与胡并钩。内短则援长,援长则倨于磬折,倨于磬折则引之不疾。博广也,倨之外胡之里也,句之外胡之表也,广其本以除四病而便用也,俗谓之曼胡似此。郑司农云,刺谓援也,玄谓刺者着柲直前,如鐏者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则援之外句磬折欤?

第二十三图版 锛之变迁图

(见安特生著《中华远古之文化》)

第二十四图版 斧之变迁图

(见李济氏著《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

1. 热河之石斧(《考古学论丛》)。

2. 铜戚(《金石索》)。

3、4. 中国铜斧(原图见J. de Morgan:La Préhistoire Orientale,P.227)。

5. 铜瞿(殷墟出土,长二三二公厘)。

第二十五图版 周代铜斧

1. 伦敦ラザレストン氏藏铜斧,长九寸,管形銎首作人头形,刃上刻兽纹(饕餮纹),恐系仪仗饰兵,殷商之器(《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作周代战国之器,误)。

2. 丁卯斧(见《周金文存》),邹安氏藏。

3. 巴黎ヮィルス氏藏铜斧(戚),即M. David-Weill氏。容柲銎管侧,饰一蹲兽,恐系北方作品,周代仪仗兵器(见《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

4. 周铜斧(戚),玉虹楼孔琹南氏藏(见清冯云鹏氏著《金石索》)。

第二十六图版 周钺与周斧之形制图

(见陆懋德氏著《中国上古铜兵考》,

载一九二九年《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

1、2. 铜钺二。

3. 钺以内装柄形。

4、5. 铜斧二。

6. 柄以銎装斧形。

7. 似扬之周斧。

8. 似刘之周斧。

第二十七图版 周代戚、斤、戣、瞿等铜兵图形

(见陆懋德氏著《中国上古铜兵考》)

第二十八图版 周代异形铜戚、铜瞿

1. 周单癸鑺,《金石索》云:“此器长建初尺七寸七分强。鹏按,即瞿也。《书·顾命》篇,一人冕执瞿,即此之谓。兹据桂未谷拓本摹入,实属周器。考款识及《博古图》,载单癸卣云:单冏作父癸,卣疑即此人,且篆法亦相类。薛云氏:癸于单族,是其宗也。今录此鑺,可补金石诸书之缺。鵷按《周书》郑康成注云:‘瞿盖今三锋矛。’观此可知其状矣。”

2、3. 铜戚(美国福开森氏藏器)。

第二十九图版 周铜剑与西伯利亚式及斯奇地安式、色马式诸古民族铜剑之比较图

(周代下半期之青铜剑)

第二十九图版说明

A. 西伯利亚出土斯奇地安—西伯利亚式小铜剑(见Toll著《欧亚北方古物》,第一八四页)。

B. 中国渭河流域出土之小铜剑(Siren氏藏器,见《亚细亚艺术》,第七册第二图版)。

C. 越南清化东山出土斯奇地安—西伯利亚式小铜剑(见一九二九年Golonbew著《北越南及东京之青铜器时期》,第一六页)。

1. 清吴兴陈经氏藏周铜剑(见《求古精舍金石图》)。

2. 《高加索古邦》Vozvizenskaja Stanica,Kouban出土古铜剑(见一八九九年Otcet著《斯奇地安民族(Skythen)及沙马特民族(Sarmaten)之剑》)。长八〇公厘。

3. 日本出土中国古代铜剑(英伦Eumorfoponlos氏藏器,见一九二五年P. Yetts著《该氏铜器目》)。刃长三六五公厘,柄长一二三公厘。

4. 丹麦出土古铜剑(哈尔斯塔特式古铜剑,见《北欧考古图刊》,第四十一册第四图版Hallstatt)。刃长三九四公厘,柄长一四六公厘,全长五四〇公厘。

第三十图版 周代丙种铜剑

(介于甲、乙两种之间,而不相属之铜剑)

第三十图版说明

1. 安徽凤台县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乙种茎,甲种腊,长五八九公厘。

2. 河南固始县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乙种茎及腊,而有后如甲。长六八七公厘。

3. 河北宣化县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乙种茎,无腊,而刃有三棱(北中国铜剑〔?〕)。注:此形剑常有盂首扁茎,如一铜片作茎者。长六一三公厘。

4. 鄂尔多斯(?)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乙种茎与腊,而首作钵形,茎体特短。长五一六公厘。

第三十一图版 周代丁种铜剑

(扁平细茎无腊无首之铜剑)

第三十一图版说明

1. 安徽芜湖(?)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六九六公厘。

2. 安徽寿州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三四六点五公厘。

3. 中国出土铜剑。出处不详(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三四五公厘。

4. 中国出土铜剑。出处不详(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二八六点五公厘。

5. 河南固始县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五二八公厘。

6. 安徽霍邱县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四三六点五公厘。

7. 河南光州出土铜剑(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器)。长三二四公厘。

第三十二图版 丁种剑之剑首及玉饰

1. 玉饰,出土处未详。宽二一公厘,长六四公厘。

2. 丁种剑首,平面及侧面,出土地未详。直径四七公厘。

3. 丁种剑首,平面及侧面,出土地未详。直径四五公厘。

第三十三图版 各种不同形式之中国古代铜剑

(原田淑人及驹井和爱两氏所图示)

第三十三图版说明

1. 长一尺,刃扁平,有中脊线,柄部有凸体斑点,柄端作双环形有三孔,护手作人字形(北平陆懋德氏藏)。

2. 长一尺四寸五分,刃有半中脊及半宽平槽,护手作双耳形,柄体中部作凹陷形,柄端作圆锤形。此刃上窄下宽,而中间腹部特宽,尤较下部为宽,不多见(陆懋德藏)。

3. 长一尺二寸三分,刃有中脊及凸边,护手作三角形,柄为圆体,柄端作扁圆形(陆懋德藏)。

4. 长一尺五寸六分,刃有中脊及凸边,茎长三寸,有二轮节(缑),柄端作扁圆体,似为周代中制中士剑(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5. 山西大同县城附近出土铜剑,法国人西伦(Siren)所藏,疑为秦物。剑上镶嵌金银丝片及土耳古石。

6. 朝鲜平越南道大同江郡船桥里出土铜剑,长一尺七寸七分(朝鲜总督府博物馆藏)。柄端作龙首含珠形,曾镀金,系与前载有秦始皇帝二十五年铭文戟同出土者。

7. 越南东京地方东山古墓出土铜剑,长一尺九寸八分,刃有半中槽,刃不尖而体平,柄仿周制,似为汉以前中国文化南渐时之所仿制者。

第三十四图版 异形文字之周代铜剑

1. 吴季子之子保之永用剑(见《金石索》),剑铭鸟篆文十字,其季字用字,与夏雕戈钩带相类,精古非常。以周尺度之,长三尺,腊广二寸半,重九锊,上士之剑也。铭在其腊,此康熙八年,孙退谷侍郎得于睢阳。袁氏所谓一字酬以十金者,《积古款识》述之甚悉(此剑拓本亦见《通艺录》)。

2. 清罗振玉氏藏异文剑(见《梦郼草堂吉金图》)。此剑文字奇异,至今尚无人译出。

第三十五图版 玉具剑之玉首

(清程瑶田氏所藏)

1、2. 玉剑首

3. 容玉首之铜茎

4. 腊之另一面

第三十六图版 玉具剑之玉饰形制

第三十六图版说明

1、2. 宋人吕大临(亦作林)氏《考古图》所载璊玉璏(本采自李伯时《考古图》,李氏书已亡)。

3、4. 清吴大澂氏藏青玉琫,即瞿中洛所谓穹背短璏。

5、6. 清吴大澂氏藏白玉琫。

7、8、9、10、11. 朝鲜乐浪郡古墓出土玉具铁剑之玉首(璏)、玉格(腊或镡)及鞘上之璊玉璏(昭文带)。7长一一〇公厘,宽二五公厘。8长一一四公厘。9长六〇公厘。10长八四公厘。11直径四二公厘。

12. 玉具铁剑。长一〇五〇公厘。

13、14、15. 南口地方出土玉具铁剑及其璊玉璏(昭文带)。

第三十七图版 清高宗所藏周代玉具剑

(青铜刃玉柄。见乾隆铜版《西清古鉴》)

第三十七图版说明

1. 周上士服剑。此剑身长一尺三寸四分,腊广一寸四分,两从各五分有半分,锷一分有半。以玉为茎与首,通重二十五两。按《周礼》注,六两半有零为一锊,则四锊有歉;然古权三当今之一,则此乃上士所服也。

2. 周服剑。此剑身长八寸六分,腊广两从各四分,锷二分。以玉为茎与首,通重八两。

3. 周服剑。此剑身长一尺一寸,腊广一寸一分,两从各三分有半分,锷一分有半分。以玉为茎与首,通重九两。

4. 周匕首。此匕首身长五寸三分,阔一寸八分,重七两。按匕首似剑而身短,刘向《说苑》,尺八短剑头似匕,故名匕首。

第三十八图版 中国古铜剑之横切面形制图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

注:大型者为剑,小型者为匕首。第18、19两号,则系铜刀切面。

第三十九图版 周代、战国及汉初之铜剑格

1、2. 程瑶田氏图示所藏周代铜剑之腊形二(见《通艺录》)。

3. 东京帝室博物馆所藏汉代铁剑全面镀金中浮雕,两旁透雕三兽形之铜剑格,其剑长二尺六分(见《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

第四十图版 中国古铜剑之剑格及鞘之上下铜饰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

第四十图版说明

1. 铜剑格,出处不详。长七〇公厘。

2. 铜剑格,淮河流域出土。长五二公厘。

3、4、5、6. 铜剑格,鄂尔多斯沙漠出土(?)。3长五二点五公厘。4长四八公厘。5长五〇点五公厘。6长四八公厘。

7. 鞘下饰,淮河流域出土。长五〇公厘,高二八公厘。

8. 璏,即昭文带,出处不详。长六〇公厘,宽二八公厘。

9、10、11. 鞘之上下铜饰,鄂尔多斯沙漠出土(?)。9长三〇公厘,高三〇点五公厘。10长五五公厘,宽二六公厘。11长二九公厘,宽三五点五公厘。

第四十一图版 伊斯兰古剑之平面天然花纹名刃图形

1. 刃之一段。放大三倍。

2、3. 刃宽处平切面显微透视图形。2放大四十六倍。3放大一百六十倍。

4、5. 刃之直切面显微透视图形。4放大四十六倍。5放大一百六十倍。

(见瑞士徐理克大学冶金学磋概教授所著《打磨刃之研究》。载于巴黎《冶金杂志》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第十一号。)

第四十二图版 马来民族所铸之克力士佩剑天然花纹糙面名刃图形

第四十二图版说明

1. 平原芳草形(茎存柄失)。

2. 簇锦排云形。

3. 风羽缤纷形。

4. 沿岸河流形。

5. 瀑布直泻形(戴冠立人形铁柄与刃系一体铸成)。

(均法国里昂何尔斯泰因氏藏器。)

第四十三图版 战国时所铸糙面天然花纹之鱼肠剑

第四十四图版 战国时所铸糙面天然花纹之吴越名剑

(外人所藏周代铜剑刃上特铸天然花纹糙面名刃拓影)

第四十四图版说明

1.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剑,据云得于江苏徐州。长四二〇公厘。

2.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剑,据云得于安徽寿州。中段未列,上段长一五一公厘,下段长一五八公厘。

3. 瑞典海微尔伯爵夫人藏剑花纹之形状。长一三〇公厘。

4. 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剑,出处未详。长二五五公厘。

5. 瑞典胡马克氏藏剑,刃上花纹及图形甚奇,出处未详,约长三六八公厘,最宽处约三十六公厘。

第四十五图版 周代及战国铜镞

(见《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

第四十五图版说明

1.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铜镞。长一寸三分(北平中央研究院藏)。

2、3. 东北南部老铁山麓刘家屯石墓出土铜镞(关东厅博物馆藏)。

4. 东北南部牧羊城附近堲周墓出土铜镞(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保管)。

5、6. 京都清野谦次氏藏铜镞。长七寸二分,镞身长八分,三角锥形,茎之切面亦作三角形。

7、8. 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藏铜镞。长六寸九分,镞作三锥形,茎(矢柄)系铁制。

9-26. 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铜镞(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第四十六图版 秦代青铜兵器

第四十六图版说明

1. 秦代管体茎铜剑(见清李光庭氏著《吉金志存》)。

2. 秦二十四年戈。内上铭为“廿四年邡陮□(原文即为□)万命右军工戈夏竖”(见《金石索》)。

3. 秦二十五年戈,内上有刃。出土于朝鲜大同江船桥里,铭为“廿五年上郡守□(原文即为□)造高奴工师□(原文即为□)承申□(原文即为□)薪□(原文即为□)”(见《支那古器图考》)。

4. 秦左军戈(见清刘心源氏著《奇弧室吉金文述》)。

5. 秦甲兵虎符。

6、7. 秦十六年铜剑。尾形茎,缺首,刃上双行铭文字甚多,中有“十六年”字样(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

8、9. 秦汉铜矛头。8号长八英寸。9号长六英寸五分(北平历史博物馆藏器)。

10. 秦或楚铜矛头。长新尺六寸九分,重四两八钱,一九三四年于安徽寿县朱家集与楚器多件同时出土(安徽省立图书馆藏器)。

第四十七图版 汉代青铜兵器

第四十七图版说明

1. 汉粟纹剑。长八寸一分,腊广九分,茎广一寸五分,长三寸一分,重十一两有半(见《西清续鉴》)。

2、3. 汉铜剑(见清李光庭氏著《吉金志存》)。

4. 汉元嘉长刀。铭曰:“元嘉三年五月丙午日造此□(原文即为□)官刀,长四尺二□□□(原文即为□),宜侯王大吉羊。”(见《金石索》)

5. 汉铜剑。长六〇公寸,宽四点五公寸。出土于越南清化东山汉墓中(越南河内博物馆藏器)。5a. 剑首下视之形。5b. 剑腊旁视之形。

6、7. 汉代铜剑。6号刃上有铭(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旁有英尺。

8、9. 汉削刀。8号铜色黑,上端有一孔。9号铜色浅,上端有环(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

10-15. 汉铜镞。10、11、12、13直隶曲阳县出土。14、15. 热河朝阳县出土(见章鸿钊氏著《石雅》

第四十八图版 汉代青铜兵器

第四十八图版说明

1. 汉代或蜀以内安柲之钺(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2. 汉代或蜀以筒安柲之钺(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3、4. 汉代或蜀之铜矛头(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5、6. 汉代空头斧(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7. 汉瞿(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

8. 汉代(三国时)铜弩机。长一二点一公分。

9. 汉代(三国魏)铜弩机。长一一点九公分。

10、11. 汉代铜弩机。10号影片底有木座(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

12、13、14. 汉镞或赵武灵王时之镞,河北邯郸插箭岭出土。

15. 汉铜弩机之铜矢。长六英寸,三锋,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安徽省立图书馆藏器)。

16. 汉铜弩机箭。长一英尺四英寸,安徽寿县出土(山东省立图书馆藏器)。

第四十九图版 中国青铜鼓

(此鼓现置焦山定慧寺法堂内)

镇江焦山自然庵所藏汉代伏波铜鼓。高英尺一尺六寸五分半,面直径二尺七寸一分。上有六蛙,两旁有双耳贯索。铜厚约一分半,最厚处二分。鼓身内空无底,系整铸无焊痕或钉口。(此鼓系于道光十年正月,由前河南总督延州张公井捐赠焦山者。注谓:“据邝湛若考,系伏波骆越铜鼓,而非诸葛鼓。”)

第五十图版 中国及越南青铜鼓

第五十图版说明

1. 清吴大澂愙斋氏所藏汉代铜鼓。面直径四六六公厘,面周围一四八二公厘,胴围一三三二公厘,围足直径四六二公厘,围足周围一四五五公厘,鼓高二五六公厘(现归上海市立博物馆所有),图为原鼓十分之一大。

2. 越南清化东山出土小铜鼓。面直径一二五公厘,高九八公厘。

3. 越南河内州Ngoc-lu出土大铜鼓。高六三〇公厘,面直径八五〇公厘(本系河内州寺藏器,现购归河内博物馆所有)。

3a. 3号大铜鼓之面图,花纹有十九圈之多,雕刻极为精美细致,作舟车、战士、弓手、刀剑手、飞鸟、走鹿及长喙大鸟等形,精美可为各地出土铜鼓之冠。

第五十一图版 东南苗族及西北羌族青铜鼓

第五十一图版说明

1. 陕西西安第一图书馆所藏铜鼓。面直径英尺一尺六寸半(云系宋代制铜鼓[?])。此鼓面花纹与第五十二图版13号鼓面花纹大致相同。

2. 贵州贵阳附近出土苗族铜鼓。胴部高九寸五分,面直径一尺六寸五分,周围最阔处五尺五寸,重十九斤二钱,厚平均一分许,下微缺(鸟居龙藏氏藏器)。

2a. 2号鼓面图。2b. 2号鼓胴部自上而下花纹详图(十五晕)。2c. 2号鼓面部平视花纹详图(十二晕)。2d、2e. 面部两圈花纹放大图。(2号苗族鼓之面部及胴部花纹与1号羌族鼓之花纹相同,亦与第五十二图版13号鼓面花纹相似。1号鼓之第二圈酉字形甚显。)

第五十二图版 越南及马来群岛之青铜鼓花纹

第五十二图版说明

1. 苏门答腊出土铜鼓上之雷纹。

2. 老挝出土铜鼓面上雷纹(越南河内博物馆藏器)。

3. 马来丹牙克族铜鼓之花纹。

4. 巴达维亚博物馆所藏铜鼓面上蹲鸟形花纹。

5. 河内博物馆所藏铜鼓面上飞鸟形花纹。

6、7、8、9、10、11、12. 越南老挝出土铜鼓面胴上之人、鹿、飞鸟、走兽、鳄鱼等图形(河内博物馆藏器)。

13. 清吴大澂愙斋氏所藏铜鼓之面图(吴氏藏鼓八具,均系宦湘粤时所得,现已归上海市立博物馆所得)。此鼓面花纹与第五十一图版1、2号鼓面花纹大致相同。第二圈似为酉字形。

14. 《西清古鉴》铜鼓上之鸟首纹。

15、16、17. 愙斋八鼓上之鸟首纹。

18、19、20、21. 愙斋八鼓上之兽首纹。

第五十三图版 越南河内出土最精美铜鼓之胴部战船图形

1. 长一九〇公厘。

2. 长一九〇公厘。(河内博物馆藏器)

第五十四图版 越南河内出土最精美铜鼓之鼓面花纹一小部分图形

(河内博物馆藏器,即第五十图版3号鼓三分之二大)

第五十五图版 两晋、五胡、六朝及唐代铜兵

第五十五图版说明

1. 东晋永昌铜椎(见《金石索》)。

2、3. 晋代铜矛头。2号长八英寸。3号长九点五英寸,或系唐代器(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

4、5. 五胡铜旗首(福开森藏器)。

6. 唐铜炮筒。篆铭“飞龙”。长十二点五英寸,口径上一点三英寸,下〇点七英寸(济南图书馆藏器)。

第五十六图版 两晋、五胡、六朝及唐代铜兵

第五十六图版说明

1. 五胡铜剑。柄长一一二公厘,刃除缺尖长一五九公厘,刃最宽处二二公厘(北平尊古斋主人黄濬氏藏器)。

2. 晋代铜匕首。长英尺十二寸又八分之三寸,或魏曹丕所铸之器(?)(福开森氏藏器)。

3. 唐代铜剑。刃、腊、茎、首,均一炉所铸,长七一公分。

4. 晋代或唐代含光铜剑,长八四公分。(《列子》:“卫周孔之祖得殷剑三,曰含光、承景、霄练。”此剑虽名“含光”,但字体剑形均不古,必非殷器。)

5. 晋代或六朝大型铜剑格。下部最宽处一三六公厘,上部最窄处三八公厘(福开森氏藏器)。

第五十七图版 周汉铁兵

第五十七图版说明

1. 铁刀。出土不详,长一〇一四公厘(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

2. 河南巩县出土铁刀。长五一九公厘(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藏)。

3. 朝鲜乐浪古墓出土铁刀。长三尺一寸五分,柄部长五寸五分,刃长二尺六寸,环头内作蕨手状(朝鲜平壤警察署保管)。

4. 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铁刀。长九寸八分,柄部长三寸余,厚三分五厘,幅七分,刃部长六寸(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5. 朝鲜乐浪古墓出土铁戟。长二尺三寸(朝鲜总督府博物馆藏)。

6. 铁戟。长八寸,援折向上,周末之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7. 铁矛头。周末或秦汉之器,长九寸强(北平历史博物馆藏器)。

8、9、11. 周代铁斧或铁锛。长约十公分,济南近郊出土(济南图书馆藏器)。

10. 周代铁钯或铁基。长约八公分,济南近郊出土(济南图书馆藏器)。(以上8、9、10、11四铁器,系与周戈数事同时出土者,且粘连于周戈之上,故断为周器。)

12、13. 周代小铅刀。12号长十英寸,宽四英寸。13号长八英寸五分,宽三英寸,与周铜器十数件同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墓中(济南图书馆藏器)。

14、15. 铁蒺藜。14号a、c长五九公厘,b、d长五二公厘。15号a、c长三三公厘,a、b长三五公厘,b、c长二五点五公厘(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藏)。

第五十八图版 汉代铁兵

第五十八图版说明

1. 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铁镞。镞身扁平作叶状,长一寸二分,断茎长八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保管)。

2-5. 朝鲜平越南道乐浪郡出土铁镞。镞身作扁平叶状又作扇状。2号长八十公厘。3号长九十公厘。4号长九十九公厘。5号长八十公厘(朝鲜总督府博物馆藏)。

6、7. 朝鲜平越南道乐浪郡出土铁镞。镞身颇细长,作菱形。6号长一四〇公厘。7号长一二八公厘(朝鲜总督府博物馆藏)。

8、9. 东北南部牧羊城出土铁镞。先端尖锐,作三角锥状。8号长五十二公厘。9号长二十三公厘(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保管)。

10. 朝鲜庆尚南道梁山夫妇冢出土鸣镝。长一二〇公厘(朝鲜总督府博物馆藏)。

11. 上总国君津郡饭野村大字二间冢古坟出土鸣镝(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人类学教室藏)。

12. 奈良法隆寺藏鸣镝。长二尺七寸。榫之末端象牙制,铁镞作两翼形,鸣器水牛角制,有六孔。

13. 越南七庙地方出土中国汉代铁刀。长一一一公分(越南河内博物馆藏器)。

14. 汉铁剑,铁已腐蚀坠。长约二十三英寸,宽约二英寸(南京古物保存所藏器)。

15. 汉铁剑。铜腊。刃长三十五点五英寸,茎长六点六英寸,宽约一点三五英寸,河南新乡汉墓出土(济南图书馆藏器)。

第五十九图版 六朝及唐代铁兵

1. 后梁招讨使王彦章铁鞭,亦名赤心报国鞭(见《金石索》)。旧在汶上西门外梁王太师庙中,清道光时,移贮汶上县库中。

2. 唐代铁剑(见《吉金志存》)。两面各有诗二句,茎腊相接处有一“王”字。

第六十图版 宋代长杆铁枪

(见《武经总要》)

左枪十色,其制木杆,上镈下镈。骑兵则枪首之侧施倒双钩、倒单钩或杆上施环。步兵则直用素木或鸦项。鸦项者,以锡饰铁嘴,如鸟项之白。

第六十图版说明

1. 捣马突枪。其状如枪,而刃首微阔。

2. 双钩枪。

3. 单钩枪。

4. 环子枪。

5. 素木枪。

6. 鸦项枪。

7. 锥枪。其刃为四棱,形如麦穗,边人谓麦穗枪。

8. 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标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梭枪。

9. 槌枪。木为圆首,教阅用之。

10. 太宁笔枪。首刃,下数寸施小铁盘,皆有刃,欲刺人不能捉搦也;以状类笔,故云。近有静戎笔,亦其小异也,今不悉出。

第六十一图版 宋代长杆铁枪

(见《武经总要》)

1. 短刃枪。并袴长二尺,杆长六尺。

2. 短锥枪。并袴长一尺二寸,杆长六尺。

3. 抓枪。刃长一尺五寸,杆长六尺。

4. 蒺藜枪。刃连袴长一尺三寸,杆长六尺。

5. 拐枪。刃连袴长二尺五寸,杆长四尺。

6. 拐突枪。杆长二丈五尺,刃连袴长二尺,后有拐。

7. 抓枪。长二丈四尺,刃连袴长二尺。

8. 拐刃枪。杆长二丈五尺,刃连袴长二尺,后有拐。

第六十二图版 宋代长柄铁刀

(见《武经总要》)

“刀之小别,有笔刀,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竞为异制以自表,故刀则有太平、定我、朝天、开阵、划阵、偏刀、车刀、匕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出。”(见《武经总要》)

1. 掉刀。

2. 屈刀。

3. 驩耳刀。

4. 掩月刀。

5. 戟刀。

6. 眉尖刀。

7. 凤嘴刀。

8. 笔刀。

第六十三图版 宋代各种短兵

(一)蒺藜蒜头骨朵二色,以铁若木为大首。迹其意,本为胍肫,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胍,而大。后人语讹,以胍为骨,以肫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羔首,俗亦随宜呼之。短柄铁链,皆骨朵类。特形制小异尔。

(二)铁鞭铁简三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

(三)剑饰有银输石铜素之品。近边臣乞制厚脊短身剑,军颇使其用。

1. 手刀。旁刃,柄短如剑。

2. 蒺藜(亦名骨朵)。

3. 蒜头(亦名骨朵)。

4. 铁鞭。

5. 连珠双铁鞭。

6. 铁简。

7. 铁剑。

8. 铁剑。

第六十四图版 宋代各种短兵

(见《武经总要》)

1. 大斧。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

2. 烈钻。刃连袴长一尺五寸,阔八寸,柄长三尺,有拐。

3. 锥。刃连袴长二尺,柄长二尺五寸。

4. 峨眉鑺。长九寸,刃阔五寸,柄长三尺。

5. 凤头斧。头长八寸,柄长二尺五寸。

6. 火钩。以双钩刀为刃。

7. 锉子斧。刃长四寸,厚四寸五分,阔七寸,柄长三尺五寸,柄施四刃,长四寸。

8. 钩竿。竿首三尺,加曲刃,如枪。

9. 叉竿。长二丈,两歧用叉,以叉飞梯及登城。

第六十五图版 宋代铁棒

“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人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轮、曰杵、曰杆。有以铁裹其上者,人谓柯藜棒。近边臣于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曰铁抓。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见《武经总要》)

1. 铁链夹棒。

2. 柯藜棒。

3. 钩棒。

4. 杆棒。

5. 杵棒。

6. 白棒。

7. 抓子棒。

8. 狼牙棒。

第六十六图版 宋代弓箭

1-9. 下其饰有黑漆黄白桦麻背之别,其强弱以石斗为等。箭有点钢、木朴头、鸣鹘。点钢,精铁也。木朴头,施于教阅。鸣鹘,戏射者。又有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药轻重,以弓力为准。(见《武经总要》)

10-13. 以皮革为之,随弓弩及箭大小长短用之。(见《武经总要》)

1. 麻背弓(黑漆弓相似)。

2. 黄桦弓。

3. 鸣铃飞号箭。

4. 鸣鹘箭。

5. 鸟龙铁脊箭。

6. 火箭。

7. 铁骨丽锥箭。

8. 点钢箭。

9. 木朴头箭。

10. 弓靫。

11. 弓箭葫芦。

12. 箭靫。

13. 弓袋。

第六十七图版 宋代弩矢

第六十七图版说明

“是五弩人自踏张者,其饰有黑漆、黄白桦、雌黄桦,稍小则有跳镫弩、木弩。跳镫亦曰小黄,其用尤利,木弩虽可施不能久,边兵不甚用,其力之强弱,皆以石斗为等,箭有点钢、木羽、风羽、木朴头、三停。木羽者,以木为竿羽,咸平初,军校石归宋上之,箭中人,虽竿去镞留,牢不可拔,戎人最畏之。风羽者,谓当安羽处,剔空两边,以容风气,则射时不掉,此不常用,备翎羽之乏耳。三停者,箭形至短,羽竿镞三停,故云三停箭,中物不能出,以短故也。”(见《武经总要》)

1. 黑漆弩。

2. 雌黄桦梢弩。

3. 白桦弩。

4. 跳镫弩。

5. 木弩。

6. 三停箭。

7. 木羽箭。

8. 点钢箭。

9. 风羽箭。

10. 朴头箭。

第六十八图版 宋代大弩及矢

(见《武经总要》)

第六十八图版说明

1. 双弓床弩。前后各施一弓,以绳轴绞张之,下施床承弩,其名有小大合蝉,有手射合蝉者,谓如两蝉之状,大者张时用十许人,次者五七人,一人准所射高下,一人以槌发其牙,箭用大小凿头箭,唯手射子弩最小,数人就床张讫,一人手发之,射并及一百二十大步。

2. 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张时凡百许人,法皆如双弓弩,箭用木杆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其次者用五七十人,箭则或铁或翎为羽,三弓并利攻城,故人谓其箭为踏橛箭者,以其射着城土,人可踏而登之也。又有系铁于弦上,中着常箭数十支,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三弩并射及二百大步,其箭皆可施火药,用之轻重,以弩力为准。

第六十九图版 宋元铁胄

1. 宋元间之铁胄。高七寸三分,钵长径长寸七分,短径六寸七分,钵顶及中轴空体挖花,钵体以金银镶嵌,作凸文双龙向日形,甚精美坚整。

2. 宋元铁胄。高五寸四分,钵顶穿孔,周围有云形圈形叶形及珠形五层凸体花纹,下边作绳缘形及云头形花纹,钵内涂朱,眉庇亦铁质。

3. 宋元铁胄。高五寸五分,形如便帽,似为士兵戴用之胄。与2号均似欧美现代军盔。

(此三图像,系采自《支那古器图考·兵器篇》)

第七十图版 宋代胄铠

(见《武经总要》)

1. 头鍪。

2. 掩膊。

3. 头鍪顿项。

4. 头鍪顿项。

第七十一图版 宋代胄铠

(见《武经总要》)

1. 头鍪顿项。

2. 身甲。

3. 披膊。

4. 披膊。

第七十二图版 宋代甲胄

(见《武经总要》)

1. 胸甲。

2. 身甲。

3. 头鍪顿项。

4. 身甲。

5. 披膊。

第七十三图版 宋代马甲

(见《武经总要》)

1. 面帘。

2. 搭后。

3. 马身甲。

4. 马半面帘。

5. 鸡项。

第七十四图版 宋代防御武器

(见《武经总要》)

1. 步兵旁牌里面。

2. 步兵旁牌正面。

3. 骑兵旁牌正面。

4. 骑兵旁牌里面。

5. 巷战车。

6. 拒马木枪。竹枪同。

第七十五图版 宋代防御武器

第七十五图版说明

1. 砖檑。如檑形,烧砖为之,长三尺五寸,径六寸。

2. 木檑。以木体重者为之,长四尺,径五寸。

3、4. 铁菱角。如铁蒺藜,布水中,刺人马足。

5. 蹄。斗四木为方形,径七寸,中横施铁逆须钉其上,亦拦马之具。

6. 池涩。以逆须钉布版上,版厚三寸,长阔约三尺。

7. 木女头。形制如女墙,以版为之,高六尺,阔五尺,下施两轮轴,施拐木二条,凡敌人攻城,摧坏女墙,则以此木女头代之。

8. 铁蒺藜。并以置贼来要路,使人马不得骋,古所谓渠答也。

9. 铁菱角。如铁蒺藜,布水中,刺人马足。

10. 塞门刀车。以两轮车,自后出枪刃密布之,凡为敌攻坏城门,则以车塞之。

11. 鹿角木。择坚木如鹿角形者断之,长数尺,埋入地深尺余,以阂马足。(均见《武经总要》)

第七十六图版 元时蒙古军铁兵

(根据英人Langlés抄录印度Ain-I-Akbari秘稿中所绘蒙王阿克巴尔之军器图)

Indian Arms and Accoutrements in the Time of Akbar.

From Copy of Original Coloured Drawing,in Manuscript of the Ain-I-Akbari.Monuments Del'hindoustan Langlés Vol.1. p.228.

第七十七图版 蒙古(元代[?])铁剑

此十三剑,均清高宗乾隆时蒙古王公之进贡品,据云是元代物,但无甚确证,现由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第七十七图版说明

1号剑柄鞘仿中国式,刃则为罗马式,或威尼斯古良工之艺术品,雕刻极为精致。刃长三英尺四英寸,柄长七英寸,鞘长三英尺五英寸。铁柄嵌金花,皮鞘上下金花套饰。1a一面:刻一骑士,一步将及一鹰,上部拉丁文“只有上帝光荣”,下部拉丁文“迦太基国大将汉尼拔”。1b一面:刻花与1a相同,唯人形稍异,上部拉丁文“效忠王室”,下部拉丁文“罗马国大将锡比约”。按迦太基系二千数百年前腓尼基人在非洲西北创立之国,大将汉尼拔曾攻入罗马,横行二十年,罗马大将锡比约,复攻破迦太基,则此剑可称珍品。

2号剑之柄为中国式,刃则蒙古制而近于欧洲式。刃长二英尺七英寸五分,柄长一英尺二英寸,木柄缠丝带,柄饰及护手均铜底包金。

3号剑近于古意大利式,刃系欧洲产。刃长二英尺九英寸五分,柄长六英寸五分,铜柄雕花,铜皿形护手。刃尖锐能穿网甲,亦名透网剑。

(或者此1、2、3剑,可能于十字军东征时,伊斯兰教徒俘获欧洲王室名刃,复于元时献于蒙古大帝,后来蒙古王公乃转献与清乾隆者。若然,则此三剑若真为元代之物,洵系富有历史价值之名器。)

4号剑完全中国式,但刃系元代蒙古人所制,故无脊无棱无槽,既异中国之剑,亦与欧洲剑刃不同。刃长一英尺九英寸五分,柄长六英寸五分,鞘长二英尺四英寸。木柄铜饰,铜盘护手,鲨鱼皮鞘装雕铜套饰。

5号剑,花刃长一英尺五英寸五分,嵌宝石青玉,柄长五英寸五分,包铜叶木鞘长一英尺六英寸。

6号剑,花刃长一一英寸五分,青玉柄长四英寸五分,装玉套嵌宝石之漆木鞘长一英尺一英寸五分。

7号剑,刃长一一英寸,白玉柄长五英寸,皮铜鞘长一英尺五分。

8号剑,刃长十一英寸五分,白玉柄长五英寸,皮鞘饰铜长一英尺五分。

9号剑,刃长九英寸五分,刃之中部花纹嵌金,青玉柄长五英寸,木鞘包花银皮长十一英寸。

10号剑,刃长九英寸五分,白玉柄长五英寸,木鞘饰铜长十英寸五分。

11号剑,花刃嵌金长一英尺五分,白玉柄长五英寸,木鞘长一英尺三英寸五分。

12号剑,刃长九英寸五分,凸花碧玉柄长五英寸,木鞘饰铜长十英寸五分。

13号剑,雕钻细花嵌黄金刃长十英寸五分,白玉柄长四英寸五分,木鞘饰铜长十英寸五分。

(5至13号玉柄短剑,云系元时蒙古大帝铁木耳等于印度德里城等地方雇用波斯阿富汗等地名匠铸造者。刃质极佳,中部均钻花嵌金,玉柄亦均刻花,并镶嵌印度红绿宝石。此种短剑,现在印度王公及欧美收藏家与博物馆所藏颇多,但多非元代之器耳。)

第七十八图版 元代胄铠

第七十八图版说明

1. 铁胄。高九寸八分,钵为铁制,镶嵌金银作云龙海日等形。钵底及庇眉板空心挖花,铁质嵌金银,缀布犹存(日博多远藤甚藏氏藏器)。

2. 铁胄。高六寸五分,铁钵之中部有鞭形凸垠,下有葫芦形座,两旁有凸体云雷花纹,嵌有银丝(日博多元寇纪念馆藏器)。

3. 铁胄。高一尺八寸,铁胄之顶部有花纹,眉庇藏额部分颇长,恐钵部戴头之程度较浅,钵之下作双目孔形,钵下所缀之麻布无存(日博多元寇纪念馆藏器)。

4. 元代胸铠。漆皮厚块制成,联以钢丝饰银,中部银花片,中部用两钩启闭。高六四〇公厘,重六公斤(法沙勒·毕丹氏藏器)。

5. 蒙古重骑兵铁胄,蒙古名托拍。系阿利汗蒙王时代重骑兵之盔,蒙古帝国将崩溃时,只剩蒙王之卫队千人戴之。其盔系以钢铁板片及铜铁网索制成,护鼻器特大如船锚,兼扩眼骨及口(英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藏器)。

第七十九图版 明代铁兵——长枪及飞钩

(见明茅元仪氏著《武备志》)

第七十九图版说明

1. 枪。枪头长共六寸,重三两五钱,四两止矣。

2. 枪。枪头长共三寸三分,重一两二三钱。1式壮盛,此式轻利。

3. 枪。此古之矛也。枪头长七寸,重四两,其方棱扁如荞麦。前尖锐,利于透坚。

4. 铁钩枪。攻守兼用,上铁刀连钩长一尺,攒竹竿径九分,长一丈二尺。或用竹竿亦可,军中长技,南兵角贯,随于挨牌,进攻便利。

5. 龙刀枪。砍人亦可,人亦可。

6. 标枪。或用稠木细竹均可,铁锋要重大,柄前重后轻,前粗后细为得法。

7. 飞钩。一名铁鸱脚,钩锋长利,四刃,曲贯铁索,以麻绳续之环。敌人披重甲,头有鍪笠,又畏矢石,不敢仰视,候其聚,则掷钩于稠人中,急牵挽之,每钩可取二人。

第八十图版 明代铁兵——叉形长兵及长刀、短刀

(见明茅元仪氏著《武备志》)

1. 镋。以纯铁为之。

2. 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马。

3. 铲。长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后刺。

4. 钩镰刀。

5. 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

6. 短刀。

7. 腰刀。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

第八十一图版 明代特形长兵及绳系铁兵

第八十一图版说明

1. 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着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铁筒如笋尖,口宽三分,大头号口宽一寸八分,大头入药,闭以泥土,尖头安信燃放,筒可轮换(见明崇祯八年兵部侍郎毕懋康氏著《军器图说》)。

2. 狼筅(长枪)。名狼筅,长一丈五尺,重七斤,有竹铁二种,附枝必九层,十层十一层尤妙。

3. 双飞挝。用净铁照式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系人马,用大力丢去,着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4. 飞锤。飞锤,即流星锤也。锤有二,前者为之正锤,后面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锤。(3、4均见明茅元仪氏著之《武备志》中《军资乘战器械篇》。)

第八十二图版 明代铁兵

第八十二图版说明

1、2. 明御林军大刀。均装铁木柄长一英尺十英寸,刃长三英尺六英寸五分。

3、4、5、6. 明御林军长刀。均木柄长七英尺五英寸,刃长一英尺七英寸(以上六刀恐系日本进明室之器,长刀日名剃刀)。

7. 明帝御用铁锏。铜柄长九英寸,刃长二英尺八英寸,上刻竹节花纹。

8. 明帝御用铁锏。铜柄长五英寸,刃长二英尺三英寸,上刻云龙,下刻兽面花纹。

9. 明帝御用鱼骨剑。漆木柄长五英寸五分,鱼骨刃长二英尺五英寸五分。

10. 明帝御用鱼骨剑。木柄长七英寸三分,鱼骨刃长二英尺一英寸。

11. 明帝御用鱼骨剑。铜环木柄长八英寸,鱼骨刃长一英尺八英寸。

12. 铜首铁柄瓜锤。全长一英尺四英寸。

13. 二节铁鞭。上长二七五公厘,下长五七〇公厘。

14. 铁戟(双手带)。全长八〇五公厘。

15. 明将周遇吉之遗箭。全长三八二公厘。步箭。

16. 马箭。全长三七〇公厘。

17. 令箭。全长三七七公厘。

18. 球箭。全长四一〇公厘。

19. 响箭(呜镝)。全长三六〇公厘。

20. 穿耳箭。全长二二三公厘。

21. 铁标枪。全长六八〇公厘,枪头长二三五公厘,尾长七〇公厘。

22. 短柄三叉(镋)。全长一点一〇五公尺,横叉长一四〇公厘。

23. 长杆火箭。

24. 七星剑。全长六二〇公厘,柔钢刃能屈伸,上嵌圆铜星七枚,铜护手,乌角柄,绿鲛皮鞘部分装铜。

25. 马刀。全长八二〇公厘,钢刃能屈伸,牙柄,铜护手,均饰银片。红木鞘嵌明蛤花鸟及蝙蝠。三段银套刻寿字花纹。

第八十三图版 明代火器

1. 明代御制火枪。长十二英尺一英寸五分(清宫藏器,现归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2-6. 明洪武年造之大炮(太原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藏器)。

7-14. 均明代或明代以前中国自制之各种火器(见宋应星氏著之《天工开物》一书。其中地雷、水雷、流星及万人敌,均猛烈爆炸器也)。

15. 明末史督师可法造大炮。

第八十四图版 明代铁盔甲

1. 明代铁制连环锁子甲(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2. 明御林军用铁锁子甲。身长英尺二尺四寸,袖长一尺九寸,腰宽一尺十寸(清宫藏器,现由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3. 明御林军用铁锁子甲。身长二尺五寸,袖长一尺六寸,腰宽一尺八寸(清宫藏器,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4. 明御林军用铁锁子盔。圆径二尺二寸,盔高八寸,锁子长一尺(清宫藏器,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5. 明御林军用铁锁子盔。圆径二尺,盔高八寸,锁子长九寸(清宫藏器,北平古物陈列所保管)。

6. 明代铁盔。高十一寸五分,直径九寸(陕西长安省立第一图书馆藏器)。

7. 明代铁盔。高十一寸二分,直径九寸(陕西长安省立第一图书馆藏器)。

8. 明代铁盔。高二四五公厘。盔上雕刻双龙向日形,金银嵌饰(法国毕丹氏藏器)。

第八十五图版 清代铁兵——长枪、镋、钯及长刀、短刀

(见清吴宫桂氏或袁宫桂氏著《洴澼百金方》,乾隆年刊本。上图系从南京龙幡里国学图书馆之藏本中摹出。)

第八十五图版说明

1. 长枪。

2. 线枪或透甲枪。锋用钢三寸,左右刃用钢一尺。长九尺,重三斤。

3. 拐突枪。长二丈五尺,上四棱麦穗,铁刃连袴长二丈,后有拐。

4. 钩枪。枪有双钩或三钩,杆上施环,骑兵用之,步兵则直用素木。

5. 三眼枪。柄长八尺,粗半寸,利刃有两锋,中有一脊,长一尺,重四斤。

6. 镋钯。此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马上最便。

7. 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三斤八两。

8. 腰刀。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

第八十六图版 清代宝刀及各种长兵

第八十六图版说明

1、2、4. 系尼泊尔国廓尔喀王贡进乾隆帝之刀。1号刃长英尺(下同)二尺四寸五分,上嵌彩霞及云纹和乾隆年制地字十四号等字。嵌金花白玉柄长五寸五分,铜护手。金漆嵌铜鞘,长二尺七寸。2号刃长二尺五寸,刃上嵌云纹及铺练二件和乾隆年制人字十二号等字。白玉柄长六寸,铜护手。金漆嵌铜鞘长二尺七寸。4号刃长二尺五寸,上嵌云纹,并嵌有善胜及乾隆年制地字十七号等字。石嵌宝白玉柄,长六寸,铜护手。金漆嵌铜鞘,长二尺八寸。

3. 为英王赠送乾隆帝之中国式刀,印度名刃雕刻佛像人像及莲花遍刃身,长二尺九寸。白玉柄满嵌宝石,长五寸五分,铁护手。黑皮嵌铁鞘,长二尺十一寸。记载中曾述及英国以斩钉截铁之宝刀贡乾隆帝,可能即此刀也。

5. 为廓尔喀王贡刀。刃长二尺六寸五分。铁柄,长五寸。木鞘,长三尺,红缎绣花套。

6. 为土尔扈特贡刀。刃长二尺八寸五分,鲨鱼皮包柄长五寸,木鞘包青绒长三尺。

7. 为缅甸贡刀。刃长一尺十寸。镀金嵌宝石铜柄,长一尺二寸。木鞘包绒,长一尺十寸三分。

8. 为厄鲁特台吉达什达瓦贡刀。刃长二尺九寸。铁柄,长四寸五分。皮鞘,长二尺十寸。

9. 廓尔喀王贡刀。刃长一尺十寸,上嵌金花。骨柄,长九寸。皮鞘,长二尺三寸五分。

10. 西域回回贡刀。刃长六寸五分。白玉柄,长五寸。木鞘包金叶,长十一寸。

11. 廓尔喀王贡刀。刃长一尺。牛角柄,长五寸。

12. 廓尔喀王贡刀。刃长二尺九寸。骨柄长四寸五分。铁护手。

13. 廓尔喀王贡刀。刃长二尺五寸,有金梅花纹。牙柄长四寸五分,铜护手。

14. 乾隆时制刀。刃长二尺八寸,刻有波折纹。木柄,长六寸五分。铜护手。

15. 乾隆时制刀。刃长二尺五寸,上嵌有风标及乾隆年制天字五号等字,下有龙纹。铜柄长六寸。

16. 乾隆时制刀。刃长二尺四寸五分,木柄长六寸五分,铜护手。

17. 乾隆时制刀。刃长二尺二寸五分,木柄长五寸五分,铁护手。

18. 乾隆时制刀。刃长二尺五寸,木柄长五寸五分,铁护手。

19、21、22. 皆清代腰刀。钢刃有槽。柄曲,木鞘上裹染色鲨鱼皮,缠丝,铜盘护手。柄头鞘端均饰铜。

20. 清代普通马刀或腰刀。刃长二十二寸,宽一寸四分。柄微曲,长六寸四分,铜盘护手。

23. 清代普通式腰刀。平底皮鞘。

24. 清代直形腰刀,或刑形刀。通长九〇公分。

25. 清步兵用之大刀。长七二公分。

26. 清代长杆大刀。

27. 清代长杆大刀,可能为黑旗军之大刀。

28. 清代青龙偃月大刀。

29. 清代铁钩。

30. 清代月牙镋。

31. 清代士兵用月牙镋或叉。

32. 清代士兵用之排叉。

33. 清代月牙铁戟。下有钩。通长一点〇六五公尺。

34. 清代铁枪头。铜箍,长二〇八公厘。

35. 清代蒙古式手锥。铜首雕人头形。长二四七公厘。

第八十七图版 清代宝剑及弓箭

第八十七图版说明

1. 桦皮弓,康熙时制,长英尺(下同)五尺四寸。

2. 桦皮弓,雍正时制,长五尺五寸五分。

3. 卍福锦地桦皮弓,乾隆时制,长五尺六寸。

4. 桦皮弓,乾隆时制,长五尺四寸五分。

5. 箭囊。

6. 渔叉箭,长三尺三寸。

7. 射虎包头,长三尺四寸。

8. 兔儿叉箭,长三尺四寸。

9. 枚针箭,长二尺八寸五分。

10. 啸箭,长三尺三寸。

11. 包头,长三尺一寸。

12. 射虎披箭,长三尺四寸。

13. 射虎披箭,长三尺四寸。

14. 啸箭,长三尺一寸。

15. 射虎包头,长三尺五寸五分。

16. 射虎披箭,长三尺五寸。

17. 啸箭,长三尺四寸。

18、19、25、31. 四剑系尼泊尔廓尔喀王赠乾隆帝之器,刀形钢刃,系印度产,柄鞘作中国式。18号刃长二尺零七分,柄长七寸,鞘长二尺五寸五分,柄鞘饰鲨鱼皮。19号刃长二尺一寸五分,柄长六寸,鞘长二尺三寸五分,柄鞘饰鲨鱼皮,铜护手。25号刃长一尺七寸。铜鞘嵌宝石,长一尺九寸,西藏式,或系西藏赠品。31号刃长一尺四寸,木柄长五寸五分。

20、23. 二剑系瓦寺宣慰司贡物,柄形上方下圆。20号刃长二尺四寸,柄长七寸五分,鞘长二尺八寸,外饰鲨鱼皮柄嵌宝石。23号刃长二尺二寸,柄长五寸,鞘长二尺三寸,鲨鱼皮柄嵌宝石。

21、22. 系呼图克图贡品,柄系印度产,柄首作僧冠形。21号刃长二尺三寸五分,柄长六寸,鞘长二尺七寸五分。铜柄黄绒鞘。22号与21号同长。

24. 系土尔扈特贡品,回族刀形刃,剑铗。刃长二尺三寸,铁柄长五寸五分,绿皮鞘长二尺四寸。

26、27、28、29、30. 五短剑嵌大粒宝石五行至六行,形式特殊,世界罕见,但刃不甚佳。26号刃长一尺五寸五分,柄长五寸五分。27号刃长一尺五寸五分,柄长五寸五分。28号刃长一尺三寸,柄长五寸五分。29号刃长一尺一寸五分,柄长五寸。30号刃长一尺一寸,柄长五寸。

32. 系德国十六世纪末年之产品,钢刃极佳,两面均深刻行猎图,作狮虎熊象狼鹿兔犬猴及野猪等兽形及猎者追逐形。银柄漆鞘均嵌大块碧玉,银护手雕镂甚精。此剑完全为中国式,抑或系明末清初中国之物。

33、34. 系短体鸳鸯剑,亦完全为中国式。双剑同鞘,刃长四〇五公厘,柄长一六〇公厘。

第八十八图版 清代铜盔、铁甲、军装及刀剑

第八十八图版说明

1. 清代武官之军装:a. 铜盔,b. 铜星护项,c. 铜星战衣,d. 铜星战裙上绣团龙,e. 铜护心镜(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2. 清代军官或骑兵之军装(甘肃民众教育馆藏器)。

3. 清代虎兵之军装。衣裤及包头均作虎皮形,藤牌甚大(甘肃民众教育馆藏器)。

4、5. 均清代武官战服,厚布绣团龙云彩,内衬长方铁片,外饰多数凸面小铜星。衣身长英尺二尺三寸,两袖相距四尺八寸,腰宽二尺。裙长二尺七寸,每幅宽一尺九寸(陕西长安第一图书馆藏器)。

6. 清代铜盔。通高新度二尺三寸,重新衡三十二两四钱。此系清代武官大礼服之铜盔,秋季阅兵时戴之(安徽图书馆藏器)。

7. 清代宝剑。长五八公分,玳瑁鞘,铜护手,柄鞘装雕花铜饰,刃上刻有法国军官名字,著者于巴黎购得。

8. 双剑(鸳鸯剑)。清初之器。刃长七二公分,木柄,鱼皮鞘饰黑漆铜(著者藏器)。

9、10、11. 均清代云南出产之小刀。刃刻花,银鞘银柄均圆体,刃质尚佳。9号刃长二五五公厘。10号刃长三七五公厘。11号刃长四二五公厘(著者藏器)。

第八十九图版 清代战服及藤盾

第八十九图版说明

1. 清高宗乾隆帝之战服。一九二五年时尚存北平雍和宫,章嘉活佛服之摄此影片。a. 铜盔。b. 铜星护项。c. 铜星护膊。d. 铜星衷甲战衣。e. 铜护心镜。f. 铜星蒙甲战裙。g. 战靴。h. 西藏式直刀。i. 以印度进贡克鞑儿(Kutar)短刀装杆改制之长兵。

2. 清代战盔。盔高二二五公厘,连护颈高四八〇公厘。盔系皮底包铜片,作龙凤蛇鸟等形。红绒护颈,饰铜星及玳瑁片(法国毕丹氏藏器)。

3. 清代战袍。重九公斤又五分之一。丝底绣花袍,外面饰多量小凸铜星,肩上加饰铜条,里面满衬长方大块明蛤或玳瑁片,联以漆皮条片,以护胸背,质厚可御矢镞及鸟枪弹(法国毕丹氏藏器)。

4. 清帝铁盔。

5. 清帝铠甲。

6. 清帝铁盔及战袍(均清宫藏器。向存北平故宫博物院)。

7. 清合符。a文曰:“外火器营合符。同治元年月日制。”b文曰:“调前锋护军营官兵。”(北平故宫博物院藏器)

8. 清代军用藤牌。荷叶凸帽形。直径三三英寸(北平历史博物馆藏器)。

第九十图版 边疆少数民族之武器

第九十图版说明

1-6. 牙柄银鞘小腰刀,乾隆时西域贡品。1号刃长英尺六寸二分,柄长五寸二分,鞘长十一寸五分。2号刃长六寸三分,柄长五寸二分,鞘长十一寸五分。3号刃长六寸三分,柄长五寸二分,鞘长十一寸五分。4号刃长六寸三分,柄长五寸二分,鞘长十一寸五分。5号刃长六寸三分,柄长五寸二分,鞘长十一寸五分。6号刃长五寸五分,柄长四寸,鞘长九寸五分。

7-10. 木柄小刀,乾隆时土司贡品。均刃长四寸,柄长二寸五分。

11、12. 牙柄腰刀,乾隆时云南土司贡器。11号刃长一尺五分,柄长四寸五分。12号刃长一尺一寸,柄长四寸五分,鞘长一尺一寸五分。

13. 棱磨宣慰司思丹怎进贡铜柄波形刃长剑,亦名火焰刃。刃长二尺十寸,柄长五寸五分。

13a. 为13号剑刃上文字放大之图形。

14. 阿坝土司之装束。

15. 携械山行之喇嘛。

16、17、18、20. 廓落克“番子”。

19. 向拉萨朝圣之喇嘛。

21. 草地骑行之边民。

22. 射猎之“羌民”。

23. 酣卧大雪中之“番子”。

24. 铁棒喇嘛。

25. “戎民”之古武士歌装。

第九十一图版 边疆少数民族之武器

第九十一图版说明

1、1a. 云南摆彝(今称为傣族)之尢皮鼓,亦名大象脚鼓,高英尺三尺一寸,面径九寸半,鼓身漆黑黄色。1a为此鼓之装置情形,系用三段空木或竹切槽凑合而成,鼓皮不用钉,而用长绳网扣之,以便伸缩。

2. 云南摆彝之尢皮鼓,亦名小象脚鼓。高一尺四寸又四分之三,面直径六寸又八分之一。

3. 四川之大小凉山等地儸儸族(今称为彝族)之皮箭袋,亦可盛标枪,且可发声为鼓,与11号相同。此类器之形式及花纹犹台湾高山族之武器,均与埃及苏丹族之武器大相类似(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4. 广西大藤瑶山瑶族之军衣(湖南武冈农民教育馆藏器)。

5、6、7、8、9. 贵州苗族之弩,弓箭及箭筒(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10. 广西大瑶山瑶族之刀及竹制刀鞘。

11、12、13. 西康、四川、西藏等地羌族之鼓及标枪。鼓亦可作枪矢之囊。

14、15、16. 西康、四川、西藏等地羌族之弓矢。

17. 四川南部少数民族之刀。

18、19、20、21、22、27、28. 均松花江一带赫哲族之兵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器)。18号为月牙镋,全长五尺八寸,刃长一尺十一寸,两外刃距离一尺一寸又四分之一,铁质。19号为长柄短刃刀,柄包蛇皮,全长三尺五寸,刃长九寸又四分之三。20号为小标枪,全长三尺三寸,刃长一尺四寸半,上有二铜戒,三铁片。21为铁矛头。22为铜柄小剑,全长一尺七寸又四分之一,柄长四寸又四分之三。27为长柄短刃刀,柄包蛇皮,全长四尺六寸又四分之一,刃长六寸半。28为祖师棍,木质,尖蹲,全长四尺六寸又二分之一。

23. 云南摆彝之佩剑,全长二尺十寸又八分之七,柄长五寸五分,此剑为一面鞘。

24. 云南摆彝之腰刀,全长二尺又二分之一,柄长五寸,木柄包银皮钻花,上有牛角圆头上面铜皮,鞘包黑皮下镶铜。

25. 云南摆彝之山头刀,连柄长二尺五寸,鞘长二尺五寸又二分之一。

26. 云南摆彝之崩竜户撒刀,全长三尺三寸又八分之一,鞘长二尺七寸又八分之一。此类鞘仅一面有鞘,皮制,另外一面仅横加绳线数道,外人抽插颇难。

29. 藏族用之火绳叉子枪,平地马背均可叉起射击,甚易瞄准。

30. 四川南部少数民族之梭镖,全长一丈五尺。

31. 铜护心镜,直径一尺又四分之一。

第九十二图版 边疆少数民族之武器

第九十二图版说明

1. 西藏武士之全套军装(贡觉仲尼先生自拉萨摄赠)。a. 铁盔。b. 连环锁子铁甲衣及e裤。c. 铁护心镜。d. 铁片护腰甲。f. 饰铜箭袋。g. 刀。h. 箭。i. 长枪。j. 火绳叉子枪。地面马上,均可叉架瞄准射放。k、l. 西藏式之圆首双锋刀(藏人亦呼刀)。m弓。

2. 四川大凉山小凉山彝族之皮盔胄(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3. 四川大凉山小凉山一带彝族之皮胸甲,常用生牛皮制造(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

4. 四川西北松理茂汶一带地方之羌族皮甲(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