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家和考古家的话。” (1)

在英国的西部有好些地名都含有克勒特(Celtic)语的成分,比如Pendle Hill,Penhill,Penkridge,Pentrich含有威尔斯(Welsh)语的pen=“头”,这些地名大部分发现在Dorsetshire,Wiltshire,Worcestershire,Staffordshire,Derbyshire和Lancashire几州。这种分布指示:“至少在英国西部曾经有很多说克勒特语的人口遗迹。那么,让我们且举一个可以注意的例。在Dorsetshire的东北角Cranborne Chase森林中间,毗连叫做格林姆古壕(Grirm's Ditch)的一边,有一堆克勒特语的地名。这个全区域被许多不列颠村落的遗址所围绕着。”这个结论是Zachrisson在他最近的研究《古不列颠的罗马人、克勒特人和撒克逊人》(Romans ,Celts and Saxons in Ancient Britain )中所得到的。 (2)

还有Avon也是一个克勒特字,意思是“河”。“它在Manx语 [1] 写作Aon,Gaelic语 [2] 写作Abhainn(读作avain)。我们也可以找到古代的读法amhaim,auwon。这个字变成英格兰、苏格兰、法国和意大利许多河的专名。Stratford Avon流经Warwickshire和Worcestershire。Bristol Avon把Gloucester和Somerset两州分开。在Gloucestershire还有一条小Avon流近Berkeley炮台。有一条Hampshire Avon流过Salisbury到Christchurch。另外一条在Lyminton入海。在Devon,Mon-mouth,Glamorgan,Lanark,Stirling,Banff,Kincardine,Dumfries和Rose诸州,我们也有好几条河叫做Avon和Evan。” (3) 总括起来说,这一条克勒特的地名带从波希米亚(Bohemia)伸展,经过欧洲直到英伦,像Vienna,Paris,London都在它的范围里头。 (4)

斯堪狄那维亚人(Scandinavian)在英国的殖民也可以由地名的研究解明。就像Ingleby这一个字(英文的village“村落”或farm“田庄”),便能显现斯堪的纳维亚侵略者在Yorkshire的加紧殖民。因为照毛尔(Mawer)所指出的,“除非在这些区域的人口里斯堪的纳维亚人曾经占过优势,偶然有最古居民的残存,这个字应该是没有意义的。” (5)

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在美国的印第安人(Indian)文化遗迹已经日渐消失了,可是有许多地名却都是从印第安语借来的,现成的例子就有Massachusetts,Wisconsin,Michigan,Illinois,Chicago,Milwaukee,Oshkosh,Sheboygan,Waukegan,Muskegon等等。 (6)

从中国的地理沿革上,也可以找到许多地名显示出古代民族交通的踪迹。例如,《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治下有骊靬县,故址在今甘肃永昌县南。钱坫《新斠注地理志》卷十二“骊靬县”条云:“《说文解字》作骊靬,《张骞传》作犛轩,《西域传》作犁靬,本以骊靬降人置县。”《史记·大宛传》的黎轩,《后汉书·西域传》的犁鞬,也就是这个地方。关于骊靬这个地名的解释,夏德(F.Hirth)说是Rekem (7) ,白鸟库吉说是(A)lek(s)an(dria)的缩译 (8) ,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9) 桑原骘藏说:“骊靬名称的解释,虽然还没有定说,可是它是当时罗马帝国或其一部分的地名,现在的学术界已经没有异议了。” (10) [3] 《汉书·地理志》又有龟兹县,颜师古注:“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县,故以名云。”《新斠注地理志》卷十三谓即陕西米脂县。按古龟兹在现在新疆库车县,汉代的龟兹县既然在现在陕西的米脂境,可见当时已经有一部分龟兹人移居陕西了。 (11) [4] 又《汉书·西域传》下“温宿国”条,颜师古注:“今雍州(陕西)醴泉县北,有山名温宿岭者,本因汉时得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按古温宿国在今新疆阿克苏县,那么,汉时温宿岭的得名,也由移民而起。 (12)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沦陷。元帝南渡,重在建康立国。中原人民不堪异族蹂躏的,相率往江南迁徙。他们起初还抱着侨居的思想,打算重返故乡。终于因为二百多年中原不能收复,久而久之,也不再有北归的念头,他们的后裔就死心塌地地做了南方人了。这次民族迁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大关键。不过因为它是民间自动的事情,和朝廷法令没有关系,所以正史纪传很少详细的记载。后代研究历史的人虽然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可是对于当时迁徙的情况却不大了然。假如咱们打算在现存的史料里明了这次民族迁徙的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当时侨置的州郡县去找线索。

当时对于南渡的老百姓,有根据他们的旧籍贯侨置州郡县的制度。(例如,兰陵郡和东莞郡 [5] ,晋初本来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后来因为这两郡的住民迁徙到现在的江苏武进县境内,于是就在该地侨置南兰陵郡和南东莞郡。这就叫做“侨郡”。州县仿此,下文可据此类推。)原来的用意是在使这批流亡的人们怀念故土,不忘北归,咱们却可根据这些侨置的地名去了解这次民族迁徙的情况。这种侨置州郡县在沈约宋书·州郡志》、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和唐人所修的《晋书·地理志》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咱们只要把这些记载整齐排比起来,考证它们侨寄的所在地和年代等等,当时迁徙的痕迹就不难明了大半了。谭其骧的《晋永嘉丧乱后的民族迁徙》 (13) 一文就是这样作成的。他照现在的行政区域把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四川、河南、陕西、山东九省里在当时的侨州郡县,根据《宋书·州郡志》把它们的“本地”、“侨地”列成详表,并且把东晋、宋初和南齐制度的参差处也列在备考里边。照他考证的结果:

江苏省所接受之移民,较之其他各省特多,以帝都所在故也。见诸《宋志》者,计有侨郡二十三,侨县七十五。其中来自北方诸省者以山东占极大多数十五侨郡三十九侨县 ,河北次之一侨郡五侨县 ,河南、山西、陕西又次之河南一郡二县,山西三县,陕西一郡一县 ,独甘肃无。而本省及安徽省境内淮南北之人,又多有侨在江南北者本省三郡二十一县,安徽三郡三县 。至侨民麇集之地,则江南以今之江宁、镇江、武进一带为最,江北以今之江都、淮阴诸县地为最。

安徽省境内侨民之来自北方诸省以河南占极大多数八侨郡五十四侨县 ,河北次之一侨郡六侨县 ,山东、山西又次之各三侨县 ,陕、甘二省无。而本省及江苏省境内淮南北之人,亦多侨在大江南北本省四郡十三县,江苏一郡六县 。江北所接受之移民较江南为多,此与江苏省境内之情形相反。侨在江南者都聚于下游芜湖附近一隅,江北则散处江、淮间,自滁、和以至于颍、亳 [6] 所在皆侨置郡县。……今江南有当涂、繁昌二县,其名皆得于东晋世所立之侨县。按当涂,西晋故属淮南郡,今怀远县地;繁昌故属襄城郡,今河南临颍县地。睹名思义,犹可想见当时河南、淮南人之走在江南也。

湖北一省可划分为三区而论:一、江域上游,江陵、松滋一带,其侨民多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又有苏、皖之淮域人。二、江域下游,武昌、黄梅一带,其侨民多来自河南,亦有安徽之淮北人。三、汉水流域,上自郧西、竹溪,下至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之中心;是区所接受之移民倍于本省其他二区,而以来自陕西者为最多,河南、甘肃次之,河北、山西、安徽、四川又次之……今省境内有松滋县,亦得名于东晋之侨县。按松滋,西晋故属安丰郡 [7] ,今安徽霍丘县地。

江西、湖南二省处皖、鄂之南,距中原已远,故流民之来处者较少,且其地域仅限于北边一小部分。

四川省境内共有十余侨郡,数十侨县,然其情形至为简单:侨民除绝少数系河南人外,皆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之北部;侨地除彭山一地外,皆侨在成都东北,川、陕通途一带。彭山亦接近成都 。

河南省之大部分属黄河流域,南境旧南阳府及光州 [8] 、信阳一带则属淮、汉流域。此淮、汉流域刘宋及萧齐皆据有之,故亦侨置郡县以处北土流民。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本省北部,而宛、邓、丹、沘之间 [9] ,亦有来自陕西、甘肃及河北南部者。

陕西自终南山以南属汉水流域,曰汉中,东晋及宋齐皆据有之。其侨民几皆来自甘肃、四川及本省之北部。

山东省全境皆属北部中国,然亦有侨州郡县者,以刘宋尝据有省境今黄河以东南之一大部分也。试分省境为三区,则东端登、莱半岛 [10] 于输出输入两无关系,河以西北为输出区,中间一段为输入区。外省侨民大都来自河北,亦有河南之河以北及山西人。

这篇文章可以算是“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的一个有系统的具体的实例。本章限于篇幅不能转载各表,也不能逐一罗列各地名;读者愿意作进一步研究的可以参看原文。

关于中原人民南迁的途径,谭君以为:“如汉水为陕、甘人东南下之通途,故南郑、襄阳为汉域二大都会,同时亦为陕、甘移民之二大集合地。金牛道即南栈道 [11] 为陕、甘人西南下之通途,故四川省境内之侨郡县,皆在此道附近。时邗沟 [12] 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

南迁的时代,约略可分做四期:

(一)“大抵永嘉[307—313A.D.]初乱,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苏、皖之淮北流民,即相率过江、淮,是为第一次。元帝太兴三年(320 A.D.),以琅玡国 [13] 人过江者侨立怀德县于建康,盖为以侨户立郡县之第一声。其后并侨置徐、兖、幽、冀、青、并、司诸州郡于江南北;明帝继之,又置徐、兖诸侨郡县于江南。

《宋志序》,‘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

《南徐州序》,‘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晋志·司州后序》,‘元帝[317—322A.D.]渡江,亦侨置司州于徐。’

《晋志·徐州后序》,‘明帝[322—324A.D.]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以属徐、兖二州。’”

(二)“成帝[325—342A.D.]初以内乱引起外患,江、淮间大乱,于是淮南人及北方人向之侨在淮南者,更南走渡江,是为第二次。

《宋志》扬州淮南郡,‘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

南徐州,‘晋成帝咸和四年(329 A.D.)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郡界。’

南豫州,‘成帝咸和四年(329 A.D.),侨立豫州,治莞湖。’”

(三)“自康、穆[343—361A.D.]以后,‘胡亡氐乱’,中原兵燹连年,而以关右所遭之蹂躏为最甚,于是陕西、甘肃之人,多南出汉水流域;时桓温已灭蜀,故亦有南走四川境者,是为第三次。

《宋志》雍州,‘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晋孝武[373—396A.D.]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

秦州,‘晋孝武复立,治襄阳。安帝世在汉中、南郑。’西京兆郡、西扶风郡,‘晋末三辅流民出汉中侨立。’

益州安国郡,‘晋哀帝[362—363A.D.]时流民入蜀侨立。’怀宁郡、晋熙郡,并秦、雍、关、陇流民,晋安帝立。”

(四)“宋武帝[420—422A.D.]北平关、洛,复有青、冀、司、兖之地。自宋武帝没,南北交相侵略,而宋人屡败。少帝[423A.D.]世既然已失司州,文帝[424—453A.D.]世魏人又大举南侵,以至于瓜步六合县东南 。至明帝[465—472A.D.]世而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并没北庭,于是其民多南渡淮水;又文帝世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亦多避难走在梁、益,是为第四次。

《宋志》司州,‘少帝景平初(423 A.D.),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末(453 A.D.)侨立于汝南。’

南兖州北淮郡、北济阴郡、东莞郡,并宋末失淮北侨立。

兖州,‘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又侨立东平郡于淮阴,侨立济南郡于淮阳。泰始五年(469 A.D.)侨立高平郡于淮南当涂县界。

徐州,‘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 [14] 。’

青州,‘明帝世失淮北,于郁洲 [15] 侨立青州。’

雍州冯翊郡,秦州冯翊郡,三辅流民出襄阳、汉中,元嘉中侨立。

益州南新巴郡、南晋寿郡,元嘉中以侨流于剑南立。

《齐志》梁州,‘宋元嘉中……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

由上文所罗列的材料,咱们对于当时各地方接受移民的数量、人民迁徙的途径和迁徙的时代,都可以得到一些颇为清晰的印象,可以补充正史纪传所缺略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谭君这篇文章是结合历史地理学和语言学的一个范例。

关于少数民族古今分布的差异也可以从地名透出曙光来,我们现在且举壮族作例。据芮逸夫的《西南少数民族虫兽偏旁命名考略》 (14) ,壮人的现代分布区域为:

广西——上思,蒙山,榴江* [16] ,凤山,龙胜,永福,钟山,田西* ,修仁* ,贵县* ,三江,罗城,宜北* ,南丹,河池,果德* ,横县,凌云,东兰,田东,万冈* ,天保* ,向都* ,同正* ,平治* ,敬德* 。

广东——茂名,化县* ,信宜,电白,灵山。

贵州——荔波。

但是李荣在他的《民族与语言》第三节《从壮语地名考证壮人古代地理分布》 (15) 里,根据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 (16) 引用了含有“那”“都”“古”“六”的壮语地名若干。其中含“那”字的有:

番禺的都那,新会的那伏,中山的那州,台山的那伏墟,清远的那落村,高要的那落墟,新兴的那康,阳春的那乌,恩平的那吉墟,开平的那波,阳江的那岳,电白的那花,化县的那楼,吴川的那罗,石城的那良,合浦的那浪,灵山的那炼,海康* 的那仙,徐闻的那加,琼山的那环,澄迈的那夹塘,临高的那盆岭,儋县的那赛,万县的那密,云浮的那康,钦县的那宽,柳江的那六,雒容* 的那马,罗城的那然,来宾的那研,河池的那龙,思恩* 的那伏,东兰的那雅,武鸣的那白,宾阳的那甘,百色的那崇,田东的那律,田阳的那岸,凌云的那弄,西林的那闷,昭平的那更,蒙山的那,藤县的那东,玉林的那博,陆川的那鼓潭,平南的那历,贵县的那蓬,武宣的那怀,邕宁的那登,绥渌* 的那思,隆安的那贫,横县的那郎,永淳* 的那旺,龙津* 的那晓,崇善* 的那敏,养利* 的那咘,左县* 的那榜,镇结* 的那庄,宁明的那堪,明江* 的那前,上思的那霞,天保* 的那吞,镇边* 的那罗。

含“都”字的有:

番禺的都那,顺德的都宁、都粘堡,新会的都会,台山的都堰水,高要的都万凹,新兴的都斛,高明的都权,恩平的都田铺,德庆的都旧,封川* 的都朗,开建* 的都续,信宜的都龙甲,万县的都封水,罗定的都门,云浮的都骑墟,郁南的都城墟,始兴的都安水,阳朔的都历塘,义宁* 的都劳,龙胜的都乃塘,柳江的都乐,雒容的都勒,罗城的都宿,蒙山的都敢,怀远的都天,融县* 的都早堡,象县* 的都乐塘,宜山的都隆墟,天河* 的都感隘,思恩的都黎塘,藤县的都榜江,容县的都结,怀集的都布,兴业的都北,平南的都榜,贵县的都陆,崇善的都同,左县的都隘,镇结* 的都结。

这个“都”有时也写作“多”字,所以贵州贵定县北有都卢坪,《唐书》称作多乐。 (17) 在两广境内用“多”字作地名的有:

天保的多安墟、多浪墟,灵山的多罗山,文昌的多寻图,会同的多异岭,会乐* 的多坭村,万县的多辉乡,陵水的多昧弓。

含“古”字的有:

南海的古灶,番禺的古楼场,顺德的古楼,新会的古兜山,中山的古镇,三水的古塘,台山的古岭觜,清远的古赖,佛冈的古场坪,曲江的古阳,仁化的古夏村,归善* 的古灶乡,博罗的古坭塘,河源的古云约,和平的古镇山,海阳* 的古楼,揭阳的古沟村,惠来的古产,大埔的古源甲,高要的古坝水,新兴的古伦村,阳春的古宠,广宁的古丽,开平的古博岭,鹤山的古劳墟,德庆的古蓬,封川的古令,开建的古逢,信宜的古丁墟,吴川的古流坡,合浦的古立,灵山的古先,罗定的古榄墟,云浮的古雾泛,郁南的古免甲,南雄的古禄铺,兴宁的古楼坪,钦县的古犁村,防城的古森峒,饶平的古楼山,桂林的古竹,阳朔的古定,永福的古桥,义宁的古落,全县的古留峒,龙胜的古漫,柳江的古练,雒容的古丁,罗城的古善峒,柳城的古丹,怀远的古兆,来宾的古炼,融县的古陇,象县的古陈,宜山的古索,天河的古满,河池的古勇,思恩的古赖,武鸣的古黎,宾阳的古辣墟,迁江* 的古律山,上林的古立,西隆* 的古遂,平乐的古文,贺县的古仑,荔浦的古奔,修仁的古沙,昭平的古赞,苍梧的古榄,藤县的古利,容县的古全,岑溪的古味,桂平的古楞,平南的古算,贵县的古蒙,武宣的古雷,邕宁的古桐,横县的古钵山,永淳的古辣墟,崇善的古亮,养利的古敏,镇结的古陇墟,上思的古柳。

含“六”字的有:

台山的六合,封川的六田,阳江的六平山,茂名的六双,信宜的六岸(徐松石原注,信宜的六豪乃是瑶袭壮名),化县的六磊坡,合浦的六朴,灵山的六兰,钦县的六富,防城的六马,柳江的六丁,雒容的六座,柳仁的六料,怀远的六合,来宾的六味,融县的六斗,象县的六外,宜山的六波,河池的六桑,思恩的下六(原注,下六乃瑶袭壮名),东兰的六长,那地* 的六烘,武鸣的六楚,来宾的六合,迁江的六车,上林的六便,百色的六那,田东的六连,西林的六洛,富川的六丈,荔浦的六折,修仁的六断,藤县的六陋,容县的六槐,岑溪的六凡隘,怀集的六雪岭,郁林的六旺,博白的六务,北流的六靖墟,陆川的六选,平南的六陈,贵县的六闭,武宣的六傍,邕宁的六学(原注,《府志》作渌学),横县的六乌,永淳的六律,镇结的六马,上思的六割,武鸣的六驮,宾阳的六困。

“六”字也写作“禄”,如:

南海的禄境,台山的禄马,高要的禄步墟,四会的禄村,高明的禄塘村,鹤山的禄峒,云浮的禄源村,柳城的保禄,罗城的禄桥,天河的福禄,凌云的禄平,苍培* 的思禄塘,武宣的禄宽。

或作“渌”,如:

封川的渌山,灵山的禄水村,钦县的渌服,东兰的渌袍,上林的渌浪,那马* 的渌布,百色的渌晚,田东的渌谢,田阳的渌丰墟,西林的渌丹塘,修仁的渌定,邕宁的渌蒙,绥渌的渌楼,永淳的渌悟。

或作“绿”:

德庆的绿滚,电白的绿岭,荔浦的绿居,藤县的绿眼,容县的绿荫,博白的绿莪,北流的绿地坡。

或作“菉”:

茂名的那菉泛,防城的大菉墟。

或作“陆”:

河池的陆荫。

其实“六”、“禄”、“渌”、“绿”、“菉”、“陆”等都是壮语的对音,原意是“谷”或“山地”。 (18) “那”字是壮语的对音,原意是“田”或“水田”。 (19) “都”字或“多”字或许是的对音,“古”字或许是的对音,都是壮语的一种地名冠词。

总之,拿以上所引两广境内含有“那”、“都”、“古”、“六”四个字的地名的分布状况和芮逸夫所述现代壮人的地理分布来比较,我们可以说,壮族以前在两广领域的居地比现在大得多。现在他们的居地虽然缩小了,可是因为地名的遗留,还显现着壮族的历史上的往迹。

靠近边疆的地名翻译成汉字时,因为当时的翻译人不晓得原来的语义,往往闹出叠床架屋的笑话。在云南省境内就有对比的两个例子。靠近缅甸北部的滇缅边界上有两条河,照中国的译名,一条叫恩迈开江,另一条叫迈立开江 [17] 。如果推溯它们的语源,第一条河在山头语(Kachin) [18] 叫,意思是“不好的江”,就是说不便航行;第二条河山头语叫,意思是“多树林的江”。“开”是的对音,原有江河的意义,译名把“开、江”并列,直译起来便成了“恩迈江江”、“迈立江江”了!在云南西部新平县境花腰摆夷(现称“内地泰族”) [19] 区内,有一条河叫做“南渡河”,南渡河是花腰摆夷语的译名。“南”字是台语 [20] nam的对音,原有“河”或“水”的意义,译名把“南”和“河”并用,直译起来就成了“河渡河”了!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不单可以推断当初山头族和摆夷族的分布不同,并且可以看出这两种语言的“词序”(word order)也不同。因为山头话把“开”放在修饰语的后面,摆夷话把“南”(nam)放在修饰语的前面,很显然地表现两种不同的词序。 (20)

最后我想举两个在抗战时很著名的缅甸地名。当滇缅路畅通时,密支那和仰光(Rangoon,or)两个地名无论在军事上或商业上都曾经流行一时的,可是追究起它们的语源来却很少人晓得。密支那缅语意为“大河边”,“密支”是“大河”的译音,“那”是“旁边”。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城恰好在伊洛瓦底江(Irrawaddy)上游的边上,它命名的来源是很清楚的。“支那”两个字和China的对音完全无涉。仰光缅语是“没有敌人”的意思。在这个地名背后还蕴蓄着一段缅甸史实。在缅甸王Alaung Paya以前,这个地方原来叫做Da gon,译言“塔尖”,原为一孟族(Mon)地名。当缅王雍籍牙(Aungzeya)即Alaung Paya王朝时期,有孟人(Mon,也称Talaing)来侵,已经打到了缅京Shwe Bo(译言“金王”)。Alaung Paya带兵抵抗,把敌人驱逐回去。到Da gon敌人溃散,已无踪影,所以就把这个地方改名仰光,以纪念“没有敌人”的光荣史实。当上次太平洋战役时仰光也曾一度为日寇所占据,结果终于把日寇驱逐得无影无踪。那么仰光命名的原意不啻给我们的抗战预示谶语了。 (21) [21] [22]

注释

[1] Manx语,现在多作马恩语或曼克斯语,居民分布在爱尔兰海上马恩岛,与外界联系比较少,保留原始特点较多。属克尔特语族盖尔语支。

[2] Gaelic语,今译作盖尔语,居民分布于苏格兰西北部,属克尔特语族。

[3] 骊靬,冯承钧原编,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Alexandria条谓,中国史籍所著录者有二,一为《汉书》之乌弋山国,《魏书》之乌弋国,今阿富汗之赫拉特(Herat)。一为《汉书》、《魏略》之犂靬,《后汉书》、《晋书》之犂鞬,《史记》、《魏书》、《北史》之黎轩,此名或泛指希腊人抑罗马人殖民诸地。

[4] 汉代龟兹县,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考证,在今陕西省榆林市北长城外。

[5] 东莞,这里说的是东汉末年分琅邪郡、齐郡地所置的东莞郡,东晋时侨置于江南,该侨置郡,南朝齐废置。唐朝改位于今深圳西的宝安县为东莞县,宋朝移于今深圳市北,即今广东省东莞市。

[6] 滁,滁州,隋代改南谯州置,治所在今安徽滁州市。和,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颍,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县。以上概指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

[7] 安丰,古县名,位于今河南东南部与安徽交界处。西汉时,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与今安徽省霍邱县之间,南朝梁时治所东移至今安徽寿县境安丰塘北,明朝废。今寿县境安丰塘边有安丰塘镇。

[8] 光州,在今河南省东南部,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县。

[9] 宛、邓、丹、沘,指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淅川县、邓州市、泌阳县并跨湖北省西北部部分地区。宛,即今南阳市;邓县,在今襄樊市北;丹水,在今淅川县西,因濒临丹水而得名;沘,即沘阳,在今泌阳,沘又为水名,源自河南省泌阳县西北部,流经社旗县东南部汇入唐河。

[10] 登莱半岛,登指登州,即今蓬莱市;莱指莱州,旧治掖县,1988年改设莱州市。登莱半岛,即山东半岛。

[11] 金牛道,古道路名,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至剑门关,是古代联系汉中与巴蜀的要道。与自今陕西凤县经留坝至褒城的北栈道相对,又称南栈道。

[12] 邗沟,古运河名,自今扬州市南引江水,北过今高邮市西,折东北,济射阳湖而入淮河,与今运河不完全相同。

[13] 琅邪,古郡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南部,东晋侨置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东。

[14] 钟离,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东晋设郡。

[15] 郁(郁)洲,在今江苏省云港市云台区,本在海中,因海岸线不断东移,至清代与陆地相连,如今是连云港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加* 的为旧县名,与现在县市名称对照于下:

榴江,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雒容县、中渡县合并为鹿寨县。

修仁,广西旧县名,1951年撤销建制,分别并入荔浦县和鹿寨县。

宜北,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思恩县合并为环江县,1986年改设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果德,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平治县合并为平果县。

万冈,广西旧县名,1952年撤销建制,辖区分别划入凤山、东兰、田阳、田东等县。

向都,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镇结县合并为镇向县,同年镇向县又与龙茗县合并为镇都县,1957年改名为天等县。

同正,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扶南县、绥渌县合并为扶绥县。

平治,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果德县合并为平果县。

敬德,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天保县合并为德保县。

化县,广西旧县名,1959年改为化州县,1994年改设化州市。

海康,广东旧县名,1994年改设雷州市。

万县,广东海南的历史县名。唐朝置万安县,五代南汉改为万宁县,1912年改万县,1914年再改万宁县,1996年改设万宁市。文中用的是旧名称。

雒容,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榴江县、中渡县合并为鹿寨县。

思恩,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宜北县合并为环江县。

贵县,广西旧县名,1988年改设贵港市。

绥渌,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同正县、扶南县合并为扶绥县。

永淳,广西旧县名,1952年撤销建制,分别划入横县、宾阳县和邕宁县。

龙津,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上金县合并为丽江县,1952年复改名龙津县,1961年又改名龙州县。

崇善,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

养利,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万承县和雷平县合并为大新县。

左县,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崇善县合并为崇左县。

镇结,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向都县合并为镇向县,同年镇向县又与龙茗县合并为镇都县,1957年改名为天等县。

明江,广西旧县名,1952年并入宁明县。

天保,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敬德县合并为德保县。

镇边,广西旧县名,1953年改称睦边县,1965年又改称那坡县。

封川、开建,均为广东旧县名,1952年两县合并为封开县。

义宁,广西旧县名,1951年撤销,分别并入龙胜、灵川、临桂三县。

融县,广西旧县名,1952年改名为融安县。

天河,广西旧县名,1952年并入罗城县,1983年改名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象县,广西旧县名,1952年与武宣县合并为石龙县,1960年石龙县改名为象州县。

会乐,作者据李荣转引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39)。核徐书,亦作会乐。该书书前附有标各县县名的两广地图,图中在海南岛东部文昌、琼东之南,万宁、陵水之北有乐会。当时自右至左行文,地图上作“会乐”,即为“乐会”。徐氏于书中误作“会乐”。乐会县,唐朝设置,1959年与琼东县合并为琼海县,1992年改设琼海市。

归善,广东旧县名,1911年改名为惠阳。这里用的是旧称。

海阳,广东旧县名,1914年改名潮安。这里用的是旧称。

迁江,广西旧县名,1952年并入来宾县。

西隆,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西林县合并为隆林县,1953年建立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县,1963年,西林县划出另设县,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县的名称保留。

那地,疑为“那坡”之误。那坡,1953年与镇边县合并改为睦边县,1965年又改名那坡县。

苍培,疑为苍梧之误。今苍梧境南部偏西有富禄。

那马,广西旧县名,1951年与隆山县合并为马山县。

[17] “另一条叫迈立开江,”为1989年版所补。

[18] 山头语,即景颇语。山头,汉族对景颇族的旧称。景颇族与缅甸境内克钦人同属一支。

[19] 花腰,云南新平一带彝族的他称,因妇女腰扎彩色腰带得名。根据现在的了解,花腰与摆夷不属一族。

[20] 台语,壮傣语支诸语言的通称。这个名称由法国语言学家伯乐于1911年提出,后来为语言学界接受。

[21] 以上有关缅甸地名部分,1989年版由专门研究缅甸语言文化的汪大年先生调整补充。

[22] 侨郡县现象,北方也有,虽然情况不尽相同。如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就是位于云周村之西。云周村,是云州故地,北魏末改朔州置。山西交城县城南有高车村,当是居于漠北的高车族(铁勒族的别称)集团南移而定居的遗迹。北京郊区今有屯留营、长子营等,这是明朝初年移外省人口填实京郊的遗迹。类似的情况如(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绥州龙泉县”条所记:“吴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义真于长安,遂虏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儿城。”在建立十六国时期夏政权的匈奴铁弗部的赫连氏看来,中原人,尤其是南迁的晋朝人,都算“吴人”。俘获了东晋军民,筑城别居,即单独管理,从人员异地群居说,也算是侨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晋侨置州郡无南字》条还指出这样的现象:“晋南渡后,侨置徐、兖、青诸州于江淮间,但不加‘南’字。刘裕灭南燕,收复青、徐故土,乃立北青、北徐州治之,而侨置之名如故。”“立北青、北徐”,实际上是恢复原来青州、徐州的名称和建制。因为侨置的青州、徐州仍然存在,而且侨置时并未加“南”字,反倒于恢复的建制加“北”字,以予区别。

地名的变化简直就是一部文化史,大有深入发掘的余地。《春秋·哀公二年》有“晋(国)赵鞅帅师及郑(国)罕达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的记载。《左传》相应有“登铁上,望见郑师众”。晋代杜预注:“铁,丘名。”并且说:“铁在戚城南。”铁丘或者铁山,在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县西北。按照地名命名的通例,很可能是那里产铁,或者曾经出产铁,地名以特产得名。从情理上分析,如果确实是以出产物得名,开始产铁的时间一定早于鲁哀公二年。由此可以考察中国冶铁的起始时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府文水县”条说,现在的山西省文水县,是隋开皇十年(590)由受阳县改名为文水县的,武则天称帝的天授元年(690)改为武兴县,15年后,武则天去世,李显(唐中宗)恢复国号唐,武兴县改回文水县。不论是武则天或当时中央政府官员授意改的,还是当地阿奉改的,这一事实至少在解决武则天祖籍山西还是四川的争议中具有相当的权重。

————————————————————

(1) L.R.Palmer,Modern Linguistics ,p.168.

(2) 前引,p.169。

(3) Isac Taylor,Words and Places ,p.153.

(4) Leonard Bloomfield,Language ,p.464.

(5) L.R.Palmer,Modern Linguistics ,p.170.

(6) L.Bloomfield,Language ,p.464,参看Aifred Louis,California Place Names of Indian Origin (1916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 Hirth,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 ,p.171.

(8) 明治三十七年四月号《史学杂志》所载《大秦国及指菻国考》,页25-26;又王古鲁译.《塞外史地论文译丛》第1辑,页16-18。

(9) 看Hirth,China and the Roman ,p.170.

(10) (11) 桑原骘藏《关于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载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此文经何健民译称《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中华书局出版。

(12) 桑原骘藏《关于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

(13) 《燕京学报》第15期(1934),页51-76。

(14)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第2卷第1、2期。

(15)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语言学名著选读”的读书报告,稿本。

(16) 中华书局出版。

(17)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原注。

(18) 李方桂《龙州土语》谷,valley,ravine;又徐松石前引书原注:“这六字,渌字,禄字等乃是山地的意义。”

(19) 李方桂《龙州土语》田;水田,field;rice-field。徐松石原注:“那就是田,那怀就是牛田,那晓就是茅田。”李荣引申报馆《中国分省地图》载广西省田阳县又名那坡,因谓:“可见那就是田,是绝无问题的。”

(20) 都根据我自己所调查的西南边语记录。向达说:“《蛮书》中亦有一例:卷二谓‘诺水出吐蕃……谓之诺矣江。’藏语黑曰诺,水曰矣,又么语亦同,即黑水也。”

(21) 都根据我自己所调查的西南边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