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90岁时在他60年前的原燕京大学办公室前。

人到老年宛如回到儿时,思想上有一种解脱感,行为上就难免消沉避世。善言辞的人说这是恬淡静默。我不善言辞,只是觉得这一生经历过的事情很多,能在晚年享受儿女成人、孙辈绕膝、学生盈门之乐,是一种难得的满足。人年轻时常将满足视为不思进取和安于现状,并认为这是消极。现在看,晚年有些满足感使我心气平和,安然处世,尽量不给子女、学生、单位和社会增加过多负担。我想这也是人到老年时的德行实践吧。

但人世间事,有欲罢不能者。199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年轻学者林在勇教授约我写一本学述,其意甚殷、礼甚恭而索稿实甚急。我定力未深,心有所动;在座的庄孔韶教授又劝进不止,于是就在半推半就中从了命,自我解嘲说这也是为学科和社会尽点职责。但以我年事之高,哪里还有下笔千言之力?何况家人子女都自有工作,无暇为我记述。

林耀华1995年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好在身边学生较多,为人也还厚道。他们听说我有此急事,纷纷援手相助。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庄孔韶教授安排下,校内外六七个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加上我的家人,在百忙中组成一个小班子,帮我寻找材料,提供线索,并分头对我进行访谈记述。就这样搭起了这本书的架子。为感激他们的盛情,兹将帮助收集各章资料并执笔记述的学生姓名列下:

20世纪50年代末,林耀华一家在北京展览馆前合影。

第一章:潘守永,讲师、博士候选人

第二章:庄孔韶,教授、博士

第三章:潘蛟,副教授、博士候选人

第四章:胡鸿保,副教授、博士

第五章:杨圣敏,教授、博士

第六章:陈长平,副教授、博士候选人

第七章:王建民,教授、博士

上列记述者中,除胡鸿保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工作外,其余都是我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同事。

从事中国民族学史研究的民族学系教授王建民博士帮我对材料进行统编并补充了重要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对全书进行了总体的编校。编校过程中,我的学生张海洋博士曾经多方协调,出力亦多。我对所有人的工作感到满意,并对他们深致谢忱。

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读者能对一个走过大半个世纪的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者的学术生涯了解一个轮廓,存下一份回忆。也许它能勾起人们对本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的一些思索,并对这门学科在不同社会场景下与时局的磨合有个评说。当然,我的学述只能是整个学科发展的一个侧面。学科的广博和隽永更体现在广大同人不懈的努力之中。更何况撰写学述应是70岁左右当为之事。1930年出生的人现在正当其时,而我却是1910年生的人。所以,尽管有这么多同事、学生和家人鼎力相助,尽管他们多是本专业的才俊之士,但因九十来年的人生有跌宕起伏,国事有沧桑之变,加之我本人年老,记性不佳,无力把写作和资料严格统筹。书中涉及的人、事和年代也难以一一搞准。这一切不尽人意之处,应该由我承担全责。我还要向书中该提而没有提到的师、亲、友朋表示歉意,并恳请编辑和读者见谅。

九旬叟林耀华

1998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