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
普希金、李门托夫及歌郭里诸人的努力,使俄国文学呈空前的光华,但在当时,西欧诸国,尚未知道他们,英德诸国的文人,对于俄国文学都十分忽视。到了屠格涅夫(Ivan S.Turgenev)出来后,西欧与俄国文学间的隔膜,才开始除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家庭是贵族人家。他的家庭教师都是外国人。他对于俄国文学的兴趣,是由家里的一个老仆人那里得来的。一八三四年,他进了莫斯科大学。第二年(1835)又转学到圣彼得堡大学。后来,又到德国去了一次。他最喜欢读歌德(Goethe)的东西;有人说,他能够默诵“Faust”第一篇的全部。一八五二年,他做了一篇哀悼歌郭里的文字,竟因此受祸,几被凶暴的政府遣戍到西比利亚去;因为朋友的救助,政府把他禁锢于他自己的家里。二年后复得自由。但他这时已厌弃了祖国。此后的生活,大概都是在西欧各都会里过的。巴黎尤其是他最常住的地方。他在这些地方,有了许多文学界的朋友。俄国文学因他的宣传与介绍才第一次,被引到西欧各国去,这是他一件很大的功绩。但同时他自己因为久在国外的缘故,许多作品却被批评家视为不大明白俄国的当代生活。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死于巴黎,年六十五;他的遗骸移葬于圣彼得堡。
讲起屠格涅夫的小说,其艺术的结构与文辞的精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实无一个能够得到他的,便是托尔斯泰与杜思退益夫斯基(Dostoyesky)也远不如他。他的作品,不仅包含诗的美,而且具有很充实的智的内容。自从他在一八四五年初次做小说起,他在文学界里的活动时候,有三十年以上之久。在这三十年里,俄国的社会与青年的思想变动得最为急骤;而这种急骤变动的痕迹,都一一反映在屠格涅夫的作品里,如照在镜中之影,如留在海岸沙上的潮痕。
屠格涅夫最初出版的作品是一部叙写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集,这是反映着当时农奴的悲惨生活的。因为要避免出版检查官的注意,这个小说集便取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名字《猎人日记》。在这个小说集里,屠格涅夫并不大声疾呼的鼓吹奴制的废除,也不把农民叙写得如何好;只是活活泼泼的写出朴质的可爱的压在奴制底下的农人的情景,以及浮薄卑鄙的田主的生活,使人自会看出奴制的毒害。此书一出版,影响即遍于全国。俄国奴制之终得废除,此书的力量极大。
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五五年之间,屠格涅夫又写了不少的短小说;都能表现出他的天才。
他的《初恋》与《春潮》是他表现他自己的两部小说。屠格涅夫的重要的作品都是客观的,精刻的描写人性与思想潮流的,惟这两本书是自叙的文字。他们都充满着诗意,描写恋爱的情境也极动人。
在屠格涅夫的小说里,他自己以为最重要而应该联续的读下的,是下面的六种:一、《路丁》( Dmi t ri Rudin ),二、《贵族之家》[或名《丽萨》( L iz a )],三、《前夜》( On t he Eve )(或名《海仑》),四、《父与子》,五、《烟》( Sm o ke ),六、《荒土》( Virgin S o i l )。我们读了这六部小说,一方面可以看出屠格涅夫诗的才能的全部,同时并可观察出俄国自一八四四年至一八七六年间的知识阶级生活的各方面。
《路丁》(一八五五年出版)是表现俄国十九世纪中叶能说而不能行的青年的范式。屠格涅夫并不谴责他们,仅把他们的好处与坏处并列在一处,而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之。此书中的主人翁是四十年代的一个青年路丁。路丁沉浸于黑智儿(Hegel)的哲学思想中。当时政治极为黑暗,有思想的人不用想去做事。路丁的初次出现,是在一个爱自由的贵族夫人家里。他在客室里,众宾客之中,高谈阔论,不多一会,便成了谈话的中心,以他的辞令,以他的见解,博得女主人的赞美与青年时代的人的同情。青年时代的人可以女主人的女儿娜太莎(Natasha)及一个青年的家庭教师为代表。他们都被路丁所征服。当路丁讲到他的学生生活,讲到思想与自由,讲到西欧诸国争自由的历史,他的话句句含着火气,含着热诚,含着诗意,使这两个青年几乎拜倒在他足下,结果则娜太莎恋爱了他。他比她年龄大得多。他说,爱情之于他是已经过去的了。“看这株橡树,去秋的叶子都挂在枝头,要等新叶出来才能落下呢。”娜太莎以为路丁的意思是说有新爱发生才能使旧爱忘记;于是她便把爱给了路丁。她不顾一切,与路丁约定早晨在一个湖边会面。她已决心跟了路丁同逃。但路丁却什么表示也没有,只劝她说,这个婚姻恐怕不能得到她母亲的同意,不如回去。于是娜太莎和他绝交。后来路丁又过了许久流荡的生活,在一八四八年法国六月革命时,死在巴黎的巷战中。
说,说,说,但是不能做去,这是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的特质,在《路丁》里,屠格涅夫把这种情形表现得恰到好处。但是俄国的青年,不久便觉悟了。新人已紧接着路丁而出现。《贵族之家》便是描写这个新的趋向。
《贵族之家》的主人翁是拉莱契基(Lavretsky)和丽萨(Liza)。拉莱契基是不满意于路丁式的行为的,他想去做,想去实现他的理想,但他仍旧不能在新的潮流里找出一条路来。他的力量太薄弱了。他不幸和一个悍暴的妇人结婚,受了不少痛苦。他们离开了。他又遇见一个好女子丽萨,互相恋爱着。他们都相信他的前妻已死,但是不久,她又出现了。丽萨到尼庵里去。拉莱契基失败了。
屠格涅夫由这部小说,得到很大的成功。有人说,这部书和《初恋》在屠格涅夫的一切小说中算是技术最高的。但实则这部小说之成功,第一还在读者之众多。《父与子》受人责罚,《路丁》也不能广传,只有这部《贵族之家》因为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普通社会里所常遇到的,所以他能意外的得到极多数的读者的同情。
在实际上,讲到艺术的精美与思想的深沉,《前夜》似乎较《贵族之家》更为成功。《前夜》的女主人翁是海仑。在《路丁》里,屠格涅夫描写娜太莎,已带有热烈的情感与敢做事的精神。在这部《前夜》里,他所描写的海仑则为此种妇人之更进一步者。海仑不满她自己家族的沉闷琐碎的生活,她渴望着更大范围的活动。她在日记上写道:“成好的人是不够的,一定要去做好的事。——是的,那是人生的大事。”但她所见得到的人都是些懦弱而无进取之志的人,或赞美自己的蝴蝶。最后殷沙洛夫(Insaroff)出现,而海仑的全副心灵遂萦回在这个人的身上。殷沙洛夫是巴尔干的爱国志士。他只有一个志愿:恢复祖国。他扫除一切哲学的幻梦,一直向前走去。当他突然发觉自己心里对于海仑有了恋念时,立刻便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并且离开俄国。他到海仑那里告诉她要走。海仑要他第二天早晨再到她这里来。他不答应。第二天,海仑等到下午不见他来,便自己去找他去。路上雷雨大作,海仑趋入路旁一个小教堂里避雨。恰好殷沙洛夫也在这里,她表白自己的心。殷沙洛夫为她的热诚所感,便决定与她结婚。
海仑是俄国妇人,几年以后加入俄国一切自由运动的妇人的代表。她们贡献了心和灵魂给平民,给自由。她们为被压迫的阶级而奋斗,她们不怕西比利亚的雪,她们不怕断头台。屠格涅夫描写海仑,读之几乎如现在目前,艺术的美也达到极高点;惟殷沙洛夫写来似乎不十分像一个有生命的人。
继《前夜》而出现的是《父与子》(一八五九)。《父与子》是描写俄国当时的新旧思想的冲突的。新的人又出现了。他们不是能说不能行的路丁,也不是想做事而无实力的拉莱契基,他们是有强固的主张,是有破坏一切的勇气的。这新的人的代表是巴札洛夫(Bazarov)。他这个人不屈于一切权力,不信一切没有证明的理论。所以他对于当时的风俗,习惯,一切都取否认的态度。有一次,他到他朋友的家里住几时。这位朋友的父亲与伯父是旧时代——父代——的代表。就在这个地方,子代——巴札洛夫——与父代起了一个大冲突。这种冲突,在俄国当时是处处都有发生的。巴札洛夫朋友的父亲尼古拉是一个热心的梦想者。他过着地主的懒惰生活。他想告诉少年人,他也是逐着时代走。他想读他的儿子与巴札洛夫所读的物质主义者的书。但他少年的教育阻碍了他。他的哥哥柏韦尔(Pavel)则与之完全相反。他是一个绝对崇信传袭的礼法的人。他认为大家都应坚守社会的习惯,忠敬教会与国家。他每每与巴札洛夫辩论,他妒恨这个“虚无主义者”(Nihilist)。这父子两代的冲突的结果,遂走到了悲剧的一方面去。
这部小说出版后,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屠格涅夫受各方面的攻击。父代的人以为作者自己也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子代方面则以他所描写的巴札洛夫为故意讥嘲他们。但在西欧方面,则以为《父与子》这部书是极伟大的作品,能充分的表现出俄国当时的思想潮流。
《烟》(一八六七年出版)是屠格涅夫在灰心失意中的作品。大改革运动已经失败,深沉的失望之音,充满在这部书里。《足矣;从一个已死艺术家的回忆》( En o ugh; f r o m t he Mem o ries of a De a d A r t is t )(一八六五年出版)及《群鬼》( G h o s t s )(一八六七年出版)也是含有同样的失望的。他的这种失望之心,一直到了俄国青年在七十年代之初发生了“到民间去”的新运动时才渐渐的消失。
这个“到民间去”的新运动,也在他的《荒土》(一八六七年出版)里表现出来。他对于这个运动非常同情。但他虽然能捉住这个运动的几个特性,而这个运动的正确意思,他似乎不大能写得出。因为他久在国外,没有同这些运动者十分接触;凭着直觉去写,自然不免缺乏真实了。
除了这几部重要的小说外,屠格涅夫还有几部很重要的著作。他的《韩米勒特与唐·魁索)( Ha m l e t a nd D o n Q uix ot e )(一八六〇年出版)是很好的一篇论文。他的《散文诗》(或名 Seni l i a )(一八八二年出版)所含的意思尤为深远,文辞也极委婉幽雅之至。他们虽是用散文写的,实则都是最好的诗歌。如《老妇》《乞丐》《自然》《狗》等,谁读了都是要十分的受感动的。
龚察洛夫
龚察洛夫(Ivan Gontcharov,1812—1891)与屠格涅夫同时,他的作品虽远不如屠格涅夫之多,但他在文坛上的势力却很大。当时的批评家往往举以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相比称。他的家庭是商人,与屠格涅夫之出于华门贵族者不同。
他的文学生涯,占有四十五年的时间,较屠格涅夫为尤久,但他除了几篇杂记和一部名为“The Frigate Pallas”的游记外,全部的小说著作只有三部:一、《日常的故事》( A C o mm o n S to r y ),二、《阿蒲洛摩夫》( O blo m o v ),三、《悬崖》( T he Precipice )。
《日常的故事》出版于一八四七年,叙少年安迪夫(Aduev)的事,叙他从本乡到圣彼得堡,脑中满贮着诗思、爱情与友谊。他在这个都市里,得了一个职位,做了许多文字,又结了婚。虽然所叙的是日常的故事,却叙得非常真切动人。许多人说,龚察洛夫是一个纯客观的作家,实则一个好的作家,固然决不把他自己的一切情感,借书中人尽量写出,而在另一方面,也决无纯客观的作家。无论什么作品,至少总带有作家的同情与憎厌在里面的。龚察洛夫的三部作品,有大部分且是自叙传,不过因为他善于隐藏,所以读者不觉得而已。
《阿蒲洛摩夫》完成于一八五八年,这是龚察洛夫最重要的著作。批评家常以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及他的这部《阿蒲洛摩夫》为十九世纪后半俄国文坛最伟大的产品。《阿蒲洛摩夫》是一部完全俄国的作品,所以俄国人能完全的赏鉴它;同时又是普遍的诉于全人类的,所以别国的人也能读之而感动。
书中的情节是如此:阿蒲洛摩夫是一个有六七百农奴的贵族。他生长在使奴唤婢的家庭,什么事都有人替他办好,连袜子也没有自己动手穿过。后来进了大学,但他的仆人仍旧追随在他身旁。他的懒惰昏睡的态度始终不改。大学的热烈的讲演,青年友人的如火一般的激刺的谈话,有时也能激动他的心胸。但他幼年的环境,他的恬静懒惰,被保护的生活,总把青年的热情压沉下去。到了他毕业以后,还是如此生活下去。太阳已经射进窗中,他还在床上,他几次想起来,想了一会,又懒懒的躺下睡了。他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的环境很好,他的评判力也很好;他永远不做不忠实的事,他不会做;他且也具有同时代青年的热感与理想,他也羞着做一个管理许多农奴的地主。但他的懒习深入骨髓,竟使他懒得离开沙发一步。他有一个朋友史托兹(Stolz),是一个强毅,活泼的人,很替他忧愁,想尽种种方法,都不能引动他向活动的路上走去。后来阿蒲洛摩夫遇见一个女子亚尔加(Olga)。她也是史托兹介绍的。其初阿蒲洛摩夫很被她感动,想努力从沙发上挣扎起来,向活动的地域走去。他们互相爱恋着。但阿蒲洛摩夫的惰习终于不能除去。亚尔加心力俱尽,不得已离开了他,和史托兹结婚。
这部小说的出版,震动了俄国全部的知识阶级。什么人都拿着一本《阿蒲洛摩夫》读,都讨论着新发现的“阿蒲洛摩夫气质”(Oblomovism)这个名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血管里含有些阿蒲洛摩夫的分子。每个人都忧愁着,都努力的想从懒惰的海里挣扎起来。这一贴兴奋剂实是俄国当时最对症的良药。所以龚察洛夫此书的功绩是非常伟大的。
《悬崖》出版于一八六八年。这部书他在一八四九年已着手著作,因为要急于完成《阿蒲洛摩夫》,所以中断,直至一八六八年才完全做好。因而书中的事实,与当时急进的社会很不相似。这是他失败的地方。但心理的精审的解剖及写景的微妙细腻仍使此书得有永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