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退益夫斯基

杜思退益夫斯基(Feodor Dostoevsky,1821—1881)与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双柱。任什么作家,都没有他们那样的感动人,那样的深挚的被民众所爱。杜思退益夫斯基在普希金铜像开幕时的演说,竟使群众感泣,托尔斯泰的葬礼,则农民执拂哀送的,几乎有好几千人。

杜思退益夫斯基第一次出现于文学界,差不多与屠格涅夫同时。但他的活动被凶暴的政府阻碍了许多年。当一八四五年,他初到圣彼得堡,还是一个没有人知道的青年;他那时刚舍去别的事,专心从事于文学。他的第一部小说《苦人》( P oo r Pe o p l e )完成时,他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同伴把这部《苦人》送给诗人尼克拉莎夫(Nekrasov)看。他很怀疑,不知这部小说能否得到这个大诗人的阅读。第二天早晨四点钟时,尼克拉莎夫竟亲自跑到他的寒苦的住所,从睡梦中把他叫醒,抱他的头,诚挚的庆祝他的成功。杜思退益夫斯基自此立刻成了一个知名的人。

四年以后(一八四九年),他因加入彼特拉夫斯基(Petrashevsky)的团体,往往聚会在一起读Fourier的书,讨论俄国有社会运动的必要,与组织一个秘密印刷所等事,竟被政府所捕,与几个同志一并被判决死刑。在十二月冰雪满地之时,杜思退益夫斯基等被牵至刑场待刑。正在这个时候,尼古拉一世下了赦令,改为遣戍西比利亚。三天以后,杜思退益夫斯基便被押至西比利亚的亚木斯克(Omsk)做工。他在那里住了四年,改服兵役于军队里。一直到了一八五九年,他才得自由,被允许复回俄国。但他虽已自由,自此以后的生活,却都在穷苦的情境里过着。他被迫着,不得不以卖文为活。他的文笔本来很快,在未到西比利亚以前,已经作有十种小说,自从回来后,更不得不迅速的著作着,以谋衣食的供给。所以他的小说差不多都是一脱稿便上印刷机的;在艺术方面看起来,他的作品未免粗率而凌乱,远不如屠格涅夫,龚察洛夫及托尔斯泰诸人的精美。有人说,读他的小说,只能读一遍,第二遍便不能再读下去了。但他们的伟大的地方却并不在艺术方面,所以艺术的好坏,对于杜思退益夫斯基的伟大,并无什么关系。

杜思退益夫斯基的伟大,乃在于他的博大的人道精神,乃在于他的为被不齿的被侮辱的上帝之子说话。他有一个极大的发现,他开辟一片极肥沃的文学田园。他爱酒徒,爱乞丐,爱小贼,爱一切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人。他发现:他们的行动虽极龌龊,他们的灵魂里仍旧有烁闪的光明存在着。他遂以无限的同情,悲悯的心胸,把这些我们极轻视而不屑一顾的人类写下来,使我们觉得人的气息在这些人当中是更多的存在着。且他的小说,结构虽然都很无秩序,事实的连续也不大自然,但他的文字里面却深深的潜着一种真实的精神与隐在的感动力,足以把他的缺点蔽盖着。

杜思退益夫斯基的小说,到现在俄国读的人还极多。当这些小说初次被介绍到法英德等国的文字里,批评家都惊异以为是一种新的发现。杜思退益夫斯基立被称当代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且被称为“最能表现神秘的斯拉夫族灵魂”的作家。屠格涅夫的名字几被他蔽盖着,托尔斯泰也被人忘了一时。现在欢迎杜思退益夫斯基虽不如当时那样的狂热,但他的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并肩而立的地位,却谁也不能否认。

在杜思退益夫斯基被赦回国到他死时的长期间里他的重要作品,出产了不少,最初的大作品是《被压迫者与被侮辱者》,《死屋的回忆》继之而出。其后则《罪与罚》( Crime a nd Punishmen t )、《白痴》( T he Idi ot )、《少年》( T he Y o u t h )、《魔鬼》( T he Devi l s )及《客拉摩助夫兄弟》( T he Br ot hers K a r a m a z o ve )等作品接连的出版,都得到极大的成功。

《被压迫者与被侮辱者》叙一少年恋爱一贫家的女子,但这个女子却恋爱一个亲王。女子和少年、亲王的心理,在这书里叙写得非常好,尤其好的是写那个少年怎样贡献他的全生命做那个女子的仆从,及他怎样违背自己的意志把这女子送进亲王的手里去。

《死屋的回忆》是杜思退益夫斯基所有作品里艺术最好的一部小说,叙写西比利亚的苦役及罪犯的情性,一切都是从他自己的经验里写出的。

《罪与罚》是流行最广的一部,小说全欧洲以至美洲日本都曾有过译本。书中所叙的是:少年学生拉斯加尼加夫(Raskolnikov)为家境及不平的心所迫,杀了一个无心肠的放债为生的老妇人及她的一个姊姊。他本想取她的钱,但被血所震,竟一无取的跑出来。他心里痛苦极了!一切信仰都失掉了,时时的受血的惊骇,心灵上永远如负了一个重担。最后,到他的女友莎妮亚(Sonya)那里去。莎妮亚劝他自首。他去自首,被遣戍到西比利亚。莎妮亚跟他到这个冰天雪地的“死屋”里去,终于从陷溺的海里,把他救了起来。杜思退益夫斯基在这部小说里,描写拉斯加尼加夫的心理变幻非常的动人。

《白痴》《少年》与《恶魔》都是一半叙病的心理,一半论社会问题的。

《客拉摩助夫兄弟》则为他最后的最大的著作,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他的见解,他的对于弱者的同情,他的微妙的心理解剖,都在此书里更有力的更集中的表示出来。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的作品,在艺术方面看来,高出杜思退益夫斯基远甚,在内容方面看来,其感人之深,含意之远,与人道的、爱的精神之真挚则与杜思退益夫斯基差不多。

托尔斯泰的家庭与屠格涅夫一样,是传统的贵族之家。他的母亲死得很早,他的父亲在他九岁时也死了。他和他的兄姊都是由一个远亲抚养成人的。他在大学里很不规则的读了几年书,便离了学堂,跑进社会的旋涡里去。他的哥哥尼古拉叫他加入高加索军队里。他的生活进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山水明秀的地方,他开始他的著作。最初做的是《幼年》一书,后来又写了《童年与少年》,这二书都是他的自叙传。一八五三年,离了高加索,参预克里米(Crimea)的战争。《莎巴斯托堡故事》( Tal es of Se ba s to p ol )是他此行的收获,在这个小说里,他的反对战争的见解已经萌芽。一八六二年,他结了婚。他的家庭很快乐;在这个时候,他写了两部最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及《婀娜小史》( A nn a K a renin a )。七十年代之末,托尔斯泰的精神上忽起了很大的变动。他不满意他的生活,不满意他以前的著作,由一个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变成一个道德家的托尔斯泰。但这个变迁,对于他的作品的价值却并没有损失;他的精深的技术,使他讨论或宣传他的理想及教义的作品仍不失其为第一等好的著作。

他宣传他的教义,并修订四福音,希腊教会的人大起反对,一九〇一年宣布逐他出会,但他并不介意。他实行他的泛劳动主义。到了一九一〇年,他突然离开家庭,想寻求更好的更安心的生活,走到中途,患肺炎死。

在托尔斯泰的早年著作《幼年》及《童年与少年》二书里,我们已可看出他的性质的两方面,兽的生活的爱恋,与更高的道德标准的寻求。这两种矛盾的性格,终他的一生,都在那里冲突。他的第一期的作品,则兽的本能的生活占优势。

在他的短篇小说《二骠骑》《三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外,托尔斯泰描写塞巴斯托堡战时的生活,极可赞美,一个兵士的心理描写,在他看来,较之全部的战争尤为重要。他认为战争不是一种光荣的动作,乃是痛苦与死亡的事件。在《战争与和平》里,他所持的意见也是如此。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大的一部著作,叙的是一八〇五年到一八一二年俄国在拿破仑战役里的情形。人物这样的多,背景这样的复杂,他却一层一层的写来,以活泼动人的文词,把各个人都写得极有个性,把每件事都写得极有精彩,而全部的结构,又毫不凌乱。这实是他天才独到的地方。《战争与和平》的主人翁,并不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如拿破仑或科托莎夫(Kutuzov)之流,乃是一个朴讷的农人白拉顿(Platon)。托尔斯泰把白拉顿当做一个具有他理想中基督教徒的一切条件的人;以无限的爱,爱全世界,以绝对博爱的无抵抗主义,对待一切恶。柏勒(Pierre)遇见他后,深受他的高尚精神的感化,终其一生不违背这些基督教义。由柏勒生活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自身的变化。

《战争与和平》之描写伟人,与一切历史及小说大不相同。托尔斯泰绝不夸张的写拿破仑或亚历山大一世等英雄;他以平常的人看待他们。他以为一切历史的事变都是不可知的群众运动所造成的,每个人都分有创造的力量,同时却每个人都为一种不可抵抗的潮流所驱迫。这种见解是托尔斯泰所独具的。

《战争与和平》的道德观念,在他的第二部大著作《婀娜小史》里更扩大的宣达出来。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里,叙述圣彼得堡的两个高等社会的家庭。婀娜当少年时嫁给一个老官吏。她因此得到社会上的好地位,并且有了许多钱。但过了几年,她觉得她的生活是苦痛的。她爱了一个少年,离开这个家庭,但她始终没有勇气与这个家庭断绝关系。经过了许多痛苦,她便投身在铁路上死了。与婀娜的悲惨历史相对的是一个快乐的家庭。李文(Levin)像《战争与和平》里的柏勒一样,经过一番道德的改革,最后得到一条结论:在自己家庭里,常常做工,且在健全的环境里生活着,是一个人所应该求的生活。

自经过宗教的观念的侵占(一八七九年)后,托尔斯泰的作品的色彩便截然与以前不同。悲观的黑云开始在他的一切作品里占领着。以前的健全的生的快乐已经完全不见了。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文明,就是贼人性的东西,只有自己牺牲及博爱人类,我们才能完成我们人生的目的。这是托尔斯泰所要宣传的教义。在《艺术论》里,他明白的宣言这个意思,而反抗以空幻的美为骨子及为个人娱乐而设的一切文艺及音乐。在其他小说里,这种教义也极鲜明的存在着。

《伊凡·依利契之死》( T he De at h of Iv a n I ly ich )是写一个平常人知道他将死的悲剧。他孤独的生存在世界上;他的生活什么特点也没有,谁也没有给他以同情。但正当他将死时,一线希望的光明,穿透了黑云,他变成一个快乐的人,相信将来的生活而死去。

《黑暗的势力》是他的一个剧本,写农民生活的一幕悲剧。一个少年仆人犯了许多罪恶,最后因良心的打击而忏悔一切。除了这个剧本外,托尔斯泰所著的剧本还很多,如《教育之果》是讥刺教育界的。如《活尸》,如《黑暗之光》则都是宣传他的教义的。

《克利志·莎娜太》( Kreu t zer S o n ata )是一篇讨论妇女问题与性的生活的小说。他对于家庭及恋爱,这时的见解与以前已不同。《塞祺士父亲》( F at her Sergius )所含的意思也与《克利志·莎娜太》差不多。

他的最后的大著作是《复活》( Resurrec t i o n )。在这部书里,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更充满的鲜明的刻着,同时,他的伟大的艺术,也更纯炼的微妙的表现出来。书中的事实是如此:一个富有财产的贵族尼希留道夫(Nekhlyudov),少年时与一个女郎相爱,后来又舍弃了她。她因此堕落。后来她受了杀人的嫌疑,被捕到法庭上去。那时,尼希留道夫刚好做陪审官。他忏悔以前的行为,竭力的救护她。到了她被判决流放西比利亚,他便牺牲一切,跟随了她到配所里去。他想同她结婚,补救以前的过失。但她坚执的拒绝他,另外嫁给一个人。同时,尼希留道夫已进入新的生活中;他从爱与怜与自忏中得救了。

托尔斯泰的著作,除了上面所举的外,还有不少。他也做了不少的论教育、道德、宗教及艺术的论文。

从宗教的立足点看来,他可以称为一个纯正的基督教徒;虽然他反抗卑鄙龌龊的教会及一切不好的教义,教会也反对他,不认他为教徒,然而他的博爱,他的行动都是可以直进天堂之门而不受诘问的。

从政治的立足点看来,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反对政府,反对法律。

从文艺的立足点看来,许多人都以为他是艺术的破坏者。他主张以文艺为宣传主义的工具,反对一切无用的伪美的作品。

虽然有人以他的艺术的主张为不对的,虽然也曾有人以他的和平的意见为不对的;但他的人格,他的数十年的收获,却如橡树之拔地而立,江河之永古常流,什么人都不能不对之表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