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拉莎夫

尼克拉莎夫(N.Nekrasov)(一八二一年生,一八七八年死)是与屠格涅夫,龚察洛夫等散文作家同时代的一个大诗人。他的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军官,他的母亲是—个波兰人,尼克拉莎夫的诗里常常的提到她。但她死得很早,共遗下十三个儿女。尼克拉莎夫十六岁时,离开本乡,进圣彼得堡大学哲学门。俄国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穷苦的,或是做工,或是做家庭教师,所入虽微,衣食却总可以维持。但尼克拉莎夫却与他们不同,他的境遇非常黑暗,他自己后来曾说道:“整整的三个年头,我没有一天是不挨饿的。在大饭店里,常常有人进去看报,并不叫什么东西来吃;我也常常如此;当我看报时,我便把面包盘拿过来,把面包取来吃了,这就是我惟一的粮食了。”有一次,他生了病;屋主人在十一月的寒冷的夜里,拒绝他进屋。他几乎要在露天底下过夜。幸得遇见一个乞丐走过,他可怜尼克拉莎夫,便带了他到一所小屋里去。尼克拉莎夫的少年就是这样的过去。但他这样穷苦的境遇,对于他也未始无益。他因此得有机会认识圣彼得堡最穷苦最下等的人,而把他们写进他的诗里。最后,他从事于文字生涯,他的物质状况才渐渐的好起来。他成了当时一个最大杂志《现代》的固定投稿者。一八四六年,他竟成了这个杂志的编辑之一。在六十年代,他因《现代》的介绍,认识了两个很重要的批评家,周尼闪夫斯基(Tchernyshevsky)与杜蒲罗留拔夫(Dobrolubov),他的诗也以此时所做的为最好。一八七五年,他生了一场大病,此后二年内,他都被苦痛跟随着。—八七七年十二月,遂病卒。当他下葬时,送葬者有好几千人,以大学生为最多。

即在他的墓上,“尼克拉莎夫是否与普希金及李门托夫同样的伟大”的问题,开始热烈的辩论着,这问题直到后来,还没有论定。但尼克拉莎夫之为一伟大的诗人,则为无人能否认之事实。尼克拉莎夫称他的诗神为“复仇与忧愁的诗神”。这句话是很确实的。尼克拉莎夫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他的悲观却与别人不同;他所写的虽是俄国群众的悲惨境况,但他所给与读者的印象却不是失望而是愤慨。他在悲苦的现实之前并不低头匍匐,却进而与之奋斗,而得到胜利。所以读尼克拉莎夫的诗,在不满足现实的感想里,同时且种下恢复或奋斗的种子。他的诗大概都是关于农民及他的痛苦的。他对于民众的爱成了一线红丝,串着他的全部作品,有时他偶然也弹着失望的歌,但这种歌声,在他的作品里实不常见。他的作品,最著名的是《赤鼻霜》( Redn o sed Fr o s t )及《农家的儿童》( T he Pe a s a n t Chi l dren )。许多批评家对于他的音节,都以为不很谐和。但他实是俄国民众最崇拜的诗人。他的诗歌的一部分已成了全俄国的财产。读他诗的人,不仅是知识阶级,而且是最贫苦的农民。读普希金他们的诗,非有些文学的修养,不能领略它的好处;至于读尼克拉莎夫的诗,则只要认识几个字,知道看看书的人都能懂它的意思,受它的感动。尼克拉莎夫实是一个最成功的民众诗人。

同时代的散文作家

在上面几章里,已经叙过几个重要的散文作家,如屠格涅夫、龚察洛夫、杜思退益夫斯基及托尔斯泰诸人,现在再略述几个与他们同时代的散文作家。

塞海·阿克莎加夫(Serghei Timofeevitch Aksakov)(一七九一年生,一八五九年死)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作家,且是两个大作家君士坦丁及伊文·阿克莎加夫(Konstantin and Ioan Aksakov)的父亲。他在实际上是普希金及李门托夫的同时代者,但他的第一期的作品,受伪古典主义的毒太深,没有什么好的,直到歌郭里出来后,他才受了他的影响,作风为之大变,他的文才开始发展,做了许多不朽的工作,自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五五年,他继续的出版了他的《安格林的回忆录》( Mem o ries of A ng l in )、《一个猎人的回忆录》( Mem o ries of a H un t er wi t h H is F o w l ing Piece in t he Go vernmen t of Oren b urg )及《一个猎人的故事与回忆》( S to ries a nd Remem b r a nces of a Sp o r t sm a n ),这三部著作已足以使他成一个第一流的作家了。一八五六年,他又出版了一部大著作《家史》( A F a mi ly Chr o nic l e a nd Remem b r a nces ),隔了一年(一八五八年),他的第二部大著作《巴格洛夫的幼年》( T he E a r ly Ye a rs of B a gr o v- t he- G r a ndchi l d )又继之而出。这时,他的文名已经确定了。当时的一般斯拉夫党且尊之为俄国的莎士比亚或荷马。他的成功,不仅在反映全时代在他的回忆录里,且进而创造出那时代的人的真范。以后的作家在此处受他的感化不少。他的描写风景及动物生活也极可赞美,无人能够及之。

台尔(V.Dal)(一八〇一年生,一八七二年死)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不能略去不提。他生于俄国的东南部,他的父亲是丹麦人,他的母亲是法德人。他在杜尔柏大学毕业,是一个自然学家,他的职业是医生,但他最喜欢研究的却是人种学及语言学;他对俄国文字及习语很有功绩。他曾用一个假名字刘甘斯基(Kozan Lugansky)做了许多描写民间生活的杂记。(曾集百则,成一册,名《俄民生活的影片》,一八六一年出版。)屠格涅夫及倍林斯基(Bylinsky)都极赞美他。他做了军医,随着他所属的军队,四处迁徙,所以他有许多机会,搜集各地的语言、习语、谜语等等。他的主要著作《俄国辞典》( A n Exp la n ato r y Dic t i o n a r y of t he Russi a n La ngu a ge )共有四册,是一部不朽的大工作,还有一部,《俄人的成语》( Pr o ver b s of Russi a n Pe o p l e )也有很大的价值。

柏那夫(Ioan Panæv)(一八一二年生,一八六二年死)是一个对于俄国文学界很有功绩的人,但在当时却不很著名。他与尼克拉莎夫共同编辑《现代》杂志,与当时的文人都是很好的朋友。他做了不少的小说。他的小说所创造的妇女的范式,曾被批评家称为“屠格涅夫的女英雄的精神上的母亲”。

孚馨司卡耶(N.D.Hvoschinskaya)(一八二五年生,一八八九年死)是一个很可注意的女作家。她嫁后改名为谢安加斯卡耶(Zaionchkovskaya),平常作文字,则都用她的男性的假名克利司托夫斯基(V.Krestovsky)。她的文学工作,开始得很早(在一八四七年),她的作品为大众所称许,读者极多。但在她的早年,她的价值尚未为批评家所认识,直至七十年代之末,才有人完全发现她的才能,置之于依丽亚(George Eliot)等女流作家之列。她在尼古拉一世时代所作的小说,与屠格涅夫一样,带着浓厚的悲观色彩。那时,她还是一个处女,她的母亲是很专制的,她的父亲则为一个孤独的自私的人,环绕她的男朋友,也没有一个好的人,她的作品遂在表现出一个忧郁失望的少女来。到了六十年代的初期,俄国的情形较好,她的作品也变了色彩。《大熊》( T he G re at Be a r )是这时期最重要的作品。那时正是“到民间去”大运动开始之时,《大熊》是男女青年最喜读的小说之一。到了七十年代末之后,她的作品,又换一个样子。《照相簿》( T he Alb um: G r o ups&P o r t s a i t s )是这时期最好的作品。她在这部书里,把对于时代的愤慨,与自己身世的悲感,曲曲的描写出来,可说是俄国文学中“主观的写实主义”(Subjective realism)的最好作品之一。

同时代的几个诗人

自普希金、李门托夫死后,俄国诗坛,久绝嗣音,直至十九世纪后,尼克拉莎夫诸人出,才重复现出活气来。现在在此处略述与尼克拉莎夫同时的几个诗人。

加尔莎夫(Koltsov)(一八〇八年生,一八四二年死)是一个平民诗人,他所歌的都是悲伤之调。他写南俄的无尽的草原,写草原上的穷苦生活,写农妇的悲惨境遇,写感受一切痛苦的爱情,写平民快乐之短促而涕与忧愁之永在,使得每个人都为之怆然感动。他的诗的风格、内容及形式,以及一切,都是独创的;即其韵律也不同平常的诗歌,却音调和谐如民歌。他的第二期的诗尤为纯美,每一行,每一感想,都打到读者的心里,充满他对于自然与人的诗的爱。他同许多俄国的好的诗人一样,死得很早;正在他天才成熟,思想更为深邃之时,他的诗弦,却啪的一声断了。

尼吉丁(Nikitin)(一八二四年生,一八六一年死)生于南俄一个穷苦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沉醉于酒。他的生活因此非常悲惨。他也死得很早,但他所留下的诗却有许多至可贵宝的东西。他描写民间的生活,而染以他自己所感受的不幸生活的深忧的色彩。他的风格朴质而真挚,与后来的民众作家很相似。

白里谢也夫(A.Pleshcheev)(一八二五年生,一八九三年死)与杜思退益夫斯基同被政府所捕。他的罪名较轻,仅被罚充兵役。到亚历山大二世即位时,被赦回莫斯科。他的诗最初不为人知,到了他最后的三十年间,才成为民众所爱的诗人之一。他与他的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的诗并不受时代的黑暗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的歌声总是活泼,新鲜,而快乐。只有最后的二三年,因为疾病频侵的缘故,才开始带有悲观的音调。他除了自己做的诗以外,还译有不少的英、德、法及意大利等国诗人的作品,都译得很好。

除了以上三个描写实际生活的诗人外,同时还有一群“纯美”或“为艺术之艺术”派的诗人。

邱采夫(T.H.Tyuttchev)(一八〇三年生,一八七三年死)是“纯美派”诗人的很好的代表。屠格涅夫非常称赞他。他的诗虽受普希金时代的影响,却到处都显出独创的精神。他的诗的遗产虽少,却都是很宝贵的奇珍。他的诗一部分描写自然,一部分是哲理的。有时他也写关于政治的诗,但大家却以为是反动的,不表同情于求自由的时代的。

梅依加夫(Apollon Maykov)(一八二一年生,一八九七年死)常被人视为纯粹“艺术派”的诗人,但在实际上,他的诗是划分三个时期的。在他的少年时期,他是追慕古希腊罗马的人;他的主要作品《三死》( T hree De at hs )是表现古代的异教思想与基督教思想间的冲突的。但他的许多好诗却都是异教思想的表现。在六十时代,他被俄国及西欧的争自由运动所感化,诗里充满了这种与时代相呼应的争自由的精神。他的诗在这个时候算是最好。同时还译了好些海涅(Heine)的作品。到了最后一个时期,俄国的自由运动已入终止之境,他便变了意见,开始在反对方面写文章,渐渐的失了他自己的天才与一般读者的同情。除了这个最后时期的少数作品外,梅依加夫的诗大概都是很音乐的,有力的,而且富于诗趣。有的诗实已达于“真美”之境。

萧皮那(N.Scherbina)(一八二一年生,一八六九年死)也是一个追慕古希腊的诗人,关于这一类的诗,他有时且超越过梅依加夫。

波龙斯基(Polonsky)(一八二〇年生,一八九八年死)是屠格涅夫的一个亲密的朋友。他的天才很高。他的诗音节和谐,想象丰富,风格又自然而朴质,所取的题材,也都是独创的。他缺乏伟大的气魄,没有浓挚的情感与深切的思想,不能成一伟大的诗人。

善辛(A.Shenshin)(一八二〇年生,一八九二年死)是这一群诗人中色彩最浓的人。许多人只知道他的假名字孚特(A.Fet)。他自始至终,都保持他的“纯美派”或“艺术派”的精神。他做了许多关于经济的及社会的问题的文字,但却都是用散文发表的。至于在他的诗里,则除了崇拜为美的美之外,什么东西都不渗杂过去。他的这个趋向很得到成功。他的短诗都非常美丽。他的回忆录共有二册,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他是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的很好的朋友,这部回忆录对于研究这两个大作家的人很有许多帮助。

阿利克塞·托尔斯泰(Alexei K.Tolstoi)也是这一群诗人之一。他的诗都是很音乐的。他的感情虽不甚深挚,而他的诗的形式及音节却极可爱;其风格也是独创的。没有比阿利克塞·托尔斯泰把俄国民歌的风格运用得更好的人。他在理论上是主张“为艺术的艺术”的,但他也并不坚持这个目标。他的剧本是很著名的。在下一章“俄国的戏曲”里,当再述他一下。

翻译诗人

以上所举的几个诗人,差不多都译过不少的作品。底下所述的则是几个专以翻译诗歌著名的诗人。

格倍尔(N.Gerbel)(一八二七年生,一八八三年死)以整理《依鄂太子远征记》著名,后又译了许多西欧诗人的作品。他的《席劳诗选》( Schi ll er, t r a ns lat ed by Russi a n P o e t s )(一八五九年出版)及关于莎士比亚、摆伦、歌德诸人的同样诗集,很给当时以重要的影响。

美坚洛夫(M.Mikhailov)(一八二六年生,一八六五年死)是《现代》杂志里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一八六一年,被政府遣戍于西比利亚,做了四年苦工,病死。他译了海涅(Heine)、郎佛罗(Longfellow)、丁尼生(Tennyson)及其他诸诗人的作品,很著名。

文葆(P.Weinberg)(一八三〇年生)以译莎士比亚、摆伦、雪莱(Shelley)、西里唐(Sheridan)、考贝(Coppe)、海涅诸人的诗著名。他还出版了歌德与海涅的诗选。

梅依(L.Mey)(一八二二年生,一八六二年死)著了不少描写民众生活的诗,及几篇剧本。他的诗很美丽,剧本则以写古代生活者为最好。他所译的东西极多,除了近代的西欧诗歌外,他还从希腊、腊丁及古希伯莱译出许多好作品。

美那依夫(D'Minayev)(一八三五年生,一八八九年死)做了许多讽刺诗,又译了许多摆伦、保尔痕(Burns)、康威尔(Cornwall)、穆尔(Morre)、歌德、海涅、但丁诸人的诗。

梭可夫斯基(A.A.Sokolovsky)(一八三七年生)译了许多歌德及摆伦的诗歌与散文,但他的不朽的工作却在译莎士比亚的全集;此集附注释,出版于一八九八年,他因此得到科学院的“普希金奖金”。

最后还有两个同时代的散文翻译家,也应在此附说一下。魏邓斯基(Vevdensky)(一八二二年生,一八五五年死)译了许多狄更司(Dickéns)的重要小说,很能得到狄更司的精神。萧尔根诺夫夫人(Madame L.P.Shelgunov)译了史必海琴(Spielhagen)、阿巴契(Auerbach)及席洛瑟(Schlosser)诸人的著作,其辛勤也是不可埋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