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名目录学,一名古书校读法。此二名范围不同,不能相掩。所谓目录学者,古称校雠学,以部次书籍为职,而书本真伪及其名目篇卷亦归考定。古之为此者,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西方所谓批评学者相当,中具原理。至于校勘异本,是正文字,虽亦相连,而为末务。其后任著录者,不能具批评之能,并部次之法,亦渐失传。至宋郑樵、近世章学诚乃明专家之说。而版本之重,始于明末;校勘之精,盛于乾、嘉。于是目录之中,有专重版本之一支焉。要之,目录学者,所以明书之体性与其历史者也。

至于古书读校之法,则谓通其文字,明其意旨。通文字则正讹补脱,必资多本,此关于目录学者也。而亦有不资版本者,其在一字,则资于文字学、声韵学,其在字群,则资于文法学、修辞学,皆不在目录学范围中矣。明意旨则定体达例,必知部次,此关于目录学者也。至于事关考证,则所资者广,群学分门,各有读法。普通读书之法,则为格言理论,皆不在目录范围中矣。

由上观之,目录学固古书校读法之一,而古书校读法则不止此。今之所讲,尽目录学范围所有,而于古书校读法之在范围外者,则惟略及通文字之法焉,以防滥也。

此学所究事类殊繁,昔人考辑,俱有专书,而总挈纲要之作,则尚未有。今之编述,似因实创,故糅合专门之书,整齐贯串,略其事证,而详其义例。益以此课本为读书门径,亦必如是,而后为目录之学也。俗间亦有目录学之称,乃以多记书名为尚,是号横通,仅同老贾,不足为学也。

本书凡十四篇,分为二编,其目如下。

上编:一著录、二存佚、三真伪、四名目、五篇卷、六部类、七互著别裁、八次第、九题解。

下编:十版本、十一校勘、十二格式、十三文字、十四末论。

诸篇之文,多裁旧说,己意造文,十不四五,志在传宣,不愿窃袭也。戊辰二月,匆匆始事,倩徒分抄,十日稿具,仅得成书。类例粗张,自知文词不洁,征引未周,修补化裁,以待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