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以前书,吾既分别存逸撰录其目矣。唐人书今传者亦少,而佳者尚多,宋以来书芜矣,而近世佳构独多,欲明著述之体,必有取焉。就吾所知,严择而录之,皆抗衡唐前者也。夫评论著述当三分,一曰义,二曰体,三曰词。义者宗旨也,非是尧非桀之常谈也。体者源流也,因义而定。词者,因体而定。雅俗疏密,各有所宜,非可以一家之法概也。有义无词,宋人语录是也。有词无义,明人赝古书是也。要皆不明体之故,盖源流之不讲久矣。目录家知方而不知圆,但知考证排比,而不知树义。词章家知圆而不知方,但知命意运词,而不知成体。区区之意,欲合论之,各缀数言,亦校雠之要务也。

学须才、学、识,即校评著述,亦须才、学、识。求其宗旨派别,是为识,章实斋先生开之。考证篇目,校订文字,是为学,近代诸儒擅之。识其文字,是为才,谭复堂能之。复堂承章先生,又兼通八代词派,故其评最精。至于韩退之所谓识古书真伪,则大言耳。而桐城家奉以自矜,专以其所传文法求之,岂有当乎?退之不通小学,不长考证,又不识源流,于兹事不足与也。

正史体例,非数言可究,别说于《翻史记》,小说别有撰论。

宋朱子《诗集传》 《论语集注》 大学、中庸、孟子《章句》(1)

朱子说经用杜预法,不著前人本名。其训极矜慎,古今罕及者。《四书》注引杂说,则列之圈外,有汉人分别故传之遗。不能定,则曰未闻。其徒蔡沈作《书传》,犹仍其法。后世往往以圈外之说诋朱子,苛矣。

陈奂《诗毛氏传疏》 孙诒让《周礼正义》

近世考据家新疏,二家最善。陈坚栗,孙详密。

宋刘敞《士相见义》 《公食大夫义》 《投壶义》

补《礼记》,词义俱仿《礼记》,甚醇美,朱子亦称之。

宋刘敞《春秋意林》 庄存与《春秋正辞举例要旨》

皆仿董子。刘无家法,庄则发挥《公羊》。词旨尤笃厚,不似后来之诡纵也。庄氏于诸经皆有说。龚自珍、谭献尝明其讽刺时事之旨。盖自宋以来,说经而寓时政者多矣。

宋叶时《礼经会元》 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

分散《周官》之文,立篇目以贯串之,近于汉人之记,兼引史事,意在时用,亦汉儒之遗。虽不为精卓,亦告朔饩羊,论经说者所宜取也。

明黄道周《孝经》及《礼记五篇集传》《洪范明义》

推衍经义,广引旁证,亦汉人外传及说之遗。旨在匡君,尤为醇笃。《孝经》引记为大传,己说为小传,虽无前例而纲目粲然。《礼记五篇》稍为粗率。

王夫之《诗广传》

明黄省曾拟《诗外传》,全仿韩婴,《四库提要》诋为学步邯郸。然依经立议,古人非不可学,但黄氏言非有物耳。此书过之远矣。

惠士奇《诗说》 《礼说》

条说经义,始于宋人。近世好搜古义,条说滋多,琐碎无大体。惠氏,搜古义者之宗也。其书或辨诂,或说义,多能引申,不为烦杂。

戴震《七经小记》 金鹗《求古录礼说》  黄以周《礼书通故》

近世考据家说经多烦碎不成体。戴氏,考据者之宗也。《小记》分篇总举,欲仿《戴记》,篇篇可单行,虽未成书,见文集者尚多。其词密栗,殆非惠氏所及,六朝礼议之高者,可仿佛焉。金氏虽未能如《戴记》,而专治《三礼》,分篇说之,每事原原本本,详密可观。黄氏篇分条系,文密而雅,在戴之下、金之上。

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论》

文仿匡、刘,贯串雅密,义虽不周,文可匹徐干。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

全仿《易十翼》,贯串之功,过于乃兄。

宋胡宏《叙古千文》 龚自珍《五百字》

自仓颉以下,诸古字书皆贯串成文,雅丽可诵。胡书意存劝戒,朱子称之。龚书托之韩熙载集王羲之字,与周兴嗣《千字文》无复者,盖自造也。胡书雅,龚书丽。

朱骏声《声母千文》

朱氏撰《说文通训定声》,取诸声母字编为《千文》,词亦工雅,可授学童。

孙诒让《名原》

近世援金文以考字形者,义多穿凿,书复碎杂。此书分篇系字,体仿《尔雅》,说词慎密。孙氏考据之文,雅密无伦,其集名《籀庼述林》,极可观览。

宋李如圭《仪礼释宫》 沈彤《释骨》 孙星衍《释人》

皆仿《尔雅》。近代若此类文甚多,可辑为一编。

唐韩愈《顺宗实录》

亦是当时实录常体,附传诸臣,词笔雅健。

宋尹洙《五代春秋》

欧阳修《五代史·本纪》,书法即资订正于师鲁。师鲁,治《春秋》者也。是书与欧《史》并称,亦有缺略之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及《目录考异》 又《稽古录》

上继《左传》,体例最精,去取详慎,以资治为宗旨。后世或举其缺略,皆本所不取也。《稽古录》乃纳诲之书。

宋刘恕《通鉴外纪》

恕佐司马光修《通鉴》,是书旨意稍浅,而去取体例亦详密。

宋王偁《东都事略》

前人推颂者多。复堂评义法简实四字,足以尽之。列传分合皆不苟,论仿欧阳,虽稍冗而皆有志。

宋郑樵《通志》

功在发凡起例,章实斋发之。

邵廷寀《东南纪事》 《西南纪事》 温睿临《南疆逸史》

记明末南事之书甚多,邵传史学,其最善也。温氏网罗最多,亦有法,其次也。

周济《晋略》

意旨深笃,重民命,详地势。体虽异乎马、班,而词直追乎蔚宗,沈、萧而降,盖不能及也。近代史学家多尚考据,一二考修前史者,徒以补苴表志为长,不足称也。

章学诚《湖北通志稿》

先生所修诸志皆不存,独存此稿,大体犹在。

谢启民《广西通志》

虽不及章氏之绝美而略有史法,以整赡为长。后来修方志者皆用之。其书体例,实本胡雒君所定,雒君固章之友也。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创体有合于《尚书》,实斋发之。朱子称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皆曲有微意。

马骕《绎史》

创同表书,但未贯串,不脱编类之习,然兼存图表,例尤可取。复堂称其条件各有意义。

唐吴兢《贞观政要》

兢本精记注,文笔整洁,异体中之佳者,本以辅实录。

魏源《圣武记》

词笔茂纵。

王闿运《湘军志》

自谓凌轹陈、范。

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

仿《晏子春秋》。

明王世贞《嘉庆以来首辅传》

弇州本熟掌故,文章亦颇拟古,命意本善也。

邵廷寀《思复堂集》

实斋极推之,谓文集而有子家之意。又谓诸传皆史法。

章学诚《庚辛亡友别传》

实斋史才,此见一斑。

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

仲伦本桐城派文家,专记逸人畸行,与其秀笔相称。

王闿运《今列女传》

三篇全摹刘向。

陈澹然《江表忠略》

记粤寇时死难臣民。依地分篇,系人为传,钩贯牵连,词笔酷摹司马迁,劲动可观。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王栐《燕翼诒谋录》

宋世记事之书甚多,大都碎不成体,琐近小说,惟温公是书为拔萃。乃欲作《通鉴后纪》之底本,每条各注述说之人,《提要》谓为当日是非之所系。谭复堂谓旨与《通鉴》略同,非小说比。王书悉弃稗说,专取祖宗成宪,以著鉴戒,亦其次也。

明唐顺之《广右战功录》

宋以后成篇记事书,罕可采录,单篇多狭局,成书又下劣。此篇文笔,亦前后数百年所罕。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感念流风,寓意深笃。小地志之不苟作者,可继杨衒之《伽蓝记》,但词逊其秾秀耳。自后南宋诸人如孟元老、周密之书,皆其流也。雍、乾间,浙中名士好搜宋、元稗说,亦多作小地志,则无谓矣。

宋罗愿《新安志》

宋人地志,多简雅而有旨者希。是书雅洁出群,而意主道政事。自谓儒者之书,具有微旨,不同钞取记簿。

明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

亭林弟子李霑述其师语曰:大意在总论,余皆粉饰太平耳。亭林又有《莹平二州地名记》,盖亦经营西北之志。传记寓意,人所共知,地志立旨,人所罕晓。此书虽词未高妙,存之,足见地志之不徒考证也。

徐松《西域水道记》

仿《水经注》。近人李详曾摘其佳句。

唐陆贽《奏议》

义攀王佐,词亦无偶。

《唐六典》 《清会典》

政书成体,上承《周官》,简实严整,他代莫及。《唐律》《唐礼》,亦后世所宜法也。

唐杜佑《通典》

故事议论,分部为二。体极详赡,集六朝礼学之成,非马氏《通考》所能及。

宋司马光《书仪》

私家仪注,出于《士礼》。唐前之作不传,是书最古,简质有古意。

宋王应麟《汉制考》

自序慨念先王,文极深美。近世考据家好搜佚典,多无旨意,皆推原伯厚,而实未能法其意也。

强汝询《汉州郡县吏治考》

论议深美,善言掌故,有应劭之逸风,非考据家近工搜证者比。

唐陆羽《茶经》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修洁可喜,小谱录之祖。明以来不胜屈指矣。

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

仿郭璞《尔雅》《山海经图赞》。

明陈贞慧《秋园杂佩》

短条记碎物。文颇秾秀,但稍俳侧。条条皆有寓意,侯方域作序发之。

宋曾巩集中诸书序 庄述祖《载籍足征录》 龚自珍集中诸最录

向、歆以后,校雠不明,题跋之文,徒为小慧。子固抗希子政,其序篇篇有意。庄氏志在部勒古书,考证议论,多见别裁。龚氏词笔坚洁,亦有取也。

钱泰吉《曝书杂记》

随笔零条,语甚琐琐,而首尾次第,具有意旨,亦可异也。

唐谭峭《化书》

唐世子家之杰,刘禹锡不及也。晚唐文人好作短文,辑而录之,亦称一子,其可取者仅矣。

宋李觏《潜书》 《庆历民言》

宋周敦颐《通书》 张载《正蒙》

周书可并《中说》,张书举义尤宏。

司马光《迂书》

温公尊扬雄,著书多仿之,此仿《法言》也。北宋诸公多作格言,此其杰也。

宋苏洵《权书》 《衡论》 其子轼《志林》

明允强劲自孙武出,纵横兵家之绪也。子瞻初学纵横,晚好庄、列,《志林》晚年之笔,最为高妙。文势变幻,有似庄周。

宋无名人《子华子》

赝托古书,词旨颇厚。宋以来为子书者,大抵小慧零条,如此成就,已可贵矣。

宋叶适《习学记言》

义偏驳而词简劲,虽零条而有宗旨,实相贯串,亦近代所罕。陈亮《纵言》不及也。

宋朱子、吕祖谦《近思录》

编次去取,皆极精慎。《子钞》《意林》不能及也。

宋邓牧《伯牙琴》

笔势酣纵自然,包倦翁称之。

明刘基《郁离子》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叶子奇《草木子》

刘、宋齐名,言皆有物。叶书似琐而实浑成,复堂称其根极理要,不在刘下。

贺贻孙《激书》 唐甄《潜书》

贺道家,唐王学。词旨偏至,能完其说。

胡承诺《绎志》

自比《中论》,无不及也。惇笃成就,并时无偶。明末人多作子书,实少卓然成家言者,黄宗羲、王夫之犹不能也。是书又在贺、唐之上矣。

汪缙《二录》

颇近贺、唐。文笔清泚而善往复。

包世臣《说储》 《两渊》

《说储》改定制度,词甚雅洁。《两渊》仿孙武。

龚自珍《塾议》 汤鹏《浮邱子》 魏源《默觚》

龚奇酷。汤纵博。魏仿韩婴,稍肤矣。

顾炎武《日知录》 谭献《日记》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

顾之言经世,谭之评书,朱之论学,皆高迥寡俦。札记之中,可当一子者也。

唐元结《文编》 皮日休《文薮》

文集贵有子意。次山多著子书,散佚不完,拾丛为编而旨无旁出,狷者之文,可贵也。袭美自序其文,仿史子篇叙,尤为不苟。近世俞樾集仿《晏子春秋》为论篇议篇等目,虽不甚安,亦可取也。

唐孙虔《礼书谱》

仅存序录。词笔醇雅,唐人之杰。

戴震《勾股割圜记》

算书精简,章炳麟称为吐言成典。

俞正燮《积精篇》 《持素》 《道笑论》

理初考据极博,文多征引密塞,自成一体,有前后互证之妙,《积精篇》其佳也。《持素》分篇,《道笑》单行,皆甚雅洁,博综九流,贯串非偶。

唐元结《箧中集》 殷璠《河岳英灵集》

唐人选诗最精慎者。元主复质,殷扬贫士,序论简妙。

宋吕祖谦《皇朝文鉴》 元苏天爵《皇朝文类》

吕书意在治道,旨同《通鉴》。朱子谓其篇篇有意,叶水心曾细评之。苏书更恢阔,多载典章,旨同《通典》。二书皆网罗一代,意在辅史。其他总集限地者,多取辅地志,不胜举矣。

宋汤汉《妙绝古今》 谢枋得《文章轨范》

二书选古今文寥寥不备而各有意。汤书意讽时政,谢书可见节概,此选文之别格,亦赋诗言志之遗也。

唐刘知几《史通》

严密无偶。宋人讥其论史主简而文不免俗,非也。评论之文,与史殊途,复笔而能曲达,正其不可及处。

宋范祖禹《唐鉴》

此谏书也。引事简要,论文惇厚。佐司马修《通鉴》,其文亦司马之伦,北宋文之近东汉者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宋论》

宋人评史之书,多寓意讽时,后来沿袭,烦滥浅碎。是书亦有因时之言,而论议十七精当,自成家言,有子意焉。

章学诚《文史通义》 《校雠通义》

竟是子家,非子玄可比也。

唐司空图《诗品》

词妙无匹。

明徐桢卿《谈艺录》

仿仲伟之文,议论精简。词笔腴劲,直迫晋、宋。

王芑孙《读赋卮言》

分篇仿《雕龙》。文作骈体,甚雅。

包世臣《文谱》

文雅可单行。

刘熙载《艺概》

义精文简,古今罕匹。

* * *

(1) 孟子为《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