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在这个世界,逃不了和人相交。人和人相交,便成社会。我们讲到人生哲学,就要讲和人相交的道理。聚许多个人,结合成一个社会。这社会的问题,是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和人相交的景况,也是十分复杂。我们要在这个复杂社会中,求一个较为简单的法儿,提纲挈领,把头绪整理清楚,以便我们做人应用。我们讲人生哲学,就是为这个道理。人生哲学既是讲在社会做人的法儿,就要和社会的趋势相合,所以人生哲学要跟着社会的进化走。照此看来,人生哲学是进化的,不是固执不动的。
人生哲学既是进化的,我们就知道讲人生哲学的人,一定有来历的,不是凭空构造的,不过照着社会情形,把他改良。要把他改良,必须先要把从前所有的学说研究分析。有了见地,就下断语来。
所以我们要讲杜威的人生哲学,先要把杜威以前的西洋人生哲学,略略研究。然后方知道杜威在西洋人生哲学界的位置,以及杜威对于人生哲学的主张。欧洲近世的人生哲学,照杜威看来,可分两种学说,一是“动机”学说,一是“结果”学说。主动机说的说道:我们判断善恶,不是从行为的结果为定断,是从动机善良处下断语。只要动机善良,我们就称是善。其能否有好结果,是别一问题。这种主张,和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相似。主结果说的说道:我们判断善恶,若从动机上说起,他的动机,我们实在捉摸不到。若从他的行为上观察,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所行的是善或是恶。主动机说的说道:善是内的。善是德性,德性是内的。主结果说的说道:善是外的。行善是一种经验,经验是外的。
康德是主动机说的代表,他说道:
在这世界内,除好意(Good Will)以外,没有可称无条件的善。智慧、机决、胆量、忍耐等虽很有用处,若无好意,这种天然的能力,就变了很危险的东西。……感情有节、自制功夫、慎重周密等,虽是很好,若无好意,就会变成极恶的。盗贼有忍耐功夫,反成一种更危险更可恶的人。(Kant:Theory of Ethics,tr.by Abbot,pp.9-10,见Dewey and Tuft's Ethics,p.241)
康德说这一番话,就是说我们若动机不好,种种才能、美质,都会变作恶的利器,动机如同培养种子;这种子好,方才能获好果,这种子不好,将来所获的果也不好。
但康德所注重的,并不是在将来能不能获好果。他所注重的,只在这个好种子,他说道:
一个好意是好的,并不是因为从行为或效果上看,亦不是因为容易得到预期的好结果,这个好意是出于志愿的,自己是好的。……如怀了好意,因为时机不好,虽竭尽心力,不能将这个好意发现于实际上,单单剩了一个好意(这个好意非但有一个空愿而且极力去做);这好意好像一粒宝石似的,在那边自己发光,完全的价值,在他自己里边。有结果呢,不能增他丝毫的价值,无结果呢,也不能损他丝毫的价值。(Ibid.,p.16,Dewey and Tuft's Ethics,p.243)
康德的学说,和我们中国比较,是很有相同的地方。董仲舒的话,我们前已讲过。他如曾涤生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亦是这个道理。大学的正心诚意,宋儒的存心养性,都是要这个心,没有一毫私欲在里边,就是康德的存“好意”。与这个主张相反的一种学说,我们可以教他“结果”学说。我们可以讲他的大概。
主结果说的代表,是英国功利主义一派(Utilitarian)。听他们讲什么话:
边沁说道:
动机(Motives)有善恶,都是从他的结果立论。得快乐的,或能免苦痛的结果,就是善动机。同一动机,有生出善的动作,有生出恶的动作,有生出无善无恶的动作。
边沁用下文的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1)一个童子,因为要解闷,拿一本兴奋的书来读。这个动机是很好的,无论如何,终不是坏的。(2)他把地黄牛(玩具名top)扯动,在地上旋转。这个动机也不是坏的。(3)他将一头狂牛,放在人群中乱奔。他的动机,我们就叫他坏极了。然而做这三件事情的用意,或只是一个的:不过同是一个好玩罢了。别无他意。(Bentham: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Ch.X.,Section 3。见Dewey and Tuft's Ethics,p.248)
斯宾塞说道:
倘若摸人钱袋里的钱,使被摸的人的前程发生光明,使他觉得有一种愉快的感情,我们还叫偷是罪么?(Quoted in Dewey and Tuft's ethics,p.234)
这“结果”学说,很像庄子的学说。庄子道:
臧与谷牧羊而共失其羊。问臧奚事,曰:读书。问谷奚事,曰:博弈。
这两个人中,一个是博弈,人称他的动机是不好的,他失了他的羊。一个是读书,人称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也失了他的羊。读书和博弈,两件相反的事,其结果同是一个失了羊。
庄子的道德论,以对于社会适合不适合为前提,就是对于社会有没有好结果,定道德的价值。他说道:
水行无若用舟,陆行无若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推之于陆,则没世而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耶?周鲁非舟车耶?今蕲行周于鲁,犹推舟于陆,劳而无功,必及于殃。夫礼仪法度,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搅裂,尽去而后慊……
庄子的本意,以为圣人倡不适用于社会的仁义以治天下,天下反乱,故从结果上看来,圣人与盗跖同是乱天下的一种人。同是失了羊!
庄子和边沁、斯宾塞的说法虽不同,都是欲讲明重结果的理由。庄子的意思,仁义和不仁义,他不管,凡乱天下的都是不好。边沁和斯宾塞的意思,用意好不好他们不管,凡有害于社会的都是不好。
我们把上说的两种反对的主义看起来,那“动机”派是注重发念一方面,那“结果”派是注重行为一方面。那“动机” 派对于用意很仔细,那“结果” 派对于行动很留心。
我们到这地方,就可以问杜威的见解如何。
杜威的意思,以为康德一番话,虽是有道理,却是说了一半。康德不是说盗贼有忍耐功夫,反成功一种更危险、更可恶的人么?因为更危险,所以称他更可恶,恶他什么?恶他有危险,这不是暗暗儿便含了以结果定用意的价值一种意思么?(Dewey and Tuft's Ethics,Note I,p.254)
杜威对于“结果”说的意见以为人的善恶,虽然不能全以结果为断,但有了善念,没有结果,也不能称完全的善。无善念得好结果,也不过一件偶然、侥幸的事。
从前后两说看来,他说道:
照我们普通的经验看来,在某种状况之下,两种学说都是不差的,两方面都可以同样讲得通。其中似因误解而生争端。两方面共同的错误,是在两方面都把一个单纯和完全的自动的动作(voluntary act)分作两段。这一方面叫他是内的(Inner),那一方面叫他是外的(Outer)。这一方面叫他是用意(Motive),那一方面叫他是结果(End),实在只是一件事。一个自动的动作,是行为的人(Agent)的一种态度(disposition)(或习惯),发现于一种显而易见的动作上,成一种结果。徒有动机,不发现于事实上,不管他成功不成功,这不是一种真动机,就不是一个自动的动作。从他方面看来,无动机的结果,不是自己要的,不是自己选择的,也不是自己用力得来的,这和自动的动作完全没有关系。内和外分,外和内离,就没有自动(或道德)的性质了。内和外分,就成幻想。外和内离,便是侥幸。(Ibid,pp.237-238)
他又说道:
……我们知道动机在一种完全的自动的动作里面的位置,好像一种自动机的能力;一旦发动起来,若非为外来的一种大势力阻住,一定有一种结果。我们也知道自动的行为中,有了这种结果,方才引起我们为善的兴味,使我们用力把他做到。我们可任便分析自动的动作,无论从那一端下手,我们若要完全分析起来,终免不了从这端达彼端。我们把一个动作分内外,实在只有时期先后的分别,没有内外的分别。(Ibid.,pp.238239)
照杜威这两段文章看来,他所注重的有两点,一点是道德是自动的动作不是被动的。自动的动作和道德是一件东西。不是自动的动作就不是道德。为善要出于自己的意思,这自己的意思若是真切的,若不为外来的大力阻止,便发现于动作上,成一种结果。第二点,这自动的动作,无内外之分,有先后之别。先一段就是“动机”派的说话,后一段就是“结果”派的说话。先一段是动机,后一段是结果。杜威这番话,好像是王阳明讲的。
王阳明说道: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有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第二十六节)
他又说道: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所以必须设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答友人问》)
阳明说的知与行,就是杜威说的用意与动作。他说的始与成,就是杜威说的先与后。阳明又说:“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其外也。”(《答罗整庵书》)就是杜威说的没有内外之分。阳明说的“若行而不能精明察觉,便是冥行”,就是杜威说的“外和内离,便是侥幸”。阳明的“知而不能真切笃实,就是妄想”和杜威的“内和外分,就是幻想”,是同一个意思。简单说一句,阳明和杜威同是主张知行合一派。
我讲到这里,读者请勿误会阳明和杜威的学说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同的地方很多。如阳明信良知是一种特别的机能,只有这良知能知善知恶。杜威就不信这个主张。他说:“我们要晓得道德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形而上的。这‘道德’一个名称,不是指着人生的一特别区域,也不是特别一段生活。”(Dewey: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p.32)阳明信良知是一粒百宝灵丹。近世哲学家没有一个信一种学说可成一种万应如意油、百病消散丸的。我们讲中外比较学的,这种地方很要留心。因为很容易惹起误会。黄梨洲因见西洋人的算学和中国有点相像,就说他们由中国偷去的,他就把“天子失官,学流四夷”为证据。岂不是大错么?
闲话少讲,再让我们讲人生哲学问题。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从心理一方面着想,社会一方面是很少注意。杜威讲人生哲学,是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心理,一方面是社会。他说社会一方面的人生哲学是定价值的,心理一方面的人生哲学是讲推行法的。故心理一方面是方法(How),社会一方面是实质(What)。这方法与实质,并非是两件事,我们不可把他分离。心理学是讲各人的动作,个人与社会不能分离,故讲心理也逃不了社会。社会是个人积聚而成的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Dewey: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p.9)
方法(How)是讲行为的法儿,手续、程序。实质(What)是讲行为的结果、成绩。故从心理方面看人生哲学,我们是讲个人对于道德什么做工夫。从社会一方面看人生哲学,是讲个人对于道德什么定价值,什么是叫做道德。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离了社会是讲不来道德的(Ibid.,p.9)。
杜威对于人生哲学的位置和主张,讲到这儿,大家都已明白。简而言之,他说道德是一个,没有两个,不能分作两事,只好言先后的程序。动机是始,结果是终。存心是心理的,结果是社会的。心理的是方法,社会的是实质。杜威的人生哲学,我们已约略讲明白,我们此后可以讲他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