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把他的人生哲学为本,讲道德教育。他说学校对于社会的责任,好像工厂对于社会的责任。譬如一家织布厂制造布匹,要先考查社会之需要。知道社会的需要后,照这样需要去造各种样儿的布。布厂不能造社会不需要的布。至于什么样造法是最经济,要布厂里人自己设法讲求。学校教学生,亦要先考察社会的需要。知道了这个需要,然后教他们。至于什么教法是最经济、最有功效,要学校里的人自已设法研究。
察社会的需求,就是社会方面的人生哲学,是实质的。研究什么教法是最经济、最有功效,就是心理方面的人生哲学,是方法的。
杜威最不信道德是可以和他课分离教授的,他说:“‘道德’一个名称,不是指着人生的一个特别区域,也不是特别一段生活。”(见前)照他的眼光看来,各种功课,都有道德的价值,都是道德教育(不能设那什么叫做道德一科,在纸上谈兵)。他举了几个例:
手工——教授,不是专教手工,也不是但增进知识,教了得当,能养群性的习惯,是很有社会的价值的(杜威把道德和社会联合在一块儿,照他的意思,讲道德离不了社会,讲社会的幸福就是讲道德。他说社会的价值,就是道德的意思)。从康德至今,大家都知道艺术的利益,是要社会公共受享,不是个人所可私的。养成群性的习惯,就是道德教育。
地理——是能使学生知道物质和人群很有关系,如两种民族,如何为物质环境所分离,以及河流、道路如何能使各民族交通。湖、山、河、平原种种,表面看来,是物质的,究竟的意义,实在是人群的。我们大家知道,这是和人类发达和交通,很有关系的。(Ibid.,p.21)
历史——其道德价值,是讲明社会的来历,使学生对于社会种种形态、动作,都知道意义。社会如何发达、如何衰落,都可从历史上讲明白。(Ibid.,pp.23-24)其余如文字为社会思想交通的利器,算术为比较社会各种事业好歹的利器,只要教师有眼光,那一课不是道德教育呢?
杜威又十分反对学校中教授没有理由的遗传道德。他说:“格言(Moral Rules)(遗传道德)往往成一种和人生没有关系的东西,变成一种律令,要人顺从他。这样就把道德的中心,移出人生的外边。凡重文字、轻精神,重命令、轻自动的道德,好像用外面的压力,把人里面活泼泼的精神压住了。”(Dewey and Tuft:Ethics,pp.328-329)他又说:“命令式的遗传道德,不过是一种过去社会的习惯,是过去的经济和政治的景况所造成的。”(Ibid.,p.331)
杜威的意思,以为现今社会的罪恶,并不是因为个人不知道德的意义,也不是因为个人不知道德上的普通名词(如诚实、耐苦、贞操等),其实在原因,是个人不知社会的意义。因为现今社会是十分复杂;若非受正当教育的人,那里知道人生的真意,使他的动作、行为,都合社会的要求呢?多数的人,或被遗传道德压倒,或为一时感情所牺牲,或为一阶级的人所欺骗。那里有机会识社会的真相?(Dewey:Eth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p.23)
杜威脑中,想着“道德”两字,就想着社会的生活——现今社会的生活,不是古代社会的生活——道德的程度,就是人生的程序。道德的观念,就是人生的观念。人生以外无道德,社会以外无道德。他的道德范围甚广,不是在遗传道德圈里弄把戏的。
杜威说:“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观念,实在太狭,太重形式,太像病理学。我们把道德教育和一种道德上的特别名称紧紧抱住,和个人他种行为分离。至于个人自己的观念和自动力,竟全然没关系。这种道德教育,不过养成一种无能力、无用处的‘好人’罢了。能负道德责任的和能干事的人,不是这样教育法可养成的。这样教育法,都是皮毛的,于养品性全没有关系……”(Ibid.,pp.2526)
什么样才算是真道德教育呢?照杜威的意思,有三件事:(1)社会知识;(2)社会能力;(3)社会兴趣。社会知识(social intelligence),是使个人知道社会种种行动、种种组织的意义。社会能力(social power),是个人知道群力之趋向及势力。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s),是使个人对于社会事业有种种兴趣。学校中对于三件事有什么原料呢?(1)使学校生活成一种社会生活,把学校造成一个社会的小模型。(2)学与行的方法。(3)课程。学校生活,是代表一种社会共同生活的精神。学校训练、管理、秩序等,要和这精神相合。要养成自动的习惯、创造的精神、服务的意志。课程一方面要使儿童对于世界生自觉心,他们既生在这世界,和这世界有密切关系,要使他们知道世界事业的一部分,他们要担负的。这样的办法,道德的正当意义就得了。
以上讲的一番话,是社会方面的人生哲学,这是实质(what)。对于这个见解不差了,我们就可以讲心理方面的人生哲学,这就是方法(how)。社会的价值一句话,对于儿童不过是一种抽象的意思。若不把这抽象变作具体的,他们小孩子便不能懂。做到这道德的地步,究竟是儿童自己的事,所以我们就要从儿童个人身上着想,要使他们个人的生活,代表社会生活的一部分。(Ibid.,pp.26-27)
心理一方面的人生哲学,是用什么法儿推行呢?杜威说道:
第一步就是观察儿童个人。我们知道凡是儿童都有一种萌芽的能力。——本能和冲动(Instincts and Impulses)——我们要知道这种本能究竟做什么,有什么意思。讲到这事件,我们就要研究这种本能有什么结果和功用; 怎么可使他变为有组织的动作利器。我们讲起这粗浅的儿童本能,就要记得社会生活。讲那社会生活,我们就可知道这种本能的意义和陶冶方法。到了这儿,我们再要回到个人身上,找出来用什么方法,把儿童自动的本能,达到社会生活的目的。又用什么方法是最经济的、最容易的、最有效力的。我们所应做的事,就是把个人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结起来,这只有儿童自己做得到,教员实不能越俎代谋。即使教员能勉强做到,亦没有什么人生哲学上的价值。教员所能做的,不过把环境改良,使儿童受了环境的影响自己动作起来(注:如儿童没有团结力,教员不能把他们勉强团结起来,只能改良环境,使他们自然团结起来。开运动会、游艺会、展览会等,就是改良环境的方法)。道德的生活,是要儿童个人知道自己的意义,动作的时候,又要有精神上的兴趣。对于动作的结果,是自己用力得来的。到底我们逃不了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个人的心理。找出一个法儿来,使儿童勃发的天能和社会的习惯智慧相适应。(Ibid.,p.27)
照杜威的见解,这心理学的研究是有几个道理:(1)第一件要知道凡儿童的行为(Conduct),基本上是从他们固有的本能和冲动(Instincts and Impulses)上发出来的。知道这个本能和动作是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本能动作发现;我们才能利用他,使成为有用的。不是这样办法,各种道德教育,都是机械的、外铄的,和个人内部没有感动的。若我们以为儿童天然的动作,就有道德的意义,便放纵了他,这就坏了,我们太娇养儿童了。这种天然动作,是要利用的,或是要引导到有益的地方去;这是教育的原料,是给我们用他来造成一种有用的人。
(2)人生哲学要从心理方面看,因为儿童自身,是教育唯一器具。各种功课如历史、地理、算术等,若非从儿童个人经验上着想,都是空虚的。(Ibid.,pp.27-28)
总而言之,照杜威的意思,我们讲道德教育,是发展儿童的品性或人格(Character)罢了。然而讲起这品性一个名词,大家就弄不清楚,所以杜威把他说明白。
杜威说品性是指儿童内部动作的程序,是动的,不是静的,是心的原动力,不是行为的结果。(Ibid.,p.28)照这看来,发展品性一句话,有几件事情,要讲明白的。
(1)能力(Force)(行为的能力)。我们讲道德的书,都注重存好心(Intention)一句话。谁知道我们要讲道德,不是存了好心便罢,我们还要有能力把这好心推行到实际上。若有了心,没有力,便成一被动的“好人”,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人,使他有肩膀担负责任,不怕难,不怕苦,自动非被动,敢言又敢行,这才算一个有道德的人。这种能力,我们就叫他品性的原动力(Force of Character)。(Ibid.,p.29)
(2)但有能力,还是不足。能力不善利用,就会变成危险的东西。有大能力的人,有时会把人家的权利摧残。所以有了力,还要把他引到一条正路里去,使他成有用的力,这种能力,方才可宝贵。
照这看来,智力(Intellectual)和感情(Emotional)是要并重的。智力是具一种有判断力的常识,看事能明白,知轻重大小,遇事能措置得当。抽象的是非,空悬的好意,是不能成这种判断力的,要个人从实际上磨练,方才能到这地步。
(3)徒有智力,还是不足。我们知道很有判断力的人,还是不做事情。这是因为没有一种活泼泼抑不住的一种感情,在里边发出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说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都是讲这道德感情之作用)。所以我们要讲感情一方面,我们可知有判断力、有忍耐力、不畏难的人,固然也能做好事情,但我们把“铁面”与“婆心”两种人相比较,觉得“婆心”的人是和蔼温柔的,是慈悲的。“铁面”的人是形式的,是照格式做的。要养成和蔼温柔的品性,是要把感情注重。(Ibid.,pp.29-31)
学校中应该是什么样做法,才能养成有能力、有判断力、有感情的品性呢?
杜威有几句话,请列位听:
(1)第一件,品性的能力是不能用抑制(Inhibition)法养成的。我们不能从消极的抑制里边,找出积极的自动来。有时因为要将各种能力聚在一块儿,使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我们不得不防制他的能力在他方面乱用。但这是引导,不是抑制。这是贮藏,不是塞住。好像园中一池水,我们要作灌花之用,便不能让他东西乱流。这贮藏的时候,便有许多真正的抑制力在里面,不必另外再用抑制方法。倘若有人说抑制力在道德上是比较引导力为要紧,这好像说死是比生为贵、消极比积极为贵、牺牲比服务为贵了。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抑制力,是包括在引导力里边。
(2)第二件,我们要问学校里的功课,从心理上看来,是否为养成判断力所必需的。识得比较的价值,就是判断力。故欲养成这种能力,必须使儿童具有一种选择和判别的能力。徒然读书听讲,不能办到。学判断力的好方法,就是要儿童时时下判断,任选择。还要自己来判断,自己来选择。判断选择之后,自己去做,使他知道他自己行为的结果,或成或败,有了结果,才能下判断。
(3)第三件,慈悲心,或与人表同情的心,必须养成的。要养成这种感情,须要留心美的环境,使儿童受一种感美的影响。若校中功课是形式的,学生又没有社交生活团体集合的机会,感情的生机就会饿死,或从不规则的一方面去发泄,更把他弄坏了。有时学校以实用为名,使学生但习读、写、算三者(Three R's),和其他干燥的功课,把他的耳掩住,不闻好文学,不听好音乐;把他的眼遮住,不见好建筑、好雕刻、好图画;这样办法,我们就没有把儿童的感情养好的机会。他的品性,就缺这一部分重大的要素。(Ibid.,pp.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