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初生下地的时候,最软弱无用,还不及动物,所以有婴儿保育法之研究,但这是医学家的事,不是教育家的责任。讲到教育,我们从儿童心理之研究始。讲儿童心理,我们从研究遗传学始。儿童本性不同,本能的程度也各异,究其来源,父系母系,实应并重。从父系来的就像父,从母系来的就像母;还有跳隔一代的就许像他的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兄弟姊妹常有各不相同的,即是此故。

吾人对于犬马的配合,常很留意,而于人类的配合,反漠不加意,不管好歹,随便配上,就算了事。近世优生学的发明,即所以挽救此弊。今试讲鼠的遗传,大概言之,平均一黑鼠、一白鼠相交而生的小鼠,譬如生四个,其趋势是一黑、一白、二灰(即黑白相间的)。纯种的二白相交,全生白鼠;二黑相交,全生黑鼠。二灰相交,生一白、一黑、二灰。但是人类的遗传,决不如是简单,善恶智愚,各各不同。所以教育对于个人不能不有分别,而对于种族绝无可以歧视的理由,与其说此种族与彼种族有别,不如说此个人与彼个人有别。至于男女更无可以区别的理由,男子中有智愚贤不肖,女子中亦有智愚贤不肖,所以与其说男与女有差别,也不如说此个人与彼个人有差别。但是男女之间,却另有一个异点,我们也应注意,就是女子多在中人的地位,而极愚恶与极贤智的地位多为男子所占。所以从各方面看来,教育只要注重个别,即为已足,不必管什么种族男女的关系。

鼠因毛色分明,所以他的遗传,容易看得出来;人则不然,必须考察神经系,方才可以区别。各人个性不同,就是神经系的关系,智的和愚的,往往差得很远。神经系有受的和出的二种。譬如我们拿一件东西,一定这东西的影像,先由眼睛神经进去,方可看见,再由手神经出来方能去拿;又如狗吃骨头,也是如此,一方面骨头的影像,入了眼神经,他就看见,一方面立刻从嘴神经出来,他就去吃。但是关于智识底神经系,却不是如此的简捷,一方刚进,一方就出;这就是所谓第二等神经系,有传达的作用,能将事物的影像,传到他最相近习的地方。据近来的研究,说学习是神经网改变位置以相接触的结果,如三加四等于七,就是这个神经网记住三,那个神经网记住四,两个互相传达,联到一处,结果自然得七。兽类底第二等神经,不及人类发达,所以知识就不如人类。松鼠到了冬天,把果实藏在地穴里面,是天性的习惯,不是第二等神经的作用,因为他藏果的时候,并无备饥的意思。又动物的神经作用,都是极短时间的,如狗见骨就吃,猫见鼠就捕。愚人底神经系,也是不易活动,有时很简单的事理,无论如何替他解释,总不明了。聪明的人,就是很繁复的算术,也可以立时解答。神经系变动的能力,于年岁老少也有关系,少年神经尚未固定,容易教导,一到四五十岁,神经固定,变动能力也就大减,教导也就比较的困难。所以教育最注重儿童时期,因为这是最好的机会。

神经改变的结果,就是满意与不满意的关系,如三加四得七为大家所公认,就是满意的结果。学习就是设法使神经系按着满意的方向,互相接近,养成习惯;结果满意,下次就照着去作,否则下次另改方法,务求满意。现代的教育,就是研究如何使神经变动得满意的结果。满意有远的和近的二种,近的如小孩得着食物,立时止哭,远的如成人晓得过饱便要致疾。教育应该注重远的满意,儿童不愿读书,要设法使他了解读书可以求远的满意。从前私塾里边,用板子和鞭子做劝学的利器,儿童只觉得读书比挨打稍胜一筹,所以为避重就轻起见,不得不勉强咿唔一下,这竟是与满意没有关系了。但是话虽如此,也不可陈义过高,使儿童莫名其妙。比方要奖励清洁,可以向他说:“洁净受人喜欢,不洁净要惹人厌恶,你要不洗手,客来一定笑你。”比方要奖励求学,可以向他说:“你要是学会了,某人必定夸奖你,给你糖吃。”这种说法,总比用什么“卫生”“自立”的道理,比较得容易领会。

所以智愚底不同,完全是神经系的改变能力底关系。教育儿童,就是设法使他底神经改变能力逐渐发展。

一、儿童的良能

儿童都有天赋的良能。孟子说良能都是好的,如“恻隐”“辞让”“羞恶”诸心。然按实际上说,不但好的(如仁义等)趋势,就是坏的(如不仁不义等)趋势,也都是从良能里出来的。良能可分为二种:

(1)非群性的良能:可用良好的教育,使他变成群性的。

(2)群性的良能:如无好教育,也可渐渐消失。

(1)非群性的良能,是当人与事物相应接而生的,现在约举下列数种。

①体力之活动。小儿初生的时候,头颈总是东倒西歪,不能竖立,后来渐渐长大,才能立颈、坐、立、行动、嬉笑、哭、滚地;这都是天然的活动能力,在那里发展,也就是所谓良能。训练这种活动能力,应该先大肌肉运动(如体操、跳掷等),而后小肌肉运动(如剪纸及弄小玩物、写字等)。中国小学教育,不注重这一点,所以一般国民底大肌肉多不发达,这是于胆量魄力很有关系的。小孩无时无地不活动,是他的天性使然。很幼的小孩,不能静坐到三十秒钟,五岁至十岁的小孩,不能静坐到一分半钟。所以要是强迫小孩,不许活动,无异于阻碍他的生机。

②发音。发音是言语的起点,言语是由经验积聚而成的。小孩发音,也是良能;他学话之先,一定先是吹口作响,成布布的声音,随后再呼爸爸妈妈。从这一点,因势利导,至能说话,就全仗别人的教育。小孩生在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地方的话,也是满意不满意底关系;他说出来,别人懂得,就是满意,别人不懂,就是不满意,他自然会设法改变,使人懂得。教育就是要利用这种趋势,千万不可错过,错过就格外费力了。

③探机和造作。小孩都有探机的天性,他得到一种玩物,一定要把他弄破,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拆毁摇鼓及小火车等。所以小孩实在都是科学家。这种良能,千万不可抑制,哥仑布探得新大陆,何尝不是这种良能发展的结果。

小孩又有天然的造作性。我记得幼时读孟子“筑斯城也,凿斯池也”,我就跑到书房外面,团泥筑城,掘地作池,不幸被老师看见,一脚踢翻。这就是造作性的自然流露,应该十分奖导的。一味偏重灌输,叫小孩死记了许多“赵钱孙李”“一只狗一只猫”,简直是戕贼本能。我幼时听老师讲“神农尝百草,日服七十二毒而不死”,就问他“为什么神农不会毒死”,被老师大骂一顿,不许再问;后来药王庙旁一个老妇告诉我说“神农的肚子,是水晶造成的,所以不会毒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的本事,还不及这个老妇。

但是利用这两种良能,也有不可不注意的地方,就是探机性容易变成残忍,如见蛙跳蝇飞而剖视之,即宜切戒。教手工应该先粗后细;先用沙、土、木,后用剪、刀、笔;先教他随意乱造,后教方法。

④取食和猎。小孩手初能拿的时候,一定是眼睛不看,拿来就往嘴里去塞,要是没有东西,就去吃手,这是取食的良能。后来的规规矩矩,正坐徐食,是因求满意而学成的习俗。华人啜汤有声,到了外国,自然就改,也是求满意。

⑤戏弄。小孩喜欢戏弄,也是天性。只要有度,即足以发达群性,若过了一定的限度,就要弄出弊病来了。比方小孩用纸套人帽结,一定要有人见而大笑,他才高兴,别人愈笑,他戏弄得愈高兴。西方俗语说,“你笑,天下人和你;你哭,就只你自己”,即是此意。戏弄太过度,就要酿成以强侮弱底现象。如张献忠幼时杀蝇为戏,竟养成一个残忍的恶魔。

⑥所有权和收集。小孩不准别人坐在他母亲底膝上;看见东西,常常说“我的”;打了他心爱底东西,他一定立时大哭,如打了他自己一般;买了花炮,不许别人放:这就是天生的所有权性。这种天性,渐渐发展,就有什么乡、省、国等等的界限。到了现在,有“我的主义”与“某某主义”之争,也就是此性的发展。

小孩有天然的收集性,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如鸟毛、蚌壳、石子、香烟牌子,都是好的。后来成人底收集古董字画、设博物院,守财虏罗掘钱财,便都是此性的发展。各种学问,都是由收集而成,所以这种良能,应该分类的去帮助他,不可抑制。

⑦打架。小孩喜欢打架,也是天性。只要有人阻止他的兴趣,他就生气要打。常常因为很小底事物,彼此大起冲突,互相扭打。但这也是勇敢底动机,只要教他知道“为公理而战,勿为私利而战”,也是好的。女子少有打架的动机,所以有人说,女子多诡诈。

(2)群性的良能,是社会组织底要素。无论何人,不愿独居,就是群性的起点。兹举其最重要者数列如下。

①慈爱。

a.和蔼(慈善)的心。如见人饥寒,就可怜他,见人喜欢,他也喜欢,又如望人得福,怜人遇祸,等等,实在也就是道德底根源。教育底责任,就是要保护这种慈善的趋势,免其浪费,从物质的方面引到精神的方面。

b.同情的心。就是反应的模仿(Reflex Imitation)。看见大人哭,他也哭,看见大人笑,他也笑,就是自己的感情受别人的感情底影响。小孩虽有时也有残忍行为(如杀蛙捉蝇),那是他种天性过度发达,或是不知受害者底痛苦,并不是丧失了同情心。教育底责任,就是要养成他“知人痛苦”的想象。

②群聚。小孩喜与年岁相近底儿童,在一处玩耍,即群聚性底表现。这种良能,在野蛮时代,用以取食卫群,在文明时代,就可用以促进文化。爱群是人类的天性,一个人若是不爱群,一定是他有病。

③喜人称许。小孩穿了新衣帽,有人夸奖他好看,就非常的高兴。这种趋势,也应该奖诱他、利用他;不可有过分的苛责,使他失望,一失望,他就要气沮,不愿再往前进了。

④竞争。这是学术进化底大原因,如学校里底考试分数及运动会等。但须注意的,就是要养成他“各自发达自己”的竞争心(如竞争清洁、竞争学问等),阻止他“物质上自私自利”的竞争心(如侵略、抢夺)。

⑤模仿。小孩见大人背着手走路,他走起路来,也将两个小手背在后头。大人穿拖鞋,他也把鞋跟故意踏倒。有人说这是天性的,桑戴克说这是“学习效果律”(除反应的模仿)。总之,这是有益的趋势,因为人类中能创造者很少,能模仿者很多,并且各种学术,也往往因模仿而能传之久远,所以这也是文化进步底一大原因。所当注意的,就是要替小孩选择好模范。现在有人反对模仿,主张创造,但不是个个小孩能有创造能力的,所以最初只可教他模仿,但须为他择好模范。

儿童底良能,近来发见得很多,以上所举,不过是几个最重要的罢了。有人说小孩是“良能一束”,若是把他搬在书房里面,叫他死记“一只狗,一只猫”,走路快点就要骂,两人打架就把各人痛打一顿,实在不是爱护良能底办法。所以教小孩贵在因势利导,固不可强施抑束,也不可揠苗助长。无论群性的和非群性的良能,只要利用得当,都是好的(如打架、竞争等)。

教育只能指导良能,不能像用草喂牛,喂到一个程度便能长大的。儿童的良能,就是他底资本,只要利用得法,即能生利,教育不过是帮助他经营一下罢了。

二、儿童底感情

宋儒重理性而轻感情。其实人类所以能活动,多仗感情;理性只是能指导感情,离开了感情,就没有理性可以存在。教育就是要发达感情,使归正道。中国人底生活力太薄弱,不能活动,也就是吃了教育不重感情底亏。西洋人注重各个人发达正当的欲望,所以他们底生活那样丰富;他们种种制度底改革进步,也都由于感情不能忍受。要养成感情,使入正路,也不外上面讲过底满意与不满意。譬如无故发怒而受人厌恶,他下次就留心了;又如过饱致疾,下次就要少吃一点,这都是因求满意而改变其神经系活动底方向。只要看儿童底感情是否正当,而使其满意或不满意,他自能改正方向。无论喜怒哀乐,只要利用得当,都是好底感情。最好用正当的娱乐去改正坏的娱乐,如提倡美术及运动以代替赌博;只要正当的娱乐发达起来,不正当的自然就会消灭,若仅仅的从禁止方面着手,是没有效果底。

儿童天生即有美的感情,如爱看花纸,爱穿有颜色底衣服。未开化底野人,听见歌声,也能击节,都是天然的美感。讲教育即应利用此点,如星期日率领儿童游博物院,或作郊外旅行,以发达其美感。

美感有创造的与审美的两种。创造的美感,是从天才里发生出来的,不是个个小孩都能底,若审美方面,人人都能,所以要使儿童看图画,听音乐,以引导其审美的感情。

感情这东西,到底是先天的或是后天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也没有什么的研究;但于“畏”一项,研究得最深。

畏。畏的知觉,是已经受惊之后,方才发生,并非遇着某种事物,即已知道恐惧。如遇蛇,闻炮,必先发畏的感情而后方觉畏。又如误犬为熊而狂奔,见毛虫而发指,怯黑暗,怕面生底人,怕独居,怕怪声,都是先畏了而后觉畏。

畏的心理底来源又有两种关系:①遗传的关系,原人社会时代,穴居野处,即有怕蛇虫、怕黑暗、怕孤独等等底习惯。②社会的关系,如中国小孩怕洋鬼子、怕鬼,都是社会养成的。

一切法律、礼仪、宗教,都是根据于“畏”的心理;又如舆论底势力,也是从这个“畏”里生出来的。

但是要发达感情,却也不可过于放任,过于放任就要发生种种弊病,如“五四”以后,讲自治,有些学校生徒底自而不治,和以前学校里治而不自,是走相反的极点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设法使其注意功课,若任其像《大学》上说“心不在焉”底样子,那是绝对没有好效果底;同班学生底程度不齐,注意力不同底关系不少。

注意力。上班底时候,忽闻教室发生大声,大家底注意力,即不知不觉底移向室外;譬如有一人在马路上仰天呆看,顷刻之间,即可招惹许多闲人;小孩读新书,头一课一定格外读得纯熟,这都是天然的注意力。成人底注意力较长,小孩较短,成人能同时看见许多东西,小孩只得看到一样两样。成人之中,注意力也有强弱底不同,即如读书报看信,有底人很快,有底人很慢,还有必须“念念有词”底自读自听,方才可以了解底。

孟子言“收放心”,即是讲注意力,孟子牛羊之譬,王守仁说“人之为学,在求放心,心苟或放,学乃徒勤”,亦即此意。成人与小孩不同之点,除多少长短以外,还有复杂程度的不同:成人同时构成一气底注意多少事物,小孩只能注意一件一件底不相联络的事物。还有机械的习惯也不相同:成人能同时数个官觉并用,如上课时,一面听讲,一面笔记;弹钢琴时,眼睛要看谱,手要弹,脚要踏。小孩走路时眼不看地,就要跌倒,别底更不必讲了。机械的习惯也是于人生极重要底,若是事事时时,无不加以注意,人生就苦极了。打算盘、打字等等娴熟底技术,都是机械的习惯。教育底责任,在教导儿童底习惯,使成为机械的,然后再教他用最高的脑筋,来研究种种复杂事物。还有深浅底不同:成人在人群丛杂中可以读书,又可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小孩底注意力都是很浅,如同时必须旁注他事,就不能专一,读书时听见怪声或觉肚饥,他的注意就变迁。又有久暂底不同:成人经验既多,看见事物,研究底意义格外丰富,所以注意底时间可以久;小孩经验太少,又不能联贯,看见事物,“一目了然”,更无剩义,所以注意不久,并且容易困倦。幼稚园底学生底注意时间不出十五分钟,国民学校底学生不出四十至四十五分钟,中学以上,即可渐渐延长。成人读书,大约以连读一点半钟为最适宜,但有只能连读一点钟底,也有能连读两点底,各人习惯有不同。若是过了适宜底限度,无论如何读,总是读不上。又有范围广狭底不同:成人注意底范围狭,所以觉着可注意底事物较少;小孩底范围广,他觉得鸟飞、鸡啼、花开、人走,无一不可注意。课堂中多备图书等物,也就是因为小孩底注意范围太广,多备东西,可以多增加他底兴趣;所以完全受环境的感应底,实在只有小孩,成人比较得少。

注意力之种类。小孩底注意力为官觉的,成人底为知识的:小孩见物,无不注意,成人则否。成人见了“佳山水”,每每与过去的感想联贯起来,高兴时还要动动“诗兴”,即是从知识方面来底;小孩则不然,他只看见一座山、一条河、几株树、几个亭台楼阁,完全是官觉的注意,绝无丝毫感想夹杂其中。比方秋天到钱塘江观潮,在成人看来,觉得那波涛雄壮底气概,真像千军万马,说不得就要摇摇头,念那“立马湖山第一峰”底佳句了;但是在小孩看来,只是一片大水、许多人、几只船,至多不过想起“他去年来时,在此买过几块糖”罢了。

强制的注意力。因社会底逼迫,或远大前途底关系,成人往往能为强制的注意力,勉强注意他所不愿注意的事。我们研究学问,用强制的注意力底时候很多。因社会,或时势,或志愿之需要,我们就会勉强用功。所以要养成儿童用强制的注意力之习惯,当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任意的注意力,刚弄这样,又弄那样,不能成就有系统底学问;必须慢慢地利导他,养成强制的习惯,过一年半载以后,小孩便不觉得苦了。这就是由官觉的注意引入智慧的注意底历程。自然人只看见事物底近的结果,文明人可以看得较远;由近而远,就是养成强制注意力底方法。

讲到注意力方面,即发生二大问题,即教育功效是否由“困勉”(用力)方面得来,抑系由兴味方面得来。兴味方面,因为外国行自由选科制底大学,已经有学生避难就易以期多得单位之弊,所以有人反对;而一面则以为困勉终嫌太不自然,不能造就上好人材,况且勉强的也不能持久。现在新底教育学说,要注意“最后的兴味”,既不取无为的勉强,亦不偏重近的兴味。旧教育只知困勉为好训练而完全不管兴味,固然不对;过于偏重近的兴味而丝毫不加强制,也易生弊。最后的兴味即是远的价值,只要使学生了解“现在多用功夫,将来多得价值”底道理,他自不致一味盲目的去“舍难就易”了。但是这种学说,只可适于成人,小孩便不懂什么叫做“最后”;所以对于小孩,应当设法引起其可以觉察得到的兴趣。近来国内教育现状,差不多这两派都已各走极端,或偏重困勉,或偏重兴味;偏重困勉,不但使学生受无为的苦,使他们畏学校如囚牢,而且会阻碍他们的生机。偏重兴味,就养成“避难就易”的习惯,浮而不实的知识。

三、儿童底官觉

官觉是传知识底机关,所以官觉教育也很重要。官觉若不健全,知识就不能十分正确。按近代心理学说,要发达儿童底官觉,应当顺应着他底天然官能,因势利导。

官觉底感觉范围,也有一定限度,如距离过远,不能闻见就是。物理学中底三棱镜,照于日光中,只现七色,紫以外及红以外之色,即不能见;猫能黑夜观物,狗能以鼻识途,而人则不及。盲人底听觉特别发达;惯于打牌底人,用手一摸,就知道什么牌,都是特殊官觉。教育不能打破官觉底天然限度,勉强使人能见紫红以外底颜色,只能以训练使人免去色盲之病。只要有训练,官觉即易发展。

小儿底官能发展时期不能一定。初生即能辨味,但眼睛不能向远处看。二三岁以前,各种官能,都不完备,以后方渐渐发达。等到后来能辨别颜色,则须仰仗教育。教育并可训练官觉,使之精确。

意大利蒙得苏利女士底教授法,就是发展官能底最妙方法,如以有扣有带底布板,给小孩作玩具,使他练习扣缚,渐渐即能自穿衣服。这种教授法,早已风行西方,其实于中国尤为合宜,因为中国孩童,官能多不发达。

小孩摇了摇鼓,一定往嘴里乱塞,即是先试听觉而后试味觉。官能于注意力亦有关系。小孩初生,脑是散的,不能注意。同一用官觉,而受过训练与否,即大不相同。同是一块石头,地质学者见了,他底见解必与常人不同。初打电话,听不清楚;不常同外国人来往,听外国语不大方便;外国人吃中国菜,莫名其妙,都是训练不足底缘故。没有训练,官觉就常常要错,如小孩闻雷声以为神怒,乡人以云为烟所成,以幻想为见鬼。西洋小孩,常以“Butterfly”为来自“Butter”,以“Oats”为来自“Oaktree”即因知识不足,易起误会。中国孩童知识如何,还没有精确调查。美国波斯顿底小孩,有百分之五十三,不曾见过日落底;有百分之三十,不曾见过云底(因为房屋太高);有百分之五十五,不知木料来自何处底。美国中学生中有因苹果与蕃薯相似,即以为苹果也是由地中掘出来底。所以一方面用官觉,一方面还须观察事实。官觉若未经训练,常易变成幻觉,小孩看见剃头刀及牙医底大钳,他就觉得理发匠及牙医也非常可怕。成人有习惯上的幻觉,如写字写得多底时候,“Psychology”与“Physiology”互相写错而不觉其误。

四、官觉发达与年龄

婴儿只能见大见近,又不能将东西一件一件的分析而观,又因视觉上没有远近的经验,所以看见远的东西,也要伸手去拿。到六个月方能辨明暗,十个月至十一个月能别红黄而不识蓝。小孩最初只能辨别浓色而不能辨别淡色。十二个月至十三个月底小孩看深红与浅红,以为是两个颜色,必至六七岁方能辨别。至七八岁才晓得房间大小及道路远近,但此处至彼处有几里路,还不能知道,教他们记某处至某处若干里,是无用底,因为他们不懂若干里是多少远。所以教小孩地理,只可教以最浅近的东西,如山水房屋,等等。教习教他,说地球是圆的,好像橘子,他下次看见橘子,就说这是地球。美国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一位先生叫一个小学生说出三个证据,证明地球是圆底,他就举了三个:(1)先生说是圆的;(2)教科书上说是圆的;(3)母亲说是圆的。教习问林肯是谁,他说林肯是林肯公园里底铜像,这都是知识不足的错误。讲到听觉方面,一岁以内底小孩,不能知道声音所来底方向。到六岁还只有百分之六十能记声调底。也有一二岁即能辨别自然韵调底,如小孩唱“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来飞到东,替我糊盏小灯笼”,即是。四岁的只能辨今天,不知道什么明天、昨天、下星期。六岁的还不辨去年、今年。到八岁觉得上午、下午长短不同。九岁以前,觉得一年底光阴,非常之长。此等自然发达底迟早,不是教育所能为力,教育只能因势利导。

按近代教育学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由官觉得来,所以训练官觉,即是造就精确的知识和观念。纯用理性,极易引起误会,近世各种学问,那一件不是实地观察得来,所以养成正确的官觉,的确是当务之急。最好顺着小孩喜用官觉底趋势,因而利导,提倡音乐、手工等等底训练。

以上总讲儿童本有的资本之利用,及如何使其自然发展。

讲到此处,发生两个问题,与儿童知识有密切关系底:(1)记忆力,(2)思想。

(1)我们常常听说,中国人太重记忆而不重了解。实在说起来,记忆实为求知识之基本观念所由来。记忆力分自然的及方法的两种。小孩底记忆力,多为自然的。如记地理名词,必用种种方法以补助之,即是方法的。记忆力是神经系变动底结果,人之高于禽兽,就在记忆力较好。至于生理上的记性好不好,则非教育所能为力。从前记典故底,即是只有生理的机能而无理想上的训练。

记忆力儿童与成人不同。小孩底记忆力多为单独的,所以外国文应在高小就学,算学倒可暂缓。成人底记忆力多为论理的,故成人对于观念容易记得,因为他有意义,单字就比较的难记。儿童各种底记忆,十四岁耳力最好,以后渐退;十五岁目力最好,以后渐退;九岁以前,耳力比目力好;十九岁以前,各种都好,以后就要渐渐的退化了。十二岁以前,具体的事物易记,抽象的不易记。单独的记忆力,只可纯任自然,论理的可以设法增进。

(2)思想也出于天然。十二个月底小孩就能想,但是不精确罢了。普通言之,小孩思想比成人少,然终身在工厂度最简单生活者,就许不及五岁小孩底思想复杂。成人动作,必先思想,小孩则否。儿童底思想,多偏于游戏方面。他们思想不精密底缘故,计有六种:①知识不足,如因为拔洋娃娃底头发,也会拔母亲的头发,以为一样不痛。②知识不正确,易于误会。③注意不专。④无系统。⑤整块的,不能分析,如指橘为地球。⑥无批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