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1937年)

过去讨论中国棉业者,常视各年“创办”纱厂数之多少以卜此业之盛衰,其结果,数十年来设厂最多之年份即在1914—1920年间。然纱厂对中国经济发生实际影响时,不在其倡议筹备的“创办”之时,乃在其既已实行“开车”运转之后,本此原则以求各年厂数之多少,结果最多年份应在1921—1922年间,此项数字始真足代表中国纱厂业发展之实际状况。

记载各厂开车年月及其变动状况者,有两种较完备的调查:一为华商纱厂联合会所刊印的《中国纱厂一览表》,一为国民党棉业统制委员会发表的《全国棉纺织厂调查报告》(载《棉业月刊》第1卷第4及第7期)。前者出于各厂的通讯报告,1919年创刊,至1937年刊行十六次(1923,1926,1929各年停刊);后者为1934年之实地调查。关于各厂开车年,此二记载,不尽相同,即《一览表》本身亦前后差异。本表所取开车年,以《一览表》为主,遇有《一览表》前后差异者,则以最近之一说为准。然遇到有力旁证,亦常舍《一览表》而取他说。至各厂变动沿革,则以国民党棉统会之《报告》为主,惟据他项资料补充之处甚多。

本表将中外各籍纱厂混合编列,凡属外厂,均在厂名后括弧内注明。因为中外各籍间时有转让、租办情事,不便分列。

本表纪年,以西历为主,其所当满清及民国年数皆附括弧中。惟中外历法,自民国纪元后始归划一,民元以前之中西年月,略有差异:大抵西历岁首恒在中历岁暮,多者差50余日,少者亦20余日,若史事发生之月时较晚,中西纪年恒有一岁之差。本表事迹类多知年而不详月日,故此类差误无法检正。

1890(光绪十六年):

(1)上海: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被焚

光绪初年,粤人郑观应等所创办。初集资本50万两,不足,由李鸿章加入官本及私股,于本年实行部分开车。是为中国创建大机器纺织工厂之始。计纱锭35,000枚,布机530台。是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全部被焚,损失在70万两以上。(1)

1891(光绪十七年):

(2)上海:华新纺织新局——复泰纱厂——恒丰纱厂——恒丰纺织新局——恒丰中记纺织新局

上海道台唐松岩创办,初为官商合办,仅设纱锭7,008枚,1892年增纱锭2,016枚;1894年增布机50台。失败改组称复泰纱厂。又失败,由大股东聂缉规收买,改名恒丰纱厂。1917年再改组称恒丰纺织新局。欧战后添第二厂及布厂,1929年设第三厂。1934年后,每年亏折,至1936年春因积欠浙江兴业银行逾三百万元,无力偿还,停工。同年9月出租与浙江兴业银行与中棉公司接办,改称恒丰中记纺织新局。如有亏损归中棉负责,盈余则提5%归聂氏,余归中棉与浙江兴业银行对分。(2)

1892(光绪十八年):

(3)武昌:湖北织布局

厂为张之洞所创,本年完工开车。纱锭30,440枚,1895年增锭10,152枚,布机1,000台。后又增一纱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租与某华商承办,以20年为限。或谓光绪季叶又租与汇丰银行某买办所组织之应昌公司承办。1911年鄂督瑞征与应昌解约,纱局先租与张季直所组织之大维公司承办。旋因革命停顿。1913年改租与楚兴公司,1924年改租与楚安公司,1928年改租与开明实业公司,同年又改租与福源公司,1931年改租与民生公司,1933年12月民生改组称民生兴记实业,只租办布局,纱局停,1936年11月又改组称汉口民生纺织公司。(3)

1894(光绪二十年):

(4)上海:华盛纺织总局——又新——集成——三新——申新第九厂

盛宣怀奉李鸿章命会同聂缉规,在上海织布局原地所建。初设纱锭64,556枚,布机750台,资本80万两,官本甚多。盛氏为欲取为己有,于宣统年间改名又新,又改名集成。辛亥后恐被政府查抄,乃聘英人H. C. Marshall为总理,向香港注册,始悬英商牌号。1913年12月改名三新。至1931年因亏累太多,乃出售与汇丰银行,几经转手,地基归美商大来轮船公司,机器归申新纺织公司。申新在原址开工二年后,将机器运沪西建厂,称申新第九厂。(4)

(5)上海:裕源纱厂——内外棉第九工场(日商)

朱鸿度创办,初有纱锭25,000枚,鸿度死,归次子幼鸿;幼鸿另建裕通,裕源遂亏折,后归其兄砚涛。1918年办理失败,售归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改称内外棉第九工场。(5)

(6)宁波:通久源纱厂——1917年毁于火

纱锭17,048枚,布机216台。此厂于1911年因浙江省原棉失收停工,次年重开;1916年又因浙江省原棉失收停工,至1917年4月被焚于火,损失约50万元。厂基后出售与和丰纱厂。(6)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7)上海:裕晋纱厂——协隆纺织局——兴泰纱厂——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第一厂(日商)

初设纱锭15,000枚。1897年夏改组称协隆纺织局,纱锭增至20,300枚。1901年因积欠道胜银行透支款380,000两被迫拍卖。改组称兴泰纱厂。1902年由以三井物产会社上海支店长山本条太郎为中心之日商买去;至1908年与山本所收买之大纯合并,改称上海纺织公司第一厂。(7)

(8)上海:大纯纱厂——三泰纱厂——上海纺织第二厂(日商)

初创时纱锭20,392枚。1905年归日商山本条太郎租办,1906年4月归山本收买,改称三泰纱厂。1908年与兴泰合并,改称上海纺织第二厂。归日商时,大纯有纱锭20,392枚,裕晋有纱锭25,480枚。此后日商即积极扩充。计1911年6月增设布厂,即后来的第二布厂;1913年顷一厂有纱锭20,392枚,布机316台,二厂有纱锭25,480枚,布机570台。1914年1月又增一布厂,即后来的第一布厂。同年4月增加资本至200万两。1916年增设第三个纱厂。1920年经改组,又扩充资本至400万两。1922年增设第三布厂,1923年8月又增加资本至600万两。1926年在一二两厂增设布机。1928年1月增设第四纱厂。1931年更增设第五纱厂。1934年更增加资本至1,200万元。(8)

1897(光绪二十三年):

(9)无锡:业勤纱厂

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初开纱锭10,192枚,1903年增2,548枚,1906年增1,092枚。1909年归复成公司租办,1913年归同益公司租办,1916年归福成公司租办,1929年又归复兴公司租办,故存原名。1936年11月归振业公司租办,称振业公司租办业勤纱厂。(9)

(10)苏州:苏纶纱厂——源记苏纶纱厂——宝通纱厂——苏纶纱厂

苏州商务局官办。纱锭18,200枚,1905年增4,368枚。开工之次年即因主办人陆润庠离职,出租与祝承桂等接办。后因办理失败由陆润庠、王驾六等接收为完全商办;又以损耗太巨,由王驾六独资租办,五年间亏折三四十万两;1912年由沪商叶鸿英、吴麟书等租办,加号源记;1915年因内地销路停滞而停工,1916年复工;1917年初停工至3月5日改组复工;1918年租办人解散,后由刘伯森租办,改称宝通纱厂,初获利,继亏折,中途停业数载;1928年1月由沪商严裕棠、李仲斌二人所组之光裕公司收买,复原名苏纶。1930年添纱厂,1931年添布厂,同年将房地、机器等不动产向上海中国银行抵借规元80万两,约期三年,月息七厘,同时允将所出纱布与该行订做往来透支,总额以规元70万两为限,期限三年,月息七厘。1936年由利泰经理朱静安与谢仲乐合组振业公司租办。(10)

(11)杭州:通益公纱厂——鼎新纱厂——三友实业社杭州制造厂

初开纱锭15,040枚,1903年增5,320枚。1911年停工,至1914年8月改组称鼎新纱厂复工。1917年添布厂,1928年停歇,同年12月出售与三友实业社,改称该社杭州制造厂。(11)

(12)上海:老公茂纺织局(Laou-Kung-Mow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Co. Ltd)(英商)——公大第二厂(日商)

本厂于本年4月完工开车。1913年有锭40,096枚。1926年5月售与日商上海绢纺丝织会社,改称公大第二厂。(12)

(13)上海:怡和纺织局(Ewo Cottoh Spinnig and Weaving Co. Ltd)(英商)——怡和纺织公司(英商)

本厂于本年5月完工开车。纱锭50,000枚,1913年有纱锭72,264枚,布机500台,此厂向由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经理,1921年与公益、杨树浦两厂合并,称怡和纺织公司,仍归该洋行经理。(13)

(14)上海:鸿源纺织厂(International Cotton Maunfacturing Co. Ltd.)(美商)——日华第一厂(日商)

初创纱锭40,000枚,归American Trading Company经理,1899年由董事会收回自办。后复转让给英商接办,或谓亦有华商资本。1913年有纱锭48,200枚,布机300台。1918年出售与日华纺绩株式会社,改称日华第一厂。按日华为富士纺绩、日本棉花、伊藤忠商事三会社所组织,此次收买鸿源为日华在华发展之始。鸿源今成为日华一、二两厂;1921年增设第三厂;1923年增设第四厂;1924年日华经管华商华丰纱厂,两年后收买之,即今之第八厂;1925年日华收买宝成一、二两厂,即今之五、六、七厂。(14)

(15)上海:瑞记棉纱厂(Soy-Chee Spinning Co. Ltd.)(德商)——东方纱厂(The Oriental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Co. Ltd.)(英商)——申新第七厂

初创纱锭40,000枚,初为德商资本,或谓亦有英人投资,归瑞记洋行(Arnhold Karberg & Co.)经理。1913年有纱锭40,788枚。欧战后并给英商称东方纱厂,由安利洋行(Arnhold Brothers & Co.)经理。1929年1月由申新公司收买改称申新第七厂。1935年因以全部财产向汇丰银行抵押200万元到期未赎,一度被汇丰拍卖,后经各团体援救收回,仍归申新。(15)

1898(光绪二十四年):

(16)上海:裕通纱厂——宝丰纱厂——1920年毁于火

为裕源厂主朱幼鸿所创办,有纱锭18,200枚,初极发达继因管理不善无利。1917年由刘伯森租办,改名宝丰纱厂。1920年毁于火。(16)

(17)武昌:湖北纺纱官局

为张之洞所创办计划中有南北两纱局,本厂即北局,计锭50,064枚。南厂机器后归张謇办成大生纱厂。(17)

1899(光绪二十五年):

(18)南通:大生纱厂——大生第一纱厂

厂为张謇领用张之洞所购官机二万三百余锭所建,自光绪二十一年秋倡办,历时44月始完工,于本年阴历四月十四日正式开车。1904年续领张之洞所购官机二万三百余锭,1907年在崇明设一分厂,后称大生第二厂,本厂遂改称大生第一纱厂。欧战爆发,花贱纱贵,该厂获利极厚,股东官利,曾高至九分。1915年遂又增纱锭20,600枚,并添布厂,设布机400台。同年着手在海门筹设大生第三厂。1921年张氏又筹设南通第四、如皋第五、东台第六、盐城第七、南通第八、吴淞第九各厂。后以战后萧条,仅完成第三、第八两厂。第八厂即今之大生副厂。至大生一厂,曾屡事扩充,然亦屡事改组。1924年后,多由银团贷款监管。1931年二厂所欠中国银行借款划出40万两归一厂偿还,故一厂又将不动产押于中国银行约期二年,月息八厘。至1936年因积欠太巨,息过重,乃由江苏省府担保发行公司债300万元整理。而各厂营运无力,又另向上海银团借款,计一厂400万元,副厂100万元。后一三副各厂实行联合经营,始有转机。(18)

(19)萧山:通惠公纺织局——通惠公纺织公司

厂为楼景晖所创办,初有纱锭10,192枚,1910年增2,184枚。后改称纺织公司。(19)

1905(光绪三十一年):

(20)常熟:裕泰纱厂——顺记纺纱公司——利泰第二厂——裕泰纱厂

朱幼鸿所创办,有纱锭10,192枚。初有他人股本,后归朱氏独资,未获利,乃先后出租与裕丰公司及裕兴公司接办。1911年由裕泰收回自办,1916年增锭后因营业困难而停顿。1917年由洪明度组织顺记公司租办,改名顺记纺纱公司,后又归源记公司租办,1929年1月又改归复顺公司租办,1932年再改归利泰公司租办,改名利泰第二厂,1934年再改租,复原名裕泰。(20)

1906(光绪三十二年):

(21)太仓:济泰纱厂——太仓纱厂——利泰第一厂——利泰纱厂

蒋伯言所创办。设纱锭12,700枚,开工不及二年,亏折十余万两。1909年租与毅记,1916年租与丰记,1924年租与萃记改名为太仓纱厂。1927年9月由朱静安收买,至1930年改名为利泰纱厂。1932年利泰租办常熟裕泰纱厂称利泰第二厂,此厂遂改称利泰第一厂,1934年裕泰退租此厂复名利泰。(21)

(22)无锡:振新纱厂

为荣宗敬、荣德生弟兄所发起,另有荣瑞兴、张石君、叶慎斋等人股份。初有纱锭10,192枚,1909年增2,184枚,1913年增17,920枚。1914年将资本由300,000元增至500,000元。旋宗敬、德生与瑞兴不和,经调解后,以宗敬、德生之振新股份归并于瑞兴,以瑞兴茂新面粉厂股份归并于宗敬等。1919—1920年间颇获利,股东红利曾达六分。1926年因无力维持而停顿。1930年由戴文溶主持复工。1936年又停工。1937年由上海银行接管代办复工。(22)

(23)宁波:和丰纱厂

顾元、戴瑞卿二人创办。初有纱锭21,600枚,1913年增1,600枚。1911年因原棉失收停工,次年复开。其后三年颇困难;后因欧战及1919年抵制日货之良机,乃有转机。1919年该厂资本仅90万元,净利达1,250,000元。1920年获利尤多,1921年仍获利70万元。(23)

1907(光绪三十三年):

(24)上海:振华纱厂(Anglo-Chinese Cotton Manufacturing Co.)(中英合资)——利记振华——合记振华

厂为怡和洋行大班凯福及华人吴祥林所发起。设纱锭11,648枚,后凯福退股全由华资接办。1927年改组,加号利记,1936年停工,1937年1月由尤菊荪租办,改号合记。缘该厂前曾向垦业银行押借40万元,无力偿还乃由垦业出租与尤氏云。(24)

(25)上海:九成纱厂(中日合资)——日信(日商)——恒昌源——申新第二厂

初为华人某与日本棉花会社合资购某日厂焚后机器所创办,设纱锭9,424枚,开业不久,并归日商,改名日信。1916年停办,由祝兰舫等购回,改名恒昌源。1917年由申新承购,改称申新第二厂。1920年增建厂房是为南厂,旧厂则称北厂。1937年因债务关系被中国银行与上海银行所接管。(25)

(26)崇明:大生第二厂

由张謇、恽莘耘、王丹揆、刘聚卿四人分任集股,有大生一厂股份。购山西官机12,000锭及英国新机14,000锭。1916年添4,200锭,其后又有增添。此厂资本,初仅865,790两,经历次增加,至1934年计1,980,000元。后受市面不景气影响,停工甚久。1935年11月以200万元最低价招标拍卖,到期无人投标;减至160万元再招标,仍无人问津;商请中国交通两行承受,(欠两行110余万元)不成,乃再减价至130万元招标,又无人投标;最后依法由两行取得所有权。两行以450,000元将机器售与大隆铁厂作试验之用。(26)

1908(光绪三十四年):

(27)上海:同昌纱厂——同昌协记——同昌鹄记——天生

朱志尧沈仰高二人合资创办。设纱锭11,592枚。与同昌油厂有资本关系。1923年后随纱市荣枯,旋开旋停。1931年10月出租与陈子政接办,加号协记。1932年停工。1936年底由李鹄成租办,加号鹄记。1937年初由周浩泉租办,改名天生。(27)

(28)江阴:利用纱厂——厚生——利用

施子美、严惠人等创办,设纱锭15,040枚。初集资本300,000两,而机器、房屋、地基等项实用达540,000两。次年秋,周转不灵,乃向苏州厚生公司以全厂抵押240,000两,归还开办时不敷之数。厂亦由厚生租办。1915年原股东续招新股,收回自办。六年之间,以720,000两资本,15,792枚纱锭,获利达300余万元。(28)

1909(宣统元年):

(29)安阳:广益纱厂——豫新——广益

孙家鼐创办。设纱锭22,344枚。1924年停业。1928年该厂债权人同泰源银号将该厂出租与豫新公司接办,租期六年,改名豫新纺纱公司。1934年租期届满,停业。次年4月,由袁毓英等租办,复原名广益。(29)

1910(宣统二年):

(30)上海:公益纱厂——(中英合资)——公益纱厂(Kung Yik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Co. Ltd.)(英资)

原为祝大椿创办,设纱锭25,676枚,布机300台。后为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乃让一部分股份与怡和成为中英合资,民国后,全归英商。1921年4月由英商之怡和纱厂、杨树浦纱厂合并经营。(30)

1911(宣统三年):

(31)上海:内外棉株式会社第三厂(日资)

内外棉株式会社创自日本明治二十年,在日本本国之大阪设第一厂,兵库设第二厂。本年来上海设第三厂。是为内外棉投资中国之始。1913年设第四厂。此时三厂有纱锭23,040枚,四厂有纱锭33,600枚,1914年设第五厂,均在上海。1916年设第六厂于青岛,今改称内外棉青岛支店。1918年收买华商裕源纱厂,即今之第九厂。同年又在上海设一布厂,称第七厂。1919年设第八厂于上海,即今之第六厂。同年又在青岛设第十、第十一两厂。1921年设第十二及第十三两厂于上海,第十二厂今归并第七厂;第十三厂今改称第一厂。同年,并在第九厂设布厂。1923年设第十四、第十五两厂于上海,第十四厂今为第二厂,第十五厂今为第八厂。1925年在金州设金州支店第一、第二两厂。1931年在沪增建第二布厂及染厂。(31)

1914(民国三年):

(32)上海:杨树浦纱厂(The Yangtsepoo Cotton Mill Ltd.)(英商)

1898年英商在香港设香港染织厂(The Hongkong Cotton Spinning Weaving and Dyeing Co.),至1914年移设上海,称为杨树浦纱厂。1921年与怡和、公益两厂合并。(32)

1915(民国四年):

(33)上海:德大纱厂——申新第五厂

1925年4月售与申新公司,改称申新第五厂。1937年因债务关系被中国、上海两银行接管中。(33)

1916(民国五年):

(34)上海:申新纺织无限公司——申新第一厂

荣宗敬创办。初仅购一油厂厂基,装纱锭12,376枚,布机250台。时值欧战,营业极佳。1917年购入恒昌源纱厂。称为申新第二厂,将本公司改称为申新第一厂。1921年在无锡建第三厂,次年在汉口建第四厂,1925年收买上海德大为第五厂,同年租办武进常州纱厂为第六厂,1929年收买上海英商东方纱厂为第七厂,次年在上海建第八厂,1931年常州厂被原主赎回,乃收买上海厚生为第六厂,同年收买上海三新为第九厂。

(35)上海:鸿裕纺织公司——永安第三厂

潮州商人郭子彬、郑培之二人创办。1918年由永安公司收买,改称永安第三厂。(34)

(36)天津:直隶模范纱厂——恒源纺织有限公司

直隶省官办,1918年与恒源帆布厂合并为恒源纺织有限公司。1937年因债务关系由中国、金城、大陆、中南管理。(35)

1917(民国六年):

(37)无锡:广勤纺织有限公司

杨翰西、周学熙二人创办。初集资本100万元。欧战期中获利极厚,1921年增布机50台。至战后萧条即无利,此后在五卅、济南两惨案的排日高潮获得巨利。1931年资本增至150万元。(36)

1918(民国七年):

(38)上海:厚生纱厂——申新第六厂

为薛宝润等所创办。1930年因营业失败停工。至1931年11月售与申新公司改称申新第六厂。(37)

(39)上海:溥益纺织厂——溥益纺织第一第二厂——新裕纺织第一第二厂

周扶九、徐静仁等创办。初集资本700,000两,值欧战获利极厚,于1921年增资本为400万元,并设第二厂。后经营投机亏折甚巨。1930年停工,1931年1月复工。1932年两厂均由四行准备库及中南、金城两银行以债权收买。1934年因亏折停工。1935年由金城、中南两银行增股改组,改称新裕纺织第一、第二厂。1937年2月改由诚孚信托公司管理。(38)

(40)天津:裕元纱厂——公大第六厂(日商)

为王郅隆等所创办,此厂本成立于1917年,时实收资本200万元。1920年3月增160万元,1921年4月增80万元,1922年4月增70万元,1923年增460,350元,结果票面额成为5,560,350元。该厂开车后适值纱业鼎盛时代,五年间(1918—1922)盈利6,047,000余元。其中除滚存折旧、公积少许外,提取股利,分派花红,或转账发给股东股票者达500余万元,1922年时,固定资本已达8,257,271元,而资本仅收足5,100,000元。故当时定期借款及透支达630余万元。因此负担利息过高,影响营业。1923年后即捉襟见肘,年有亏折。1926年由债权团接管,除1929年略有盈余外,余均亏累。1933年商得债权人同意,收回自管,又亏折。至1935年欠日商大仓洋行债日金330余万元,欠金城、盐业、中南三行270余万元。合计中日债务有担保及无担保者共达5,706,000余元。故不得已而停工清理。至1936年乃拍卖与大仓洋行归日商钟纺经营,改称公大第六厂。(39)

(41)天津:华新纱厂——公大第七厂(日商)

周学熙、杨味云、林虎候等创办。初有资本200万元,纱锭25,000枚,1919年赢利达150万元。1936年售与日商公大,改称公大第七厂。(40)

(42)上海:日华纺绩公司

本公司由富士纺绩、日本棉花及伊藤忠商事三家出资,经和田丰治与喜多又藏发起组成。本年收买鸿源纱厂,今改称日华纺绩第一、第二厂。1921年7月增设第三厂,1923年增设第四厂,1924年经管华商华丰纱厂,至1926年收买之,即今之第八厂,1925年又收买宝成一、二两厂,即今之五、六、七厂。(41)

1919(民国八年):

(43)青岛:华新纱厂——青岛华新纱厂

周学熙、王其康等创办。1931年改组称青岛华新纱厂。(42)

(44)济南:鲁丰纱厂——成通纱厂北厂——成大纱厂

潘复、王占元、靳云鹏诸人创办。1936年拖欠民生银行670,000元,山东省府乃派成通纱厂总经理苗杏村接收,作为租办,改名成通北厂。1937年4月苗杏村以850,000元收购,改名成大纱厂。(43)

(45)芜湖:裕中第一纱厂——裕中纺织公司——中一纱厂

芜湖商人创办。1931年12月由沈海涛等租办,改称裕中盈记纺织公司。1935年清算。1937年拍卖,无人投标,后由中一银公司租办,改称中一纱厂。(44)

(46)武陟:城兴纱厂——巨兴廷记

当地布商鲁连城独资创办。邻近孟县小染织厂甚多,为销纱之所。鲁氏业布商,往来津沪,略知纺纱梗概,乃由上海购得旧纺锭4,000枚设厂。自为业主,妻掌庶务,子司工务,招族人为职工,有花则开工,无花即停业。1919—1928年盈利10余万元。后因军队勒捐20万元愤而关闭。旋租与复兴接办,数月即停。1932年9月出租与开封商会会长杜秀升,次年开工。改名巨兴廷记。(45)

1920(民国九年):

(47)天津:恒源纺织有限公司——诚孚信托公司管理恒源纺织厂

1916年章瑞廷、曹建亭等创办恒源帆布有限公司,初仅集资10万元,适值欧战,获利颇丰,为谋自给,乃创设纱厂。1918年河北实业厅将直隶模范纱厂推与恒源合并,资本遂增至400万元,至1920年完工开业。改称恒源纺织有限公司。1922—1926年间年有盈余,1927—1930年间因战事影响颇亏折。1931年后曾积欠中国、中南、金城、盐业四银行债款200万元,无力偿还。1934年停工。1935年7月由四行合并租与诚孚信托公司接管营业。(46)

(48)上海:大丰纺织公司——大丰庆记

陆维镛、曹廉生、俞雪堂、吴麟书诸人创办。开工不久适值战后萧条,亏折甚大。至1923年售与商人徐庆云,加号庆记。(47)

(49)上海:统益纺织公司第一、第二厂

纱业巨子吴麟书创办。第一厂专纺细纱,第二厂专纺粗纱。1927年纱业不振,乃托英商庚兴洋行管理。1935年曾募集优先股一次。(48)

(50)汉口:汉口第一纱厂

李紫云等创办。开工后获利极厚,1923年以纯益金及利息增设南厂与布厂,将旧厂称为北厂。旋因金价升涨,所欠外商机价随涨,损失甚巨。后乃频年亏折。1927年停工。1929年由第一债权人沙逊洋行,第二债权人浙江兴业银行租与安利洋行接办。开工第一年盈20余万元,其后四年均亏。1935年7月又停工。1936年10月由汉口商会主席黄文植另组复兴实业公司承租再行开工。(49)

(51)郑州:豫丰纱厂

穆藕初等创办。后由慎昌洋行租办,1934年3月由中国银行贷款收回自办。(50)

(52)上海:宝成第一、第二厂——喜和第一、第二厂(日商)——日华第五、六、七厂(日商)

刘伯森创办,尚有第三厂在天津。1922年后,形势日趋不利,常赖借债渡日。计先后向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借款530万元,均以一、二两厂为抵押;1925年2月到期未还,即被日商拍卖;买主乃日华纱厂;归日华后即改为喜和第一、第二两厂。1931年后,改称日华第五、第六、第七厂。(51)

(53)宝坻:利生纱厂——新集纱厂——宝记纱厂

开工后曾由华北公司租办。1921年改称新集纱厂,1929年停工,1930年改称宝记纱厂,1932年后停工,或谓已焚毁。(52)

1921(民国十年):

(54)上海:纬通纺织公司——纬通合记

潮州商人陈玉亭创办。1930年陈以投机失败致牵累该厂营业。至1931年1月宣告清算。1931年11月租与郭顺等承办,改称纬通合记。(53)

(55)上海:恒大纱厂——恒大隆记——恒大新记

穆抒斋创办。1928年10月由陈子馨、何允梅、荣宗敬、李升伯等租办,改名恒大隆记。1930年9月由陈等收买,另行改组,改名恒大新记。1933年停工,次年续招新股,扩充开工。(54)

(56)上海:大中华纱厂——永安第二厂

聂云台创办,不及一年即停业。1924年售与永安公司,改名永安第二厂。1930年增设一厂,后改名永安第四厂。(55)

(57)上海:鸿章纺织染厂

1917—1918年间鸿裕纱厂股东及职员创鸿章布厂,置手织机数十台。后由鸿裕纱厂厂主郭、郑二人扩充之,增加织机,另建染厂。1921年增加股本,始设纱厂。(56)

(58)上海:振泰纱厂

徐葆三、王启宇二人创办,各大股东均为洋布业中之富有资产者,如陈星记、万源永等洋布号。此厂历年扩充,营业颇好。又此厂与达丰染织厂同隶一家云。(57)

(59)上海:永豫纱厂——永豫和记——鼎鑫纱厂

棉花商许松春创办。1927年出售与浙江绅士吕公望,加号和记。时值抵制日货,获利极丰,乃大加扩充。卒以扩充太大,无力周转,至于闭歇。计欠浙江实业及中国两银行债款150余万两,已超过该厂实际资产额。1933年曾两次拍卖均无人投标。1934年3月两行与上海阜丰面粉厂合作接管,改为鼎鑫纱厂。(58)

(60)上海:崇信纱厂(中英合资)——(英资?中印合资?)

崇德纱号主人邵声涛创办,邵股占1/3,英商(印商?)庚兴洋行主人皮地太股占1/3,胡筠庵、边瑞馨、聂信等人占股1/3。至1932年已全归皮地太所有。亦有谓邵、胡诸人仍有股份者。(59)

(61)上海:民生纱厂

徐采丞、史量才、王少鲁诸氏所组织。专纺废花,申新、溥益、厚生各纱厂均有股。1931年添织、染、整各部,后又添毛织、染色、整理各部。1934年因金融紧缩,资本短绌停工。1937年4月由徐采丞另组新生实业公司承租开业。(60)

(62)上海:华丰纺织公司——日华第八厂(日商)

聂云台、王儒堂、李国钦等创办。1924年1月归日华接管,1926年被日华收买为日华第八厂。(61)

(63)上海:大康纱厂(日商)

此为日本国内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所投资。本年7月上海厂开工,至10月青岛厂又完工开车。(62)

(64)上海:丰田纱厂(日商)

本厂为日本丰田纺绩会社投资。于本年10月完工开车。1935年4月在青岛添设一厂,称丰田纺织厂青岛工厂。

(65)青岛:富士纱厂(日商)

本厂为日本富士瓦斯纺绩会社投资。

(66)无锡:申新纺织公司第三厂

荣宗敬创办。1919年已组成,纱机受欧战影响迟到,至本年始完工开车。1922年建布厂,1928年后颇有扩充。(63)

(67)无锡:庆丰纺织公司——庆丰漂染整理公司

唐保谦、蔡兼三等创办。1903年添一新厂为第二厂,将旧厂改为第一厂。又另设布厂。1934年扩充漂染印花厂。(64)

(68)无锡:豫康纱厂

为无锡金融家方寿颐,沪商薛醴泉、贝润生,及无锡纱商李砚臣、华孟英、华干臣等人创办。开办以来,屡有扩充。(65)

(69)武进:常州纺织公司——申新第六厂——民丰纱厂

江上达创办。定购机器时,值欧战初了,造本颇巨。迨完工开车,纱市已坏。勉力支持,至1923年停工。1925年由债权人租与申新公司,改名租办常州纱厂申新第六厂。共租办6年之久。1931年9月又由江上达赎回自办,并改组,更名民丰纱厂。(66)

(70)武进:大纶纱厂——大纶久记——大成纺织染公司——大成第一厂

蒋盘发、刘伯清诸人创办。开车未久,纱市败坏,连年亏损甚巨,后经改组亦未能发达。1925年由顾吉生租办,改名大纶久记纺织公司。1930年春由刘国钧收购,改名大成纺织染公司。同年3月合并本邑之广益染织厂,乃将大纶改称为大成第一厂,广益为第二厂。(67)

(71)海门:大生纱厂第三厂

张謇创办。1937年因债务委托中南、金城两行合组之扬子纺织公司经营中。

(72)天津:北洋商业第一纱厂——北洋新记——北洋公记——诚孚信托公司管理北洋商业第一纱厂

黄献忱、范竹斋二人创办。其股份多来自纱号与银行。1930年11月由新记公司租办,加号新记。1934年5月由章瑞廷单独出资租办,改号公记。1936年4月租期届满经股东会决议破产,曾拟售与东洋纺绩会社及大日本纺绩会社,不成。同年五月经债权人中国、交通、金城、大陆四行合组诚孚信托公司接管。(68)

(73)天津、裕大纱厂

王克敏等创办。资本额定为300万元,仅收足134万元,即开始建厂,工程方半,款已用尽,乃向日商东拓公司先后借债180万元。于本年3月完工开车。开工后亏损甚巨,以厂房机器向盐业、懋业等七银行抵借100万元,又借东拓50万元,以资周转,终无起色。1925年归东拓营业,订期20年。1926年10月又让渡与日商伊藤忠洋行及李淮生所组之大福公司营业。1932年10月大福经营期满,东拓无意经营,仍归大福。此厂已无异为日资所办。(69)

(74)长沙:经华纱厂——湖南第一纱厂——湖南第一纺织厂

吴作霖借公款60万元于1912年创办。实际用于建厂购机者仅15万元。汤芗铭督湘时,收为省有。典守迭易,成效毫无。至本年始完工开车。1921年3月至1925年间招商承办名为华实公司。1927年改为公办。更名湖南第一纱厂。1931年更名湖南第一纺织厂。同年扩充纱锭并建布厂。(70)

(75)上海:东华纱厂(日商)——上海东华第一纱厂(日商)——隆茂纱厂——仁德纱厂——苏纶织厂上海分厂

此厂为日本棉花伊藤忠商事两会社与华商合办。1922年添一新厂,为第二厂,旧厂则改称上海东华第一纱织。1929年第一厂出售于华商,改称隆茂纱厂。1932年隆茂经理杨习贤投机失败,隆茂亦被累停业。1933年由光裕公司购进,更名为仁德纱厂。1935年改为苏纶纺织厂上海分厂。(71)

1922(民国十一年):

(76)上海:经纬纱厂——经纬明记——美丰纺织厂

无锡陆培之创办,专纺废棉。初创即因镑价升涨受甚大损失。1928年停闭。次年6月由徐克明所组织之合记公司租办,1931年4月归徐氏收买,加号明记。1933年底停业。1937年4月由蔡声白租办,更名美丰。(72)

(77)崇明:大通纺织公司

杜少如、姚锡舟、鲁经海诸人创办。诸人均沪商。(73)

(78)武进:广新纺织厂

1924、1925两年停工,1929年归并于苏纶纱厂。(74)

(79)天津:宝成纱厂——宝成第三纺织公司——天津纱厂(日商)

刘伯森等创办。1923年秋因机价未能清偿,乃归慎昌洋行经理。1931年9月另组大同公司,向中国、浙江兴业、上海三银行借款偿还慎昌欠款,收回经营。1935年停工。1936年厂主无力清偿债务,由债权人举行拍卖,结果被日商东洋拓殖会社及大阪伊藤忠商事会社合组之天津纺绩公司购去。1937年改称天津纱厂。(75)

(80)唐山:华新纱厂唐山厂——唐山华新纺织公司——唐山华新(中日合资)

周学熙、杨味云、林虎候诸人创办。后改名而厂主未易。1932年后(详细年份不详)有东洋纺系、裕丰投资300万元,名为合办,实已成为日资工厂。(76)

(81)石家庄:大兴纱厂

鄂商徐荣廷创办。徐氏先租办湖北官纱局,适值欧战获利极丰,乃以余利创此厂及武昌裕华纱厂。此厂初有资本300万元,1929年增至450万元。1922—1931年间获利近1,000万元。(77)

(82)武昌:裕华纺织公司

鄂商徐荣廷创办。一说又有上海纱商股份。(78)

(83)武昌:震寰纺织公司——大成第三厂

1933年停工清算。1936年秋由大成租办,改称大成第三厂。(79)

(84)汉口:申新第四厂

荣宗敬创办。1927年遭兵灾;1931年遭水灾;1932年遭火灾;1934年始恢复并扩充。(80)

(85)汲县:华新纱厂卫辉厂——卫辉华新纱厂

周学熙、徐世昌、田中玉、陈光远诸人创办。

(86)上海:公大纱厂(日商)

公大为日本国内钟渊纺绩会社投资。1906年,钟渊来上海创立上海制造绢丝公司,今称上海绢丝第一工厂,是为钟渊染指于中国纺织业之始。1920年上海绢丝开始创建棉纺厂,至本年7月始有一部开车。1925年5月收买英商老公茂纱厂,改造后于12月开工,称为公大第二厂。1923年添青岛一厂,今称公大第五厂,1936年收买天津裕元、华新两厂为第六、第七厂。(81)

(87)上海:同兴纺织公司(日商)

此为日本纺织界谷口房藏等所组织。第一厂于本年1月开始运转,上海第二厂则开工于1924年5月。1935年在青岛又设一厂,称为同兴纺织株式会社青岛工厂。(82)

(88)上海:裕丰纱厂(日商)

此为日本东洋纺绩会社所投资,本年8月开车运转。1932年增建布厂。1937年添设天津纱厂一处。(83)

(89)青岛:隆兴纱厂(日商)

本厂为日清纺绩会社所投资,于本年4月开车。(84)

1923(民国十二年):

(90)上海:永安纺织公司——永安第一纺织公司

侨商永安公司创办。1924年收买大中华,本厂改称第一厂,大中华为第二厂。1928年收买鸿裕为第三厂。1930年增设一厂为第四厂。

(91)沈阳:奉天纺织厂——辽宁纺织厂——奉天纺织厂

本年7月开车。1928年改称辽宁纺织厂,1932年复名奉天。

(92)青岛:宝来纱厂(日商):

本厂为长崎纺绩株式会社所分设。本年11月完工开车。

(93)青岛:钟渊纱厂(日商)

上海制造绢丝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所设,共有五厂,于本年4月完工。

1924(民国十三年):

(94)南通:大生纱厂第八厂——大生第一纺织厂公司副厂

张謇创办。开工后即出租与永丰公司,1927年由大生收回自办,改称副厂。

(95)武进:利民纺织厂——通成纺织公司

杨翼之、黄溯初、池宗墨诸人创办,本年二月开车,秋间即宣告破产拍卖。归通成公司购去,改名通成纺织公司。通成接办后,历年亏折,1930年停工。1932年由池宗墨约同常州祥记花号姚莲之组织久记公司,将通成接收,改组后再行开工。(85)

(96)榆次:晋华纺织公司

徐一清、王世毅等创办。本年正月开工。1934年接收同一股东之祁县益晋织染公司,合成晋华纺织公司。(86)

(97)汉口:泰安纺绩株式会社(日商)

本厂为日本棉花会社所投资。本年9月完工开车。

(98)辽阳:满洲纺绩株式会社(日商)

本厂为满铁及富士瓦斯所投资,本年5月完工开车。

1925(民国十四年):

(99)大连:福新纺纱厂(日商)

本厂一名满洲福纺株式会社,为满铁财阀与富士瓦斯所投资。本年6月完工开车。

1926(民国十五年):

(100)九江:久兴纺织公司——利中纺织公司

初为陶家瑶等人所合有,开办后,连年亏折。1934年由上海银行垫款包办。1935年改称利中纺织公司。(87)

1927(民国十六年):

(101)新绛:大益成纱厂

赵作肃、薛士选、鲁锡爵等创办。1928(民国十七年):

(102)迪化:阜民纱厂

杨增新、马福祥两人创办,资本20万元,仅有纱锭1,200枚,布机30台,为国内纺厂之最小者,但年有赢余。(88)

1929(民国十八年):

(103)上海:协丰纱厂——协丰益记——大同

陈章鸿、张云春、陈校章诸人创办。1930年改组,加号益记。1937年出售,由严庆祥、李震之合购,改名大同。(89)

(104)上海:宝兴纱厂

陈畔莘、王启宇、余荷三等创办。全部机器均为英国旧货。

(105)武进:福大纺织公司

常州广新归并于苏纶后,由棉花商戈莲生发起,在广新原址购内外棉旧机三千余锭建福大纺织公司,1932年遭火灾后迄未恢复开工。1935年将所余机器售与大成。(90)

1930(民国十九年):

(106)上海:勤丰纺织厂

顾近毅创办,专纺废棉。

(107)上海:申新第八厂

属申新系统。

1931(民国二十年):

(108)无锡:丽新纺织漂染整理公司

此厂前身为丽新布厂,系唐骧廷、程敬堂等于1920年所创办。1928年兼营漂染整理,本年购上海创而未开之济生纱厂纱锭乃增纱厂。(91)

(109)新绛:雍裕纺织公司

王骧、史邦庆、吴达中、李芳斋等创办。

(110)沙市:沙市纺织公司

万丰花号股东李玉山及杨冠常等创办。

1932(民国二十一年):

(111)天津:达生制线厂

(112)太原:晋生纺织染工厂

徐一清、王世毅诸人创办。起初专事织布,本年增加纺纱。

(113)沈阳:营口纺织公司

1933(民国二十二年):

(114)上海:上海纺织印染公司

棉布商华丰号主人章荣初创办时在1929年春,起初专事织染整理。机器由和歌山织机会社承造,工作由30名日人监管;染料由三井供给,棉布由东洋棉花及日本棉花两会社供给,实不啻一仇货制造机关。东北事变后,获利极厚。至本年乃添纺部。1935年由债权中汇、中国、上海、金城、大陆、交通诸银行合组汇业银团接收管理。(92)

(115)崇明:富安纺织公司

王月揆、杜少如等创办。

(116)济南:成通纺织公司

苗杏村、苗海南诸人创办。

1934(民国二十三年):

(117)济南:仁丰纺织公司

穆伯仁、崔景三诸人创办。原有资本90万元,1936年中国银行又加入100万元。(93)

1935(民国二十四年):

(118)嘉定(江苏):嘉丰纺织整染公司

(119)西安:大兴纺织公司第二厂——大华织纺公司

(120)上海:纶昌纱厂(英商)

(121)广州:广东纺织厂棉纺织部

1937(民国二十六年):

(122)昆明:云南纺织厂

云南经济委员会与中国银行创办,资本80万元。(94)

中国纱厂沿革表脚注资料简称索引

《一览表》 华商纱厂联合会编:《中国纱厂一览表》;

《月刊》 棉业统制委员会编:《棉业月刊》;

《棉统会》 棉业统制委员会编:《全国棉纺织厂统计资料汇编》;

《季刊》 华商纱厂联合会编:《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

《周刊》 纺织周刊社编:《纺织周刊》;

《时报》 纺织时报社编:《纺织时报》;

《报告》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报告1:1882—1891》;《报告2:1892—1901》;《报告3:1902—1911》;《报告4:1912—1921》;

《苏纺》 葛渊如:《江苏省纺织业状况》(内编);

《津纺》 天津市社会局编:《天津纺织调查报告》;

井 村 井村薰雄著,周培兰译:《中国之纺织业及其出品》;

龚 俊 龚俊著:《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

吴承洛 吴承洛著:《今世中国实业通志》,下卷;

顾鹤年 顾鹤年著:《中国棉工业史略》(载《国际贸易导报》,1卷1期);

西川喜一 西川喜一著:《棉工业上上棉丝棉布》。

————————————————————

(1) 详本书第三章。

(2) 国民党棉业统制委员会编:《全国华商棉纺织厂统计资料汇编》页1,历次《一览表》及《苏纺》页1,等均谓此厂开工于1890年,此处据《报告1》,卷1,页513;其他材料据《苏纺》页39;《月刊》,1,4,页585;《时报》,1318,页5063;《中华日报》,民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九月二十一日。

(3) 纱锭据棉统会调查,布机据《报告1》,卷1,页305;又《张季子九录·专录》,卷7,“张謇订年谱宣统三年五月”条;吴承洛,页116;《月刊》,1,4,页585;龚俊,页137;《一览表》,1924,1928,1931。

(4) 《时报》,782,页663;786,页693;《月刊》,1,4,页584;又本书第三章。

(5) 《报告1》,卷1,页514;《苏纺》,页42;吴承洛,页110。

(6) 龚俊,页51;井村,页4;顾鹤年,页2;《苏纺》,页9;Returns on Trade & Trade Reports,1917,页973;《报告4》,卷2,页65;顾鹤年,页2。

(7) 《报告1》,卷1,页514—515;东亚经济调查局,《支那纺绩业の发达にメの将来》,页2;《季刊》,Ⅷ. 1,页13;西川喜一,页72。

(8) 《支那ノニ于サゐ纺织业》,页17;本厂开工年据《报告1》,卷1,页514,改组及合并事据《季刊》,Ⅷ. 1,页1,13;增设事据《季刊》,Ⅷ. 1,页13及历次《一览表》。

(9) 本厂开工年据《报告1》,卷1,页545。《苏纺》,页67;《月刊》,1,4,页585;《中行月刊》,Ⅶ. 4,页154;《时报》,1322,页5096。

(10) 此厂开工年据《报告1》,卷1,页545;其他各事据棉统会,页2;《月刊》,1,4,页586;《时报》,754,页429;Returns on Trade & Trade Reports,1917,页933;《周刊》,1,5,页140;《时报》,1322,页5096。

(11) 棉统会,页2;井村,页4;《月刊》Ⅰ,4,页586;龚俊,页51;Returns on Trade & Trade Reports,1914,p. 822。

(12) 《报告1》,卷Ⅰ,页515。Srinivas R. Wagel,Finance in China,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Shanghai,1914,页481。龚俊,页145,1937《一览表》谓为1925年出售与日商,此据D. K. Lieu,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页76。

(13) Srinivas R.Wagel,Finance in China,North-China Daily News &Herald,Shanghai,1914,页481;开工年据《报告1》,卷Ⅰ,页515;合并事见D. K. Lieu,op. cit.,页79。

(14) 《报告Ⅰ》,卷Ⅰ,页515;棉统会,页2;吴承洛,页110;王子建:《日本之棉纺织业》,页15;历次《一览表》。

(15) Srinivas R. Wagel,Finance in China,North-China Daily News &Herald,Shanghai 1914,p. 481;龚俊,页140;《时报》,1163,页3833—36;1168,页3876。《苏纺》,页56。

(16) 棉统会,页2;苏纺,页43;顾鹤年,页2,谓为1921年被焚,此处据《一览表》。

(17) 详正文。

(18) 《周刊》,Ⅰ,34,页917;《时报》,1326,页5127;1336,页5208。《苏纺》,页71—2;《月刊》,Ⅰ,4,页587;吴承洛,页115;《时报》,727,页213;1326,页5127;1336,页5208。

(19) 详本书第三章。又棉统会,页2。

(20) 《苏纺》,页4;《苏纺》,页75;《一览表》;《月刊》,Ⅰ,4,页590。

(21) 《苏纺》,页4,《苏纺》,页76;《月刊》,Ⅰ,4,页590。

(22) 棉统会,页2;《月刊》,Ⅰ,4,页590;《中行月刊》,Ⅶ,4,页154—5;《苏纺》,页68。《时报》,1354,页5363。

(23) 8次至10次《一览表》谓成立于本年1月;《月刊》,Ⅰ,4,页591。井村,页4;顾鹤年,页3均同;另6次及7次《一览表》谓为1907年7月;11次至16次《一览表》谓为1905年1月。棉统会,页2。《报告4》,卷Ⅱ,页107。

(24) 《苏纺》,页9,页44;《时报》,1351,页5340。

(25) 《苏纺》,页9,页45;《月刊》,Ⅰ,4,页594;《时报》,867,页1350。

(26)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大生纱厂股东会提议书”;佚名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历史》。《苏纺》,页73;《月刊》,Ⅰ,4,页58。《时报》,1232,页4367;1263,页4623;1267,页4656;1272,页4695;1273,页4704;1277,页4736;1352,页5351。

(27) 棉统会,页2;《苏纺》,页46;《月刊》,Ⅰ,4,页591;《时报》,1360,页5412。

(28) 棉统会,页3;《苏纺》,页78;《月刊》,Ⅰ,4,页591。

(29) 一说1906年开工见《月刊》,Ⅰ,4;页589。棉统会,页3。《月刊》,Ⅰ,4,页589;《周刊》,Ⅳ,23,页599。

(30) 棉统会,页2。吴承洛,页112;《苏纺》,页58。

(31) 西川喜一,页74;《季刊》,Ⅷ,1,页21—25;历次《一览表》;《时报》,893,页1556。《支那に于るリ织纺业》,页17。

(32) 吴承洛,页113。

(33) 《月刊》,Ⅰ,4,页593。

(34) 《月刊》,Ⅰ,4,页594。

(35) 龚俊,页139。

(36) 《月刊》,Ⅰ,4,页593;《中行月刊》,Ⅶ,4,页155。

(37) 《月刊》,Ⅰ,4,页596;《时报》,842,页1142。

(38) 《苏纺》,页50;《月刊》,Ⅰ,4,页595;《时报》,861,页1361;863,页1316;1159,页3803。

(39) 《津纺》,页5;《时报》,1170,页3881;1252,页4538;1291,页4848;《周刊》,Ⅴ. 22—23,页561。

(40) 《月刊》,Ⅰ,4,页595;《报告4》,卷Ⅰ,页156—157;《时报》,1301,页4928;1308,页4983;《中行月刊》,13卷3期,页94。

(41) 《季刊》,Ⅷ. 1,页2—3;王子建:《日本之棉纺织业》,页15;历次《一览表》。

(42) 《月刊》,Ⅰ,4,页599;《时报》,875,页417;或谓1920年开,《报告4》,卷Ⅱ,页222。

(43) 《月刊》,Ⅰ.4,页594;《时报》,1265,页4639;1267,页4656;1301,页4928;1375,页5534;1379,页5564。

(44) 《报告4》,卷Ⅱ,页351;《月刊》,Ⅰ.4,页595;1937年《一览表》。

(45) 《月刊》,Ⅰ.4,页597。

(46) 《津纺》,页5;《月刊》,Ⅰ.4,页599;《报告4》,卷1,页156;《时报》,1222,页4288;1229,页4343;《周刊》,Ⅴ.22—23,页563。

(47) 《月刊》,Ⅰ.4,页596;《时报》,1206,页4170。

(48) 同上。

(49) 《月刊》,Ⅰ.4,页598;《时报》,754,页429;755,页437;1001,页2461;1196,页4090;1311,页5007;1322,页5096;《中央日报》,6,14,1935。

(50) 《月刊》,Ⅰ.7,页1110;《周刊》,Ⅳ.12,页334。

(51) 吴承洛,页112。

(52) 历次《一览表》;《月刊》,Ⅰ.4,页1125。

(53) 《月刊》,Ⅰ.7,页1113;《时报》,768,页551;833,页1070;853,页1232;861,页1301;《周刊》,Ⅰ.1,页27;Ⅰ.28,页744。

(54) 《月刊》,Ⅰ.7,页1108;《时报》,707,页53;727,页213;《周刊》,Ⅳ.9,页262。

(55) 《季刊》,Ⅲ.2,《月刊》,Ⅰ.7,页1113。

(56) 《月刊》,Ⅰ.7,页1114。

(57) 《月刊》,Ⅰ.7,页1113。

(58) 《月刊》,Ⅰ.7,页1115;《时报》,982,页2310;1023,页2644;1032,页2716;1034,页2733;《周刊》,Ⅳ.7,页216。

(59) 《月刊》,Ⅰ.7,页1107;《时报》,939,页1925。

(60) 《月刊》,Ⅰ.7,页1116;《时报》,1180,页3962;1372,页5508。

(61) 《季刊》,Ⅲ.1,或谓1925年由日商接管,见《银行周报》,438,页14。

(62) 1937年《一览表》。

(63) 《月刊》,Ⅰ.4,页597。

(64) 《月刊》,Ⅰ.7,页1116;《时报》,914,页1727;《中行月刊》,Ⅶ.4,页155—156。

(65) 《月刊》,Ⅰ.7,页1116;《中行月刊》,Ⅶ.4,页155。

(66) 《月刊》,Ⅰ.7,页1109;《时报》,815,页926;875,页1417;752,页413;764,页521。

(67) 《月刊》,Ⅰ.4,页597。

(68) 《津纺》,页6;《月刊》,Ⅰ.7,页1116;《时报》,1276,页4728;1278,页4744,1284,页4792;1287,页4816;《新闻报》,6,9,1936。

(69) 《津纺》,页7;《月刊》,Ⅰ,页1112。

(70) 或谓本厂为1920年开工。《月刊》,Ⅰ.4,页592;《时报》,939,页1926。

(71) 《季刊》,Ⅷ.1,页29;《月刊》,Ⅰ.7,页1120。

(72) 《月刊》,Ⅰ.7,页1108;《时报》,1352,页5351;《纺织世界》,Ⅰ.13。

(73) 《月刊》,Ⅰ.7,页1109,本所调查。

(74) 龚俊,页265;《一览表》。

(75) 《月刊》,Ⅰ.7,页1112;《时报》,847,页1185;1302,页4936;1360,页5412。

(76) 樋口弘:《日本对支投资の研究》,页169,509。

(77) 《月刊》,Ⅰ.7,页118;《中行月刊》,Ⅷ.4,页135。

(78) 《季刊》,Ⅴ.1,页43。

(79) 《月刊》,Ⅰ.7,页1118;《时报》,1001,页2461;1222,页4288;1308,页4983。

(80) 《月刊》,Ⅰ.7,页1117;《时报》,974,页2244。

(81) 《季刊》,Ⅷ.1,页7—9;《一览表》。

(82) 《季刊》,Ⅷ.1,页11;《一览表》。

(83) 《季刊》,Ⅷ.1,页17;《时报》,919,页1764。

(84) 1937年《一览表》。

(85) 《月刊》,Ⅰ.7,页1118;《周刊》,Ⅳ.12,页334。

(86) 《月刊》,Ⅰ.7,页1111;《周刊》,Ⅳ.35,页814。

(87) 《月刊》,Ⅰ.7,页1110;《时报》,1233,页4375。

(88) 本厂开工年不详,此据《月刊》,Ⅰ.7,页1120谓为1928年创办者。

(89) 一说1930年开工,误。此据9次《一览表》,《上海机制工业》,页145。《月刊》,Ⅰ.7,页1121;《时报》,800,页808;1352;页5351。

(90) 龚俊,页265;《月刊》,Ⅰ.7,页1125;《时报》,866,页1342;1178,页3939。

(91) 《月刊》,Ⅰ.7,页1124;《时报》,845,页1167;《中行月刊》,Ⅶ.4,页156。

(92) 《月刊》,Ⅰ.7,页1125;《时报》,735,页277;1230,页4355。

(93) 《月刊》,Ⅰ.7,页1125;《时报》,1379,页5564。

(94) 《时报》,1357,页5389;1358,页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