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古本三十二篇,汉刘歆校定为一十八篇。其《上山海经奏》曰: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歆)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
然《汉书•艺文志》则云《山海经》十三篇,在形法家,不言有十八篇。今:班固作《艺文志》本刘歆《七略》,《七略》为歆所定,同为一人之言,不应自相牴牾。疑二说必有一误。考郭璞注本目录云:
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进在外。
“进在外”,据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所载明刊本《山海经》十八卷之提要,则作“逸在外”。“逸在外”者,盖以《海内经》及《大荒经》乃刘歆所删除之逸篇也。歆与其父向校书惯例,所校定书皆除其重复,如校定《管子》,上书曰:“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由此例之,则“逸在外”之《海内经》及《大荒经》,或即古本三十二篇之一部分也。依郭注语意,大约刘歆定本为十三篇,彼注《山海经》时乃将《海内经》及《大荒经》加入,而特为说明此皆“逸在外”者。表云十八篇,八字疑乃三字之讹(或后人以郭注本为十八篇而妄改)。今本《山海经》目录如下:
南山经第一
西山经第二
北山经第三
东山经第四
中山经第五
(上五藏山经五篇)
海外南经第六
海外西经第七
海外北经第八
海外东经第九
海内南经第十
海内西经第十一
海内北经第十二
海内东经第十三
(上海外海内经八篇)
大荒东经第十四
大荒南经第十五
大荒西经第十六
大荒北经第十七
海内经第十八
(上大荒经海内经五篇)
《海内东经》第十三篇有刘歆校字样,云: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可证歆定本至此止,共十三篇。《大荒经》内容与《海外四经》,《海内经》内容与《海内四经》,多消息相通之处,知为一种传说或图画的两种记述。故为歆所删除,而“逸在外”也。
此书,司马迁已见之。《史记•大宛列传》末,太史公曰: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就“故言山川”一语观之,盖迁视此书为一种记录山川之书。其后,班固依《七略》作《艺文志》,列此书于形法家之首(《志》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水,帝赐景以《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于是此书便成为一地理书矣。《汉志》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崇文总目》,皆因依旧说。至明代,胡应麟始疑此书非地理书,云:
偶读《左传》,王孙满之对楚子曰:“昔夏……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不觉洒然击节曰:此《山海经》所由作乎?盖是书也,其用意一根于怪。所载人物灵祇非一,而其形则若魑魅魍魉之属也……周末……能文之士……纵横附会,勒成此书,以传于图象百物之说……也。(见《少室山房笔丛》)
其言虽未允当,然以《山海经》为语怪之书,较以前学者对此书之认识确胜一筹。及至清代修《四库全书》,遂列此书于子部小说家类,盖受胡说之影响。实则视此书为地理类书,固非全是,然以为小说家言,亦大不可。至近人,始知此书所有怪物故事乃古昔之神话,然对此书之实质上为何物,仍未能确言之也。
又此书之作者为谁?作于何时?古亦有多说。刘歆奏上此书,谓: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邱陵,巢于树木。……
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佐之,以周四方……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东汉王充从之,《别通篇》曰:
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论衡》)
此外,赵晔作《吴越春秋》,郭璞作《山海经序》,颜之推作《颜氏家训》,皆因依歆说。于是此书遂被认为禹益所作,“出于唐虞之际”矣。至南宋尤袤,始明其非禹伯翳所作,但以为先秦古书无疑。而王应麟作《山海经》考证,亦谓:“要为有本于古,秦汉增益之书。”朱熹在《楚辞辨证》则云:“以文意考之,疑此书本缘《天问》而作。”明胡应麟更为详细之解说:
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余尝疑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侈大博极之,杂传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圃之寓言,以成此书。(见《少室山房笔丛》)
于是旧说遂不复为人所信,然新说则议论纷纷,虽有可喜之言,亦多附会之见。故此问题至今仍未得一合理之解答也。
一九二八年春,吾友陆侃如教授寄书论《山海经》之著作时代(书载《新月》第一卷第五号),主张宜将此书分为三部,分别考论。据彼之研究,一为《山经》(即《五藏山经》),乃战国楚人所作;二为《海内外经》(即海内外南西北东经),乃西汉时人(《淮南》以后,刘歆以前)所作;三为《大荒经》及《海内经》,乃东汉魏晋时人(刘歆以后,郭璞以前)所作。其理由大略如下:一、《大荒经》及《海内经》乃解释《海内外经》者,中多汉代地名,篇末无“刘歆校”字样,而郭注云:“进在外”。且《汉志》仅记十三篇,分明此五篇是在刘、班以后。二、《海外经》袭《淮南•形训》而加详,至述昆仑西王母又较《山经》增多枝叶,显然由《山经》、《淮南》演绎而出。《海内经》(即海内四经)——尤其《海内东经》——多汉代地名(即毕沅所谓《水经》之一部分),且篇末曾署歆名,可证为彼所添入者。三、《山经》最真,乃战国时作,因为经中言铁最多,而石雅说铁之盛行在东周;经中言郡县,而郡县之制最早是秦孝公,战国时齐楚魏赵灭他国后常以其地为郡县。又经中与《楚辞》、《庄子》相通者极夥,故假定为楚人之作品。陆先生分《山海经》为三部分,甚是。然其考论之若干点,则颇可议。一、《山经》所记确多与《楚辞》、《庄子》相通者,然不可以此而假定其书即为楚人所作。何则?《庄子》所记怪物故事,无人能证其独为楚人之传说。而《楚辞》——尤其《天问》——所言,虽有一小部分属地方传说(一方独有之传说),如《湘君》、《湘夫人》之类,然其大部分皆为传自邃古之旧闻。夫楚地与中原早有交通,神话与传说之交流已久。且屈原宋玉之徒皆博闻强记之士,安能将其闻见囿于一楚地耶?例如河神。楚以河非楚望,不列祭典,至春秋时尚守此传统之礼俗。然河神及其故事,楚人固早已闻之。春秋初,楚子玉梦河神索其琼弁玉缨,子玉不致,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可证也。至战国时,楚人已祭河伯矣,故有《河伯》祭曲之作。此曲今存《楚辞》之《九歌》中。王逸云: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见《楚辞章句》第二)
今传《河伯》乃屈原本据民间之神曲而加润色者。由此可证中原之神话于屈原时代已深入楚地。河伯故事乃古中原(河水流域)独有之神话,当东周之世已流入南方,则楚人之独有神话安能不传至北地?屈原所作之最要者为《离骚》,但《离骚》中所见之故事多为北方普遍之传说。《山海经》之中的传说亦然。以此观之,谓屈宋词中之故事皆为楚地独有之旧闻,可乎?由此而谓《山海经》(因与《楚辞》消息相通)为楚人之所作,可乎?二、如谓《海外四经》系袭《淮南•形训》而加详,不如谓《形训》乃采《海外四经》而加略,更觉自然。何则?《淮南》本为杂集群书而成之作,如《形训》,除节录《海外经》外,还博采他书。而所采录之书中颇有阴阳神仙家之著作。如《海外四经》系袭《淮南》,则此种阴阳神仙家之言谈必被采入(《淮南》以后之记怪之书便如此)。然今传《海外经》则不如此,毫无此种言谈杂入其间,其所记怪物甚朴野,最近初民之思想信仰(玄珠之《中国神话》中已提及此点)。可知其书之写定当在阴阳神仙家之说尚未十分盛行以前。而《海内四经》中亦无阴阳神仙家之说,其写定时代亦不能太晚于《海外经》。篇末署歆名,乃校定后之附记,因全书共十三篇至《海内东经》而止也。三、《大荒经》及《海内经》决非解释《海内外经》者。此为歆删除之残篇,在校定本前,盖亦为《山海经》之一部分。大约刘歆校书时,《山海经》有数种本子,如上举之《管子》焉。歆乃比较众本,除其重复,举其异文,故校定本中屡见“一曰”云云。因《大荒经》及《海内经》乃与《海内外经》同时存在之异本,故中多消息相通。“逸在外”云云,犹《诗》《书》之不见孔子定本《诗》《书》中而称为“逸”也。
余意欲考此书,当从其内容上加以研究。据余研究,《山海经》盖为巫书,乃古代巫觋之宝典也。何以知之?有以下四事可以为证。一为医药;二为巫术;三为祭典;四为神话。请略言之。
一为医药。《论语》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毉。”毉字从巫,从殹。《广雅》云:“毉,巫也。”《世本》记:“巫彭作毉。”(《山海经》注引)《山海经》记:“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注言“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大荒西经》)。又记:“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注言“采药往来也”(《海外西经》)。又记:“龙鱼……状如鲤,一曰鰕(《尔雅》云:‘鲵大者谓之鰕’),有神巫(今本作巫即圣,此从《后汉书•张衡传》注引),乘此以行九野。”(同上)“行九野”盖亦采药也。郭注“群巫”,谓“皆神毉”。传说彼等乘龙鱼,游行大泽,深入名山,探采百药。余意《山海经》(尤其是《山经》)之作,盖与此传说有关系。考今传之《山经》,记其九野之事物,是以山川为之纲纪。然其目的不在山川之叙述,及所治之病症,而在记录其间之所有怪物(神怪及自然物)。而所谓怪物之一部又皆为医用之药物。书中所载之药物如下[2]:
疥 竹山有草名日黄,浴之已疥。(《西山经》)
即翼之泽中多赤,食之不疥。(《南山经》)
石脆之山,其草如韭,食之已疥。(《西山经》)
泿水中有虎蛟,可以已痔。(《南山经》)
天帝之山有鸟状如鹑,食之已痔。(《西山经》)
劳水多飞鱼,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中山经》)
腊(体皴) 钱来之山有兽,状如羊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郝懿行云:“今人以羊脂疗皴有验”。)(《西山经》)
(皮皴) 濩水中有鸟,状如山鸡,可以已。(《西山经》)
心痛 小华之山,其草有萆荔,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西山经》)
高前之山上有水,饮之者不心痛。(《中山经》)
聋 符禺之山有木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西山经》)
少水中多彫棠,食之已聋。(《中山经》)
瘿(颈瘤) 天帝之山有草,状如葵,名曰杜衡,食之已瘿。(《西山经》)
甘枣之山有兽名曰,食之已瘿(《中山经》)。
涂水有鸟状如鸱而人足,食之已瘿。(《西山经》)
肿 泿水中有虎蛟,食者不肿。(《南山经》)
狂水中多三足鱉,可以已肿。(《中山经》)。
柢山有鱼,状如牛,陵居,其名曰鮭,食之无肿疾。(《南山经》)
丰山上,其木多羊桃,可以为皮张(注云:“治皮肿起”。《本草》云:“羊桃煮汁洗风痒及诸创肿,极效”)。(《中山经》)
腹痛 梁渠之山兽其名曰嚣,食之已腹痛。(《北山经》)
大之山有草名曰,可以为(治)腹病。(《中山经》)
眯 涴水多冉遗之鱼,食之使人不眯。(《西山经》)
脱扈之山有草名曰植楮,食之不眯。(《中山经》)
昆吾之山有兽状如彘,名曰蚳,食之不眯。(《中山经》)
瘅 崦嵫之山上多丹木,其实大如瓜,食之已瘅。(《西山经》)
嚣水中多鳛鳛之鱼,食之不瘅。(《北山经》)
风(风痺) 蔓联之山有鸟名曰鵁,食之已风。(《北山经》)
依轱之山有兽状如犬,名曰獜,食者不风。(《中山经》)
鼓镫之山有草名曰荣草,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中山经》)
瞢(盲) 甘枣之山,有草名曰箨,可以已瞢。(《中山经》)
痤(癰) 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中山经》)
带山有鸟名曰,食之不疽。(《北山经》)
合水多鰧鱼,食者不癰,可以为瘘。(《中山经》)
太山有草,名曰梨,可以已疽。(《中山经》)
疟 北号之山有木状如杨,其实如枣,食之不疟。(《东山经》)
阳华之山,其草状如棣,其实如瓜,食之已疟。(《中山经》)
癙(鼠疡) 脱扈之山有草状如葵,可以已癙。(《中山经》)
(痴病) 单张之山有鸟名曰白,食之已。(《北山经》)
决水中多人鱼,状如,食之无痴疾。(《北山经》)
白癣 渠猪之水中多豪鱼,可以已白癣。(《中山经》)
橐水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食之已白癣。(《中山经》)
呕 留水中有父之鱼,状如鲋,食之已呕。(《北山经》)
疣 滑水中多滑鱼,状如鲜,食之已疣。(《北山经》)
泽之水中多鱼,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北山经》)
马成之山有鸟状如乌,名曰鹛,可以已寓(王引之曰:寓当是,疣病也)。(《北山经》)
嗌(咽)痛 单张之山有鸟,状如雉,名曰白,食之可以已嗌痛。(《北山经》)
(大腹) 丹熏之山有兽状鼠,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郝云:“即《尔雅》鼯鼠”。《本草经》云:“鼺鼠主墮胎,令产易”,陶注:“鼺即鼯鼠,飞生鸟也”)。(《北山经》)
暍(中热) 北嚣之山有鸟,状如乌,名曰鹃,食之已暍。(《北山经》)
小侯之山有鸟,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食之不(《玉篇》云:“,目冥也”)。(《北山经》)
眴目 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说文》:“旬或作眴,目摇也”)。(《西山经》)
泚水中多茈鱼,状如鲋,一首而十身,食之不(《广韵》云:“同屁,气下洩也”)。(《东山经》)
胕 竹山有草,名曰黄,浴之已胕。(《西山经》)
蛊 青丘之山有兽,状如狐而九尾,食者不蛊。(《南山经》)
休水中多鱼,食者无蛊疾。(《中山经》)
浮戏之山有木,名曰亢木,食之不蛊。(《中山经》)
狂水中多三足鱉,岐尾,食之无蛊疾。(《中山经》)
疠 英山有鸟,状如鹑,名曰肥遗,食之已疠。(《西山经》)
条菅之水中多器酸,食之已疠。(《北山经》)
澧水中多珠鱉鱼,食之无疠。(《东山经》)
此外又有:
水之箴鱼,状如儵,食之无疫疾。(《东山经》)
中曲山之木,状如裳,实大如木瓜,食之多力。(《西山经》)
观水之文鳐鱼,状如鲤而有鸟翼,食之已狂。(同上)
阳山之兽曰领胡,状如牛,食之已狂。(《北山经》)
彭水之儵鱼,状如鸡而三尾,六足,四首,食之可以已忧。(《北山经》)
招摇山之草曰祝余,状如韭,食之不饥。(《南山经》)
峚山之丹木,赤实,食之不饥。(《西山经》)
仑者山之木,状如榖,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南山经》)
马成山之鸟曰,状如乌,食之不饥。(《北山经》)
不周山之嘉果,其实如桃,食之不劳。(《西山经》)
昆俞丘之草,状如葵,食之已劳。(《西山经》)
招摇山之,其状如禺而人走,食之善走。(《南山经》)
来需水之鱼,状如鲋,食之不睡。(《中山经》)
基山之,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南山经》)
亶爰山之兽曰类,状如貍,食之不妒。(《南山经》)
轩辕山之黄鸟,状如枭而白首,食之不妒。(《北山经》)
嶓冢山之草曰蓉,叶如蕙,食之使人无子。(《西山经》)
崇吾山之木,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西山经》)
畛水之鸟曰,状如凫,食之宜子。(《中山经》)
畛水有荀草,状如而方茎,服之美人色。(《中山经》)
昆仑丘之沙棠,状如裳,实味如李,食之使人不溺。(《西山经》)
敦水之鱼,食之杀人(《御览》九三九引《魏武四时食制》云:“鱼不可食”)。(《北山经》)
历虢水之师鱼,食之杀人(郭注:“或作鲵”。《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构汁,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北山经》)
皋涂山之白石曰礜(《说文》:“礜,毒石也”),可以毒鼠(《本草纲目》云:“礜石……有毒……不炼服……杀人及百兽。”《淮南·说林训》云:“人食礜石而死”。)(《西山经》)
山之芒草,可以毒鱼(《中山经》)(又同书言茇,葶,莽草,均可杀鱼)。
《海经》亦有“不死之药”之记:
昆仑之虚……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海内西经》)
注谓:“为距却死气,求更生。”古传医药为神巫所发明,而《山经》又详记药物(言其形状,辨其臭味),且及治法。则此书与巫觋之关系甚明显,不待解说而可知矣。
二为巫术。巫觋为初民社会之智者,初民之生活中无一事不受其支配。彼辈自谓(且自信)能通神秘之奥,能动用巫术。同时初民亦相信彼辈确有此种可怖可畏的能力,能使人生病,并能为人疗病;能降祸祟,并能驱邪逐怪。巫觋之行使法术,或用符咒,或用法物。此种法物大多以“物”——如鸟兽之皮骨羽毛以及草木玉石等等——为之。彼辈相信此种“物”(怪物)是具有神秘力,可以魇祟人,亦可以驱邪逐怪。由此而初民便深信,如佩服此种具有神秘力之“物”,便能发生某种特别之作用,可以御不祥。此种以物御物之方术,大多从“同类相克”之原则而推得者。(如下文之“沙棠木轻,可以御水”,其佳证也。)《山经》中多载此种怪物(《海经》中亦非绝对无有,如《海内南经》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试集录如下:
之状如蓍,服之不夭(注:“言尽寿也”)。(《中山经》)
青耕之状如鹊,可以御疫。(《中山经》)
姑山之草(帝女所化),服之媚于人(注谓:“为人所爱也”)。(《中山经》)
钟山之玉,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西山经》)
灌水中有流赭(赤土),以涂牛马无病(注谓:“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恶”。郝云:“案《本草经》云,代赭石主鬼疰蛊毒,杀精物恶鬼邪气,然则赭辟邪恶,不独施之牛马矣”)。(《西山经》)
谿边之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史记•封禅书》记:“秦德公磔狗邑白门,以御蛊菑”,与此同意)。(《西山经》)
休与山之石名曰帝台之棋,状如鹑卵(祷祀百神用此石),服之不蛊(《博物志》作“如鸡卵”,《本草经》云:“石胆主诸邪毒”,《别录》云:“一名棊石”,苏恭注云:“有块如鸡卵者为真”)。(《中山经》)
耳鼠,以其尾飞,可以御百毒。(《北山经》)
迷谷之状如谷,其华四照(言有光焰),佩之不迷。(《南山经》)
丽水中有育沛,佩之无瘕疾(注谓“瘕,虫病也”。《列仙传》云:“河间王病瘕……下蛇十余头”)。(《南山经》)
鹿蜀之状如马,佩之宜子孙(注谓:“佩谓带其皮毛”)。(同上)
旋龟之状如龟而鸟首虺尾,佩之不袭,可以为底。(同上)
之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其背,佩之不畏(注谓:“不知恐畏”。《本草经》云:“羖羊角主辟恶鬼虎狼,止惊悸”)。(同上)
灌灌之状如鸠,佩之不惑。又有蒙木,服之不惑。(同上)
薰草,臭如蘼芜,佩之已疠。(《西山经》)
橐之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服之不畏雷(注谓:“蓍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西山经》)
飞鱼之状如豚,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中山经》)
灌之状如貍,一目而三尾,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同上)
之状如乌,三首六尾,服之使人不厌(注谓:“不厌梦也”。厌,俗作厌鬼。《玉篇》云:“厌,眠内不详也”。楚人谓厌为昧,今《逸周书•王会篇》作“佩之令人不昧”。又《春秋繁露•郊语篇》云:“鸱羽去眯”)。又可以御凶。(《西山经》)
之状如鹊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西山经》;又同书言,丹木,《中山经》言窃脂,皆可以御火。)
带山之兽曰疏,可以辟火。(《北山经》)
鳛鳛之鱼,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北山经》)
沙棠(注谓:“沙棠为木,不可得沈”)可以御水。(《西山经》)
天狗之状如貍,可以御凶。(《西山经》)
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可以御凶。(同上;又《中山经》言帝屋木,可以御凶。)
有鸟名寓之,状如鼠,而鸟翼,可以御兵。(《北山经》)
牛伤之状如榆而苍伤(言有刺,刺人),服之不厥(逆气病),可以御兵。(《中山经》)
半石山之嘉荣,服之者不霆(注谓:“不畏雷霆霹雳也”。嘉荣即嘉草,《周礼•秋官》:“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亦即襄草,《本草纲目》云:“蘘草……主邪气辟不祥”)。(《中山经》)
泰室山之栯木,服者不妒。又有草,服之不昧。(《中山经》)
少室山之帝休,叶状如杨,服者不怒。(《中山经》)
敏山之葪柏,服者不寒(注谓“令人耐寒”)。(《中山经》)
历儿山之枥木,服之不忘。(《中山经》)
牛首山之鬼草,服之不忧(《图赞》曰:“服之不忧,乐天傲世”)。(《中山经》)
苦山之黄棘,服之不字(注谓“字,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中山经》)
苦山之草曰无条,服之不瘿。(《中山经》)
堵山之木曰天,方茎而葵状,服者不(注谓:“食不噎也”)。(同上)
凡此诸物,皆具有某种之性能,故“佩之”,“服之”[3](《淮南•说山训》:“君子服之”,注云:“服,佩也”),可以克服同类性能之“不祥”也。
三为祭礼。人类所行各种祭礼,乃欲和解神灵之忿怒或引起其欢心。在最初,主持此种祭礼者实为巫觋。《国语•楚语》记: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居)位(祭位)次主(次其尊卑先后),而为之牲(牲之毛色小大)器时服(四时服色所宜)。
故巫觋实为制作祭礼的圣人。而《山经》则历记神灵之形状及祠祭之法式,今存之古籍无有较彼更周详者。古人相信“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抱朴子•登涉篇》),祭礼不同。此经共分五部,各载一方之山神。文烦不能全引,茲选集其祭法之可为例证者如下:
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华山冢也(孙诒让云:“冢,言特高于众山”)。其祠之礼:太牢(牛羊豕为太牢)。山神也(孙云:“此经说山祠秩,皆神大于冢,冢大于众山”;神是神山之谓),祠之用烛(郭注“或作炀”。烛或当为畅,即鬯之借字)。斋百日以百牺(牲纯毛色者),瘗用百瑜(美玉),汤其酒百樽(温酒令热),婴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牷谓牲体全具也)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末灰,白蓆采等纯之(《西山经》)。
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其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卄神。其祠之,皆用一藻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北山经》)
自樕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以血涂祭)用鱼。(《东山经》)
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副,谓破羊骨磔之以祭),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中山经》)
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神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中山经》)
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古神字)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蘖釀,干儛,置鼓,婴用一璧。
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中山经》)
山,帝也(帝冢);其祠,羞酒,太牢具;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同上)
所载祠礼,与《诗》、《礼》、《左传》多消息相通。此经所言,当为古代祠礼之正法。此种祭法当为古巫所制作,故详载于彼辈所传之经典中。
四为神话。神话乃叙述神怪之故事。古之巫觋最熟知神话。神话不是宗教,然和仪式同为宗教之工具或辅助品。神话同时又供给巫术种种有力之实据,可用为巫术真理之保证。故《山经》中所载之神话,其目的大多不在叙述此等故事,而在证明某种宗教意念或巫术,藉以加强人民之信仰。例如下文所记:
峚上……丹水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享;是生玄玉。……黄帝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以为玉种)。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享;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西山经》)
姑之山,帝(上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中山经》)
玉的故事是欲证明以下两事:(1)玉之何以有此种“御不祥”的功用;(2)祠神灵何以须用玉。因为此种玉是上帝所种,所以能“御不祥”所以“鬼神是食享”。草的故事是欲解说此草之何以“服之媚于人”,因为彼乃帝女之所化。又如记:
章莪之山有鸟,其状如鹤,一足,名曰毕方,见则其邑有譌(妖)火。(《西山经》)
狱法之山在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名曰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北山经》)。
空桑之山……有兽正与,其状如牛而虎文,其名曰軨軨……见则天下大水。(《东山经》)
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于钟山之东曰崖。钦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啄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见则其邑大旱。(《西山经》)
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西山经》)
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郝云:“盖岁将丰稔,茲兽先出以鸣瑞。……凡经中诸物,或出而兆妖祥……非所常有”)。(《东山经》)
熊山有穴焉,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中山经》)
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耕父,旱鬼也)。(《中山经》)
太山之蜚,其状如牛,一目而蛇尾,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东山经》)
中谷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南山经》)
太华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郭注:“汤时,此蛇见于阳山下。故古传汤有七年之旱”)。(《西山经》)
此外,又如:(《东山经》),(同上),鸣蛇(《中山经》),鱄(《南山经》),亦“见则大旱”;軨軨(《东山经》),合窳(同上),化蛇(《中山经》),亦“见则大水”;闻,(《中山经》)亦“见则大风”;鸾鸡(《西山经》),狡(《中山经》),亦“见则大穰”;挈钩(《东山经》),跂踵(《中山经》),亦“见则大疫”;犱狳(《东山经》),雍和(《中山经》),亦见则“螽蝗为败”。凡此皆说明各种怪物与各种妖祥之关系。此种怪物之出现,行动,皆为某种妖祥欲来之先兆。如欲先事预防,必须穰祭之乃可免。故《国语•鲁语》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即此意也。又《左传》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昭公元年》),盖以山川之神有克治水旱疠疫之能力,故禜祭之。《中山经》所谓“祭岳,则天下安宁”,即此意也。
由上观之,则《山经》与巫觋之关系甚明显,谓之为巫书,为巫觋之宝典,极可能也。《海经》亦然。《海经》(包括两种本子而言)乃叙述海内外所有异物(神怪以及异方之民)之书,此种异物实非常人所能明其故,惟聪智之圣人如巫觋者始能知之。故《海经》首云: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海外南经》)
《海内四经》及《海内经》乃记录海内之异物,所载与《山经》有不同者,有略同者。《海外经》及《大荒经》,则记录海外之异物。其不同于《山经》(《山经》所记四方之山川均至四海止)乃当然;其略同者,则由传说之衍变使然。《海经》亦偶言及药物[4],言及巫术,如前所引。关于祭礼方面,曾屡载所谓“帝台”。如云: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言积土以为台)……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海外北经》)
“帝台”者,用以祠天帝之坛场也。《海经》多记神话,且述及神灵之形状与其功烈。此在古代,惟巫觋能熟知之。不但此也,此经对于神灵之族世(兼及四方之民之与神灵的族属关系),记录最多。如云: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长咽也)、谨耳、人面、豕啄、麟身、渠股(跰脚也)、豚止(足),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颛顼生头,头生苗民。(同上)
由此可知此书之作,除与《山经》具有同一之目的外,尚有一更重要之目的,即编定神谱是也。而神与神,神与人之关系,在古代,惟巫觋知之最详尽。故神谱之编非巫觋不能为之,且此亦彼辈视为当然之责任者也。
《山海经》为巫觋之经典。然此书实非一人所作,亦非同一时期之作。最初,《山经》与《海经》盖各独立而自成简篇,后始合而为一,因其相互间有密接之关系也。《山经》成书之时期恐较《海经》为早,至晚亦当在战国初期。考《史记•封禅书》记: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祷祠。其牲(即《山经》之所谓毛)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蜀之汶山。水曰河……沔……湫渊……江水……亦春秋泮涸祷赛,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即《山经》之糈)。陈宝节来祠。其河加有尝醪。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小山川,亦皆岁祷赛泮涸祠,礼不必同……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诸鬼及八神之属,上过则祠,去则已。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祝官有秘祝,即有菑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汉兴……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晋巫……秦巫……荆巫……九天巫……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汉书•郊礼志》同)
据此知秦并天下后,立法作制,对祠礼亦曾有所损益。负其责者则为祠官。而古之祠官多由巫觋为之(宗主祭祖之礼;巫主祠神之礼。又有祝,主祈福祥,兼事神鬼。故祠神之官中亦有祝,多由巫觋为之。《中山经》载:“其祠,合巫祝二人舞。”可证此种祝亦巫觋之流也[5])。以其熟知神灵之事与祠礼也。《封禅书》所载即为当时祠官奉命损益之结果,故所祠之神及其祭法与前代颇有不同。陈宝之祠,四畤之祭,其最显著者。此皆秦人特有之祠,而非前代祠官“所常奉”者也。然就大体言之,可谓多因旧礼,其无本质上之更异。其与《山经》消息相通者亦颇有,例如祭法。然陈宝、四畤之祠则不见于《山经》,可证《山经》之成书必先于秦,故未受秦礼之影响,可断言也。夫阴阳神仙家之说起于战国中期,而颇盛于末叶,至秦汉之际遂成当世之显学。彼宗好案往旧造说。《史记》谓其所造说多“依于鬼神之事”(《封禅书》),“而作怪迂之变”(《孟荀列传》)。然《海经》中并未染有此种思想。则其书之出现,当较早于此种学说盛行之时。但《山经》中曾言及郡县,又多言铁。而铁与郡县制之盛行在东周。则此书之写作不能更早于春秋之末叶也。
《海经》之写定当较《山经》略迟。所以知者,可书中杂有秦汉之地名也。然此书所载神物故事,实质上仍与《山经》同,亦未见染有阴阳神仙之说之意味。则其书之出现至迟亦当在战国末叶或秦时(汉制多本秦制,秦制多本六国制,郡县之名称亦然)。
古传山海二经有图。《山海图》至晋仍存。郭璞曾作《图赞》,陶潜曾言:“流览山海图”,是其证也。宋朱熹谓:“《山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曰东首,疑本因图画而述之。”(《王会补传》引)(案:此乃就《海经》言之,今传《山经》中似不见此种情形。)此乃其可能之事,《楚辞》之《天问》既系诗人见壁图,呵而问之,而写成者。如此,则《山海经》之所依述之图当为二种:一为山图,一为海图。而其述记盖不同时,《山经》较早而《海经》则较晚。故前书仅言及郡县,而后者遂杂人秦汉地名矣。
《山海经》与巫觋之关系既如此密切,则谓此经(包括图)为古之巫觋——祠官——所作,当非附会。且此亦非仅依上文而推得之结论,经文中已自有其直接之暗示矣。《中经》记:
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
岳祭为古王者之事,由王家之祠官奉祠之,由此可知作者盖为王家之祠官,故如此云云。又考《山经》之记述山川也,实以洛邑为中心。“其言泾渭诸水流域即雍州东部诸山,及汾水南即冀州南部诸山,较为详密,洛阳附近诸山最详,东方南方东南方已甚略,北方最略。”(玄珠《中国神话》)而洛邑者,当时周王室之所在地也。总上观之,知《山海经》(包括图)实为东周王室之诸祠官所作之物也。
虽《山海经》之写定,一部分是在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在战国末至秦时,然其书所记之物乃本之古旧之传闻,决非当时巫觋所创造者。此种旧闻大多传自邃古。最初专恃口传,未尝书以文字。其后或有图画(此种图画当为庙堂之壁画,或图于墓堂,或图于神庙),最后乃书之简帛。当巫觋将口耳习传之古说写为文字之时,或曾参考图画,或即对依画而诵出与之相关之古谈而记述之。故《山海经》者,实为当时巫觋久奉之旧典,而非一时创作之物也。此书之性质与传写之过程,或与印度之《吠陀》同。《吠陀》者,印度婆罗门所奉之圣典也。书分四集,初各独立,后合为一。此四吠陀亦非一时所成。其中最早之部分,在西元前千年以前已作出。此经自昔“咸悉口相传授,而不书之于纸叶,每有聪明婆罗门,诵斯十万”(义净《南海寄归传》)。后始逐渐编写成书。然口传风习,至今依然如故。此种情状,于考察《山海经》之性质及传写过程,似可以为参考之资也。
〔附记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是鲁迅先生已见及此,且不信“因《楚辞》而造者”说,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附记二〕阴阳神仙及谶纬家之说与神话,关系密切,不待详解可喻。假如《山海经》的写定,是当此种思想盛行之时,势必受其影响。汉《鲁灵光殿赋》可证也。赋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文选》)其中“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乃谶纬家言,而已入殿壁画中,与“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古说混然为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