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文化,从发现到现在,将近30年的历史了。自从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那最初的一块红底黑画的陶片后,这个丰富的、美丽的中国史前文化,好像一个蟠结在地下的千年老树根,忽然透出一枝嫩芽来。根据这个线索,安特生从1921年到1922年,在河南发现好几个彩陶遗址,1923年到1924年,在甘肃又发现50个以上的彩陶遗址,安氏在这些遗址上发掘,采集了不少陶器。1923年,在《地质学报》中,安氏发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1925年,安氏又发表《甘肃考古记》一书,于是这个新鲜的题目,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从安氏发表他的上述论著到现在的20多年中,许多的学者,连安氏自己在内,对这问题作过,而且还正在作不断的努力,对于安氏原来的学说,做过不少的补充和修正,并提出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可惜的是,这20多年来许多专门学者辛勤地做出来的成绩,还没有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注意,现在许多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到中国彩陶文化的时候,大半还采取安氏1925年的旧说,有些则只把中国彩陶文化或所谓“仰韶文化”简单地带上一笔,给人一个很模糊的观念。现在我们写出这篇短文,目的就是把关于中国彩陶文化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来,把最近几位考古学者的学说综合起来,介绍给大家,再配合我们正在举办的本市八宝前街所出的彩陶展览,这样可使中小学生和一般上补习学校的人在学习本国历史的时候,对于彩陶文化有个比较清楚和正确的概念。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中国彩陶文化分期的问题。安特生在他的《甘肃考古记》中,分甘肃的古代文化为六期:(一)齐家期;(二)仰韶期;(三)马厂期;(四)辛店期;(五)寺洼期;(六)沙井期。安氏并认为六期是相衔接的。在1943年,安氏又发表《中国史前时期的研究》一书,仍保持他以前的学说,并从仰韶到沙井期的陶器上,找出器物的形制和纹饰许多相似之点和种种发展演变的痕迹,以证明这五期文化是有着前后孕育承袭的关系,虽然安氏不得不承认齐家期和仰韶期的联系是非常微弱的。可是经过许多的学者,如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夏鼐和刘燿、瑞典的比林阿尔提的研究,都认为齐家文化比仰韶晚,并且两者是属于两个文化系统,不是哪一个由哪一个演化而来。同时夏鼐在临洮寺洼山做了很久发掘工作以后,认为寺洼和辛店可能是同一时代的两种文化,辛店是承袭马家窑文化(即甘肃的仰韶文化)一系统,而寺洼则是一种外来文化。同样的理由,寺洼和沙井也是两个文化,后者并不是从前者变化而来。这些说法,是有它各方面的根据的,比起安特生来,理由似乎要充足得多。

其次是各文化期的绝对年代问题。安特生在他的《甘肃考古记》中,假定六期文化每期的年代,平均为300年,六期共1800年,它们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500年与前1700年之间。到他发表《中国史前时期的研究》一书的时候,他把时代向后挪移了1000年,作了如下的改正:(一)齐家期——公元前2500至前2200年;(二)仰韶期——公元前2200至前1700年;(三)马厂期——公元前1700至前1300年;(四)辛店期——公元前1300至前1000年;(五)寺洼期——公元前1000至前700年;(六)沙井期——公元前700至前500年。但按前一段的说法,根本齐家和寺洼是另外两个文化,与其他四期不相衔接,则安特生所定的各期的年代,自然是不正确的。夏鼐认为齐家期和仰韶期的时代,应当倒转过来,即仰韶期在公元前2500至前2200年左右,齐家期在公元前2200至前1700年左右。关于寺洼文化,夏鼐只大略地断定它是晚于甘肃仰韶期而早于中国的汉朝。裴文中并认为沙井期的文化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或以后。无疑的裴夏两氏的说法,要比安特生谨慎得多。

再次要提到的是各期文化的特点,为避免离题太远,我们单就陶器来讨论。根据各家研究的结果,真正够得上称作彩陶文化的,只有仰韶、马厂、辛店、沙井四期。仰韶期的彩陶陶质坚密,制作精美,表面光润,纹饰繁复,为彩陶艺术的上品。马厂承仰韶以后,制作彩陶的技术,仍保持旧日的光辉,所不同的,陶质略为粗软,颜色略浅,表皮光泽略逊,纹饰的形状,多所改变而已。到了辛店期,虽然和前两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显然的有极大的改变,陶质由致密变为疏松,表皮由光泽变为晦涩,纹饰由精美繁复的图案变为粗枝大叶的线条。这种改变,若不是受外来影响,则只是彩陶业衰落的结果而已。到了沙井期,以陶器的形制论,和上三期的联系很少,不过彩陶还遗留着,成为甘肃彩陶文化的尾声。关于齐家寺洼两期,可说是两个没有彩陶的史前文化。安特生在他的报告中已经说过,齐家期的陶器全是单色的,它们的特点,在形制上它们那种长颈大耳像希腊安佛拉式陶器的形状,在纹饰上是带有各式的压纹或凸出的条线,只有一片里面带有紫红色三角形的彩绘,这和仰韶、马厂、辛店各期的彩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真正的齐家期文化层中,从没有发现过真正彩陶片。至于寺洼期陶器,也是单色的,它们的特点是那带马鞍口的大陶瓮的形制,几次的科学发掘,都证明寺洼期陶器没有彩绘,仅有一种简单的凸饰。这和仰韶、马厂、辛店等期,显然是两个系统。所以严格说起来,齐家寺洼两个文化,不能说是彩陶文化,吴金鼎在他的《中国史前陶器》一书中,称为红陶文化,是个比较适当的名词。

最后要说到的是关于彩陶文化的分布和它们的时代问题。一般人有个观念,哪里发现彩陶,哪里便是同河南、甘肃的彩陶同时代的文化,更简单一点,概称它们为“仰韶文化”,这是很大的错误。这分布在各处的文化,在自己的区域内,也许有一大部分算得是史前时代,但是它们的年代是不同的。例如在公元前1400至前250年的时候,中原已进入具备一个极丰美的铜器文化的有史时代的商周了,而甘肃的马厂、辛店、寺洼等文化,还停滞在新石器时代与石铜并用时代的状态中。关于这个问题,裴文中在他的《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一书中讨论得相当详细。他把中国彩陶文化分为黄河流域与边陲两大区域,两区域又各分许多小区,将各区所出的遗物互相比较,并和其他文化相比较,来断定它们的时代。这种综合式的研究,是个比较可靠的方法。兹将裴氏文章中的要点,系刊出来。

甲、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中心地区

一、中原地区

1. 豫西区(即河南区)——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年前。

2. 豫北区(即平原区)——安阳的侯家庄、后冈、小屯村及浚县的大赉店等地——仰韶时期,下延至商代。

3. 晋南区——山西夏县西阴村及万泉荆村——晚于仰韶,或因地理的关系而显出不同。

二、黄河上游

1. 洮河流域——宁定、临洮、洮沙三县内的遗址——齐家、仰韶、辛店、寺洼四期。

2. 西宁附近——罗汉堂、朱家寨、马厂塬等地——仰韶及马厂两期。

3. 民勤附近——沙井——沙井期,当秦汉或以后。

乙、边陲区域——彩陶文化由黄河流域传布而来

一、长城附近沙城附近

1. 沙锅屯(锦西)——稍晚于仰韶。

2. 赤峰红山后(热河)——约公元前1700至前1000年。

3. 高家营子(张家口北)——晚于仰韶。

二、东南、西北及东北地区

1. 东南区。

(1)台湾。

(2)香港大湾——周或汉初。

2. 西北区。

(1)雅尔崖古城(吐鲁番西)沟北遗址——汉或更晚。

(2)雅尔崖古城沟西遗址——公元500至600年。

3. 东北区(辽东半岛区)。

(1)貔子窝单坨子——汉以前或汉初。

(2)貔子窝高丽寨——汉初或更晚。

当然裴氏这篇文章所列的,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也有许多地方还可商榷。例如陕西省泾渭两水上游,曾发现过不少的彩陶遗址,还有四川理县和威州都出过彩陶片,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各遗址的关系和时代,同时的学者更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看了这个表以后,对于中国彩陶文化的传布区域和时代,总有个比较正确的观念了。

文化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东西。时代如此长久,地域如此广阔,民族如此复杂,各地各族历史的发展如此不均衡,把历史上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特点来代表一整个国家的一段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事。研究历史如同研究任何其他学问一样,是必须从多方面看的。

(本文为国立南京博物院1950年印行的中小学教师讲授历史课程的参考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