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首饰者,指发髻之样式及头上所加之冠巾等而言,耳饰附焉。关于是题,文献本极缺乏,赖有《三礼》零断之记载,经汉儒注释,清代朴学家加以阐发,古代衣冠制度,始约略可征。今取《礼经》为主,旁采《汉书》、《后汉书》、《释名》、《广雅》、《方言》等书,更证以存世之宝物,如汉代石刻陶俑等,写为是文。近年来洛阳、西安等地,所出土俑,动以万计,其中不乏汉代之物,一时无从观摩,不能取材。姑就自四川彭山汉墓中所得,略资参校,待异日遍观诸物,再为补苴。又是文所论,大半限于士庶人之首饰,贵族衣冠,更为繁复,资料尤稀,只得暂付阙如矣。
第一节 男子首饰[1]
一 发髻
1. 韬发之
周时男子栉发讫,以裹发(字从《仪礼》,《礼记·内则》作)。江永《乡党图考》卷五《冠考》:“即《内则》之,古人不露发,必韬而结之,绕为髻,乃著冠。”以黑缯为之,长六尺,广二尺二寸,故发不外露。《仪礼·士冠礼》:“缁广终幅,长六尺。”郑玄注:“终,充也,一幅长六尺,足以韬发而结之矣。”贾公彦疏:“人发之长者不过六尺,六尺,足以韬发。”胡培翚正义:“《开元礼义鉴》云:‘古者以黑缯为,先韬发而后冠帻卷梁。’云终充也者,古布帛每幅阔二尺二寸。广终幅者,谓充其幅之阔以为广,而长则六尺也。”至汉代其制已变,汉代所谓,乃冠帻之梁,可冒发而不可韬发。《周礼·夏官·弁师》郑注:“今时冠卷当簪者,广袤以冠瞱。”孙诒让正义:“汉人所云冠乃古之冠梁,帻之有梁者亦谓之。故《说文·系部》云:‘,冠织也。’《汉书·元帝纪》注引李斐云:‘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为首服。’冠帻,即谓织成冠帻梁之材也。然古冠梁广止二寸,而汉之帻梁则冒发,其度甚广,古冠全幅韬发,而汉之冠帻则不全幅,可冒发而不可韬发,是汉之非《礼经》之也。”在汉代画像及彭山陶俑中,均未见古代韬发之之迹。此或由于为附发之物,画像及俑均不易表现,然据各种记载,似韬发之制,至汉代已不能行。
2. 总——束发
以韬发讫,乃裂练缯以束发之本,韬发之,亦同束焉,谓之总,练缯束发之余者,垂后以为饰。《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笄总。”郑注:“总,束发也,垂后为饰。”孔颖达疏:“总者,裂练缯为之,束发之本,垂余于髻后,故以为饰也。此经所陈,皆依事先后,栉讫加,讫加笄,笄讫加总。”按:既已结发为髻,加笄以固之,安能再以练缯束发之本?故疑总当在韬发之后,结发之前。既笄之后,复结此练缯束发之余者,垂后以为饰,故经文以之次于笄后。死者则用组束之。《仪礼·士丧礼》:“鬠用组。”郑注:“用组,组束发也。”汉石刻中人像项上凸出者,似多为束发之状。而彭山陶俑所见束发之迹,至为分明,皆在头后正中,其高下位置约当耳之上缘,惟无垂后之饰。按:今日本及满洲妇人束发之法,先将顶上之发束其本,为一大束,再将头后之发束其本,为一小束,覆于顶头,与大束合,再结为髻。故项上之发,常见松而突起之状。今陶俑上所见,正与此同,疑古代男女束发之法,皆是如此,所见者为小束,大束在顶上,故不能见耳。
3. 髻——结发
既束发后,将发连韬发之结成髻(髻亦称)于头上。《玉篇》:“髻,居济切,同。”《说文》无髻有,《三礼》郑注作。《汉书·李广传》:“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颜师古注:“言始胜冠即在战陈。”盖必结发为髻,始能胜冠。《古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文选》卷三李善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此与《汉书》颜注意同。在彭山陶俑中所见男子之髻有二种:(一)髻结于项上,(二)髻结于头后,惟不见韬发之。
4. 安发之笄
既结发为髻讫,横插笄于髻中以固之。《礼记·内则》:“栉笄总。”孔疏引熊氏云:“此笄谓安发之笄,以韬发,作髻既讫,横施此笄于髻中以固发也。”笄以骨为之,长四寸以上,死者之笄,则以桑为之,长四寸,两头阔,中央狭,其制大概如近代妇人所用之扁簪。《仪礼·士丧礼》:“鬠笄用桑,长四寸,中。”郑注:“长四寸,不冠故也,笄之中央以安发。”贾疏:“笄之中央以安发者,两头阔,中央狭,则于发安。”胡培翚正义引蔡德晋云:“生时固发之笄,用骨为之,今用桑,变于生也。”汉代之笄,是否仍沿周制,不可得知。然彭山陶俑中男子著巾者,内有二角,明为横笄之迹。
5. 髻发与免——露
周时男子居斩衰之丧,自小敛时起至成服以前,去笄与,以麻代吉时之总,束发之本,结发为髻。因无笄髻不能固,以麻自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再绕髻使之固。此制谓之髻发,若居齐衰之丧,则以布代麻,谓之免,中有麻或布绕髻,但无,发仍露于外,故谓以露。《仪礼·士丧礼》:“主要髻发袒,众主人免于房。”郑注:“髻发者,去笄而,众主人免,皆齐衰将袒,以免代冠,《丧服小记》曰:‘斩衰髻发以麻,免而以布。’此用麻布为之,状如今之著头矣。自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却绕也。”戴震《校仪礼释误》:“丧之括发,谓麻束发也。始有丧,去冠矣,二日又去笄,于是不复用吉时之总,而以麻代之,使发不至于散而已矣。免则布束发,易其麻也。”沈彤《仪礼小疏》:“以麻若布,为其无笄总而代之也。……麻布代笄总而不代。”露者,周代凶时之变服。至汉代男子吉时露,似尚未盛行,故《后汉书·东夷传》谓马韩人大率皆魁头露,明中国人不露也。前所引彭山陶俑男子之有髻者二种,似均为古代露制之遗留。盖俑所代表者,多为服役贱人,或可以露为常服耳。
6. 椎髻
椎髻为夷狄之俗。其制不用,结发为髻,形如椎。中国庶民或效之。故《汉书·陆贾传》:“尉佗魋结箕踞见贾。”服虔注:“魋音椎,今兵士椎头髻也。”师古注:“结,读曰髻。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汉书·李陵传》谓李陵卫律两人皆“胡服椎结”。又《西南夷传》:“此皆椎结”,师古注并与《陆贾传》注同,《后汉书·西南夷传》:“其人皆椎结左衽。”以是知汉代匈奴、南越、西南夷均有椎髻之习,中国无冠带之兵士效之。武梁祠画像中邢渠哺父故事及董永故事之渠父及永父以及范赎兄考,头上均似作椎髻。彭山墓砖中,有持爨者二人亦作椎髻。
7. 髦
髦假他发为之,像小儿之发,垂至眉,亲在则着之,没则去之。《诗·柏舟》:“髧彼两髦。”毛传:“髧,两髦之貌。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礼记·内则》:“子事父母,……拂髦。”郑注:“拂髦,振去尘着之,髦用发为之,像幼时鬌。”《礼记·玉藻》:“亲没不髦。”按《仪礼·既夕》:“既殡,主人说髦。”郑注:“儿生三月,鬋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长大犹为饰存之,谓之髦,所以顺父母幼小之心。至此尸柩不见,丧无饰,可以去之。”《礼记·内则》郑注:“鬌,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也。”孔疏:“云夹囟曰角者,囟是首脑之上缝。故《说文》云:‘十,其字像小儿脑不合也。’夹囟两旁当角之处,留发不翦。云午达曰羁也者,按《仪礼》云:‘度尺而午’注云:‘一从一横曰午。’今女翦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不如两角相对,但纵横各一在顶上,故曰羁,羁者只也。”是则髦之制,男子在两角下垂至眉,女子在正中下垂至眉。在彭山陶俑中,童子像两鬓及额上正中均有垂发,与周代髦之制不合。
二 头
郑注《士丧礼》髻发与冕,谓“状如今之著头。”所谓头,异名甚多,计有绡头、帩头、幧头、陌头、貊头、络头、带、带、、等名。《方言》:“络头,陌头,带,带,,,幧头也。”《广雅》同,惟少一字。《释名》:“绡头,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齐人谓之,言敛发使上从也。”《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越王服犊鼻,著头。”《礼记·问丧》郑注:“今时始丧者,邪巾貊头,笄之存像也。”古《陌上桑》诗:“少年见罗敷,脱巾著帩头。”按:头之制,与周代死者之掩相似,故亦名。周代之掩,以练帛为之,广二尺四寸、长五尺。头之质料及长广,当亦与此相近,或以布为之。《仪礼·士丧礼》:“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折其末。”郑注:“掩,裹首也。折其末,为将结于颐下,只还结于项中。”胡培翚正义:“练帛,熟帛。经不言色,盖用素帛。……广终幅,据《聘礼》疏引郑志,赵商问,咫八寸,四八三十二,幅广三尺二寸,太广,非其度。答曰,古积画误为四,当为三,三咫则二尺四寸矣,是终幅为二尺四寸。……后世生人幧头之制,亦以帛为之,有似于掩,故名为。”惟掩折其末,结于颐下及项中,头则不折,自项横陌而前,交于额上,却绕,与居丧者括发及冕之制相同。在周代或为贱者之服,故越王句践服犊鼻,著头,服役于吴,以示卑贱之意。(《礼经》无头之记载,盖《礼经》所记者,皆士大夫以至于诸侯天子之礼。)至汉代似仍然。故《后汉书·独行列传》称向栩“好被发,著绛绡头。”又《逸民列传》称周党“著短布单衣,谷皮绡头,待见尚书。”明其故作放逸,自异于冠带之伦也。然古诗有“少年见罗敷,脱巾著帩头”之语,似头又为常服,惟著于巾帻之内而已。彭山陶俑中男子拱立像二件及男子首二件所著者明为头,其自后横陌而前交于额上与绕之迹,至为分明,惟头之内,尚有一条横于额上,不知何物,岂以表示额发欤?又击鼓者二件,额上显头相交之迹,头顶上有巾,此正足与古诗所谓“脱巾著帩头”相印证。今西南各地白布缠头之习,或是古代头之遗制。
三 巾
巾之制大概起于古之佩巾,本以拭物,后乃以裹头。《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急就篇》注:“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头也。”为庶人之首服,盖庶人不冠,惟蒙巾于首。《释名》:“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自周末至汉,以颜色质料别著者之贵贱。百姓著黑巾,故谓之黔首。《说文》:“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一说黑巾蒙首,故谓黔首。”仆隶著青巾,故谓之苍头。《礼记·祭义》孔疏:“汉家仆隶谓苍头,以苍巾为饰,异于民也,后世亦沿称之。”士卒著青巾者,亦谓之苍头或苍头军。《战国策》:“苏秦说魏王曰: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鲍彪注:“苍头,盖以青帕首。”《史记·陈涉世家》:“为苍头军起新阳。”韦昭注:“军皆著青帽,故曰苍头。”《史记·项羽本记》:“异军苍头特起。”应劭曰:“苍头,谓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汉书·陈胜传》:“胜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应劭曰:“时军皆著青巾,故曰苍头。”汉末张角易巾为黄色,故谓之黄巾军。小吏著白布巾。《汉书·朱博传》:“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按:汉人所谓白衣,皆以布为之,此白巾当亦白布所制。又《后汉书·祢衡传》:“衡著布单衣疏巾。”似疏巾亦以布为之。居士野人服白葛巾。《后汉书·郭太传》:“遇雨,巾一角垫。”注引周迁《舆服杂字》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幍,音口洽反,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幍,其巾乃废,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至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其巾或以白缣为之。《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按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后汉书·孔融传》:“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巾之制大概为长方形,广为布或帛一幅之阔,长至多为阔之一倍,横蒙于头上。《晋书·舆服志》:“巾以葛为之,形如幍而横著之。”结其前二角于头后,后二角交压于前二角之下,垂于项,成燕尾状。本略张开,遇雨而贴紧,故《后汉书》谓郭太遇雨而巾一角垫。《说文》:“垫,下也,溺也。”至《郭太传》所谓:“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又梁冀作折上巾,亦折巾之一角。《后汉书·梁冀传》:“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折上巾。”李贤注:“盖折其巾之上角也。”则似故意将后二角之一,折入内少许,是否待考。彭山陶俑中男子首五件,头上蒙巾,巾之一方前罩额上,其前二角交于头后作结及后二角交压于二角之下垂项作燕尾之状,至为分明。
四
周代士庶人冠缁布冠时,其内有。一名缺项,以缁布为之,围于发际,两端结合为一,其结处谓之,犹结也。圈上沿,有四缀以固冠,其下沿左右有缨,以青色之组为之,下结于颐下,缨无。《仪礼·士冠礼》:“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郑注:“缺,读如有者弃之。缁布冠无笄者,著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亦由固为之耳。”赘继公《仪礼集说》卷:“缺项者,别以缁布一条围冠。”《礼记·杂记》:“大白冠缁布之冠皆不蕤。”张惠言《仪礼图》卷一作之想像图大致不误,然采贾疏,谓之两头皆为,别以绳穿中结之,然后得牢固,似不必如此之烦。《礼经》及郑注均无两端有以绳穿之之文,疑两端自相结合,即为耳。又为吉时之服,丧时之首绖,与制相似,惟隅无四缀耳。《仪礼·丧服》:“苴绖杖绞带。”郑注:“首绖像缁布冠之缺项。”
五 帻
帻一名,一名,而帻为通名,《广雅》:“,,帻也。”字各本作帉,从王念孙《广雅疏证》改正。其制由演变而出,故郑注《士冠礼》曰:“今未冠笄者著卷帻,象之所生也。”《后汉书·舆服志》曰:“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所以安物。故诗曰:‘有者弁’,此之谓也。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此段叙帻之衍变,颇为明晰。盖周代制,如上段所述,本以固冠。大概至战国之时,去其四缀与缨,惟以布一条,围于发际,至秦时,将布圈前部,稍稍加宽,下罩于额。所谓颜题,皆额之意。《诗·鄘风》:“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毛传:“扬且之颜,广扬而额角丰满。”《方言》:“,,颜,颡也。”《说文》:“题,额也。”汉兴,圈前部更加宽,罩额愈下,所谓续其颜是也。却摞之者,按《广韵》:“却,退也。”《集韵》:“摞,理也。”疑将罩额之沿,略退入内,露出一窄条,使成为纯缘之状。复以布一幅,缝合于圈之前部,却覆于后,以盖头顶,覆顶之布谓之巾。《方言》“覆结谓之帻巾”即此物,与上节之幅巾不同。全物则谓之帻。至孝文时,将帻圈前部,自上加高,下续为双耳。覆顶之巾亦加高而凸起,谓之屋。帻圈后部缝合,其处施一小片布,谓之收。贵贱皆服之,以耳之短长别文武,尚书帻后部之收方三寸。又《舆服志》刘注引《独断》曰:“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者皆赤帻,知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冠进贤者宜长耳,冠惠文者宜短耳,各随其宜。”此与《舆服志》本文略异,以为尊者服帻,始于元帝,不始于秦时或文帝时,帻上施巾,崇巾为屋,始于王莽,不始于汉初及文帝时,此惟时代之别,于帻制之演变,固无异议。(《后汉书·五行志》:“延熹中,梁冀诛后,京师帻颜短耳长,短上长下。”此帻制之又一小变。)据两《汉书》所载,卑贱者服帻,多不冠,尊者则帻而加冠。《汉书·东方朔传》叙孝武帝幸馆陶公主家,召见董偃,偃绿帻傅韝,主赞主家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谒,乃赐衣冠引上殿。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此卑贱者单著帻之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吏以下,布衣冠帻,绖带无过三寸,临庭中。武吏布帻大冠。……走卒皆布褠帻。……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帻,委貌冠衣,素裳。校尉三人,皆赤帻不冠。”此明谓贱者单著帻,稍尊者则冠帻并著。《后汉书·鲁丕传》:“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又《梁冀传》:“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埤帻狭冠。”又《朱儶传》:“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又《南匈奴传》:“弟左贤王莫立,帝遣使者……遗冠帻。”以上皆冠帻并称,明并著之也。其不加冠者,谓之“袒帻”,惟微行或简易时服之。《汉书·成帝纪》:“上始为微行出。”张晏曰:“白衣袒帻……若微贱之所为,故曰微行。”《汉书·五行志》:“成帝……好为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有材力者及私奴客,多至十余,少五六人,皆白衣袒帻。”师古注“袒帻,不加上冠”。《后汉书·马援传》:“而简易若是。”注引《东观记》曰:“时上在宣德殿南庑下袒帻坐,故云简易也。”然在某数种仪式中,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晋书·舆服志》:“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至孔融“秃巾微行”,注云:“谓不加帻。”则帻至汉末,似为朝官之常服矣。据《后汉书》及《晋书·舆服志》,帻凡五种:
(一)汉初帻——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
(二)加屋帻——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
(三)介帻——长耳,文官所服。(《晋书·舆服志》引《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此当与第一种或第二种相似,惟耳略长。
(四)平上帻——短耳,武官所服。(《晋书·舆服志》引《汉注》曰:“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谓之平上帻,当无屋,疑与第一种相似。
(五)纳言帻——帻后收方三寸,此当与第二种相似。
此外,皂衣群吏春服青帻,武吏服赤帻(见《后汉书·舆服志》)。斋,绀帻;耕,青帻;秋貙刘,服绯帻(《后汉书·舆服志》注引《汉旧仪》)。皆以颜色为别,形式似无大异也。
汉石刻中所见帻之种类,为分于下:
(一)平上帻——顶平。
(二)圆顶帻——顶上作圆形。
(三)山形顶帻——顶上作山状。
(四)加屋帻一——屋作长方形。
(五)加屋帻二——屋作尖角形。
彭山陶俑中之帻,有以下八种:
(一)平上帻一——有颜题,施巾连题,却覆于后,巾之后半自帻圈后部穿出,垂于项,成三角形或燕尾形。顶上平,前圆后方,略显角形,似帻内横笄之状。
(二)平上帻二——与第一种相似,惟顶上帻巾,满布皱折,后二角歧出,似双丫之状。
(三)圆顶帻一——帻圈前窄后宽,合后施收,覆顶之巾前后与圈缝合,顶上作圆状。
(四)圆顶帻二——如第三种,惟项上加勒带一条。
(五)尖顶帻——似圆顶帻,惟顶较平,中高起,作尖状。
(六)加屋帻一——帻圈如圆顶帻,合后施收,覆顶之帻巾,前后缝合,上崇为屋,自前至后,作长方形。
(七)加屋帻二——如第六种,惟后无收,帻屋自左至右,作长圆形。
(八)加屋帻三——如第六种,惟收突起如结,帻屋作三角形。
六 帽
《晋书·舆服志》:“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也。古者冠无帻,冠下有,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时江左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乃高其屋云。”按:《释名》:“帽,冒也。”此与《晋志》所谓蒙覆其首义同。《晋志》所谓,非周代韬发之,乃汉代帻梁之。(说见一段,《晋志》疑周与汉同。)所谓“古者冠无帻,冠下有”明古时为承冠之用,与之用处同。似而裁其缨,上又有顶以冒发,则所谓帽,与帻固无分别,特《晋志》之意,以为后世施帻以承冠,帽则单著之耳。然汉代单著帻之例甚多,则《晋志》所谓帽,即汉代所谓帻也。惠士奇曰:“古曰,汉曰帻,晋宋曰帽。”(惠士奇《礼说》)此言最为扼要。晋时所谓圆顶帽、高屋帽,亦即汉代之圆顶帻、高屋帻也。彭山陶俑中,惟有笠帽一种,与帻不类。
七 冠
周时所谓冠,有玄冠、缁布冠二种,玄冠自天子至于士通服之,缁布冠自诸侯至于庶人通服之(参看张惠言《仪礼图·冕弁冠服表》)。二者之制不同,分述于下:
(一)玄冠:玄冠亦名委貌。《士冠礼》:“主人玄冠。”郑注:“玄冠,委貌也。”又:“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郑注:“或谓委貌为玄冠。”《后汉书·舆服志》刘注引《石渠论》戴圣曰:“玄冠,委貌也。”以玄色帛为之。诗疏:“帛为玄冠。”其围于发际一圈谓之武,亦谓之冠卷。《礼记·玉藻》:“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郑注:“武,冠卷也。”自前至后作穹隆状者谓之冠(全物亦谓之冠,盖由此得名),亦谓之冠梁。《礼记·玉藻》:“缟冠玄武。”郑注:“古者冠卷殊。”又:“居冠属武。”郑注:“著冠于武。”皆冠与武相对而言,明为两物。江永《乡党图考》卷五《冠考》:“冠以梁得名,冠圈谓之武,梁属于武。”梁广二寸。江永《冠考》:“梁之广无正文,丧冠广二寸,见《丧服篇》贾疏,则吉冠当亦如之。”自前至后,皱折无数,谓之辟积,辟积皆缝之使平,谓之衡缝。《礼记·檀弓上》:“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郑注:“衡读为横,今冠横缝,以其辟积多。”张惠言《仪礼图》一:“冠既为辟积,非缝之则不能平次,所谓缩缝横缝者,皆谓缝其辟积耳。”两边有缘,谓之纰。《礼记·玉藻》:“缟冠素纰。”郑注:“纰,缘边也。”亦谓之纯。《曲礼》:“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郑注:“纯,缘也。”梁之长大概尺余,前后缝于武上,成穹隆之状。江永《冠考》:“冠形穹隆,当长尺有数寸。”按:帛为柔物,内当有衬物,或制成冠后,濯之浆中,则变坚硬。冠卷成圆形,冠梁成穹隆之状。其缝法,梁之两头在冠卷上,从外向内,及屈而缝之,缝处不露于外。江永《冠考》:“吉冠之梁,两头皆在武上,从外向内,反屈而缝之,不见其毕。”在冠卷之左右,缝二组绦,下垂而结于颔下,谓之缨。《仪礼·士冠礼》郑注:“无笄者,缨而结其绦。”《礼记·玉藻》:“玄武綦组缨,士之齐冠也。”《释名》:“缨,颈也,自上而下系于颈也。”于缨之两端,加丝组为饰,谓之。《礼记·内则》:“冠缨。”郑注:“,缨之饰也。”张惠言《仪礼图》一:“疑者,别为丝组,既结缨,乃著于缨之两端,故《内则》曰:‘冠缨’,为三事也。”张惠言作玄武图,兹摹于右(图略)。
以上为吉冠之制。居丧在成服以后有丧冠。若斩衰之丧,则以绳一条,屈为冠卷,垂下为缨,以麻布为冠梁。梁广二寸,从左至右,作三直折,谓之缩缝。梁之两头,在冠卷下,自内出外,反屈而缝之,缝处露于外,谓之外毕或外纰。《仪礼·丧服》:“冠绳,缨条属,右缝,冠六升,外毕。”郑注:“属犹著也。通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著之冠也。……外毕者,冠前后屈而出缝于武也。”贾疏:“谓将一条绳从额上约之,至项后交过。两厢各至耳,为武缀之,各垂于颐下结之,武缨各上属著冠,冠广二寸,落顶,前后两头皆在武下,乡外出,反屈之,缝于武而为之两头,缝毕向外,故云外毕。”《仪礼·既夕》:“冠六升,外纰,缨条属厌。”郑注:“纰,谓缝著于武也。外之者,外其余也。缨条属者,通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属之冠。”《礼记·杂记》上:“丧冠条属,以别吉凶。”郑注:“条属者,通屈一条绳若布为武,垂下为缨,属之冠。”《礼记·檀弓上》:“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故丧冠之反吉,非古也。”郑注:“丧冠缩缝,古冠耳。”江永《冠考》:“丧冠三辟积,于二寸之梁上缩缝之。”若齐衰之丧,则冠卷及缨均以布为之。杨复《仪礼图》卷十一:“齐衰冠同斩衰冠,惟绳武绳缨改为布武布缨。”小功以下之丧,冠梁之三辟积向左。《礼记·杂记》上:“三年之练冠,亦条属右缝,小功以下左。”既祥之后,则冠制反吉,同于玄冠,惟用缟为之,以素缘之,以白色示丧服未满而已。《礼记·玉藻》:“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
(二)缁布冠:缁布冠以黑色之布为之。《礼记·郊特牲》:“太古冠布,齐则缁之。”其始也,仅有穹隆之冠梁,以缺项(即)为冠卷,其后乃有冠卷而去缺项。张惠言《仪礼图》一引戴东原曰:“古者冠无武,缺项,武之始也,是以惟缁布冠有之。”后王之制,有冠卷而去缺项,制如玄冠,但略小。《诗·小雅》:“彼都人士,台笠缁撮。”毛传:“缁撮,缁布冠也。”疏:“缁布冠制小,故云撮。”无缘,冠卷无缨。张惠言《仪礼图》一:“太古冠未必有纯。”冠之前曰前,冠之后曰项。《士冠礼》:“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容。”张惠言作缁布冠图,摹之于下(略)。缁布冠虽为诸侯至庶人之通服,然自士以上,冠讫不复著,惟庶人常著之(参看聂崇义《三礼图》),故此实为周代最通行之首服。
汉代之冠,据《后汉书·舆服志》所载,有以下21种:
(一)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天子诸侯公卿所服。
(二)长冠:亦名斋冠,亦名刘氏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祀宗庙诸祀所服,爵在公乘以上者得服之,《汉书·高帝纪》:“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三)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以阜绢为之,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所服。
(四)皮弁冠:与委貌冠同制,行大射礼于辟雍,执事者所服。
(五)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有收持笄,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六)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七)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
(八)高山冠:一曰侧注,制如通天,邪不却,直竖,无山述展筒,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
(九)进贤冠:古缁布冠,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
(十)法冠:一曰柱后,一曰惠文,高五寸,以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
(十一)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服之。
(十二)赵惠文冠:又名冠,武冠加貂尾饰,侍中中常侍服之。
(十三)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制似缕鹿,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乐人服之。
(十四)方山冠:似进贤,以五采縠为之,祠宗庙,太子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
(十五)巧士冠:高七寸,前后相通,直竖,不常服,惟郊天,黄门从官四人服之。
(十六)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
(十七)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似进贤,卫士服之。
(十八)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
(十九)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逦迤四重,汉时不施用。
(二十)鹖冠:武冠加双鹖尾竖左右,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及虎贲武骑皆服之。
(二十一)小冠:令长服之。(刘注引《古今注》:“建武十三年,初令令长皆小冠。”《汉书·杜钦传》:“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
冠皆有缨蕤,惟鹖冠环缨无蕤。
以上所述,多天子诸侯公卿之首服,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然有数事堪注意者:
(1)长冠促漆为之,以竹为里。《汉书·高帝纪》:“以竹皮为冠。”师古注:“竹皮,荀皮。”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皆有铁卷梁,法冠、建华冠有铁柱卷,大概汉代之冠,多加衬托之物,如漆布竹皮金属之类,故汉代石刻上之冠,多作方棱之状。
(2)进贤冠为古缁布冠之遗,然有三梁、二梁、一梁之分(《后汉书》卷六十八《法雄传》称海贼张伯路冠五梁冠,乃故为异制)。乐人所服方山冠及卫士所服却敌冠制似之。按缁布冠为古庶人常著之服,本只一梁,汉代小吏仿之。《士冠礼》郑注:“缁布冠,今小吏冠,其遗像也。”贵者则加两梁三梁为别。汉代石刻中所见之冠,多为一梁,惟梁方折,不作穹隆形而已。
(3)冠皆有缨。按周代缁布冠无缨者,以缨属于。汉代以帻代,帻无缨,故冠宜有缨也。在汉代石刻及彭山陶俑中,不见缨之迹,或石刻及俑雕制简略,细微之处,不能表现耳。
(4)汉代之委貌冠与皮弁冠同制,与古时委貌为玄冠者迥异。
汉代石刻中所常见之冠,计有以下五种:
(一)冠梁方折顶平者;
(二)冠梁方折顶作斜平状者;
(三)平顶或斜平顶前有招者;
(四)冠梁作三角形者;
(五)顶作山形者。
在彭山陶俑中,惟得戴冠者一人,冠梁作三角形。
八 弁
周代自天子至于士,有爵弁、皮弁、韦弁之服。参看张惠言《仪礼图》一关于弁一段及《冕弁冠服表》。《释名》:“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以爵韦为之,谓之爵弁;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以韦为之,谓之韦弁也。”所谓如两手相合抃时者,盖如合手之形,下大上小。
任大椿《弁服释例》皮弁服下:“考《释名》以皮弁为合手之形,下广上锐。其制当取鹿皮一幅分解之,每片广头向下,狭头向上,片片缝合,自成合手锐顶之状。缝中曰会,盖皮之分解者,必以箴功会合之也。”戴于头上,横笄为固,笄以玉或象为之。以组系于笄之左端,绕颐下,屈而上系于笄之右端。此组绦谓之纮,纮之两端垂为饰。《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注:“笄,今之簪,有笄者,屈组为纮,垂为饰,……纁边,组侧赤也。”胡培翚正义:“天子诸侯以玉为笄,大夫以下盖用象为之,丧事则栉笄楱笄。……”按:有笄者为爵弁皮弁也。二弁有笄,加冠后,以笄横贯之以固冠。用组为纮,以一条系于笄左头,绕颐下,自右屈向上,仰属于弁,系之有余,因垂为饰。张惠言作弁图及笄图,摹之于下(略)。此天子之弁,士弁同,惟无会上之玉。汉代之皮弁冠,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似与两手合抃之形稍异,《汉书·王莽传》所谓“皮弁素积”及“群臣始冠麟韦之弁”,大概皆仿古制为之。在汉代石刻及彭山陶俑中,未见戴弁者。
九 冠弁——皮冠
在爵弁、韦弁、皮弁之外,别有冠弁,孙诒让谓为皮冠,以加于冠上者,田猎时服之。《周礼·春官·司服》:“凡甸,冠弁服。”孙氏正义:“此王四时常田之服,盖玄冠而加弁也。此弁与爵弁、韦弁、皮弁不同,即所谓皮冠。《孟子·万章篇》:‘万章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赵注云:‘皮冠,弁也。’孔广森云:‘《左传》:责卫侯不释皮冠,楚灵王雨雪皮冠,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皮冠可释可去,则必别有一物加于冠上矣。’按:皮冠,盖犹方相氏之蒙熊皮,孔谓别有一物加于冠上,其说近是。”皮冠之制未详。彭山陶俑中有胡人吹笛一像,头上所戴,非冠非帻,疑为皮冠。但胡人之皮冠,或与中国古代皮冠之制不同耳。
十 瑱
瑱一名充耳,以玉或美石为之。周代自天子至于士服冕弁者,以系于固冕弁之笄之两端,下悬瑱当耳。《仪礼·士丧礼》:“用白纩。”郑注:“瑱,充耳。”《诗·卫风·淇奥》:“充耳琇莹。”毛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诗·小雅》:“彼都人士,充耳琇实。”毛传:“琇,美石也。”郑笺:“言以美石为瑱。”《诗·齐风·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毛传:“素,象瑱,琼华,美石,士之服也。青,青玉。琼莹,石似玉,卿大夫之服也。黄,黄玉。琼英,美石似玉者,人君之服也。”郑笺:“我视君子,则以素为充耳,谓所以悬瑱者,或名为,织之,人君五色,臣则三色而已。此言素者,自所先见而云。尚犹饰也。饰之以琼华者,谓悬瑱之末,所谓瑱也。人君以玉为之。琼华,石色似琼也。青,之青。黄,之黄。”按:毛既以美石释琼华、琼莹、琼英,意谓为悬当耳之瑱,则不当更以素为象瑱,青为青玉,黄为黄玉,无一瑱而玉或象又加石之理。郑以悬瑱之释素青黄,其说较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九从孔广森说,谓素青黄为素色、青色、黄色之纩,大如丸,悬冠两旁当耳,下乃缀以瑱,引《大戴礼记》及《西京赋》薛综注为证。然以纩充耳,为死者之制,生人有玉石瑱,似不必更用纩,故不从孔马二家之说。《释名》:“瑱,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若居丧,小祥后以角为瑱。《礼记·檀弓》:“练角瑱。”郑注:“小祥后以角为之。”若死者,则以白纩塞于耳中,不用玉石,亦无悬。《仪礼·士丧礼》:“瑱用白纩。”郑注:“纩,新绵。”又:“记曰,瑱塞耳,谓无悬。”《仪礼·既夕》:“瑱塞耳。”郑注:“塞,充窒。”汉代石刻中所画周王像及东王公像,耳旁似悬瑱,彭山陶俑中无悬瑱之迹。
十一 穿耳
男子穿耳之俗,惟夷狄有之,穿后垂以金宝璎珠等物,汉人似无习。《后汉书·文苑列传》杜笃《论都赋》:“若夫文身鼻饮缓耳之主,椎结左衽之君。”李贤注:“音渠吕反。《山海经》曰:‘神武罗穿耳以。’郭璞注云:‘金银器之名,未详形制。’音牛于反。《埤苍》曰:‘,锯也。’案今夷狄好穿耳,以垂金宝等,此并谓夷狄之君长也。”《后汉书·东夷传》:“马韩人……惟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悬颈垂耳。”《后汉书·南蛮传》:“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州上,……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彭山陶俑中有三件男子像,两耳穿而附珰,不知其解。
第二节 女子首饰[2]
一 发髻
1. 韬发之
周代女子有韬发,其制一如男子之,以黑缯为之,长六尺,广二尺二寸。《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笄总。”又:“故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将御者,……栉笄总。”《仪礼·士昏礼》:“姆笄宵衣。”郑注:“,韬发。……亦广充幅,长六尺。”胡氏正义引郝氏云:“,黑缯裹发也。”至汉代关于女子裹发之,无明文记载。然彭山陶俑中有女子以巾裹发之状,或为之遗制(详下巾一段)。
2. 总——束发
周代女子以练缯束发,谓之总,如男子束发之制,束其本而垂练缯之末,垂者长尺二寸。其居丧,则易以布总。斩衰之总,垂者长六寸,齐衰大功长八寸,小功缌麻长一尺。《仪礼·丧服》:“女子子在室为父,布总……”郑注:“总,束发。谓之总者,既束其本,又总其末。”《仪礼·丧服》:“总六升,长六寸。”贾疏:“此斩衰长六寸,……大功当与齐同八寸,小功缌麻同一尺,吉总当尺二寸,与笄同也。”程瑶田谓总为以帕绕以,又疑如近时之勒子,均非是。程瑶田《仪礼丧服足征记·述总》:“据《内则》栉笄总之次,盖栉而后,徒而后笄,笄则成矣。乃以帕围绕所束之发,结其末而垂之,令不飞蓬,故谓之总,然则髽必去,,韬发者也。去则露,示露礼也。必加总者,总用布,其不以覆明矣,岂如今之勒子与?”彭山陶俑中女子梳高髻者,多以缯束发之本,结于髻后,殆周代总之遗像与。
3. 髻——结发
周代女子结发之制,大概亦如男子,结一髻于头顶上。至汉代而髻之式样甚多,如后汉长安城中好高髻。《后汉书·马廖传》:“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明德马皇后为四起大髻。《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注引《东观纪》:“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梁冀妻孙寿作堕马髻。《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又古《陌上桑》诗:“头上倭堕髻。”倭堕者,缓而下坠之意,亦堕马髻之遗。汉石刻中所见女子之髻,多分为数环状,危立头上。彭山陶俑中所见女子之髻,则分以下九种:
(一)于头顶后部,将发盘成圈状低髻,发本贯圈之前后。
(二)将发于头上拢为高髻,以缯束发之本,结于髻后,再以发末于髻旁曲成环形,纳其末于束缯之内。髻或以巾蒙之,同为缯所束,则于髻旁曲为环形者,为巾之一角而非发末。髻后束处有皱折,两鬓松缓。
(三)高髻束缯如第二种,更加一勒子,前罩于额,后于头后正中髻下作一小结,再引束发之缯之一端出于勒子之外,挂于髻之左旁(疑此处有笄以挂缯),下垂至鬓以为饰。
(四)如第三种,惟无勒子,两鬓特松缓。
(五)梳高髻,以缯束发之本,结于髻后。并加一勒子,前罩于额,后结于髻下,垂其余于项上为饰,再以窄巾一条,穿髻而出,于髻之左右曲成环状,交于髻后,两端更曲成凹状,垂于项,其末向上,纳入髻旁两环之内。
(六)如第五种,惟勒子之垂余不见。穿髻之巾,交于髻后,其左端曲成凹形,垂于项,右端不曲,直垂于项为饰。或髻两旁不成双环,但高耸如两角状。或巾两端均直于项,不成凹形。
(七)于头顶上梳长圆形高髻。
(八)于头顶上梳圆形低髻,有两角,似横笄之状。
(九)于头顶上梳圆形高髻。
4. 安发之笄
女子安发之笄,自士妻以上,以象或玉为之,长尺二寸。《礼记·内则》:“妇事舅姑……栉笄总。”郑注:“笄,今簪也。”《仪礼·丧服》:“吉笄尺二寸。……吉笄者象笄也。”贾疏:“吉时,大夫与士妻用象,天子诸侯之后夫人用玉。”其制当与男子安发之笄同。若丧笄,则以竹或木为之,长一尺。《仪礼·丧服》:“箭笄长尺。”《礼记·檀弓上》:“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彭山陶俑中有女子像四件,顶上作双角状,明为横笄安发之制。
5. 髽——露
笄为周代女子之常服,自王后至于士妻皆服之(参看张惠言《仪礼图·妇人服表》),若去而露,则谓之髽,丧时之首服也。《礼记·檀弓上》:“鲁妇人之髽而吊也,自败于台鲐始也。”郑注:“去而曰髽。”《礼记·奔丧》:“妇人奔丧,……东髽。”郑注:“去大曰髽。”盖女子居斩衰之丧,自小敛时起至成服以前,去笄与,以麻代吉时之总,束发之本,结发为髻,再以麻自项而前,交于额上,却绕髻,使之固,如男子髻发之制,此制谓之麻髽,若居齐衰之丧,则以布代麻,如男子冕之制,谓之布髽,自成服时以至终丧,则去自项而前交额绕髻之麻或布,束发之总,悉易以布,再加笄以安髻。斩衰布总垂六寸,以小竹为笄,谓之布总箭笄之髽。齐衰布总垂八寸,以栉之木或榛木为笄,谓之布总恶笄之髽。笄各长一尺。《仪礼·丧服》:“女子子在室为父,布总箭笄髽,衰三年。”郑注:“箭笄,篠竹也,髽露,也,犹男子之括发。斩衰括发以麻,则髽亦用麻也,盖以麻自项而前,交于额上,却绕,如著头焉。”《仪礼·士丧礼》:“妇人髽于室。”郑注:“今言髽者,亦去笄而也。……既去而以发为大,如今妇人露,其像也。……其用麻布亦如著头然。”《礼记·丧服小记》:“男子免而妇人髽。”孔疏:“妇人将斩衰者,于男子括发之时,则以麻为髽。齐衰者,于男子免时,则以布为髽。”《仪礼·丧服》:“总六升,长六寸,箭笄长尺。”郑注:“长六寸,谓出后所垂为饰也。”又:“妇为舅姑,恶笄有首,以髽卒哭。……传曰,……恶笄者,栉笄也。”郑注:“栉笄者,以栉之木为笄,或曰榛笄。”《礼记·檀弓上》:“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夫人诲之髽曰,尔勿从从尔,尔勿扈扈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郑注:“总,束发,垂为饰,齐衰之总八寸。”程瑶田《仪礼丧服足征记·述髽》:“髽,妇人丧结去之通名,对吉时首服著名髲者而言之也。有去笄之髽,有著笄之髽。去笄之髽,犹男子之括发免,未成服时之制也。著笄之髽,犹男子之冠缨,既成服时之制也。是故布总箭笄之髽,斩丧之髽也,于男子则冠绳缨也,《丧服》所谓布总箭笄髽衰三年是也。布总榛笄之髽,齐衰之髽也,于男子则冠布缨也。《檀弓》记夫子诲南宫绦之妻丧姑之髽,所谓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丧服小记》所谓恶笄有首以髽,传以栉笄释恶笄,注言或曰榛笄是也,斯皆既成服时之髽也。若夫未成服时之髽,在《士丧礼》卒敛彻帷之后,则曰主人髻发袒,众主人免于房,妇人髽于室。在《丧服小记》,则曰男子免而妇人髽,是髽犹男子之髻发免,所谓去笄而者也,是为髽中之一事。”按:《士丧礼》郑注谓髽如今妇人露,似妇人露之制,在汉时颇能行,前髻一段所述自彭山陶俑所见九种不同之髻,或均为露,亦未可知。
6. 椎髻
汉代女子亦有椎髻者,盖贱者之服,《后汉书·梁鸿传》载孟光对梁鸿曰:“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明椎髻乃操作者之首服也。彭山陶俑中有女子拱立像一件,明为椎髻之形。
7. 鬟
鬟为《说文》新附字,释为总发,又云“按古妇人首饰,琢玉为两环。”据此则鬟有二义,一为束发,一为发上所加玉饰。《晋书·五行志》谓“惠帝元康中,……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曰撷子。”此所谓环,似为发环而非玉环。后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所谓“两鬟何窈窕”,似以形容发鬟之美,而“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则言鬟上所附珠玉饰物之价值。鬟之制古籍无明文,疑束发作环形谓之鬟。乐浪出土之漆画玳瑁小匣(《乐浪》图版107)上所画女子,头上有一鬟者,成都所出汉画像砖乐舞图坐而宴饮之妇人及起舞之女子头上均有双鬟。彭山陶俑中有一件头上两角作圆球状,似亦双鬟之制,又有以巾曲成两环者。
8. 卷发
《诗·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发如虿。”郑笺:“虿,螫虫也,尾末揵然,似妇人发末曲上卷然。”《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毛传:“局,卷也。妇人夫不在则不容饰。”郑笺:“礼,妇人在夫家,笄象笄,今曲卷其发,忧思之甚也。”《礼记·杂记下》:“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首。”是既笄之女子于未嫁或夫不在时,则去笄,卷发而燕居,惜其制不详,汉石刻及彭山陶俑中均不见卷发之迹。
9. 髦
周代女子亦有髦,详男子首饰髦一段。
10. 副、编、次、被——假
周代贵妇人之首服,有副,有编,有次,有被。副者,编发为之,上加珠玉金银之饰。编者,亦编发为之,上不加饰。次者,次第他发与己发相合为。被亦名髲髢,亦取他发为饰,与次相似,而其制异。四者虽名称制度各殊,而其为假则一。《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郑注:“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像若今步摇矣。……编,编列发为之,其遗像若今假矣。……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髢。”孙诒让正义:“《释名·释首饰》云:‘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案依后郑说副列众物为饰,与编次惟以发为之者异,盖首饰之最华者。《释名·释首饰》云:‘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云:‘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此并汉时步摇之饰。……周制质朴,未必尽如汉法,但副为首饰加于上,则与步摇约略相似,故郑举以况义耳。……惠士奇云:‘汉之假髻,亦名为副。故《广雅·释器》云,假结谓之。副以发为之,故从髟。然则副与编一物也。饰之盛者为副,其次为编与。’……《君子偕老》疏云:‘编,列他发为之,假作形,加于首上。次者,亦鬄他发,与己发相合为,是编次所以异也。’戴震云:‘郑注礼,合次与髲髢为一。其笺诗,又合被与髲髢为一。被之为次,恐未然也。三翟之首服副,鞠衣展衣之首服编,禄衣之首服次。《君子偕老》之次章,上言其之翟也,下言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笺曰,髢,髲也,不絜者,不用鬄为善。髲被古字通用,然则诗之被,乃所谓髢,不在副编次之数。’……按:戴金(金指金榜)并谓被别为首服,在副编次之下,之上。……义致精确,张惠言说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诗·采蘩》被之僮僮句曰:“按《说文》髲鬄二字转相训,鬄亦作髢。《释名》:‘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鬄,剔也,剔刑人之发为之也。’左氏哀公七年传:‘公见已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是被亦取他人之发以为饰。被取被覆之义,与副之训覆义近,则亦为假,但其制各有不同耳。《士昏礼》:‘女次纯衣袇,女从者笄被。’以被与次对言,则被非即次可知,郑君合被次为一,误矣。”
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器》:“副之异于编次者,副有衡笄六珈以为饰,而编次无之,其实副与编次,皆取他人之发合已发以为结,则皆是假结也。”汉代皇后服假,盖犹古时王后之副。《后汉书·舆服志》:“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今送光烈皇后假帛巾各一。”李贤注:“副,妇人首服,三辅谓之假。”又《续汉志》所谓贵人公主之“大手结”,亦为假,然《后汉书·马廖传》所载:“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高一尺或为夸大之词,但高髻必以假发为之,是汉代假之制,亦通行于民间矣。孙诒让《周礼正义·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下引林颐山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亦指假髻而言。因其真髻上又覆以假髻,髻高近于一尺。”
所谓假,疑不仅以他发为之,其内或有衬物。《晋书·五行志上》:“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遂布天下。”此以木或竹笼为衬。遁园居士《客座赘语》卷五引《建业风俗记》:“又今留都妇女之饰在首者,翟冠七品,命妇服之,古谓之副,又曰步摇。其常服戴于发者,或以金银丝,或马尾,或以纱帽之。有冠,有丫髻,有云髻,俗或曰假髻。制始于汉晋之大手髻,郑玄之所谓假髻,唐人之所谓义髻也。以铁丝织为圜,外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在汉曰翦氂簂,疑类于《周礼》之所谓编也。”按:汉之翦氂簂,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与皇后之假结同。虽不必如《建业风俗记》所云,以铁丝为圜,外编以发。然戴于首上,欲其高而轻,必非仅以发为之,其内当有衬物,汉代男子之冠,以漆布竹皮金属物为衬,则女子之假,或亦以此等物为衬也。汉石刻中女子之高髻,有如华冠,疑皆假之制。彭山陶俑中所见女子之髻,疑为假者,有以下三种:
(一)髻高而薄,危立头上,宽竟头。
(二)髻高而薄,危立头上,左角显折叠之状,前达于额,髻后或分歧成双丫形。
(三)头上梳高髻,以缯束之,髻旁双丫高耸,其内或有假发。
二 簂
簂亦名恢,亦名,亦名。《释名·释首饰》:“簂,恢也,恢廓覆发上也。鲁人曰,,倾也,著之倾近前也。齐人曰,饰形貌也。”《广雅》:“簂谓之。”字亦作帼。《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勾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李贤注:“簂音吉悔反,字或为帼,妇人首饰也。”按《释名》谓鲁人呼簂为,郑注《士冠礼》,亦曰:“滕薛名簂为,”(蔮当作簂)则簂之与,必有相似之处。之制为缁布一圈,围于发际,疑簂亦为圈发之物。《后汉书·舆服志》谓:“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簂。”明簂为帛所制,卑者或以布制,与同,然《释名》谓簂恢廓覆发上,又谓著之倾近前,似其制又与帻相似。疑帻与簂均自出,帻续其颜题,使前罩额,顶上加帻巾与屋。簂亦续其颜题。使圈前半较宽,罩于额上,后半较窄,勒于头后,如勒子之状。惟顶上无帻巾以覆之,故髻与假,皆出簂上。以巾裹髻而兼著簂者,则谓之巾帼。《魏志·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云:“诸葛亮遣使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有假及其附加之饰物并兼著簂者,则谓之翦氂簂或簂步摇。彭山陶俑中女子像所戴类似勒子之物者,疑为簂也。
三 衡笄——假之笄
周代贵妇人服副编次者,有笄以持之,谓之衡笄,省言之谓之衡,与安发之笄不同。《诗·庸风》:“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注:“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惟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悬瑱。”孙诒让正义:“陈奂谓妇人有副笄,有假笄。维持者,谓之笄,维持副者,谓之副笄。副笄用衡笄,笄不用衡笄。金鹗亦谓笄有二,云安发之笄,《士丧礼》谓之鬠笄,鬠之笄为言会也,发所聚会也,固冠之笄,谓之衡笄,衡之为言横也,横之于首也。连言曰衡笄,单言曰衡,一也。……《士昏特牲礼》:妇人服有笄宵衣。笄即持发之笄,盖妇人之常服,至卑者即以笄为首服,《丧服小记》所谓男子冠而妇人笄也。自此以上,更加他首服,则亦别著笄,故服副者有副笄,以此推之,则服编次者,亦当有编笄次笄,是为衡笄。女子副编次而著笄,犹男子冕弁而著笄,故女子虽不冠,而不害其有衡笄也。《国语·楚语》:‘司马子期欲以其妾为内子。访之左史倚相曰,吾有妾而愿,欲笄之,其可乎?’韦注云:‘笄,内子首服衡笄也。’是衡笄惟内子乃得著,妾则否也。列国之卿服玄冕,内子当服编展衣,则楚语之衡笄,当即编笄,明不第副有笄也,若笄,则女子十五以上之常服,通于贵贱,不必内子矣。窃谓王后首服,亦当有笄衡笄,此经衡笄,自是二笄,衡即副编次之笄,笄则笄也,副编次笄尊,故特称为衡,笄卑,故不别制名耳。”汉代安簂结之横簪,即周代衡笄之遗。《后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簂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簂,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武梁祠画像之西王母及彭山所出墓砖之西王母像,两耳旁均似有垂珥之状,其系以垂珥者或为衡笄。
四 巾
女子之著巾,或出于古代之。但以韬发而结为髻,巾则待髻成后裹之,其用稍不同。《诗·郑风》:“缟衣綦巾。”毛传谓綦巾为女服,郑笺谓为作者之妻之服。此所谓巾,当系头巾而非佩巾。汉肃宗赐东平琅邪两王光烈皇后假帛巾各一,诸葛亮遗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巾与假及帼连文,尤足证明为头巾。又《汉书·周勃传》:“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注引晋灼曰:“《巴蜀异志》谓头上巾为冒絮。”师古曰:“冒,覆也,老人所以覆其头。”《后汉书·列女传》称曹操赐蔡文姬以头巾履袜,则妇人之有头巾明矣。彭山陶俑中所见女子之著巾者,凡分五种:
(一)以巾裹髻,前罩额上,双髻发露于巾外,顶前面稍低,中凹入二道,后面较高耸,略成双丫状。
(二)如第一种,惟顶后部歧出双丫之形,更为显著,于左丫之下,现巾末结成如环之状。
(三)如第一种,惟顶后部歧出双丫之形,更为显著,并加一勒子,前勒于额,罩于巾下,后勒于头后。
(四)以巾蒙首而裹之,前罩于额,后包于项,顶上平,歧出双角,示巾内横笄安发之状。
(五)以巾蒙首而裹之,前垂于两肩,后包于项。
五 头
头以一幅帛或布为之,即巾也。惟其著法,自后横陌而前,交于额上,却绕髻,与巾之包髻者不同,《汉书·周勃传》“太后以冒絮提文帝”之冒絮,晋灼释为头上巾,应劭释为陌额絮,陌额即陌头,头之别名。可见汉人于头及巾,不严加分别,而女子亦可著头,于斯可证矣。彭山陶俑中有一件女子首,著头,与男子著头之制同,惟后面一条,勒于项上,较男子之勒于头后者,位置稍低,髻式亦略不同。
六 缨
周代女子许嫁,系有缨,既嫁,由其夫亲脱之,缨以五采为之,其制不详。《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郑注:“女子许嫁系缨,有从人之端也。”《仪礼·士昏礼》:“主人入,亲说妇之缨。”郑注:“妇人十五许嫁,笄而礼之,因著缨,明有系也。盖以五采为之,其制未闻。”然大概系于头上,姑次于此以俟考。
七 珥
周代贵妇人有瑱,以系于衡笄之两端而悬于耳旁,如男子悬瑱之制。《周礼·天官·追师》:“追衡笄。”郑注:“惟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悬瑱。”《诗·庸风·君子偕老》:“玉之瑱也。”毛传:“瑱,塞耳也。”至战国秦汉之时,妇人有珥,其制与瑱同。《说文》:“珥,瑱也,以玉充耳。”《战国策》:“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者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吴越春秋》:“八年,僚遣公子伐楚,大败楚师,因迎故太子建母于郑,郑君送建母珠玉簪珥。欲以解杀建之过。”《史记·外戚世家》:“帝遣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汉书·东方朔传》:“主乃下殿去簪珥。”《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诸姬贵人,竞自修整,簪珥光采,袿裳鲜明。”《后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翦氂簂簪珥。……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贵人助蚕服,……大手结墨玳瑁,又加簪珥。……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簪珥。……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簂,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以上自《吴越春秋》以下凡九条,皆簪珥连文,《续汉志》五条,且皆与步摇假或簂有关,是知簪者,古之衡笄,珥者,当为悬于衡笄两端之瑱也。武梁祠画像中之西王母,两耳旁有垂珥之状。彭山所出墓砖之西王母像,冕之两旁下垂过耳,亦似为珥。
八 珰
穿耳施珠为饰曰珰,其制起于蛮夷,中国女子效之。《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亦见《太平御览》)前人或误以珥与珰为一物。如《汉书·王莽传上》:“珠珥在耳。”颜师古注《东方朔传》:“珥,珠玉饰耳者也。”皆以珥为珰。然《续汉志》谓“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翦氂簂簪珥,耳珰垂珠。……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金题白珠珰。”又曹子建《洛神斌》:“珥瑶碧之华琚,……献江南之明珰。”皆珥与珰并举,则珥之非珰明矣。穿耳施珠之俗,不知于何时传入中国。在汉代则贵贱皆行之。故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谒庙并施珰,《魏志·武宣卞皇后纪》:“太祖常得名珰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是珰之为饰,通行于宫中。于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古《陌上桑》诗:“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吴志·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恪别传:“恪答曰,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是珰亦通行于民间矣。彭山陶俑中女子像带珰者甚多,但皆附于耳上而不垂,珰有二种:
(一)作珠状,附于耳前。
(二)作圆杆状,穿于耳前后。
第三节 童子首饰
一 发
1. 鬌——髫
周代男女幼小之时,剪发为鬌,男角女羁。《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郑注:“鬌,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也。”角与羁之制,详男子首饰髦一段。在汉代亦谓之髫。《说文》:“髫,小儿垂结也。”《后汉书·周燮传》:“始在髫鬌而知廉让。”李贤注:“髫,发也。”又《伏湛传》:“髫发厉志。”李贤注:“髫发,谓童子垂发也。”彭山陶俑中童子垂发者,皆垂于两鬓及额上正中。
2. 髦
男女稍长大,至能服役之时,或亦著髦如成人。《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拂髦。”
髦之制与幼时之髫鬌同。
3. 总角
周时男女幼小者,收发而束于头顶之两旁,如角形,谓之总角。《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总角。”郑注:“总角,收发结之。”《诗·齐风·甫田》:“总角丱兮。”毛传:“总角,聚两髦也。丱,幼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九:“按张参《五经文字》:‘艼,工瓦切,羊角也,象形。俗呼古患切,作,无中。又,古患反,见《诗风》。’是张参所见《毛诗》作,唐《石经》定本俱作,与张参说合。《周礼·人》正义亦曰:‘经所云,是总角之字。’是知今《毛诗》作者,俗也。当即艼之。《说文》:‘艼,羊角也,象形,读若。’又:‘羊,祥也,从艼,象头角足尾之形。’又:‘萑,鸱属,从佳,从艼,有毛角。’《玉篇》:‘艼,羊角也,艼艼两角儿。’是古字从艼者,多作,又皆象头角之形。此诗‘总角兮’亦象两角之儿。”《诗·卫风·氓》:“总角之宴。”毛传:“总角,结发也。”郑笺:“我为童女未笄,结发宴然之时。”
其束发以朱锦。《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锦束发,皆朱锦也。”孔疏:“锦束发者,以锦为总而束发也。”近时幼小男女,犹于头顶两旁收发,以朱丝绳束之,盖古代总角之遗也。然彭山陶俑所见童子头上有角形者,皆只一角,且多在左旁,亦有在右旁及正中者。疑《内则》所谓“男左女右”,以指总角,非谓鬌也。鬌者,垂发至眉,若男左女右,则奇形异状矣。
4. 辫发
辫发本胡俗,然在晚周时已传入中国。洛阳金村所出二铜制童子持鸟柱像,均为辫发(《洛阳金村古墓聚英》图版三一、三二)。彭山陶俑中有童子首一,发于头后分三股下垂,或亦以示辫发也。
二 与缠头帕
《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栉。”按:以韬发而结之,童子不结发,何得有?疑所谓,乃以一幅缯或布缠头,似头之制,惟不绕髻耳。童子年幼,故不妨露发,犹如汉代童子著空顶帻也。彭山陶俑中之童子像,有缠头者。
三 帻
《仪礼·士冠礼》郑注:“今未冠笄者著卷帻,象之所生也。”所谓卷帻者,大概有圈而无顶,与制相似。《后汉书·舆服志》:“入学小童帻也。勾卷屋者,示尚幼小,未远冒也。”所谓勾卷屋,当即卷帻之意,言未远冒者,明无覆顶之帻巾也。《续汉志》及《晋书·舆服志》均谓童子帻无屋,无屋者,即无顶之意,亦名半头帻或空顶帻。《后汉书·刘盆子传》:“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李贤注:“帻,巾所以覆髻也。《续汉书》曰:‘童子帻无屋,示未成人也。’半头帻即空顶帻也,其上无屋,故以为名。……《东宫故事》曰:‘太子有空顶帻一枚’,即半头帻之制也。”武梁祠画像中孔子见老子像,孔子老子中间之童子,鲁义妇故事中鲁义妇之亲子,以及梁节姑姊故事中之姑姊儿及长妇儿,皆似戴帻,顶平上,明其上无突起之屋,惜不能见是否空顶耳。近世小儿戴箍帽,或犹卷帻之遗。
结论
自周至汉首饰制度,略如上述。总之,中国古代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作为巾冠弁衣裳带衽衽韨袜屦等物,以护持之,勿使外露,其露体者,皆变服也。故有丧则露发而袒,以示哀戚。养老则袒而割牲,以示卑下。侯氏入觐,则右袒以请刑,请降则肉袒,请罪则免冠肉袒,以未僇辱。披发露,则为夷狄。著头露发,则为贱者。迄于汉代,此风未替,故汉画像中除卑贱执事及乐舞百戏之人,鲜有露体者。至六朝隋唐之雕刻画像,始以有露体为美者,盖西方艺术流风所及,非中土之故习也。
(本文原为曾昭燏1379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实习时写的论文,1985年发表在《南京博物院集刊》第8期上。)
* * *
[1]男子者,指已冠之男子而言。
[2]女子者,指已笄之女子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