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昌先生嘱我为《〈红楼梦〉探源》写一小序。我是《红楼梦》的一名读者,四十年来,每读是书,常有感于其成书的种种问题不可得解。吴先生此编对许多问题作了透彻系统的研究。我至爱这部18世纪的中国小说,但对中国学界近三十年论红之作涉猎未广。吴先生此书解决了我多年所望解决的问题,在明白和剀切两方面,较之我读过的其他论著,我认为都远擅胜场。比如,“脂砚斋”究属何许人也?《红楼梦》脱稿不久,他就加以评注,透出成书的许多消息。吴先生提出坚实的论据,证明脂砚是著者的叔父。再如,书未完稿而作者谢世,我自然想多多知道一些续著与原著的关系。我认为吴先生在这方面也得出了有价值的新结论。

吴先生此书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时下在中国流行的,乃是对艺术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研究这种关系自有其价值,何况过去全然忽略了这个领域。但是,其他领域,诸如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活经验升华进入作品的过程等,也自有其研究的天地。吴先生这部著作,通过爬罗剔抉的劳作,达到明白晓畅的结论,是后一学派的典型。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语言的统一,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吴先生断定这种统一实出于二人之笔,正与拙见相合。高本汉在《远东古物博物馆馆刊》第二十四期上撰文说:除非他俩来自中国同一地区,否则不可思议。其实他俩并非高本汉所说的“老乡”:曹霑来自南京,高鹗来自满洲。他们所以使用大体统一的语言,显然基于他们同属归化满旗的上层汉人这一事实。纯净高雅的北京话,是他们共同隶属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共同语言。高本汉说他俩非得拿出“闻所未闻的机灵劲儿”才能驾驭这一类型的口语,则未见佐证。说实在的,倘若曹霑和高鹗舍此而改用别的语言,反倒“神”了。

亚瑟·卫莱[1]

注释

* * *

[1]亚瑟·卫莱(Arthur Waley 1889—1966),英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汉学权威。翻译过许多中国诗,多次出版译诗集。剑桥大学荣誉院士,不列颠学院院士,1956年授予勋爵。又:此序及导言均由魏旸译。——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