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動輒得咎”,一般人都把“輒”解釋成虚詞,以爲即是“則”字,而“則”當“就”講。“動輒得咎”意爲“一動就落埋怨”、“一動就招不是”。這種解釋雖然能通,但不合原義。
“輒”是古時候車兩邊的木欄,象車的兩耳,它從“挒”(zhé)得聲,也是從“挒”派生來的。“挒”是人的兩耳下垂。春秋鄭國有位公子叫輒,字子耳,傳説其耳下垂,故以爲名。“挒”又和“聑”(dié)通用,在《埤蒼》裏,“聑”也當“耳垂”講,而“輒”、“挒”、“聑”在上古是同音的,互相通用。“輒”就是“聑”的同源通用字。
《説文解字》説:“聑,安也。”朱駿聲解釋這個字從兩耳説:“五官莫安於耳。”“輒”與“聑”通用,因此也有“安”義。安與動義正相反,安就是不動。《莊子·達生篇》:“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經典釋文》説:“輒然,不動皃。”
“輒”不是連詞“則”,而是動詞。當“不動”講。“動輒得咎”意思是“動不動都落埋怨”、“動不動都招不是”、“動不動都犯錯誤”。這樣解釋才符合原義,也才傳達出成語的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