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我们今天谈到如何学习英文,便需首先明了为什么学习英文。无论学习任何学科,首先都要顾及到它的用处。一般说来,学习英文,大都是为了阅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管学习什么,如果不懂得外国文字,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的。我们学习英文,是要以英文做工具,以备研究更高深的学问。现在我们分三点来说。
第一、学习英文,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至少不比学中文困难。因为英文是有文法、有系统、有条理的文字,它可以像学数学似的,按部就班地前进。
第二、英文上的说话的语言,口述的语言,写作的语言,大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这点并不像我们中国文字似的,欲了解艰深的古文,只学会了普通的语体文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深发掘。
第三,英文是拼音的,有步骤可循,所以学习起来很容易。然而,它毕竟是外国文字。曾经有一个同学问我,他学了八年英文了,为什么仍旧没有什么成绩呢?其实,何尝他自己如是,在大学外文系四年级的学生,也时常犯很多而且可笑的错误呢。那么,英文既然不难学,为什么有许多人费了很多的时间,还学不好英文呢?依我个人从事教学的经验,我以为是:
甲、有许多人往往好高骛远。乍一读就读很深奥的东西,感觉到非常困难,得不到什么益处。殊不知学英文是需要按照步骤来的,是要由浅入深的,不然,就要觉得枯涩无味,很难引起兴趣。当然,也就很难有成绩可言了。
乙、要有文法的基础。有文法的知识,然后,才能有基本的正确概念。有许多大学生,甚至留学生,往往弄不清楚一个很容易的句子,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未弄清楚这个句子的构成,因为一个句子太简单了,他们认为不屑一读,于是便混了过去。浅显的不清楚,当然就谈不到基本知识了。归根结底,这错误是由于他们不良的读书习惯而造成的。诸位自问,如果自己有读书而不求彻底了解的习惯,应该及早改正。因为我教外文系四年级学生的翻译时,问他们懂不懂?他们说懂,及至着手以后,几乎没有一个不犯错误的。
丙、最普通的错误是,许多人把英文当作死的文字看,其实语言是活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活的东西来用才好。我们要练习多听,多读,多写,尤其要紧的是,要用英文思想,当然这是一般英文程度较高的人才能如是的。惟有如此,英文才能表现出它的效用,才能变成我们活的工具。我在中学里,有一个同学,就是章伯钧,他整天背字典,也不见有什么大效果,这是他忽略了英文的整体性,这好像人一样,把他分解开了,还能谈到什么应用呢?所以我们必须要用英文思想。这里,我顺便谈一点学习心理,所谓学习,其目的,也不外使不能变为能,使不知者变为知。这样,我们便要有很多的学习方法的训练。方法很多,但一般人学习的方法,都是用眼睛的,但是这种印象只能在脑子里刺激一下,而且是很微弱的,我们要想使一种意象在脑中固定生根,就非多刺激不可,除了用眼直接获得刺激之外,还有许多感官可用,如耳之于声,喉舌之于诵读,说话,手之操笔,然后把许多刺激凑集起来,围攻脑筋,那么刺激的力量便加大了,意象便会自然而然地加深起来。其中有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听,譬如小孩子吧,他们会说话,几乎完全靠听的力量。诸位学了这些英语,恐怕还不如一个两三岁的英国小孩说的好呢!这就是你们太少听的机会了。所以学英文,听是一个很要紧的方法。听的时候,不妨多听外国人讲,因为那究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其次,你们要多练习说,有一样人不愿意说,这是他怕犯错误,一直怕犯错误,你的英文永远不会学好。说英文,要脸皮厚,胆子大,如果没有直接与外国人说话机会,你自己不妨在一起组织五六个人,相互练习。如果连这个机会也不可能有,你不妨把你所练文章背下一段,揣摸其中的意思神情,采取说话的方式,自己把它说出来。因为凡是英文文章,都是可以采取说话的方式说出的。用英文说话并不比用英文写文章难。再次,就是要多阅读。关于阅读,我有两点要说:
(一)熟读。英文亦如中文,你若是能熟读二十篇或三十篇,把它逐句分析,逐字了解,而达到完全懂得的地方,那么,你在写作的时候,就会随意地写出正确的句子,通顺的文章了。
(二)常想。你有了熟读的文章,做你终身受用的东西,然后,你还需要有阅读的习惯,无论报纸或小说都可以,意在使英文常和你在生活中接触,把报章啦,小说啦,看作消遣、娱乐,这时疏忽一点,是不碍事的,常见有许多人写出很可笑的文章来,这就是句子的训练功夫不够,所以我附带要告诉大家,改错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而且用处是很大的。
关于第四点就是分析的功夫了。这个,你们可以在自己的读本上随时随意找出一段,来做练习。
第五点,就是默写。这种办法在中国的学校里很少用,我幼时学英文、德文、法文,都用过这种方法的,一共念三遍,第一遍慢,给你一个机会去听,第二遍较慢,让你去写,念第三遍时,你便可以校正了。然后,再与原文对照,看看你的错误究竟在什么地方,这种错误往往有两方面,一、拼音,二、文法。这种办法的收效非常之大,外国的学校里差不多采用这种办法。如果你们练习的时候,两个人也可以做一组,互相帮助,互相改正。这件事并不太费时间,随便抽五六分钟练习即可。默写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文字,一种是不常见的文字。
第六点,这里,我还要介绍给大家一个好的练习英文的方法,这就是翻译。现在,到大学四年级才练习翻译,这足见翻译不是件不容易的事,然而,到四年级才做这步工作,也正是不合理的地方。我认为初学英文时,就应作这步工作的。因为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当然初学时也是能翻译的,否则了解的不够彻底,还是无用。在外国人,由他们的文字到事实的了解,只是两步工作,我们由人家的文字到事实的了解,便需要费三步的手续,加多一层翻译的手续。譬如说吧,园子里有一棵树,外国人可以直接晓得树的本身,我们便需要将这句话翻成中文,而后领悟到园子里一棵树的事实。如果你翻译时翻成那里是一棵树在园子里,翻译错误了,便表示你了解的不够。翻译不但可以加深你的了解力、记忆力,而且可以提起你对文学的爱好,引起你对文字的敏感力与辨别力。
最后,便是字典的问题了。大家应该有遇见稍有怀疑就查字典的习惯。关于用字典,你们要留神,千万不要用一般的字典。我发现过很多的《英汉字典》,几乎没有一本不是有很多的错误的。你们要知道,这些字典有很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编的,书店老板为了赚钱,于是便印了出来。所以,无论如何在选择字典时,你们要慎重。最好的如《牛津字典》,其他如《韦氏字典》。小一点的如《简明字典》,以及《袖珍牛津字典》,都是很好的字典。我的话就结束在这里。
外语学习:活的方法和死的方法
学习语言,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首先要明白一点,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既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又要反映主观思想感情。结合客观现实生活和主观思想感情去学习语言,用的就是活的方法,否则就是死的方法。
一篇有生命的文章或说话首先要“谋篇”,就是布置好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然后才逐段造句遣词。按照这个次第来学习,就会懂得全局决定部分与部分也影响到全局的道理,才会体会到语言的生命所在,才会体会到上下呼应的好处。这就是一般所谓“上下文关联的感觉”(sense of context),这是语言感(sense of language)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音调节奏的感觉,特别是在诗歌里。如果不顾全篇或整段,只孤立地讲求字义的语法,那就是死的学习方法。这种死的学习方法过去不知坑害过多少学习外语的青年人。
先谈字义。过去初学入门,往往离开“义”而单讲“字”,一般叫做“生词”。教学规划常把每年记住几千几百“单词”定为第一项任务,仿佛单词记得越多,外语水平也就越高。过去我有一个老同学学英语,整年整月地抱着一本字典死记硬背,到头来外语还是没有学通。近来我在校园里散步,常有热心学外语的同学碰到我就问;“生词老是记不住,咋办?”我的回答总是很干脆:“记不住就不记呗!”对付生词就像对付陌生人的面貌,你碰见一个陌生人,下定决心要把他记住,盯着他看一天两天不放,就能把他记住吗?他是一个活人,你要记住他,就得熟悉他的生活,看他怎样工作,怎样聊天,怎样笑,怎样穿衣吃饭,如此等等,久而久之,你就自然而然地熟悉他,知道怎样去应付他了。每个生词都不能孤立地得到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上下文的关联才得到它的确切意义。如果它真是生词,你就得勤翻字典,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须结合上下文的关联,才能决定它在当前具体场合究竟用哪一个字义才贴切。一个生词经过在不同的具体场合多翻字典,多研究上下文关联,多动脑筋,你就会认识它,记住它而且会用它了。词有词的构词法,也就是词根与词头词尾配搭的规律。结合构词法的基本规律去分析所遇到的生词,也有助于理解它的确切意义。
词义之外还有语法。语法是语言的规律,它本来也是根据实际运用语言的经验得来的,每个人都要运用语言,每个人都会有意地或无意地经常做这种总结。所以一般人对本国语言很少有请教语法课本的,用得多,熟中自然生巧。不过学外语究竟有点不同,在初学阶段还没有很多的运用外语的实际经验可作总结,先学一点语法对不断总结经验确实大有帮助。学语法也有活学与死学之别。活学就要结合自己运用语文的实际作出总结,特别要总结犯错误的教训。死学就是结合语法条文做一些支离破碎,生吞活剥,不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的“语法练习”。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死扣语法”,在外语学习中久已成为一种风气。写语法课本的是粗通外语人们的时髦勾当。在过去一年之中把大部头语法著作寄给我要求提意见的就有五六起之多。我一方面深佩这些编书人的干劲,同时也不免惋惜他们的精力浪费。我过去认识一些语法学家,教了一生的语法,写过畅销一时的语法课本,可是在用英文写的这种课本的序言之中就有些语法错误无情地跳了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在他们除语法课本之外,什么也不读,更谈不上什么文学修养。
为什么谈外语学习又要扯上文学修养呢?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学家不在语文上下过长久刻苦的功夫。在任何一国要找真正好的语言,大半都要从最好的文学作品中去找。我觉得初学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作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诗歌,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成锐敏的语言感,也就会明白语言和文学不能分门别户,各自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