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陕以西至北,马多患此,疗法旧用之。

痊骥通玄三十九论[东原兽医卞管勾集注]

释曰:夫、论马起卧者,因饥饱劳役,失其饮喂,乘饥渴而吃水草太过,伤于脾胃,草谷不化。阳明经受病,传在大肠九之间,不能运转左右,聚粪成结,闭塞定肠胃,气脉不通,所以病生,疼痛难忍,致令起卧。多般者,是三十六般起卧,各各不等,各有形状,此是五脏六腑受其大病,故云多般也。

释曰:医兽先须入手,会者,须臾之间,起死回生;愚者,不晓其根源、形状、深浅,又不知回避、入手紧慢。近世医家入手搜肠,在谷道中尽一手,不见病粪,无法治疗。内损肠胃,十死无一生。凡医兽入手,且论大肠,长一丈二尺,左管盘九,假如医人之入手不过二尺,如何得到大肠一丈二尺、九之间?医家且须细意审寻,论病深浅,治法玄微。先去手指甲,石上磨滑齐肉,休教损抹破肠胃,并横弦、立肚。用温暖油水,用管灌入谷道中送上一二升,并用油水于臂膊上下润湿前后,休教手涩。用力向前带,损肠胃,慢慢向前入手、左右前后、九盘肠内,隔肠搜寻,见病结粪打手,滑硬如球。好粪、软,结粪、硬。如入手盘肠内寻见病粪,名为里结。隔肠见外肠结粪,名为外结。临时机变,用手虎口或用四指,稍慢慢按破病粪头,气脉通宣为妙。莫将卤莽,切须细意搜寻,休教抹破,内损肠胃。故云:入手艰也。

释曰:大肠如江,小肠如河,闭定江河,水草不通,此是肠路之结。大肠长一丈二尺,前四尺为前结,中四尺为中结,后四尺为后结,此是三般病结粪也。左大肠九中间,医兽入手,依前项法度,隔肠细意搜寻,得见病粪打手、滑硬如球,用手休忙,细意用手虎口按破分开粪头,休教损伤肠胃,此是玄微妙术。寻经而论病,无不安康。

释曰:小肠连心,心属火,是水脏传流,因困而吃水太多,兼冷热不和,传于小肠中,水盛而成逆气,相交涩滞不能流行,而成结也。乃太阳经主其病。小肠属火,大肠属金,脏腑不和,气脉不相顺,致令成痛而起卧。不收四足,小腹中疼痛,更兼肉颤,肾气传在胞中,急气痛,而入于四肢、不能收,此乃小肠受病也也。

释曰:在膈后病者,前结也,喘粗咬臆,两脚夹头,起卧极紧,此是病状。依前,用手入谷道中,慢慢向前,左右前后隔肠搜寻,大肚两边得见病粪如球、滑硬;或在板肠之间积聚,病粪不转,此名外结。临时机变,慢慢用手攀病粪向后来,或用手虎口、或用四指梢,用外面左手及肠内右手,里外两手相应两夹定,病粪按破,细意用心,休教损动肠胃为妙,气脉通和,即时见效也。

释曰:此是前五受结,在膈后。气传在大肠后四之间,肠胃不通,气脉闭塞,不能通和,发起肚胀。用前项手法入谷道中,打满臂膊,左右前后隔肠搜寻盘肠九之间,得见病粪打手。依前手法分开病粪,即时气脉宣通,消其胀满。此是玄微妙术,便住起卧,当时见效。此乃四受气相连,得痊也。

释曰:心为脏。小肠为受盛之腑,受草谷二斗、受水八升二合,传于膀胱为道路。若脾胃调和,水草消,此则无病。或冷热相击,饮喂失时,即将滞而成病。传于膀胱,名曰:小肠结、又曰:胞转。太阳主其病。此病形状:存腰、攒蹄、揭尾,此是胞转之病也。医兽多用油水入手,向前便见胞转,胀如碗大,用手向下慢慢用力拨按,小便通下,牵行三五遭,即时见效。

释曰:五脏通和,则血气化为精。三焦壅热,则精液化为涎。精藏于肾,肾为脏,膀胱为精液之腑。涎停于膈,热壅于心,心肾水火相击,故成病。肾经乱行于膀胱,心液传注于小肠,精涎凝滞于胞内,塞其关窍,水道不通,故胞转而成病,负痛起卧。依前手法,多用温暖油水入谷道中,向前,便见胞胀如碗大,用手向下慢慢用力拨按,小便通下,即时见效,此乃三蟠受精并受涎得痊也。

释曰:横弦者,乃是大肠、小肠、盘肠脂弦,谓之横弦也。立肚者,乃是大肚肚弦、脂弦,谓之立肚。凡医兽入手,须要细意用心回避,休教损着横弦、立肚,并肠胃为妙。伤着必死,故云:横弦、立肚须回避者。

释曰:玉女关者,是谷道内向前到盘肠一尺二寸,直到盘肠,相近内肾,而其间入手到盘肠,是名一尺二寸玉女关。

释曰:凡医兽入手时,先用温暖油水于臂膊上下润湿通滑,次、入油水二升于谷道中,免致粪涩。向前用力带,必损伤肠胃,但损动肠胃,其证必死。医家切须细意,不得卤莽。故云:入手先须用油水,莫教粪涩,向前难也。

释曰:凡医兽打结之时,先用油水用手灌入谷道中,打满臂膊。如肠无粪,就手向左右前后隔肠搜外盘肠九之间,名为外结,得见病粪打手,如球、滑硬。肠胃里面,独手难以分破,用手攀病粪在第二第三肋间、或在肚口下。却用外面左手,里面右手,里外两手托夹,靠定病粪,或用四指梢、或用手虎口,慢慢用力分,按破病粪头作三、两块,即时气脉通宣,当时见效。此是打结之时,靠外手也。

释曰:入手谷道内,玉女关左右前后、大肚两面之间,细意搜寻,肠胃两边得见病结粪,滑硬、打手。依前手法,用心分开取破病粪。休教损伤肠胃并横弦、立肚。

释曰:里结者,是后结,近也。入手在谷道中搜寻肠内,便见病粪打手,用前项手法,款慢握破,分开病粪,细意搜寻,休教损动肠胃。如、马肚胀者,是肠中闭塞,成痛而起卧。如、通宣者,不痛。气脉通和,消其肚胀,便住起卧,即时见效。此名里结也。

释曰:靠门结者,近也。入手在谷道中,肠胃内便有正病结粪,不用前项手法。难以分破。燕口取者——如燕啣泥,积少成多——盛用油水,用手把病粪,宁心、逐些小、不许多、少取,尽病粪。在后,用温角,于谷道中送上油水二升为妙。此乃大肠风肿,粪涩难行,故为结也。后,用“大黄散”灌之,即时见效也。

释曰:凡入手时,先用油水一大碗,润湿其手,入谷道中取出粪。用温角插向谷道内,送上油水一碗,此是肠胃滑泽,入手不损。此名盛将油水推向前,于盘肠寻病结。

释曰:背手结者,外结也。凡、医兽入手用心,不论远近,隔肠见病粪不在手里,在手背外,难以分破病粪。翻手合过病粪在手掌内,慢慢攀近,后来得手,用前项手法分开病粪,气脉宣通,即时痊可。此是背手结时,翻手转也。

释曰:吊结者,远也。近前在大肚左右中间,名前结也,手不能近,须缚倒。如马肚胀者,不可缚倒,缚倒者,恐扑损动肠胃,气喘不及,即死也。等候马肚痛自卧地时,用索,宽慢缚定,用草两束,前膊并后胯腿两厢垫起,慢慢曲起头来,肠、胃相聚。盛用油水入手,向前隔肠搜寻,见病粪滑硬打手,切须细意用心。须教顺手左卧地,医兽在马脊背后,用右手入谷道中搜寻,见病粪,依前手法分开,气脉通和。此是吊结之时,须缚倒,得痊也。

释曰:垂结者,前近大肚,后在板肠之间。垂者,悬垂在脊梁上,四不着也。医兽入手时,用玄微妙术,仰手向上托定病粪,靠马脊梁,临时机变,或用手四指尖,或用手虎口,就马脊梁向上两取力,按破病粪——依前手法,分开粪头,休教内损肠胃——即见效也。

释曰:大肚板肠粪不转,形如栲栳大,硬如石。此乃,心为碓、不捣,脾为磨、不转,草谷不能消化,乃成其大病。医兽入手,盛用油水,推向前去,手见大肚,仰手向上托定大肚,晃一二十晃,次后,见边头结粪,依前手法分开。再用温角入内油水三二升在谷道内,次用、“大安散”三两作一服、灌之,不住牵行。猪脂盐豉“七圣丸”者——用猪脂一斤、熬油去滓,用川大黄大戟牵牛郁李仁续随子甘遂鼠粪,以上七味各等分、为未、每服三两,用盐豉二两、朴硝十两,用前项猪脂油酒半碗、温化、带热灌之,不得饮喂,不住牵行,及用炭火温热气针,于以后第三肋间、离脊仰手合过是脾腧穴,入针一寸,针转动为妙,得效也。

释曰:内伤者,损其大肠也,肺为脏,大肠为转送之腑。肺是脏中之气,鼻连肺,属西方庚辛金也。脾属土也,脾胃损气,逆不上升,不能达于肺,不通于鼻。肺绝,脾气亦绝,荣卫不行,故不打鼻,其病难也。

释曰:此乃病沉,有朱救疗。或因起卧而紧走;或起卧肚胀频打滚揹展,致令损伤肠胃,浑身肉颤,四脚如柱,牵动如醉,气血死也,故行动腰背如椽,兼是起卧损着肾棚,肠胃有损,此是死证形状,必难痊也。

释曰:乃脏腑死也。不知疼痛,起卧不得。必死。

释曰:四肢力败,筋脉俱死,卧主多时起不得也。此病十死无一生也。

释曰:此乃玉女关前损动肠胃,回头看觑两肷,是肠断,不堪医治也。

释曰:乃舌下两个蚕头,左名金关,右名玉户。若紫色者,心、脏尽死,不能痊也。

见前卷下

见前卷下

见前卷下

见前卷下

见前卷下

见前卷下

见前卷下

以上,凡、医兽入手,便见正病结粪,谓之里结也。隔肠搜寻盘肠九之间,得见病粪打手者,谓之外结也。切须细意,依前项手法,分开病粪,休教损动肠胃为妙,气脉通宣,即时见效也。于内有:靠门结、里结、外结、背手结、顺手结、吊结、垂结,此是暗藏七结。共十结也,治法在前。

胃歌曰:

太仓都来二尺二 五斤四两不须称

水草共盛三斗九 积而不散更招凶

碓磨伸停常不住 各居脏腑自安宁

大肠歌曰:

大肠丈二按年光 三斤十四是寻常

水草都盛二斗四 盈而满益惹灾殃

江河通流为道路 自然六腑得安康

小肠歌曰:

若论小肠说与贤 二丈四尺圣经言

草谷不差盛二斗 八升二合水无偏

小肠顺和膀胱路 六腑三焦得自然

回肠歌曰:

医工略听说回肠 三尺六寸古今传

草谷都盛一斗二 六升五合水寻常

六腑俱尽都说破 开说通玄世上扬

又论马喉舌尺寸分数

夫、马者,是故,五脏、所受津液;六腑者、传转糟粕;碓磨者、运动水谷;化为气血。气血者,身之本也,水谷者,身之本也。大小肠者,所受水谷,共盛一石二斗,乃常数也,不及一一细而穷之,略陈撮要于后:从口至会靥,深一尺一寸一分;舌重一斤十二两,广二寸五分;气喉咙重一十四两,至肺共长一尺六寸、径一寸五分、圆三寸;咽门食紧重一十二两、至胃共长一尺八寸二分半。圆二寸五分。

夫、论马骨眼者,须知病源,察其根本。

眼者,五脏之门户,一身之珍宝,内通五脏,外应五轮,示按:金、木、水、火、土。

眼轮者:眼中一点黑睛,属肾,名水轮;睛外黑珠,属肝,名木轮;白睛属肺,名金轮;眼胞肉,属脾,名土轮;眼中赤脉,属心,名火轮。此是五轮也。

肺主于皮毛、眼睫、眉毛,属于肺脏。

肾生骨节、眼眶、闪骨,内连于肾。

外伤风寒、暑湿、饥饱、劳役,荣卫往来或盛或衰,内伤于肝脏,肝家受热,外传于眼。

治者,当观其外病形状——头眩、耳耷、精神短慢,眵泪难开、眼中闪骨生疮溃烂、膜肉显出闪骨、初如粟米,日渐长大、恰似鱼鳞,频频泪下,磨得睛昏,遮障瞳人,饶惊怕——正是骨眼之病也。须与治之——用针线穿度骨眼,分下膜皮,用刀割去病骨,不损水轮为妙。合用对症药——青葙散灌之。克日见效。

右具前项说,马眼内天生闪骨个个圆。有愚人不晓根源,马患起卧,错认作骨眼,割去眼内闪骨。有误见患起卧,正病不显,治疗一病未痊又添患,如雪上加霜,转加沉重,喑哑无言,遂足误医。

若不开解前项骨眼并闪骨是非、根源,再留于后世,且恐后辈乱行针刀,良马屈忍疼痛,实为大患。今将诸家经书为证搜寻,并无起卧作骨眼之说。以上义理,三分明校,定无差,并图形象为证,留与后代贤良。寻经而论病,无不安康也。

释曰:马生浑睛虫,不在五脏、肠中,又不是荣卫相传,为马是南方火龙之精。

眼者,上焦受病,又属火。

因雾露之水撞入五轮内,水火相交、阴阳造化成虫,在眼水轮内往来不住,有似蛟龙入水,不曾暂停,日久,多时磨肉,眼内云膜遮睛。

医工不得治法,寻思难明,药点、火烙、灌啗、无应。若通妙诀,治法如神。先须绳绊,更要稳平,左手挣开马眼,用心辨别浑睛,白膜近下、黑睛向上、两间中心,是开天穴,用线缠定白针、尖长一分,用心细意,右手行针于开天穴——轻手急针一分——虫随水出,便见效验。“决明散”灌,下朝得痊。

外传于眼,闪骨生疮,眵泪难开,睛生翳膜。或传肝黄病,头眩耳耷,精神短慢,行如醉狗。

热极发狂,东西乱走,猖狂乱撞,眼不见物色,睛生翳膜,闪骨遮睛,频频泪下,若不取了,磨坏眼目。用针线穿度过,割去闪骨为妙。

脉跳如弦下手知,屋漏雀啄撩泉宜,

口色春青冬黑死,夏赤秋白活者稀,

咬耳不痛兼黑汗,齿动心黄鬼气脾,

肝冷肺绝心系断,肝绝瞪目死无疑,

重嗓嘶频多应死,血劳肺败死休医,

虫在鼻中并气绝,罗膈搦嗓死须知,

五脏俱尽应须死,肠黄身瘦死来催,

脚散瞪目多汗出,五十四死丧魂飞。

膊骨卷 膊骨脱 束膊筋 肺把膊 镫打乘重骨 扳着枪 锋骨伤着膝骨攒筋大 板筋粗 髀骨肿 附骨长 筋劳 腕劳

敲蹄肿胪 刺不见者 摆头、害膊 昂头点脚枪锋痛 点头、害脚 蓦地点脚、攒筋痛 向外蹉、里跟痛 向里蹉、外跟痛 吊腰行、脊筋痛 并脚行、胯瓦痛 吊腰不起、内肾痛 蹲腰行、雁翅痛 蹙脚行、鹅鼻曲尺痛

点痛论

攒筋大 板筋粗 卑骨垂 附骨肿 膊骨卷 膊骨脱 蹄 骨大大搭膊埋没 三山骨隐藏 大胯骨空虚 接脊骨脱落 弓 子骨胀大蹄胎骨胪糊 天臼骨木硬 鹅鼻骨肿粗 乘重骨筋胀 劳 腕膘劳 膝胀劳 曲尺劳 雁骨痛瓦骨痛 胡骨痛 掠草 痛 以上,隔月皆难治,治之无功。

倒地合着抢风骨 踏空闪着膝盖骨 蹊道蹙损乌筋骨 折 桥渡伤合子骨

昂头点、膊尖痛 平头点、下栏痛 偏头点、乘重痛 低头 点、天臼痛难移前脚、抢风痛 蹄尖着地、掌骨痛 蓦地点脚、攒 筋痛虚行下地、漏蹄痛 垂蹄点、蹄尖痛 悬蹄点、蹄心痛 直 腿行、膝上痛 曲腿行、节上痛昂头点脚、枪风痛 昂头不动、蹄 头痛 下坡斜走、胸膈痛 平途窃道、蹄薄痛 向里蹉、外跟痛 向外蹉、里跟痛 点头行、脚上痛 摆头行、膊上痛 拖脚行、雁翅掠草痛 拽脚行、燕子瓦骨痛 蹙脚行、鹅鼻曲尺痛 束骨 行、肺把五攒痛 并脚行、胯瓦痛 直脚行、湿气痛 蹲腰行、雁 翅痛吊腰行、脊筋痛 收腰不起、内肾痛 难移后脚、肾经痛 咬齿低头、心经痛喘息不调、肺经痛 急起急卧、脾经痛 口吐 清涎、胆经痛 跑胸咬臆、肠结痛蹲腰踏地、胞转痛 把前把后、肾经痛 肠鸣泄泻、冷气痛 直尾行、大肠痛 卷尾行、小肠痛

小便淋沥、胞经痛一卧不起、筋骨痛

是为卒急大病。名曰:嗓黄、筋缠喉、脓喉及喉骨胀。然,心肺受病久,积热不散,攻于咽喉,春、不放六脉之血,夏、不灌凉药,成其大病。

心为帝王,肺为丞相。心主血,肺主气。心为血海,肺为气海。血气传流,壮其周身,按四季传流遭数,主管四时,多一遭为热,减一遭为寒。若血气不及,在脾、肾受病,或五劳、七伤之病。

若荣卫往来太过,则生邪热,传于心、肺。肺病热发,多啌,鼻内脓出。血入攻心,迷乱,或发颠狂,东西乱走,不住乱撞。

极热者,则生三喉病证,须与治之,灌药无效,须用玄妙治法。

疗喉骨胀:去颊下一指——喉骨三节粗者是也。喉门穴三道,轻则火针,重则火烙,疗喉骨肿硬,咽嗓内作声,口吐涎沫,吃水草啌,鼻内脓出,多啌伸头,难吃水草之病。

如喘不及,即须开喉。如医二喉者,别说。脓喉、筋缠喉、嗓黄。罨嗓骨离颊下四指是喉腧穴。先用钩针搭起大皮、捻转,刀割如小钱大圆疮口,用钩针又搭起,去皮膜,排嗓肉,两边少取,钩嗓骨,剜取脆骨一节,微下中指尖。用绵杖缠白矾蜜,和于开喉疮口内,向前搌到鼻,向后搌到肺,如啌者,急出绵杖,带下粘涎为验。次、疮口内安竹筒子,出气见效——取竹筒,休教太长,合疮口为妙——隔日,用大黄脂药啗,数十日得效。又、用“消黄散”灌,隔日再灌之。

喉内黄肿起,多缘热积逢,

鹘脉须针彻,消黄灌有功,

喉腧将刀割,膜皮去尽壅,

脆骨剜一节,嗓内莫教空,

竹筒安于穴,徐徐绵杖通,

无血方为美,方显神妙功。

痊骥通玄四十六说

以上十五说,各卷备者,不重出。其后,自十六说至二十五说,各卷未备者,附刻于后。乃,二十四黄、五疔、十毒,本出一种,则此卷内只言十毒,不及疮疔,西北兽医重在毒,故也。黄疔见各卷内。

夫、马者,是阴阳造化、一禀天地而所生,全其金木水火土。察证而论病,须辨清浊,别其冷热,转五脏所伤,受病根源。四季血脉流转、加减、衰旺,多一遭为热,减一遭为寒。传流血气不调,多生痈肿、疮、毒。热盛、肉应——为脓,则不能化内外皮肤;于骨髓——焦枯;内传于五脏,外显于皮肤。热气浮肿,当其筋、骨、肉,变为毒、疮,或坚硬,或软,硬即是气,软即是脓。右前说,未知其详细,疮、肿都有几般:有肿无头者,是为气毒,积日成脓。

木肾黄病,肿硬如石者,是阴毒。眼下生瓜疮者,是肝毒。鼻内生疮,是脓毒。

口内发疮,是心毒。脚有疮,是躁蹄,名为筋毒。蹄掌底有窍眼,名为干湿漏,为肾毒,又为血毒。唇上下有疮裂、浮肿,是脾毒。此乃是十毒之病,切须细意审慎,方无一失也。

释曰:太阳主其病。经络受其大毒,壅滞不行、闭塞,经络乱行,注成壅肿——血聚为肿,不过五日,变成脓血,又随血筒到处,生肿毒为疮,荣卫不随,周身生肺毒。用针刺破,出尽脓囊恶血,用砒黄丸任之——针于肺毒肿处,出脓血干净,行药,一定用纸花子封之。

如血气广大,在所随血筒而串流传向身——或前后脚生肺毒虚肿,或食槽两边,或在头咀上坐,或在项边,或在胸膛、肚上,或在肘后,或在两肷处、肾窝两边——脉络漫肿,此是大病,别有玄妙治法。

夫、医此证,如树有根,传在皮肤成肺毒疮,皆是枝叶荣旺。人皆不知此病根源,多在胸堂前、心窝两边凹处,或在腿里肾窝两边,或在肷窝左右,或槽结硬处取,因而成病,生肺毒疮。如前病根,细意用手摸按,有肉疙瘩与瘰疠蒲桃相似,内隐在好皮肉内,须要用心开取。即是取了,如树无根,枝叶自枯。若不取了,只用针药,如树折梢,萌芽再发。

若开取之时,用刀子打开,大破创口,从上用指头细意剜取。摸着硬者、是筋,涩者、是肉,软者、是血筒,样似蒲桃、正是肺毒疮,切须细意,回避胸前、肾窝。以上开取病根,并依前项手法,回避血筒、筋肉。如取净了,用干马粪搓碎,填入创口内。养马人不得动创,隔日又不得饮水,住乘骑十日。如创虚肿,隔日,用白针碎镞肿处讫,然后,用“理肺散”、“夜明砂散”灌之,半月见效也。

马患肺毒说根因,当先奔走损庚辛,

忽生疮肿损经络,荣卫不随毒气侵。

恰似连珠如瘰疬,不过五日血脓成,

好皮肉藏疮根母,医人不晓怎生寻。

本是肺毒依经本,老鼠疮道俗呼名,

头咀眼眶疮苗肿,槽结失取是根因。

胸堂两边连膊项,心窝凹处内疮根,

肾窝两边并腿肿,腰肋生疮肷窝寻。

开取用心须细意,涩者是肉硬者筋,

软是血筒须回避,滑似瘰疬病根形。

豁开大皮须子细,指头剜取病除根,

创口内边血脉旺,干搓马粪与填平。

取了一朝休饮水,上槽十日住骑乘,

创口肿时施针镞,敷肿频牵不暂停,

不过半月创见效,夜明砂散灌宜频。

释曰:阴毒木肾黄者,因饥渴、饮冷水、吃猛太过。少阴主其病,伤于肾经,传于膀胱,冷热相冲,气攻于外,肾肿硬、如石、如冰,头垂耳慢,后脚难抬,此是阴毒木肾之病也。如是阴肾肿硬,若项上、浑身传注,生肺毒疮,或鼻内有脓,难医治也。如遍身无肺毒疮,鼻内无脓,即可治之,用“麒麟竭散”并“茴香散”灌啗,次用火针二肾尖穴——其穴不在两肾中心缝上,只在外肾肿硬、正肾尖头上,烧火针大红,入针一寸,出脓水为验,五日即可。次用“黄白散”敷涂。

释曰:心属南方丙丁火,少阴主其病,外连于舌,舌即生血,不受毒热。因为暑热不灌凉药,春不抽六脉之血,积聚毒热,壅滞在心,口内舌上生疮。如何治之:用新水洗尽涎沫,用生绢袋盛“青黛散”药、用蜜和为膏,口内嚼铁上系定、口含,如食水草,取下,如不食水草,再入口上含,待三五日见效。“青黛散”治之,再用“消黄散”灌之,即差。与口内放玉堂血为妙。

释曰:脓毒者,痛伤肺脏。因奔走太过,内伤于肺。太阴主其病。鼻内脓血不止,长流不干,鼻隔内化破,皮内变为骨疳之疮。如脓大,吃草五分,用“雪花散”啗,合用“罗青散”灌。若鼻筒骨肿大,鬃尾零退,毛头受尘,偷瘦,兼肺劳之病,不堪医治。如鼻内脓少及有膘肥,鼻隔内有骨疳疮,每日用清水洗净,用“吹鼻散”治之。

释曰:肝毒者,是肝脏受其毒热。厥阴主其病。风气外传于眼,风热睛胀,频频泪下,内外眼下生疮,主两眼肿闷,与放眼并鼻堂血,合用“洗肝散”、“石决明散”灌啗,次用“白矾散”敷贴疮上。

释曰:血毒者,因为五劳七伤,乘困而早喂草料,少阴主其病。毒气传于肾脏,血脉怯弱,风气注于蹄,血脉不能充化,气脉不通,日渐蹄甲焦枯束硬。用圆刀取尽枯硬死胎甲,用烙铁于蹄心内顶烙,慢慢养喂,如不差,蹄甲“□(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字竖烙六道;或掌内孽开;或掌内下铁撑子撑开,后用脚涩子钉之,水内频浸蹄脚,“润蹄膏”润之,每日润蹄甲上下,即差。

血毒之病切须知,本因走骤痛伤骑,

更因乘困旦喂料,毒气攻转病在蹄,

风气注蹄难克化,血脉不通是本基,

蹄甲焦枯日渐小,子骨蹄胎点烙之,

圆刀细取蹄骨甲,前‘□(此处原文为方框字)’后‘八’烙无疑,

擘掌更下铁撑子,更钉脚涩病相宜,

撑开蹄掌依元旧,膏药频频与润之,

每朝入水浸蹄脚,千里途程一任骑。

释曰:肺受庚辛之气,荣卫不行,太阳主病,成肿,积聚毒气,内作脓血。初得时,有漫肿无头,不须针刺,用“木鳖子散”敷涂,量病大小用药,醋打热面糊成膏,于肿处热敷,上用纸花子贴之,隔三日再涂。

如不差,内作脓囊,以手按软处,用白针取透,出其脓血,留疮口,再用前项药敷贴三五次。

如不效,用火烙铁轻轻围烙,必效。次用“茵陈散”灌之。

释曰:肾毒者,皆因久行伤力,血脉衰败。少阴主其病。风热传于肾脏,伤其胎甲,血脉流传不匀,毒气注于四蹄,久立湿地,血脉不能运转,乃生壅肿。

用刀削开蹄掌,挑,出尽毒气脓水,用绵搌干,二日用药,可差——须出蹄头血,用“掌胎膏”治,合用“七伤散”灌之。

释曰:脾毒者,内属于脾,外应于唇。太阳主病。脾受风热,传于唇,肿,乃名脾毒风也。用“五参散”,白针唇上,刺破出血,醋调药末敷上。若肿不消,用火针刺破,出黄水即安,用“秦艽散”调涂,三、两上,即差,用“健脾散”灌之。

释曰:筋毒者,因为日久远行,痛伤筋髓。少阴主病。毒气注于四蹄,败血侵注蹄头,发肿为疮,名曰躁蹄。日久不差。四蹄上下成疮,呼为肺毒注蹄,又名血风筋毒。合用“乳香散”贴即差。四蹄头伤于败血,合用“七伤黄药子散”灌之。

右自前项之书逐一各各开解篇目,以序五行造化阴阳,以按五脏六腑,传受内外,四季流传。荣卫往来不顺,积聚成疮、肿毒,皆因肠胃受谷气。另有传注五脏,发起疮肿。

又曰:上焦出气温热而养骨节,通理也。中焦出气温,注谷而登,荣卫、经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也。下焦出气微凉为和,则通经络,皆通周身。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审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流。补虚,实则血已调,形神乃持。

余已知血气和平不乱,未知壅毒之患所从生成;则以死生之期,其有远近,何以知之?

马有六龙祖之尊贵,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周度,与地同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木不成,五穀不植,马经脉不通,壅肿成疮,血脉充然,故也。夫、血脉、荣卫周身流而不息,上应星宿,下应经络,寒客经络之中、则涩,涩则不通,血不得复,故肿也。寒气化为热,热气盛,则肉腐为脓,不泻尽,则疮,筋骨肉不得相亲,经络则泻腐于五脏,五脏有伤,故曰疮肿也。

释曰:依从六律,问于九窍——耳、眼、口、鼻,大、小二事〔二窍不现也〕。

诊候,如知死活命矣!如后:

第一、心脉,在左脚半、子蹄中心。诊候,如:息,一喘三跳,律律如流水者,在身平和脉也。三息一跳,是脉慢损,难通血脉,于脏腑不调,是上焦有患。脉如雀啄,沉紧不匀,十断九绝,是屋漏脉,难治也。

肺脉,在右后脚半、子蹄中心。诊候,如:息,一喘三跳,律律如流水者,便在身气脉平和也。三息一跳,是脉慢损,难通血脉,于脏腑不调,是上焦有患。脉如雀啄,沉紧不匀,死也。如:春跳急者,紧慢不匀,必无治也。

脾脉,在从后第三肋间,近脊梁五寸是也。

肾脉,在尾本下四指。

耳脉,在耳门下一指后。

阳脉,在胸前上一手,两厢候之。滴滴如弹丸。寻上来者是阳脉;寻下来者是阴脉。

若沉细不匀,所以心脉有患,更看四季紧、慢,取春、夏、秋、冬四季脏腑不调。

又诊,带脉,在肘后一手、两厢后从诊。行流慢,是上焦有患。若慢行、流紧,是中焦有患。如脉跳紧,难诊候,是下焦有患。

若沉沉细乱,是五绝之脉也——心绝、肺绝、肝绝、脾绝、肾绝——此五绝,不医也。

如脉诊候,切须明方而行,又要紧慢得宜。第一、凭脉、息,辨立幽玄,一一子细看候,世人不误也。

医工又论说曰:“马脉有尺寸者,何也?”,释曰:马脉有长短尺寸,看马脉之大数也。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九丈二寸半,十度一遭。一呼,脉上行三寸,一吸,脉下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绕身合得八百一十六丈,荣卫通流行一遭。

释曰:一肝、二胆、三脾、四胃、五肾、六膀胱、七心、八小肠、九肺、十大肠、十一三焦、十二命门是也。

凡诊马脉:先向左肘后四指,故曰带脉是也。从前来者,心、肺、肝脉也。从后来者,脾、肾脉也。脉如屋漏者,死。

脉系而粗大者,心、肺脉也。如箭紧者,肝脉也。细而硬者,肾脉也。滴滴如弹丸转、似连珠者,脾脉也。从前来者为阳脉。

后来者为阴脉。马,来脉过指下如流水者,病重而不死也。

马、关上看之,一次未调匀,后,息定,再诊之,便会明之始终也。

脉指三关诊候穷 明得之时便察同

此者十二根源本 方表经书在世中

释曰:马脉、于带上诊之,三指下明:头指、属心、小肠,次指、属肝胆,末指、属肾、三焦也。

右肘后,用三指下明:头指、属肺、大肠,次指、属脾、胃,末指、是命门也。

凡诊马脉,于赤中带内子细看详,见病归本也。

释曰:马形病脉不病者,身体虽然羸瘦,脉诊之太壮,此是形病脉不病也。脉病形不病者,身体虽然肥壮、好精神,诊之,脉却弱,故曰:脉病形不病也。

马瘦,脉壮者,活。马肥,脉断者,死。

释曰:是十二脏腑也,为一脏管一腑。心脉为主也。

释曰:马骝骒各别者,骝生于庚寅,骒生于壬申。骝马本命为木,骒马本命为金。骒马脉逆行,骝马脉顺行,骝马关上诊之,骒马关下诊之,是也。

释曰:马三部九候者,三三如九,为之九也。

释曰:马有卒死病者,为无脉也,五脏元气脉绝也。马行脚不散者,如树有根;马行脚散,如树无根,脉气尽。

释曰:按:神、圣、工、巧者,医病之致也:望而知之,谓之神;问而知之,谓之圣,察色知之,谓之工;诊脉知之,谓之巧。

释曰:马阳盛者,患眼云膜遮睛,频频发渴。患,有时却不患,终久不可,是阳盛之病也。阴盛者,合注腰胯,后脚不随,粗节频肿硬者,此是阴盛之病也。

释曰:马尿清者,无病。粪慢者,无病。气温者,无病。唇红白者,无病。皮毛滋润者,无病。头尾不动者,无病。前脚不歇,后脚歇者,此马无病。以上相部,并是无病之状。

释曰:心肺居膈上者,谓心是天王之主,不受于毒恶。肺是华盖,心主血荣、肺主气、气主卫,荣卫相通行,通行周身。脐上为阳,脐下为阴。心、肺不在于膈下。故曰:肺只在膈上居,心血不可以受病也。

释曰:只于脉上诊之,脉行紧浮强大者,腑病也。故曰:腑病、脉急;脏患、脉迟也。

见前,卷之二。

马不食水草,七日而死。病临时,看马何脏腑受病,七日外仍活,故食草也。

释曰:血者,收藏于心,心是帝王,为血海也。如何绕身常不绝,血藏于心。血随四季荣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冬至日,万物如石,水结为冰,血收于心。冬后四十五日。一阳主至,春四十五日,阳气渐动,其血离心慢,而流行渐紧,一一加上,二百四十遭,周而成数也。

释曰:春、三个月,血脉流转二百四十遭。至春终时,减六十遭,血脉流滑,肌肉润泽,故曰遭数减矣。夏月,因甚减,作一百八十遭,血似鼎中之汤,急过却慢。秋、三个月,减至一百二十遭冬、三个月,减至六十遭。立冬以后,万物如石,枝叶凋零,故藏于内,一季减六十遭。至春,周而复始也。

释曰:马有三饮者:须宜少饮;马远行有汗、不得饮;迎风而走、不得饮也。饲喂须要细意,拣择草料内,吃着砂石杂物:伤肺、多饶喘啌,伤肾、拖腰脚直,伤肝、羸瘦,伤脾、起卧是也。

释曰:行针,先以左手按穴,右手持针。刺荣卫时,从荣针其卫。来如动脉,则取白针刺之——凡欲出血,则针之——败血也。

释曰:口中衔铁、背上搭鞍、两边乘镫,令人乘骑,此是四百八病。只是四百四病——一百一病受针、一百一病受药、一百一病受烙、一百一病受禁——此四百四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