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未晚斋杂览 | 吕叔湘 | 语言学家吕叔湘著,读书札记合集,吕叔湘,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是近代汉语语法的开创人之一。共收录 7 篇文章,这些文章曾在《读书》杂志的 “未晚斋杂览” 栏目发表过。 “未晚” 者,已晚也,作者怀着 “已经晚了” 的心情选择 “未晚” 作为斋名,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紧迫感,同时也取自作者以 “未晚” 自警的反训修辞。以跨文化视角评析西方学术与文学,涵盖了霭理士论禁忌、赫胥黎社会改良思想、葛德文政治哲学及李尔谐趣诗等主题。 |
| 语文常谈 | 吕叔湘 | 共分八章,是吕叔湘先生所著。本书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 |
| 新食经 | 张竞生 | 《新食经》是中国现代性学奠基人张竞生所著的一部饮食文化著作。该书的创作背景与张竞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早年因在北大任教时出版《性史》而蒙上恶名,1948 年前后,在家乡闲来无事的他,在汕头的《大光报》上开设专栏,由此撰写了《新食经》。书中内容丰富,涵盖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张竞生站在科学前沿,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强调食物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革命,并且肯定素食是比肉食更科学、更卫生、更经济、更人性的饮食方式。这部著作吸取了当时营养学的新成果,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书中文字优美,如赞美素食 “谷粒类其美如珠玉,青菜类有花者、有叶者…… 不但其味清沁肺腑,抑且其色令人魂醉神摇”,不仅呈现了美食,也是美文,其发挥的功能不仅作用于人的物质世界,更滋润着人的精神世界。 |
| 食经 | 张竞生 | 饮食养生,又名《新法长生术》,张竞生著,主要论述了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如谷粒类、青菜类等,将谷粒类形容其美如珠玉,称青菜类无论是有花者、有叶者、有心者、有芽者、有苞者,人们看之无异茹香餐霞,不但味清沁肺腑,其色也令人魂醉神摇,肯定了植物性食物有利于人体健康与祛除疾病的保健功能。 肯定和论证了我国人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强调以自然主义的素食为主,但也没有完全否定肉食的价值,同时提倡节食。 吸取了当时西方营养学的新成果,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比如还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强调食物的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的革命。 食与生活多方面的关系阐述:《新食经》中有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探讨了饮食与运动、内分泌、性情、色欲等多方面的关系,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 |
| 烂熳派概论 | 张竞生 | 张竞生吸收、消化欧洲浪漫派思想后写就的文艺理论著作。张竞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学术活动涉及美学、文学、哲学、性学等多个领域。在《烂熳派概论》中,他可能对浪漫派的意义、特点、行为及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阐述。通过对浪漫派的研究和介绍,张竞生或许希望将西方浪漫派的思想引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带来新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推动中国文艺的发展和变革。 |
| 中衢一勺 | 包世臣 | 七卷。清包世臣 (1775—1855)撰。清包世臣,字慎伯、诚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等。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因劾去官。晚年寓居江宁。工书。有《艺舟双楫》、《小倦游阁文集》、《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等。是书前三卷为《中衢一勺》 正文,其上卷自海运南漕议至下河水利说六首,中卷自郭君传至南河杂记中七首,下卷自庚辰杂著中至海运十宜七首。以下四卷为附录,附录一包括自《表浦问答》至《书乔征君纪事文稿后》十二首,附录二包括自《代杨桂堂给事驳奏开放旧减坝》折子至《小倦游阁杂说三》共五首,附录三为《闸河日记》,附录四自 《却寄陶宫保书》至《江西或问》。是书《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价:“条论皆有卓见及经验,亦行水家所宜留意也。”(史部政书类三○三○页)有道光二十六年 (1846) 活字印本。 |
| 伟大怪恶的艺术 | 张竞生 | 张竞生著,探讨了文学艺术领域中 “怪恶” 这一独特概念及其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张竞生指出,1828 年雨果相关序文发表后,“怪恶” 材料在文学中的地位开始显著提升。古典文学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新文学需涵盖人生真相,“怪恶” 材料的融入能让文学更全面地展现人性的矛盾复杂。在文学作品里,“怪恶” 具有重要作用。它可成就人情剧,使悲剧与喜剧巧妙融合,如一些戏剧中人物命运兼具悲剧色彩与荒诞滑稽情节,更真实反映生活与人性;还能通过与伟大的对比,凸显人物特性,像有的主人公虽行为怪诞或有性格缺陷,却能在特定情境下展现伟大精神,使形象更丰满立体。 浪漫派艺术家追求伟大,从自然汲取灵感,情感在苦闷中蕴含兴奋希望。同时,思想自由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浪漫派在多方面追求自由,推动了文学创新。书中对《水浒传》《红楼梦》《哈姆雷特》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剖析,揭示其中 “怪恶” 与 “伟大” 的体现。此外,以戏剧《袁世凯》(共八幕)为例,生动刻画袁世凯丑恶形象及各方反抗,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黑暗与民众觉醒,为理解文学与社会关系提供独特视角 。 |
| 中国兵器史稿 | 周纬 | 周纬著。195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研究中国兵器史专著。全书分石兵、铜兵和铁兵三章共十六节。书中记述了从原始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清朝历代包括边疆各族攻守作战的各种器械武器,对于中国兵器的变迁沿革、铸造的递变、形式的更易及受外族影响、向外族传播等方面均作了深刻的说明。书后附128器插图854器版,总计982器,除其中前人所拟理想图数十器之外,其余有九百数十器均采寻于中外博物馆、图书馆、皇宫及私藏器,有百数十件系清乾隆藏兵,有一部分兵器属本书首次摄影公诸于世。这些插图和图版为读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兵器资料。作者写此书参阅了中、日、英、法、德、意等文多种关于亚洲兵器的著作,收寻了全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各大学、古物陈列所、民众陈列所及其他有关公私收藏之处,同时,还向蒙、藏、回、苗、瑶、彝诸民族进行征集。前后碌碌30年,抗战期间成书,但未及修改即逝世,后经郭宝钧先生审阅删削,全书22万9千字,插页56。【插图参阅PDF版】 |
| 作文法精义 | 周乐山 | 周乐山编著。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2月初版,1934年1月再版。此书被收入《文学精义丛书》。全书分绪论、论说文、记事文、叙事文、小品文5章,讲述各体文章的意义、分类和作法。本书纲举目张,条理明晰。从篇幅来说,侧重论说文、叙事文和小品文的讨论,其中小品文又是重中之重。这多少与时代热点、作者的好尚有关。我们认为,周乐山先生的《作文法精义》一书,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写作教学者,都值得用心研读。 |
| 作文法讲义 | 陈望道 | 陈望道编著。 12章, 1922年出版。作者在《小序》中说:“这一册书,将告诉青年们作文上各个重要的问题,又将告诉青年们这些问题底地位和这些问题基本的解决方法”。在“各个重要的问题”一章中,列有“文章底体制”一题。这本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写的,以一种新的文体论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
| 作文指导 | 朱德熙 | 开明书店1951年10月初版,朱德熙著,分为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等六章,每章之后附有习题,举例丰富,说明切实具体。《作文指导》体现着朱德熙先生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先进理念,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作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 闲情偶寄译注 | 李渔 | 杂著。清李渔著。十六卷,或作六卷。凡“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每部下分数节,凡三十六节,节各有题,每节又下分数段,凡二百三十四段,段亦各有题。论及戏曲创作与表演、女子姿容妆饰、园林建筑结构安排、室内家具布置、饮食烹饪、栽花种树、医疗养生等各方面。作者致龚鼎孳书云:“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书中前二部后人曾辑为《李笠翁曲话》,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价值。其余各部涉及生活美学亦多,但某些内容(如赏女子小脚)流于低级趣味。有康熙十年(1671)翼圣堂初刊十六卷本,称《笠翁秘书第一种》。另有雍正八年(1730)芥子园刊《笠翁一家言》本,题《笠翁偶集》,合并为六卷。民国间有普益书局、会文堂书局、宝文堂石印本及《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排印本。近有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
|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 田家英 | 田家英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书汇编了田家英为《新中国妇女》期刊撰写的稿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妇女生活、中国奴隶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作者为适应一般妇女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和生活状况,是一部用唯物史观介绍妇女生活历史的读物。 |
| 中国史学入门 | 顾颉刚 | 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以中国民族史为核心,分阶段论述商至清代的民族融合历程,结合历史地理学分析各族群迁徙与神话传说。书中解析《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体系,评述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梳理二十四史、杂史及清代考证学发展。内容涵盖经学、汉学、宗教史等领域,注重史料辨伪与跨学科研究方法,体现作者对上古史研究的宏观视角。 |
| 劝学篇译注 | 张之洞 | 张之洞著。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共24篇,4万余言,分“内篇”(包括《同心》、《教忠》、 《明纲》等九篇)和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等15篇)。序言谓: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实际是以封建伦理来“正人心”;又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口号,对抗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政治主张。是集中反映洋务派思想体系的代表作,曾被清政府颁行全国,受到帝国主义的赞赏,遭到维新派的严厉批判。 |
|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 | 萧天石 | 萧天石主编,该书原于1936年在南京出版。这是一部综合分析、论述世界伟人成功方法、途径的权威著作。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修养原理”主要内容有:做人的最高艺术境界;做天下第一等人须立天下第一等大志;圣人之养心大义;英雄气概、大勇者的大无畏精神;从自我牺牲精神中去完成永恒不死的自我等。第二卷“领袖道术”主要阐述了领袖之最高修养艺术;君人之要术;领袖之心术;领袖之知人要术;领袖之用人道术;君学之最高原则及无我精神之圣人境界等。第三卷“御人秘诀”主要介绍了对人之最高准则;御人与观人的技能;恩威并济之妙用;服人之要道;交友之要道;化人与化世之妙术等与人交往、相处的种种技巧与方法。第四卷“谋略原理”首先阐述了谋略学中的远略原理、先制原理、主动原理、顺反原理、全知原理等。然后论述了多种原理的应用。如虚实、神秘原理的应用等。第五卷“处世原理”主要介绍了安分守己,达观乐观之态度;虚己用世之要功;抱残守缺之妙用;协中用和为处世之大用;死生之完成与体忍等。五卷所取材料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与杂家及诸子百家理论之精华,其间辅以西方学说,援引历史资料,融会贯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智慧书与修养书,对研究谋略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国学大纲 | 汪震 | 《国学大纲》是学者汪震和王正己合著的一部国学论著。《国学大纲》原为民国中学生经典国学教材,其中所含国学常识,条理清晰,不甚艰深,又不失偏颇。文经史哲,皆有涉及;总论分述,各有所长。全书共九章,首章概述国学概念与范畴,后八章分述经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学科发展脉络。内容涵盖《诗》《书》《易》等儒家经典源流,二十四史编纂体系,以及先秦至明清哲学流派演变,兼顾文字学、算学等学科简史。全书采用总分结构,以浅白语言梳理国学多维体系,注重知识广度与框架清晰度的平衡。 |
| 目录学与工具书 | 蒋礼鸿 | 蒋礼鸿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旨在为进修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在查阅资料和解决疑难方面提供帮助,写法上不同于工具书指南或工具书评介著作,不以系统介绍为任务,而是结合其治学的经验和甘苦,通过生动的实例,传授有关目录学和工具书的基础知识。全书分为序说、目录学和工具书三部分。工具书部分介绍了目录、表谱、地方志、丛书与类书、字书韵书词书、注疏笺注、索引等类型的常用工具书。本书可读性很强,是学习文史的入门书。 |
| 咬文嚼字 | 蒋礼鸿 | 蒋礼鸿著。1985年出版,咬文嚼字通过《墨子》《韩非子》等典籍案例,解析字形讹误、通假字辨识等古汉语文字考释方法,涉及'饑/飢''鍾/鐘'等形近字辨析。收录薛渔思《河东记》校勘实例,纠正郑樵《通志·艺文略》对《河东记》的类别误判。 |
| 校勘学 | 钱玄 | 校勘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订正书籍讹误同异的学问,是中国文献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勘学》是钱玄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和校勘学校学工作的结晶,系作者为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授课而编写的讲稿,后经充实改写。全书分字句校勘、篇章校勘、句读及标点校勘、补阙、校勘方法、校勘学简史及重要著作等六章,各章节均从分析实例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校勘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的探讨,是整理古籍和研究校勘学的一部实用的参考书,也适宜作为高等院校文科开设校勘学课程的教材。 |
| 东方学术概观 | 梁漱溟 | 《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可谓“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
| 鲧禹的传说 | 童书业 | 该书初稿源于1935年至1937年间童书业在北京协助顾颉刚进行的古史研究,原与《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等文共同构成古史辨派核心成果。本书讲述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鲧和禹,通力治水,而命运不同的故事,主要侧重于厘清这一古老传说的来源和形成经过。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新旧交汇的文字功底,凸显出这本普及读物的一种朴素单纯。本书内容以正史为依据,重点突出,有论有据,文章中加注,有助于读者明确出处。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是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一本比较权威也比较有趣的读物。 |
| 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 | 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著。冯友兰著。分上、下两册,分别于1930、1934年由神州国光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主要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本、“部定大学用书”合订本、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本、《三松堂全集》本等。本书上、下两册各为一篇,各有16章,总计32章,约50万字。上册称孔丘到淮南王刘安为“子学时代”,第1、2两章阐述了哲学的内容、方法、哲学与中国义理之学、中国哲学的弱点等问题,论述了子学时代的开始和终结、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等;在第3—16章中,论述了先秦儒、墨、道、法、名家及其他各家、秦汉之际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政治、经济、哲学、逻辑等思想,阐述了各学派之间及各学派内部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传承关系。下册称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对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两汉之际谶纬之象数之学、古文经学与杨雄、王充、南北朝之玄学和佛学、隋唐之佛学等问题作了系统探讨。本书主要采用当时最新的史观和方法,是贯通先秦至清末的中国第一部哲学通史。有英文、日文译本,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
|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 严耕望 | 本书原稿虽为严先生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然已足见先生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严先生唯一一部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严耕望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之研究,著有《秦汉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等多部专著及论文,惟未及著就一部完整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实乃学术界之憾事。 |
| 语法讲义 | 朱德熙 | 1982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朱德熙著。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讲授现代汉语语法学,所用讲义经多次修改补充后成此书。作者运用描写语言学的一般方法分析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构造。贯穿全书的3个基本点是:第一,划分词类的依据只能是词的分布,即词在句法结构中占据的语法位置,而不能是词的意义;第二,句子与词组,它们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只是独立的词组,这是汉语语法与印欧语语法的重大区别;第三,语法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分析应该是互相验证的。这部书以教材形式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汉语语法的研究,突出的有: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分、语素“的”的分化、句法结构的同一性、“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含有介词“在”的连谓结构的分化、句法歧义分析。在这些研究中,利用句式间的变换关系对句法结构和词类做细微的观察与分析,是作者在语言学方法上的一大特色。中国专门的语法研究比西方晚了两千多年。尽力摆脱西方语法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制约,以朴素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汉语,同时又吸收西方语法理论的真谛,这是只有不到100年历史的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心所在,也是这部书的出发点。这部专著代表了当代汉语语法学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