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 〔1〕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 〔2〕 ,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责 〔3〕 ,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 〔4〕 。久却徐徐细意条陈 〔5〕 ,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 〔6〕 。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 〔7〕 。若尔,则无伤忤 〔8〕 ,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注释】
〔1〕 喧哄:喧哗哄闹。 浮言:虚浮而没有根据的话。
〔2〕 督:督促。
〔3〕 检责:检查、批评。
〔4〕 隐默:沉默不言。
〔5〕 条陈:分条陈述,仔细解说。
〔6〕 向:当时,当初。
〔7〕 思省(xǐnɡ):思考、省察。
〔8〕 忤(wǔ):抵触,冒犯。
【译文】
作为年轻后辈,应该时常低声下气、恭顺小心,说话要详尽、缓慢,不能高声喧哗、哄闹,说一些虚浮而没有根据的话,随意嬉笑。面对长辈的教导督促,应当低下头来虚心接受,不能随意发表议论。长辈检查、批评自己,即使是批评错了,也不要当时就辩解,而是要暂且沉默不语。时间久了,再慢慢地仔细说明当时的情况。
清代焦秉贞绘《南楼老人授经教子图》
清初嘉兴女画家陈书,晚年自称南楼老人,擅长人物、山水、花卉,书法也秀丽遒劲,诗文颇为精通。她成年后嫁于钱纶光为妻,钱氏为嘉兴望族,可惜她的丈夫很早就过世了。她只能勤俭持家,夜来纺纱织布,苦度岁月,但对于子女的教育却从不放松,教子读经吟诗常常至深夜。其子钱陈群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在清康熙六十年中了进士,进入朝廷担任侍读学士等官职。
可以说“这件事恐怕应该是这样的,当时我是偶尔忘记了”。或者说“这件事是我偶尔考虑不周”这样的话,既不会和长辈发生抵触,事情的道理也会自然明了。至于朋友之间的相处,也要如此。
孟母断机教子图
【点评】
晚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长辈的批评?这是家庭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朱熹认为,晚辈应该恭敬顺从、虚心接受,即使长辈委屈了自己,也不要马上辩解,而要在事后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态度体现出对长者的敬意,但也不免有些“压抑”。其实,在晚辈和长辈的交往中,真诚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良好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固然不必刻意地“低声下气”“低首听受”“姑且隐默”,但却不能顶嘴、吵闹,而是要真诚而充满尊重,平和而不失礼敬。
凡闻人所为不善 〔1〕 ,下至婢仆违过 〔2〕 ,宜且包藏 〔3〕 ,不应便尔声言 〔4〕 。当相告语 〔5〕 ,使其知改。
【注释】
〔1〕 不善:坏事,错事。
〔2〕 婢(bì)仆:男女奴仆。
〔3〕 包藏:包涵,宽容。
〔4〕 便尔:轻易地,草率地。 声言:声张,宣扬。
〔5〕 语:告诉。
【译文】
听闻别人做了坏事、错事,以至于家中的奴仆犯了错误,应该有所宽容包涵,不要轻率地把他(她)的错误宣扬出去。应该指出他(她)的错误,让他(她)知道改正。
【点评】
当我们见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也是考验我们自身道德修养的时候。面对别人的错误,要有一份宽容与涵养,不要把别人的过失宣扬得满世界都是,要给他留下改过自新的空间。面对别人的错误,要有一份真诚与坦荡,不要为了人情装作若无其事,而是要坦率地指出对方的不足,这是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中的“友直”。当然,面对别人的错误时,更要有一份自我的反思,我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毛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南宋赵孟坚绘《岁寒三友图》,古人常以梅竹菊比喻诤友。
凡行步趋跄 〔1〕 ,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2〕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3〕 。
【注释】
〔1〕 趋:小跑。 跄(qiàng):急走。
〔2〕 跳踯(zhí):上下跳跃。
〔3〕 舒缓:缓慢,懈怠。
【译文】
无论是走路还是小跑,都要姿态端正,不要匆忙奔跑、跳上蹿下。但如果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招呼你的话,却要赶紧来到他们面前,不能缓慢、懈怠。
【点评】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行住坐卧都体现出安详稳重的风范,哪怕是有急事出门,也不能跳上蹿下,鲁莽从事。但如果是父母长辈招呼,却不能一味追求“稳重”,而要赶紧来到父母面前,体现出对长辈的敬意。我们看到,古人对行为方式的理解不是单一而僵化的,而是随着生活情境、场合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这样的生活规范是活泼而生动、灵活而机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