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①三藏法师②鸠摩罗甚③奉诏译④
如是我闻⑤:
一时⑥,佛在舍卫国⑦祗树给孤独园⑧,与大比丘⑨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⑩三万八千人俱⑾。
尔时⑿,世尊⒀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⒁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阿难⒂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⒃大师,四生⒄慈父,众人皈敬⒅,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⒆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⒇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
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熏兰麝(21),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
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22),听讲经律,礼拜三宝(23),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24),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注释
①姚秦:即东晋五胡十六国中的后秦(公元三八六—四一七年)。后秦的创建者为姚苌,所以也称姚秦,以区别于苻健所建立的前秦(公元三五一—三九四年)。
②三藏法师: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佛教典籍分经、律、论三类,经是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理论;律是释迦牟尼为佛教徒制定的戒规戒律;论是对佛教理论的阐述和研究,总称“三藏”。“藏”的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竹箧。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说法、传法的僧人。三藏法师,是对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的称谓。但中国古代也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作“译经三藏”。
③鸠摩罗甚:即鸠摩罗什,见《题解》。
④奉诏译:奉,接受。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鸠摩罗什原先并不从事译经活动,因后秦君主姚兴之请,而入长安逍遥园西明阁主持译经,所以说是“奉诏译”。
⑤如是我闻:佛经的开卷用语。如是,如此、这样的意思,指经中佛说的话。我,是诵经者(阿难)本人的自称。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所听闻的佛的教化是这样的”。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纸张印刷术,佛说法四十九年,全靠言传身教,没有讲本。释迦牟尼入灭后,他的弟子为了不使佛法失传,也是为了统一见解、认识,于公元前四八六年,举行第一次结集(会诵),由与佛最亲近、佛法听得最多的弟子阿难诵出他所闻见的佛的说教,经众僧人甄别、审定、确认后,汇编成经。所以各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之语,以表明此经确为佛所亲说,取信于众。
⑥一时:一个时期、在某个时候的意思。
⑦舍卫国:古印度一王国名,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舍卫”是梵文śravasti的音译,也译作室罗伐、罗伐释底等,意译闻者、丰德等,原为该国(萨罗国)都城的名称,为了有别于印度南部另一萨罗国,便以城名作为国名。
⑧祗树给孤独园:“祗”,他本作“祇”。亦叫胜林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或祗洹精舍,此处原是波斯匿王太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舍卫城富商须达多用大量黄金买下花园的地皮,在上建起精舍,捐献给释迦牟尼佛作为居住和说法的场所,祗陀太子则献出了园中的树木,于是,就以他俩的名字命名。因须达多世称给孤独长者,所以称为“祗树给孤独园”。它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释迦牟尼佛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
⑨大比丘:比丘,是梵文Bhiksu的音译,也译作苾刍、备刍、比呼等,意译乞士、乞士男、熏士等。佛教称出家受过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资格的男子为比丘。大比丘,指德高年长的比丘。比丘相对沙弥(俗称小和尚),也称大比丘。此处的大比丘,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⑩菩萨摩诃萨:菩萨即菩提萨埵。菩提萨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菩提的意思是觉;萨埵的意思是有情、众生。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意为道众生、觉有情。摩诃,意为大。摩诃萨,即大菩萨。
⑾与……俱:与,和、同。俱,在一起。与……俱,和……在一起。
⑿尔时:那时。
⒀世尊:原是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后来佛教用来称呼佛祖释迦牟尼,以示尊敬。
⒁如来:佛的十个称号之一。意思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来化导众生。
⒂阿难:人名,梵文nanda的音译、阿难陀的简称,意译欢庆、喜庆。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回乡时,跟从出家,侍从佛达二十五年,为佛十大弟子之一。据说他是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佛教第一次大结集时,由阿难诵出经藏。
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认为有情众生所存在的世界可分为欲、色、无色界三种。欲界为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住;色界为已断食欲、淫欲,但仍离不开物质的众生所居住;无色界又在色界之上,它无任何物质、无方所,为无形无色的众生,即心识存在的境界。在这里三界泛指众生世界。
⒄四生:四种生成方式。佛教认为处于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有四种生成方式。一是胎生,即由母胎生,如人类、猪、牛、羊等;二是卵生,即从卵壳生,如鸟、鸡、孔雀等;三是湿生,从湿气产生,如腐肉中的虫子、厕所中的蛆虫等;四是化生,指无所依托而依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饿鬼或地狱中的受苦者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由这四种方式生成,彼此轮回转生。此处的四生泛指一切众生。
⒅皈敬:皈依、崇敬。
⒆上首:众僧人中占据主位的弟子。
⒇多生:多次生死。佛教认为众生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要经历多次生死,所以叫多生。
(21)兰麝:兰(香草)与麝香,都是香料。
(22)伽蓝:梵文Samghārāma音译——僧伽蓝摩的略称,意为众园、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园林。寺院通称为伽蓝。
(23)三宝:佛教称佛、佛法、僧人为三宝。
(24)八斛四斗:斛,斗是中国原有的容量单位,一斛为十斗。后改为一斛为五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等于公制一千毫升。这里的八斛四斗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是用来形容孩子饮母乳之多的。
译文
我所听闻的佛的教化是这样的: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中部的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二千五百大比丘、三万八千大菩萨在一起。
当时,释迦牟尼佛领着众人,正一直往南行走。忽然,看见路旁堆着一堆枯骨,这时释迦牟尼佛便面向枯骨,五体着地,恭敬地礼拜。
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阿难看到这种情形,便双手合十,对释迦牟尼佛说道:“世尊,您是欲、色、无色三界一切有情的导师,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所有众生的慈父,为众人所皈依和崇敬,因何缘故要向这堆枯骨顶礼膜拜呢?”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说:“你们虽是我的上首弟子,出家为僧的时间也已久长,但还有许多事情和道理不一定知道。你们看到的这一堆枯骨,说不定就是我那前世的祖先和经历过多次生死轮回的父母。因这个缘故,我刚才向这堆枯骨顶礼膜拜。”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说:“你现在把这堆枯骨分作两份,如果是男子的骨头,它的颜色是比较白的,而且分量比较重;如果是女子的骨头,它的颜色是比较黑的,且分量比较轻。”
阿难听了这番话后说道:“世尊,男子活在世上的时候,衣带鞋帽,装束得整整齐齐,一看就知道是男子之身,女子活在世上的时候,大多涂脂抹粉,有的还用兰草、麝香等香料熏衣熏身,如果是这样的装饰,一看就知道是女流之辈,可现在人死了,都成了一样的白骨,叫我们弟子如何分辨得出来呢?”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说:“如果是男子,他活在世上的时候,经常出入于寺院庙堂,聆听讲经说法,礼拜佛、法、僧三宝,又常口念佛的名号,以此善缘,所以男子骨头的颜色是比较白的,而且分量重;世上的女子,理智较薄弱,易沉溺于感情,还要生儿育女,并以此为自己的天职,每生下一个孩子,都要依赖自己的乳汁喂养。母乳是由血变成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饮母乳八百四十升之多,所以女子死后,其骨呈黑色,分量也轻。”
原典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①。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胞)?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精)?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孔,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出生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②,二号业③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祥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儿决为五逆之子④,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仿佛似万刃攒心。
注释
①凝酥:凝结了的酥油。
②须弥: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妙高、善积等,是佛教中一座山的名称。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所居住的器世界,也叫国土世界,有多层。最上层是金轮,也叫地轮。在地轮上有九山八海,最中间的一座山就是须弥山,周围有七山八海,外围是铁围山。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由旬(一由旬相当于三十或四十里),顶上为帝释天,山腰住四大天王。
③业:造作的意思,泛指众生身(行动)、口(语言)、意(思想活动)等一切身心活动。佛教认为身、口、意三业的善恶活动都将得到相应的报应。
④五逆之子:犯有五逆之罪的人。五逆之罪,五种极重的罪恶,具体说法不一。通常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离间僧众)为五逆。
译文
阿难听了释迦牟尼的话,顿觉心像刀割一样疼痛,他泪流满面,抽泣着说:“世尊,那么做子女的怎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恩德呢?”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说:“你现在仔地听着,我为你一一解说:
“母亲怀胎,先后要经历十个月的时间,很是辛苦。孩子在母胎第一个月时,就像那草上的露珠,朝不保夕,清晨聚成,中午便消散了。母亲怀胎第二个月时,那胎儿恰如凝结的酥油。母亲怀胎第三个月时,胎儿犹如凝固的血团。母亲怀胎第四个月时,胎儿才稍成人形。母亲怀胎第五个月时,胎儿在母亲腹中始长成‘五胞’。什么是‘五胞’呢?头是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一共是五胞。母亲怀胎第六个月时,胎儿在母腹中六精一齐打开。什么是六精呢?眼是第一精,耳是第二精,鼻是第三精,口是第四精,舌是第五精,意识(思维)是第六精。母亲怀胎第七个月时,胎儿在母腹,生成三百六十个骨节和八万四千个毛孔。母亲怀胎第八个月时,胎儿有了意识智慧,以及眼、耳、鼻……等九窍。母亲怀胎第九个月时,胎儿在母腹中,吸收食物的养料。母腹所出的各种养料,都是桃、梨、蒜、果和五谷等的精华。其母亲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譬如地面上有山高出地面一样。这山有三个名称,一是须弥山,二是业山,三是血山,此处假设以山作比喻,一旦崩塌下来,化为一条,母亲的血凝结成胎儿的食物养料。母亲怀胎第十个月时,孩子的全部形体才一一形成,方才能降生。如果这是个决心成为孝顺的孩子,降生时,他会抱拳合掌,平安顺利地出生,不会伤及母体,减少母亲生产的痛苦;倘若是个决心做五逆的孩子,降生时,就会破坏损伤母体的胎盘,牵扯母亲的心肝,踩踏母亲的胯骨,使母亲痛苦万分,犹如千刀搅动,又仿佛似万刃穿心。
原典
“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悯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
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
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
念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
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
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
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干就湿恩。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
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怜恒废枕,宠弄才能欢。
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
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恕①目,不嫌手足孪。
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濯不净恩。颂曰:
本是笑②蓉质,精神健且丰。
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③。
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
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
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
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
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悯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
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九④。
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注释
①“恕”,疑作“怒”。
②“笑”,疑作“芙”。
③盘龙:盘曲交结之发龙。古代常把盘龙的形象刻在器物上作装饰用。也用以比喻像盘龙样的东西。这里是指盘结的头发。
④“八十九”,疑作“八十儿”。
译文
“母亲经受这样的痛苦,才生下这个孩子,进一步分析说来,母亲对于孩子尚且有十种恩德。第一是怀胎守护之恩;第二是临产受苦之恩;第三是生子忘忧之恩;第四是咽苦吐甘之恩;第五是避干就湿之恩;第六是哺乳养育之恩;第七是洗汰污秽之恩;第八是远行忆念之恩;第九是深加体恤之恩;第十是终究怜爱之恩。
第一,怀胎守护之恩。有颂诗说:
一劫一劫因缘重,今生托身来母胎。
累月成形五脏生,千时百日六精开。
母体笨重如山岳,动停好似遭风灾。
绸衣绣衫搁一边,奁匣妆镜落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之恩。有颂诗说:
怀胎历经十月许,艰难分娩将来临。
天天犹如患重病,日日头脑昏沉沉。
心中惶怖难言说,愁忧之泪满胸襟。
含悲向着亲人诉,唯恐死难会降临。
第三,生子忘忧之恩。有颂诗说:
慈母临产那一日,五脏六腑都开张。
身心闭闷似气绝,鲜血流淌似宰羊。
忽听落地孩儿健,心中喜悦倍加常。
喜悦过后悲复至,只因痛苦满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之恩。有颂诗说:
父母恩情深且重,照顾怜惜不失时。
口吐甘甜无歇息,吞咽苦涩不皱眉。
爱重情深情难忍,恩深情重倍悲慈。
但令孩儿腹中饱,慈母哪顾己饿饥。
第五,避干就湿之恩。有颂诗说:
为将孩儿移干处,母自投身潮湿地。
乳汁甘甜解饥渴,罗袖遮掩挡风寒。
恩爱怜惜废寝眠,宠爱抚弄儿才欢。
只要孩儿能安稳,慈母不求自身安。
第六,哺乳养育之恩。有颂诗说:
慈母慈厚似大地,严父严明如苍天。
天覆地载恩同等,父爱娘恩情同然。
不恨娇儿无怒目,不嫌儿幼手足蜷。
怀胎十月亲生子,整日悯惜又爱怜。
第七,洗濯不净之恩。有颂诗说:
慈母本有芙蓉质,精神康健体丰满。
弯眉胜似新碧柳,脸庞红润赛红莲。
恩深辛劳伤玉貌,洗刷摧损盘龙发。
只因怜惜儿女深,慈母渐改美容颜。
第八,远行忆念之恩。有颂诗说:
死别之痛诚难忍,生离之苦实伤心。
孩儿远出关山处,母心思念到他乡。
日日夜夜心相随,苦思苦念泪千行。
犹如猿猴泣爱子,哭断寸寸柔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之恩。有颂诗说:
父母恩情深又重,情深恩重报答难。
孩有苦劳愿代受,孩儿劳苦母不安。
听闻孩儿将远行,怜儿夜卧无温暖。
儿女一时有辛苦,慈母心酸日夜长。
第十,究竟怜悯之恩。有颂诗说:
父母恩情深又重,恩爱怜悯无歇时。
坐卧起立心相随,远远近近意不离。
即使母寿一百岁,也常担忧八十儿。
欲知恩爱何时断,待到命尽才分离。
原典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①劬②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
“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
“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泪③。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悯,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泪④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异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论非为是。
“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
“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⑤。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⑥。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嗔呵,全无畏惧。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巳讫⑦,不孝遂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⑧,卒难陈报。”
注释
①惮:怕、畏惧。
②劬:过分劳累。
③④“泪”,疑应为“戾”。
⑤樗蒲:古代一种赌博游戏的名称。
⑥羸:瘦弱。
⑦“巳讫”,他本作“已讫”。
⑧愆:过失、错误。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说:“我观察众生,虽然他们绍接人品,但心智愚昧懵懂,不思量父母对儿女的大恩大德,没有生出恭敬父母的心情,反而忘恩负义,没有仁慈之心。不懂得孝敬、顺从父母。母亲在怀胎的十个月中,坐立不安,好像身负重担。茶饭不思,少有食欲,好像久病不愈的病人。足月分娩,又受种种痛苦。孩儿出生的那一刻,恐惧害怕自己出现不测。那鲜血,像宰杀了猪羊一般,遍地流淌。经受如此种痛苦,才生下儿身。母亲自己吞咽苦涩,却吐出甘甜给孩儿。抱持养育,洗涤涮汰,不怕劳累。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燥之处,让给孩子躺卧,潮湿之处留给自己睡。哺乳喂奶的三年中,孩儿一直吸饮母亲的白色血液——乳汁。
“孩子从婴儿、童年到成年,父母要教导他们懂得礼义,要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要为他们筹备资产家业。父母担负着艰辛,百倍地勤苦,从不夸耀自己对子女的恩惠。儿女有病,父母担惊受怕,常因忧愁过度反使自己得病,却看作平常事。儿女的病痛消除了,母亲自己的病才算好。
“父母如此养育儿女,愿他们早早成人。然而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却反为不孝。父母跟他们说话,不知道顺从,应答对话没有礼貌,恶眼相视。欺侮凌辱叔伯长辈,打骂兄弟,毁坏践辱亲情,毫无礼义。虽曾从师学习,但不守规范训导。父母的教诲、命令,多不听从。兄弟的好言相劝,每每违背。出出进进,从不告知父母。言语举止气高傲慢,擅自为事。父母训斥责罚,伯叔批评指正。童年幼小时令人怜悯,每受尊长遮挡呵护。渐渐长大成人,却凶狠乖戾,不服调教,不服自己所犯亏心违法的罪行而认错,反生嗔怒怨恨。与亲友格格不入,朋比依附恶人,习惯成性,以非为是。
“有的受人诱惑,出逃到他乡。背离父母,离别家人眷属,有的因在外从事经济,或行政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娶亲成婚。由于家庭事业的牵留妨碍,久久不能返回家乡。
“有的到了他乡,不能谨慎处事,遭人谋害,横祸牵连,枉遭刑罚之责。有的在外遭遇病患,为困厄危难所缠,困顿饥饿羸弱,无人照料。被人嫌弃鄙视,抛弃街头路旁,因此丧命,无人来救治。尸体在露天膨胀腐烂而毁坏,日晒风吹,最后剩下一堆白骨飘零,客寄他乡黄土。这样便永远失去了与家人亲族欢聚会面的机会,辜负了父母对儿女的慈爱之恩。在外不知道父母二老,始终惦念着他们的孩子。有的因思念哭泣,双目失明;有的因悲伤过度,抑郁成病;有的因忆念过度而衰竭身亡,直至变成鬼魂,仍不能割断对儿女的思念。
“有的父母听说孩子在外,不重视学业,勾结追逐异教异道;刁蛮不讲道理,粗俗愚顽,好学无用之术;打斗偷盗,触犯乡里邻里;喝酒赌博,惹是生非。连累兄弟,恼怒扰乱爹娘。清早出门,日暮才归。不询问父母的起居冷暖,从早到晚,从不扶助搀护;父母何时落枕息歇,全不知晓。探问父母起居的礼节,从此间断。父母年迈体衰,形貌衰老羸弱,家出不孝子女,但耻于为人所知,只好默默忍受旁人的欺侮压抑。
“有的子女或有鳏居的父亲,或守寡的母亲,却听任他们独守空房。就好像寄居在别人家的客人一样,父母的冷暖饥渴,从不知晓。白天黑夜,父母常常为此啼哭,独自叹息。作儿女的,应手奉美味食品,供养父母。而这些妄为不孝之人,根本没把父母当作一回事。父母常为此而羞耻惭愧,怕遭别人耻笑。
“有的人以钱财食物,供养自己的妻子儿女,忘却了自身的疲劳。还不避羞耻,对妻、妾的约束,每每依从。对尊长的嗔怒呵责,毫无畏惧。还有这样的女子,当初许配他人,未婚之时,对父母都还孝顺。婚嫁完毕后,不孝之心就滋长起来。父母稍有嗔怪,即产生怨恨。丈夫的打骂,却甘心忍受。对异姓他族情深爱重,对自家骨肉却以为可以疏远。有的随着丈夫到了外乡他郡,与爹娘离别时,毫无留恋想念之意。走后消息断绝,音信不通。于是使为爹做娘的日夜牵肠挂肚,一刻不得安宁,好似倒悬一般。父母每每思念儿女,想要见上一面,那心情就像干渴者盼望浆液一样迫切,慈爱思念后辈真是无休无止。
“父母的大恩大德,无边无量;不孝之子犯的错误过失,难以一一说完。”
原典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槌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①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悯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②,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别解说: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③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于心。谛思无计,同发声音。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于阿鼻无间地狱④。此大地狱纵广八万由旬⑤,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雷奔电烁,烊铜铁汁,浇灌罪人。铜狍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塑,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
“又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⑥不孝,故获斯罪。”
注释
①躄:脚不能行走。
②梵音:大梵天王所发出的声音,据说有五种清静,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遍周远闻。佛的声音也如此。
③脔割:脔,切成小块的肉。脔割,碎割。
④阿鼻无间地狱:佛教所说八大地狱最底层地狱的名称。“阿鼻”是梵文Arici的音译,阿的意思是无,鼻的意思是间。音译、意译连用称阿鼻无间。无间是说受苦无间断。
⑤由旬:梵文yojana的音译,亦译作俞旬、由延等,是古印度的距离单位。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为一由旬,相当于三十或四十里。
⑥五逆: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分有小乘及大乘五逆,小乘五逆指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者。大乘五逆指:(一)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二)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三)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四)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五)主张所有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译文
这时,大家听了佛所讲说的父母的深重恩德,感动得不禁举身投地,捶胸自打,以致身上毛孔中都流出血来,倒在地上晕了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高声叫喊:“苦啊!苦啊!痛啊!痛啊!我们这些人,现在真是罪人,可从来不知晓父母恩德如此大,愚昧得像在黑夜里行走。现在我们觉悟了,知道了自己的不对,心胆都要碎了。但愿世尊您发发慈悲,怜悯救助我们,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深重恩德?”
这时,释迦牟尼便用八种深沉稳重的梵音告诉大家说:“这是你们应当知道的,我现在来为你们分别解说:
“假如有人左肩担着父亲,右肩担着母亲,肩上的皮肤被研破,研到了肩骨,甚至研磨穿破肩骨到了骨髓,围绕须弥山走,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流淌的鲜血没过了脚踝,还是报答不了父母的深重恩德。
“假如有人,遇到饥荒之劫难,为了爹娘,甘愿奉献出自己的身体,把身体分割成碎片,碎得像微小的尘粒,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重恩德。
“假如有人,为了爹娘,手持利刀,剜出自己的眼睛,献给如来,欲以此功德回向给爹娘,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还是报答不了父母的深重恩德。
“假如有人,为了爹娘,用利刃割他的心肝,血流得遍地都是也不在乎,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还是报答不了父母的深重恩德。
“假如有人,为了爹娘,让千百把刀戟同时刺进身体,在身体中左右出入,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重恩德。
“假如有人,为了爹娘,将骨头敲打到流出骨髓,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还是报答不了父母的深重恩德。
“假如有人,为了爹娘,吞咽滚热的铁丸,即使经历几百几千个长劫时间,以致浑身焦烂,还是不能报答父母的深重恩德。”
这时,大家听释迦牟尼这样说父母的大恩德,不禁垂泪悲泣,心如刀割一样地疼痛。仔细思量,没有报答父母的好计策,深感惭愧,便异口同声对释迦牟尼说:“世尊,我们这些人现在着实真是不孝罪人,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深重恩德呢?”
释迦牟尼告诉他的弟子说:“你们若要报答父母的恩德,那就为父母书写此经,为父母诵读此经吧。为父母忏悔罪行过错,为父母供养佛、法、僧三宝,为父母受持斋戒,为父母布施财物修福。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称作为孝顺之子了;如果不做这些,那就是死后要入地狱的人。”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说:“不孝顺的人,当他身体衰坏、生命终结时,将堕入最底层、最受苦的阿鼻无间地狱。这个大地狱,纵横广达八万由旬(约二百四十万里),四面筑有铁城,周围有罗网围着,地狱的地也是铁做的。地狱里烈火熊熊,猛烈地燃烧着,像雷鸣闪电一般。钢铁熔化成汁,用来浇灌罪孽之人。那用铜做的狍子、用铁做的蛇,常喷吐火焰,焚烧炙烤罪人,烤得罪人脂膏发焦燃烧,痛苦哀伤,难以忍受。地狱里还有带钩子的竹竿、枪塑,有铁锵、铁串、铁锤、铁戟,有用剑组成的树和装满了刀的轮子。这些东西犹如空中的云和雨,不时从空中降下来,或是向人斩来,或是向人刺来,苦苦惩罚那罪孽之人,使他们历经劫难,饱受祸殃,无一时一刻的停歇。
“还有这一层地狱刑罚告一段落后;又要入其他地狱受刑的。在那里,罪人要头戴火盆,铁车碾身,从身上纵横驶过,使人肠肚分离,骨肉焦烂。一日之中经受千生万死。入地狱的人,经受如此大的痛苦,都是因为生前五逆不孝,所以才获得这样的罪苦。”
原典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于如来:“我等今者,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常来慈携,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①、迦楼罗②、紧那罗③、摩睺罗伽④、人非人⑤等,天龙⑥、夜义⑦、乾闼婆⑧、及诸小王⑨、转轮圣王⑩,是诸大众,闻佛所言,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宁以锉碓⑾斩碎其身百千万报⑿,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祥而起,自⒀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⒁、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注释
①阿修罗:梵文Asura的音译,意译为无端(容貌丑陋)、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常与天神帝释战斗。
②迦楼罗:梵文Garuda的音译,意译金翅鸟,妙翅鸟等。据说此鸟两翅相距三百三十六万里,居四天王所保护的四天下的大树上,以龙为食,所以能除恶龙之灾。
③紧那罗:梵文Kinnara的音译,意译人非人、歌神、乐神等。据说紧那罗虽像人,但头上有一只角,故称“人非人”,又因能唱歌、弹琴,所以被称为歌神、乐神。
④摩睺罗伽:是梵文Mahoraga的音译,意为大蟒神,人形而蛇首,所以也叫人非人,属乐神一类。
⑤人非人:紧那罗的别名,也是天龙八部众(佛教的八类神)的总称。八部众本非人,变作人形来听佛说法,所以称人非人。此外亦作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指八部众、夜叉、恶鬼等。
⑥天龙:天神与龙神。
⑦“夜义”,疑应作“夜叉”。
⑧乾闼婆:梵文Gandharva的音译,又作寻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同奏雅乐之神。
⑨小王:圣王转轮王下面一洲一国之主为小王。因小王多如散粟,所以也叫粟散王。
⑩转轮圣王:又称转轮王、轮王。原为古印度的圣王,因其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他转动轮宝,降伏四方为王,所以叫转轮王。因能在空中飞行,又叫飞行皇帝,后为佛教所沿用。
⑾剉碓:古代刑具。
⑿报:返回、往复。
⒀“自”,疑应为“白”。
⒁天人:又作天众。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天与人,即六道中的天与人。
译文
这时,大家听了释迦牟尼所说的父母的大恩大德,不禁泪流满面,悲伤哭泣,对释迦牟尼说:“现在我们这些人,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的深重恩德呢?”
释迦牟尼告诉弟子们说:“若要报答父母的恩德,那就为父母造这部经典吧!这才是真正报答父母恩德的办法。能造得一卷经,就可以为父母和自己种下遇见一位佛的因缘;能造得十卷经,就能见得十位佛;能造得百卷经,就能见到百位佛;能造得千卷经,就能见到千位佛;能造得万卷经,就能见到万位佛。这样孝顺而善心的人,由于他造经努力的缘故,所以诸佛常来慈爱护祐他,使他生身父母,立刻得以转生天上,享受种种快乐,脱离地狱之苦。”
这时,阿难和释迦牟尼的众弟子,还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天神、龙神、夜叉、乾闼婆以及各洲国的小王、转轮圣王,这些大众听了佛所说不孝的重罪和报应后,全身毛骨悚然,悲伤哭泣,哽咽着哭不出声来,不能自已。各人都发愿说:“我们从今以至于未来际,宁愿粉碎我们的身体,碎得像微尘一样,即使经历无数劫,誓不违反如来的神圣教诲。宁愿让铁钩钩出舌头,拉到三十里长,再让铁犁耕它,使血流成河,即使经历无数劫,誓不违背如来的神圣教诲。宁愿让装着千百把刀子的轮子,在自身中自由地进出,誓不违反如来的神圣教诲。宁愿让铁网缠绕身体,即使经历无数劫,誓不违背如来的神圣教诲。宁愿让一刑具剉碓斩碎身成千百万块,皮肉筋骨全都散落,即使经历无数劫,也始终不违背如来的神圣教诲。”
这时,阿难从所坐的地方从容地站起身来,对释迦牟尼说:“世尊,应当给此经起个什么名称呢?怎样奉行守持呢?”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这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此命名,你们应当奉行守持。”
这时,释迦牟尼众弟子、天人、阿修罗等,听佛这样说,都非常欢喜,信从地领受了佛所说的话,向佛顶礼拜谢、退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了。
源流
报恩思想,即受人恩惠便当回报的思想,是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佛教中受到强调的一种伦理思想,如《大般若经》第四百四十三卷说:“若有问言,谁是知恩能报恩者?应正答言,佛是知恩能报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间,知恩报恩无过佛故。”再如《增一阿含经》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知返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离此间百千由旬,犹近我不异,我恒欢誉;若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恩。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披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是故比丘当念返复,莫学无返复。”佛教认为在人们所应报的恩中,最重要的有四种,即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称为四恩,在四恩中,父母恩被列在四恩之首,可见对父母恩之看重。《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佛经中集中宣扬父母恩的主要经文之一,经中宣说了父母对子女的十重恩德,并指出了报答父母的最好途径。
据史籍所载,此经有三个汉译本,一是《父母恩重经》,二是《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又称《父母恩勤报经》《父母恩难报经》),三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父母恩重经》被疑为伪经,有人认为系造于唐朝初年,内容主要是描述父母情深恩重,强调报答父母恩,提倡以造经烧香,供养佛、法、僧三宝为父母造福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是东汉末年僧人,他原是安息国人,后来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为僧。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洛阳译经,先后译经三十余部。安世高所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为最早译本,可见在汉代此经便有了汉译本。《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其内容、情节最为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孝的文化,也是重报恩的文化。在中国素有这样的说法:“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当交织着孝亲与报恩的《父母恩重难报经》传译到中土,很快便被接受了。以后,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伦理化,《父母恩重难报经》更以通俗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如在唐代出现了佛经变文形式的《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现今,人们可以从敦煌文献中见到两种《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其中一种是末页有“天成二年(公元七五八年)八月七日一觉书”的,此种讲经文先讲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恩德,然后说对有十种恩德的父母犯五逆之罪的话,就堕入恶道。最后,以父母养育子女之辛劳,劝诫佛教徒孝敬父母。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有十首颂扬父母恩德的颂偈,这十首颂偈被抽出来,演为被称作《十恩德》的民间歌谣。现在在敦煌文献中,还能见到四本《十恩德》。《十恩德》每首的标题与经文中十颂偈的名题大致相同,但词句内容有了较大改变。如经文为:第一,怀胎守护恩,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
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
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而其中一种《十恩德》为:第一,怀胎守护恩
说着气不苏,
慈亲身重力全无,
起坐待人扶,
如佯病喘息粗,
红颜渐觉焦枯,
报恩十月莫相辜,
佛且劝门徒。
此外,《父母恩重难报经》归纳的十恩德还被用于佛教雕塑,唐景福年,韦君靖在四川大足建佛窟,其中有一组群雕,名为《父母恩重经变像》,共十一龛。每龛的主题分别是“佛前祈嗣恩”“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见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由于本经自身的特点,没有像《盂兰盆经》那样为许多后人注疏阐发,但其流传也十分广远,在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