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主要是养育之恩)对每个人来说是最直接而又最先感受到的人间恩惠,但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养育之恩并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认的。俗话说,己不养,不知父母恩,即使知道了父母恩,也未必就能报得父母恩,所以中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说法。佛经有“父母恩重难报”的说法,不过《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不只是说父母恩难报。
经文从一堆枯骨说起。释迦牟尼与菩萨、弟子同行,路见一堆枯骨,就恭敬礼拜,并要阿难分出枯骨之男女,阿难不知如何分辨,佛告之男子之骨白且重,女子之骨黑且轻,并告诉阿难,女子骨黑且轻皆由哺乳养育子女所致,阿难深受感动,向佛请教报答之方。这是说阿难本不清楚母亲哺乳子女要付出如此辛劳,经佛指点恍然大悟,但不知如何报答,于是向佛请教。这也是这部经的缘起,如果佛陀一行人在路上没有遇见那堆枯骨,如果阿难能分辨枯骨之男女,如果阿难知道如何报答父母之恩,也就不会有此经文。
然后是讲面对阿难的请求,佛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先列陈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和一朝分娩的痛苦,然后用颂的形式描述了怀胎、临产、哺乳、养育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十重恩德: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具体而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父母养育子女的深重恩德。最后数落了不孝之子的种种忤逆行为。这是说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父母恩重难报,但不是不能报,经文接着讲在阿难等人再次请求下,佛告知大家报答的方法:不是为父母去割肉流血、受苦受痛、挨刀挨枪,……层层递进,最后说明报父母恩的途径是为父母抄写此经、诵读此经,为父母持戒、布施、供养三宝,这样可使父母立即得生天上。这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这是说报恩的方法,这两部分是这部经的中心部分。
最后,经文讲阿难及诸大众发誓宁愿粉身碎骨、血流成河也不违背佛的教诲。
父母恩当报,要懂得这个道理并不难,但经文中所说的“真正的报父母恩”之法,对现代人就不一定都合适。问题在于如果做子女的能够以一颗孝心对待父母,那也就报答了父母养育之恩。人们常说“父慈子孝”,而“孝”就是对“慈”的一种回报。
现代人的孝一般表现为对父母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婚嫁权利,尊重他们的习惯、爱好、价值取向以及对父母的赡养,包括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日常起居的照料,疾病的治疗康复,精神上的沟通慰藉等,而父母从子女那里所得到的这一切,并不是从天而降或白白索取,而是他们几十年含辛茹苦,把子女培养成人,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所应得的报酬。从报恩的角度讲正是父母所应得和子女所应给予的。
“喝水不忘开井人”,每一位做子女的现代人都应饮水思源,给养育子女付出辛劳的父母送回一分孝心,为现代社会又增添一分和谐。
参考书目
1.《佛教手册》 宽忍编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一月
2.《高僧传》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
3.《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魏承思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九月
4.《中国佛教文学》 日·加地哲定著 刘卫星译 今日中国出版社 一九九〇年二月
5.《佛学与儒学》 赖永海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月
6.《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世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