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大众中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上微妙金宝之花、宝幢幡盖,而为供养,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①,二者应身②,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萨了知化身?
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④。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⑤,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⑥,八十种好⑦,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⑧,此第三身,是真实有⑨,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⑩,离无分别智⑾,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注释
①化身: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
②应身: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觉,即佛陀所觉悟的智慧,以其至极圆满,故称“无上”,以其周遍万法,无所不知,故称“正遍知”。
④真谛:指真实不妄之理。真谛与俗谛相对,指出世间之真理。
⑤如如智:指真如妙智。如,本然义,真如本来清净,既不为无明所覆,亦不为烦恼所染,遍照诸法平等不二。以真如门有体、相二如,故重复之而称为如如,真如妙智即称如如智。
⑥三十二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如手足柔软相、正立手摩膝相等。
⑦八十种好:又称八十种随形好,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
⑧假名有:多种因缘集合为一物,虽有假名而无实体,此类事物称假名有。
⑨真实有:指真实不虚之存在。此指真实不虚。
⑩法如如:指真如本体,无生无灭,平等无二。
⑾无分别智:又称无分别心,指远离主客分别的世俗认识,而达平等一如之真实智慧。
译文
此时,虚空藏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佛足,以名贵的金宝花、宝幢幡盖而做供养,然后请教佛说:菩萨众如何修行诸如来深奥的秘密法门?佛回答说:善男子!仔细听着,认真思考,我下面为你分别解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皆有三种身。是哪三身呢?一化身,二应身,三法身。这三种身包含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全部内涵,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其意蕴,即能迅速地脱离生死苦海。怎么才能说菩萨正确地认识了化身?
善男子!如来过去未成佛时,为一切众生修种种善法。如此修行直到修行圆满,由修善行所得威神力而获广大自在。这种广大自在表现在对众生的意愿、行为和生活的环境,皆能有明晰的体察,从而能够适时适地地为众生说种种相应的法门。为与众生不同的身份行为相适应,如来示现种种身形,此为化身。
善男子!怎么才能够说菩萨正确地认识了应身?诸菩萨必得通达出世间的真理,才能领会应身的含义。具体地说,为使众生悟解生死涅槃平等一味,为消除众生的身见怖畏欢喜,为无边佛法而有真实本体,为使真如妙智而有具象的表现,如来示现应身。此身具足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具足八十种随形好,项背皆放出光明,此为应身。
善男子!怎么才能说菩萨正确地认识了法身?如来欲断除诸烦恼障,具备一切善法,只有依赖真如妙智。此真如本体称为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即虽有假名而无实体。此第三身是真实有,是前二种身存在的根据。为什么这样说呢?离开真如本体,离开般若妙智,诸佛如来别无它法。凭借真如与般若,一切诸佛智慧具足、烦恼灭尽,进至清净圆满的境地。所以说真如与般若涵盖了一切佛法。
原典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种种无边用故。是故分别一切佛法,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
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维,说种种烦恼,说种种业因,说种种果报。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说种种佛法,说种种独觉法,说种种声闻法。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为第一不可思议①。譬如画空作庄严具,是难思议。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难思议。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而得自在,事业成就?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②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
注释
①不可思议:又作难思议、不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
②愿自在:谓菩萨随所愿,于随时随处成就菩提。
译文
其次,善男子!一切诸佛于自利利他皆至究竟圆满。自利益需证得真如本体,利益他人则需具般若妙智。具此二法,即能发挥种种功用,于自利利他之事皆能自在无碍。因此佛法才不是僵硬死板的,才有无量无边种种差别。
善男子!譬如如来根据众生有种种妄念妄想,而说有种种烦恼,种种业因,种种果报。又如依真如及般若而说种种佛法,种种缘觉法,种种声闻法。依真如本体及般若妙智,可以自在建立一切佛法,此为佛法中最不可思议的。譬如在半空中画出庄严的楼阁是难可思议之事,同样地,依真如与般若而成就一切佛法也难可思议。
善男子!为什么于真如及般若(二者体性平等)而得自在,则能成就种种事业?善男子!譬如如来达至涅槃境界,即能随愿成就种种事业,于真如般若即得自在则事业成就亦同此理。
原典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无心定①,依前愿力,从禅定起,作众事业,如是二法,无有分别,自在事成。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②,如日月影和合出现。
注释
①无心定:指灭除心、心所之定,分无想定和灭尽定。佛、菩萨修习之定,非无想状态,而是泯除心、心所或能识与所识分别的定境,此即无余涅槃之静境。
②应化身:指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译文
其次,众菩萨或入无心定,或依济度众生之愿力而从禅定起,做种种事业。入定出定,从根本上说没有差别,于此二法能够出入自在,则能成就种种事业。善男子!譬如日月、水镜与光明,从根本上说皆真如理体的显现,是没有分别的,但三者和合就有光影出现。同样地,真如与般若也没有差别。如来证得二法,随愿自在显现身相,众生随不同根性有不同的感应,此即佛的应化身,如日月、水镜、光明和合而有影生。
原典
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空者即是无相。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于法身地,无有异相。
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①;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②。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③。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善男子!一切凡夫为三相④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何者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⑤,二者依他起相⑥,三者成就相⑦。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是故不得至于三身。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故,是故诸佛具足三身。
善男子!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⑧故,远离三身,不能得至。何者为三?一者起事心⑨,二者依根本心⑩,三者根本心⑾。依诸伏道⑿,起事心尽;依法断道⒀,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⒁,根本心尽。起事心灭故,得现化身;依根本心灭故,得显应身;根本心灭故,得至法身。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
善男子!一切诸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善男子!是初佛身随众生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是故说一;第三佛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一不二。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⒂处故。
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义⒃故,而说于常⒄;以无义⒅故,说于无常⒆。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⒇。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应身者,从无始(21)来,相续不断。一切诸佛不共之法(22)能摄持故,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法身者,非是行法(23),无有异相,是根本故,犹如虚空(24),是故说常。
善男子!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种如如,如如不一不异。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25)清净故,是二清净,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注释
①有余涅槃:在小乘佛教中,指虽断烦恼,灭生死因而证得涅槃,然前世业因所造成之果报身尚存,故称有余涅槃。此处指佛之应化身。
②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境界。此处指佛之法身。
③无住处涅槃:又作无住涅槃,即菩萨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以大悲心慈怜有情,故不住于涅槃。以生死、涅槃皆不依止,称无住处涅槃。
④三相:又作三性,即就有无假实而分一切法之性相为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相)、依他起性(因缘相)、圆成实性(成就相)。
⑤遍计所执相:又称遍计所执性,指凡夫不明万法缘生之理,于妄情上,周遍计度,而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
⑥依他起相:又称依他起性,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⑦成就相:又称圆成实性,指真如法性,以其遍满一切法名圆满,以其不生不灭名成就,以其体性非假名真实。此性唯般若能知,故为理有情无。
⑧三心: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
⑨起事心:凡夫于四住地所起之烦恼力强,能发起业事,故称起事心。此心能障佛之化身。
⑩依根本心:依无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报身。
⑾根本心:乃凡夫未拔除之烦恼心,有此一根本心,则不能证得法身。
⑿伏道:又作能伏道,指能制伏所起烦恼,而使之一时不起之道力。
⒀断道:指能断绝惑种,而使之毕竟不生之道力。
⒁最胜道:指依无分别智能伏又能断一切烦恼之道力。
⒂无依:又称无着,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
⒃有义:又称有体,在依他起性之诸法相外,另有所依之实体。此为大乘法相宗的观点。
⒄常:又称常住,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不生不灭。
⒅无义:即无体,能依之相即所依之体,故依他起性之法相外,并无圆成实之体。此为华严、天台等宗的观点。
⒆无常:指一切有为法,皆因缘和合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而刹那生灭。
⒇随缘:谓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
(21)无始:世间一切众生、诸法等皆无有始,如今生乃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乃从前世而有,如是辗转推究,故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
(22)不共之法:又作不共佛法,指佛与菩萨所具足,而凡夫及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如十力、四无畏、三念住等。
(23)行法:行,指由因缘所造、迁流变化的一切法。
(24)虚空:譬喻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等义,此处比喻真如之理。
(25)灭:寂灭的略称,涅槃之意。
译文
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与光和合所出现的光影,本身无形无相,但又依缘而现种种异相,空的意义亦是如此。善男子!同样可以说,接受我的教化的诸大弟子诸大菩萨,本已证得法身,以利济众生之愿力而示现种种应化身,表现为种种异相,但就法身而论,种种异相又是一相。
善男子!因为如来有应化二身,诸佛说有余涅槃;因为如来有法身,佛说无余涅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证得法身,即意味着一切生死之业因及果报,悉皆断尽,此涅槃境界完全无依止处。因为如来具此三身,诸佛说无住处涅槃。首先,三身一身,离开法身,没有诸佛,因证法身,不住生死。其次,三身有别,因为应化二身,不住涅槃。为什么这样说呢?应化二身只是因缘和合而成,假名不实,念念生灭,数数出现,而与涅槃一体的法身,则不生不灭,无二无别,所以二身不住涅槃。以生死、涅槃皆不依止,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善男子!一切凡夫众生因为三种无明性相,被种种烦恼所系缚所障蔽,远离正法,不能证得三身。这三种性相是什么呢?一是遍计所执相,二是依他起相,三是成就相。如果不能认识这三种性相的虚妄性,不能将这些无明虚妄灭除净尽,则不能证得法身及示现应化身。如来以般若妙智观照灭除这些无明性相,所以诸佛具足三身。
善男子!诸凡夫众生因为不能消除三种妄心,远离正法,不能证得三身。这三种妄心是什么呢?一是起事心,二是依根本心,三是根本心。依后得智所得制伏诸烦恼之道力,能除灭起事心;依加行智所得断除烦恼之道力,能除依根本心;依无分别智所得能伏又能断一切烦恼之道力,能除灭根本心。起事心灭,如来得以示现化身;依根本心灭,如来示现应身;根本心灭,则证得法身。因此一切如来具足三身。
善男子!就化身而论,一切诸佛在事相上相同;就应身而论,一切诸佛在意愿上相同;就法身而论,一切诸佛在理体上相同。善男子!佛如来的化身随顺众生意愿而示现,有种种形相,所以化身是多;佛应身由一己善业招感,只示现一种形相,所以应身是一;佛法身是形而上的存在,达此境界即不执着任何形相,所以法身不一不二。善男子!佛的化身凭借应身而得显现,应身则凭借法身而得显现,法身真实不虚而又无所凭借。
善男子!如此三身,从有实体的观点看,它们恒常存在;从相外无体的观点看,却又刹那生灭。从化身看,以其恒转法轮,以种种方便随缘化度众生,永无休止,所以说是常;以其非是根本,虽具足大功用而不能显现,所以说是无常。就应身论,此身无始无终,生生相续不断,所以说是常;以其非是根本,虽具足大功用而未显现,所以说是无常。法身非因缘所生法,所以没有生灭变化,没有差异分别,是万法的根本,犹如虚空寂然不动,所以说是常。
善男子!除了无分别智,再没有更胜妙的智慧;除了真如理体,也再没有更胜妙的境界。此真如理体与般若妙智,皆称如如,这两种如如,以其各自有相,故非一,以其体性平等,故非异。此法身以其智慧清净(圆满),涅槃清净,所以具足一切清净。
原典
复次,善男子!分别三身有四种异:有化身非应身,有应身非化身,有化身亦应身,有非化身亦非应身。何者化身非应身?谓诸如来般涅槃后,以愿自在故,随缘利益,是名化身。何者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何者化身亦应身?谓住有余涅槃之身。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
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所显现故。何者名为二无所有?于此法身相①及相处②,二皆是无。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非明非暗。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暗。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③。
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④,是如来藏⑤,依于此身,得发初心⑥、修行地心⑦,而得显现不退地心⑧,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⑨、金刚之心、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⑩,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⑾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⑿等,一切念处⒀、大法念⒁等,大慈大悲、一切陀罗尼⒂、一切神通⒃、一切自在⒄、一切法平等摄受⒅,如是佛法,悉皆出现。依此大智,十力⒆、四无所畏⒇、四无碍辩(21)、一百八十不共之法(22)、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过一切相,不着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23)。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不增不减,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法体(24)如如,是解脱处,过死亡境,越生死关。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处求觅,遂得金矿。既得矿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炉中销炼,得清净金。随意回转,作诸镮钏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
注释
①法身相:指法身所显现之形相。
②相处:指法身相所依之根、尘(境)。
③事业:原指招致业报的善事恶事,此指如来功德。
④如来性:又称佛性、觉性,指佛陀之本性或众生成佛之可能性。
⑤如来藏:如来性之异名,此性隐藏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故称如来藏。
⑥初心:全称初发心,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⑦修行地心:发心后专心精研修持。
⑧不退地心:证无上菩提而不退转之心。
⑨一生补处心:即一生补处菩萨之心,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
⑩摩诃三昧:摩诃,Mahā,大、胜等义;三昧,Samādhi,定、正定意义。摩诃三昧,行愿具足、妙用无尽之甚深禅定。
⑾大三昧:即摩诃三昧。
⑿首楞严:全称首楞严三昧,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
⒀念处:又作念住,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即以智慧观察对境,而留住意念于此。此处指佛所持有之功德。
⒁大法念:又作法念住,指观一切善恶诸法皆因缘所生而无自性。
⒂陀罗尼:梵语Dhāranī之音译,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依《大智度论》等,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
⒃神通:又称六神通,指六种超越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⒄自在:又作无碍、纵任,指佛、菩萨以具正智慧故,于知、行两方面皆圆融自在。
⒅摄受:指佛、菩萨为令众生住于正法,而以平和之言语解说。是对无智者或意念上犯罪者所适用之方法。
⒆十力:又作十神力,指唯佛具足之十种智力。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⒇四无所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畏惧之自信,而勇猛安稳。此四无畏包括:邪见无畏、外难无畏、非难无畏、说出道无畏。
(21)四无碍辩: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法无碍(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义无碍(精通于法所诠表之义理)、词无碍(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辩无碍(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
(22)不共之法:指佛、菩萨所独有,不与小乘行者共有的教法。
(23)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24)法体:指诸法之体性、本质,此实体于过、现、未三世恒常存在。
译文
其次,善男子!从三身关系来看,有四种差异:化身非应身,应身非化身,化身亦应身,非化身亦非应身。什么是化身非应身?指诸佛如来达至涅槃境界后,以利济众生的宏大愿力,随缘利益,此身称化身。什么是应身非化身?指未入初地的菩萨身。什么是化身亦应身?指已得涅槃,断除烦恼,由前世业因所造成的果报身。什么是非化身非应身?即法身。
善男子!此法身二无所有,非化身亦非应身。什么是二无所有?指此法身本身无形无相,超越主客能所的分别对待。其实从究竟义理看,法身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可数非不可数,非明非暗。因此般若妙智不见法身相及法身所依的根、境,不执取有无、一异、数非数、明暗。所以应当明白,真如境界圆满清净,般若妙智亦圆满清净,二者一体两面,不可分别。此法身是获根本解脱的根本,所以能显现为如来的种种事业。
善男子!此法身是如来果位的性德,依于无上真如境界,为万法的根本,所以难以思议。如果了解此义,即了解大乘佛教的精义。所谓佛性、如来藏等,皆依此法身而得发显为初心、修行地心、不退地心、一生补处心、金刚心、如来心。又,依此法身而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如妙用无尽的摩诃三昧、遍照一切的般若妙智。所以应化二身因为得大三昧、大智慧,而得显现法身。因为证得自性理体,而得“常”“我”;因为得大三昧,而得“乐”;因为大智慧,而得“净”。所以证得法身,如来即得涅槃四德,常住于自在安乐清净。大三昧、大智慧为诸多大乘善法的根本。依大三昧,则生一切禅定、一切念处、大法念、大慈大悲、一切陀罗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平等济度众生等佛法;依大智慧,则生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才、一百八十不共法,以及一切稀有不可思议的妙法,都一一示现出来。譬如有如意宝珠,即能示现无量无边种种珍宝。同样地,如果有大三昧宝、大智慧宝,即能生出无量无边种种妙法。
善男子!此法身、三昧、智慧,皆超越一切形相,不执着于形相,浑然一体,非常非断,不偏于任何一边。此三法虽有假名上的差别,但在理体上却无分别;虽称三法,而实际上并没有三种法体,如梦幻一般,不增不减。此法身即诸法的体性、本质,其性湛然常寂,如如不动,没有执取,既没有执取者,也没有执取的对象,所以证得法身,即破除执取而得解脱。既得解脱,就意味着渡生死海,过生死关。这一胜妙境界,凡夫众生不加修行就不可能达到,而一切诸佛、菩萨却自在常住。善男子!譬如有人想得到黄金,于是到处寻觅,找到金矿后,经冶炼得到纯金,再经加工,即能做成镮钏等珍宝的饰物。虽然有种种用途,但黄金金性不改。
原典
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维: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彼既闻已,正念①忆持,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懒惰障,灭一切罪。于诸学处②,离不尊重,息掉悔心③,入于初地④;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于四地;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
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譬如真金镕销冶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如是法身,与烦恼离,苦集⑤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
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
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注释
①正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②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也有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
③掉悔心:掉,指心躁动不安;悔,于所做之事心怀忧恼。掉悔心即烦恼心,能障圣道。
④初地:地,住处、住持、生成之意。依《华严经》等,菩萨修行过程须经十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即生无漏智,见佛性,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初登地菩萨称为地上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
⑤苦集: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集,指招致诸苦之根源。
译文
其次,善男子!有善男子善女人,追求根本解脱,修种种世间善法,以此功德,得见如来及其众弟子。见如来后,问:“世尊!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正修行而得清净?”诸佛如来及众弟子听了便想: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想求得清净,想听闻正法。于是为他们解说,欲令其悟入正知正见。善男子善女人听完佛的讲说,牢记在心,信受奉持,且发愿修行。以勇猛精进力,克服懈怠懒惰,灭除一切罪愆。在修学过程中,恭敬谦谨,消除一切烦恼,得清净智慧,进入初地;进入初地后,消除利乐有情的种种障碍,进入二地;进一步消除一切逼迫苦恼,进入三地;于此地中,消除使心不得轻软清净的障碍,进入四地;于此地中,消除阻碍行使善巧方便的障碍,进入五地;于此地中,消除通达真俗二谛的障碍,进入六地;于此地中,消除明了一切因缘法的障碍,进入七地;于此地中,消除明了一切寂灭现象的障碍,进入八地;于此地中,消除认识一切生起现象的障碍,进入九地;于此地中,消除获六神通的障碍,进入十地;于此地中,消除一切智慧的障碍,消除一切烦恼,即进入如来地。
此如来地,因为具有三种清净,所以称为极清净。哪三种清净呢?一是烦恼清净,二是苦逼清净,三是形相清净。譬如为显现黄金本性纯净,要将金矿石销镕冶炼,消除种种杂质。如此杂质虽清除,但黄金并没有消失,因为黄金之体原本清净。正如污浊的水变得澄清,只是说明恢复了水的清净本性而已,并不是说水不存在。同样地,证得法身即意味着消除烦恼及苦因苦果,不再有残余的习气,但这只说明佛性本来清净,并不是说没有法体存在。
又譬如广大虚空被烟云尘雾所遮蔽,如果这些云雾消散,虚空又恢复其空明清澈,并不是说虚空不存在。同样地,证得法身即意味着一切苦恼皆消除净尽,但这只说明真如清净,并不是说没有理体存在。
还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自己在大河中奋力游渡,由于顽强不屈,最终渡到彼岸。从梦中醒来,不见有水,也不见此岸彼岸,但种种梦想破灭,并不意味着没有觉醒,因为觉醒的心原本就是清净的。同样地,证得法界真如,一切妄想即不再产生,但这只是说法界清净,没有妄想,并不是说诸佛没有实体。
原典
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①清净,能现应身;业障②清净,能现化身;智障③清净,能现法身。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此三清净是法如如④、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是故诸佛体无有异。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
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维,悉皆断除,即知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圣所修行,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如如一切障灭,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如如法界正智清净。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如是见者是名圣见⑤,是则名为真实见佛。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
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⑥,求真实境不能知见。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如兔浮海,必不能过。所以者何?力微劣故。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
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⑦,不惜身命,难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议,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
注释
①惑障:又作烦恼障,指使修行者不能证得涅槃之烦恼。
②业障:指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因其能障蔽正道,故称业障。
③智障:又称所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
④如如:又作真如、如实,即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
⑤圣见:佛、菩萨所持之正见。
⑥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众生迷于生死,在生灭变化中流转。
⑦阿僧祇劫:阿僧祇,梵语Asamkhya之音译,意4译不可算计;劫,梵语Kalpa之音译,又译劫波,意译长时、大时、时。指不可计算之悠长岁月。
译文
其次,善男子!这一法身,由于诸烦恼障消除净尽,所以能示现应身;由于诸恶业消除净尽,所以能示现化身;由于诸智慧障消除净尽,所以能显现法身。正像从空中放出闪电,闪电放出光亮一样。由法身而能示现应身,由应身而能示现化身。由于佛性原本清净,所以能显现法身;由于智慧清净,所以能显现应身;由于三昧清净,所以能显现化身。这三种圆满清净构成一切万法的真实本性,此真如本性于一切法不变不异、平等一味,证得此真如理体,即得究竟解脱。所以说诸佛体性没有差别。
善男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说如来是我的导师,对如来恭敬信奉,那么他们就应该彻底明白,如来的法身没有任何差异。
善男子!这也就是说,如果对于如来最上境界的各种无明妄念全都断除,则会明白一切法身无二无别。圣者勤苦修行即是为了通达万法真实理体,此如如本体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这一修行的过程即灭除一切烦恼障碍的过程。烦恼障碍消除净尽,则真如理体与般若妙智皆得清净,或说法界清净、正智清净。如此则完全摄受一切自在,获得意志的完全自由。这种灭尽一切烦恼障碍的境界,即是真如或般若的真实本性。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即为正见,获此正见则称真实见佛,因为得此正见,即表明认识到了一切如来的真实本性。不过唯佛、菩萨能够得此正见,普见一切如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声闻乘与独觉乘众生虽出离三界,但于此真如理境却不能得见。这些已入圣位的众生尚且不能见,更何况那些心有多种颠倒妄想的凡夫众生?一切凡夫于此多生疑惑,不能获得解脱,正如兔子不可能浮游过海一样。兔子不能渡海是因为气力微弱,而凡夫众生不得解脱,则是因为不能通达万法实相。
然而诸佛如来则不然,他们于最上理体不生分别心,由于具备清净圆满的智慧,所以在一切事物上皆能通达自在。这一境界只有佛能够成就,其余众生则还没有达到。所以诸佛如来在无量无边的岁月里,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精勤修行,最终才证得无上法身。此微妙法身,不能以日常思维去思索,也不能用言语去表达,证此法身,即达安乐寂静的境界,没有任何烦恼与恐惧。
原典
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寿命无限,无有睡眠,亦无饥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诸佛所说,皆能利益,有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然诸如来无无记事,一切境界,无欲知心;生死涅槃,无有异想;如来所记,无不决定;诸佛如来四威仪①中,无非智摄;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修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熟故。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劝修行六波罗蜜多。
注释
①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
译文
善男子!一切证得万法真如者,就不再有生老病死,寿命无限,且没有睡眠,没有饥渴,心常安住正定,没有散乱浮动。如果对于如来心生疑虑,不是完全恭敬信奉,则不能见诸佛如来。诸佛所讲说的一切教法,皆能给众生以利益,一切有缘听闻者,无不获得解脱,不再碰到恶禽恶兽、恶人恶鬼。能够听闻正法,则有无量福报。诸佛如来于事无不明记,无妄失念,于一切外境不贪求执着,将生死涅槃打成一片。如来预言哪位弟子将来成佛,必定应验。诸佛如来因有智慧,所以日常一切行仪,无不如理如法;因有慈悲情怀,所以所做一切事情,无不是为了给众生带来利益安乐。
善男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有缘听闻此《金光明经》,且能够信奉解悟,则不会转生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下贱恶道中,而会常处人道或升天界。以此功德,常能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增长福慧,往生诸佛清净国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听闻这一微妙正法,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诸福慧功德,即获无上的正等正觉。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一旦闻听此法,就不会诽谤如来,诋毁正法,轻慢僧尼等众。而是广修善行,对未发心修习善业的众生,使他们发善心,对已发心者,使其善心不断增长,劝导一切众生皆修行六波罗蜜多。
原典
尔时,虚空藏菩萨、梵释四王诸天众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说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经典,于其国土有四种利益。何者为四?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病,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二者中宫妃后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枉死者。于诸福田①,悉皆修立;四者于三时②中,四大③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皆愿修习菩提之行。是为四种利益之事。世尊!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逐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汝等应当勤心流布此妙经王,则令正法久住于世。
注释
①福田: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
②三时: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即昼三时、夜三时,此处以三时泛指一切时。
③四大:佛教主张世界万物及人之身体,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此处指人之身体。
译文
此时虚空藏菩萨与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等天界众生,即从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佛足,然后对佛说:世尊!如果有人讲说此微妙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则对其所在国土有四种利益。哪四种利益呢?一是该国国王军队强盛,没有仇怨敌人,健康长寿,吉祥安乐,正法流布;二是宫廷中后妃王子及诸大臣皆和睦融洽,没有钩心斗角,也没有谄媚奸邪,皆被国王所宠爱或依重;三是该国沙门、婆罗门及普通大众皆修行正法,没有疾病,也没有冤枉而死者。修行一切善事,增长福德;四是身心无时不调适安乐,常被诸天所守护。慈爱一切众生,没有伤害心,且使一切众生皈依尊敬佛、法、僧三宝,发愿修行,求得菩提。这就是讲说此经的四种利益。世尊!为弘扬此经,我们会追随奉持此经的人,随时随地地为他们做利益之事。佛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们就是应当这样积极流布这一微妙经典,以使正法久住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