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已于过去无量俱胝①那庾多②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殖诸善根。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维: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③,不害生命,行十善道④。常以饮食惠施一切饥饿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
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间饰,如佛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芳馥充满。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四宝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复于此座有妙莲花,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于莲花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是四如来各于其座跏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雨诸天花,奏诸天乐。
尔时,于此赡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
注释
①俱胝:梵语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或称俱胝,即中土所称之“千万”或“亿”。
②那庾多:梵名Nayuta,或译那由他、那由多等,意译为姟,相当于千亿。
③劫:梵语Kalpa,又译劫波等,意译长时、大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用来表示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表示不可计算的长远岁月。
④十善道:又称十善业、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具体言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善具有止恶行善之意义,故亦称十善戒。
译文
那时,在王舍大城,有一位菩萨名叫妙幢。妙幢菩萨已在过去世无量无数佛处,恭敬地侍奉供养,培植各种善根。此时妙幢菩萨独自在一寂静处这样想:为什么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只活了八十岁?又想到:正如佛所开示的,有两种因缘可得长寿,一是不加害于一切生命;二是布施他人饮食,解除其饥渴。然而释迦牟尼如来,曾经在百千万亿无量无数大劫,不害生命,修各种善行,经常以种种饮食布施一切饥饿众生,乃至将自己的血肉骨髓,也毫不吝惜地献出来布施,以解除众生的饥苦。其悲心不能说不大,但释迦牟尼如来为什么寿命亦有限呢?
当妙幢菩萨对世尊的寿量产生这样的想法时,诸佛显现出威神力,菩萨所居住处忽然变得宽敞宏大庄严清净,帝青琉璃等种种色彩斑斓的宝物将其装饰一新,如佛国净土一般。有美妙的香气弥满,其芳馥超过各种天界名香。室内四面各有华贵的狮子法座,法座由金、银、琉璃、玛瑙等四种珍宝做成,上面盖着天神的宝衣。宝座上有妙莲花随如来出现而自然显现,莲花四周装饰着种种珍宝。莲花上分别坐着四位如来:东方不动如来、南方宝相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天鼓音如来。四位如来各自在其法座结跏趺坐,放出的无量光明,照耀着王舍大城,也照耀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恒河沙数的诸佛国土,也无不光明充满。在此光明世界,天花缤纷,天乐齐奏。
此时,在赡部洲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由于佛威神力的加持,都平等享受各种胜妙的快乐,没有人有所匮乏。如果是身体有残缺者,皆得健全;如果是盲聋痖愚者,五根变得灵敏,大脑变得聪慧;如果是心散乱不定者,能识得本心;如果是缺少衣食者,能够衣食丰足;如果是被污辱被损害者,能得尊敬爱戴;如果是肮脏不洁者,能得清洁无垢。在此世间一切未曾出现过的胜妙之事,皆得显现。
原典
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亦复思维:释迦牟尼如来无量功德,惟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如来寿命长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惟除无上正遍知①者。
时,四如来欲说释迦牟尼佛所有寿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荼、紧那罗、莫呼洛伽及无量百千亿那庾多菩萨摩诃萨,悉来集会,入妙幢菩萨净妙室中。尔时四佛于大众中,欲显释迦牟尼如来所有寿量,而说颂曰:
一切诸海水,可知其滴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尘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假使量虚空,可得尽边际,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不害众生命,及施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命长远。
是故大觉尊,寿命难知数,如劫无边际,寿量亦如是。
妙幢汝当知,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莫能知数者。
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②出现之时,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为欲利益此诸异生③及诸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
善男子!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是故如来现斯短寿。何以故?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所以者何?以常见佛,不尊重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于父财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宝,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
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花,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
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注释
①正遍知:又称正觉,指真正的觉悟,以其遍知一切诸法之实相,称正遍知。
②五浊世:又称五浊恶世、浊恶世、浊世。五浊:指劫浊,当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见浊,像法时代,邪见增盛,邪法盛行,众生不修善道;烦恼浊,众生多诸贪欲,心神恼乱;众生浊,众生不畏恶业果报,不持禁戒,不作功德;命浊,因恶业增加,寿命短促,百岁者稀。《悲华经》之说,人寿自八万岁减至二万岁时,五浊生起,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称为五浊恶世。
③异生:音译必栗托仡那。全称婆罗必栗托仡那,意译愚异生。旧译为凡夫,新译为异生。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起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异生。
译文
此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显现,又见一切稀有胜妙的事,非常欢喜,双手合掌,满怀至诚地瞻仰诸佛如来庄严之相。妙幢此时又对释迦牟尼如来的寿命产生疑惑:如来既然具无量功德,为什么寿命短促,只活八十岁?此时四佛已知妙幢菩萨的疑惑,对他开示道:善男子!你现在不应该以凡情思忖如来寿命的长短。为什么这样说呢?善男子!我们还从没见到过诸天界诸世间众生,包括梵天、魔众、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人及非人,有能算出佛的寿量,知道其寿命极限的,只有获得觉悟、洞彻万法实相者除外。
当四如来要为妙幢菩萨解说释迦牟尼佛真实寿量时,由于佛神奇的感召力,欲界、色界、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荼、紧那罗、莫呼洛伽以及百千万亿无量无数菩萨,皆入妙幢菩萨清净庄严的宫中,前来听如来说法。此时四佛即向大众解说释迦牟尼如来的真实寿命,说道:
即使世间一切大海水能数得清其水滴数,也没有人能数得出释迦牟尼的寿数。
即使世间一切高山能数得清其微粒数,也没有人能数得出释迦牟尼的寿数。
即使世间一切大地能数得清其微尘数,也没有人能数得出释迦牟尼的寿数。
假使丈量虚空能测出其边际,也没有人能测得出释迦牟尼的寿量。
如果有人住世亿劫一直不停地计数,也不能数得出释迦牟尼的寿量。
不伤害众生的生命及布施众生饮食,由于这两种因缘能得寿命长久。
所以释迦牟尼如来的寿量难以数知,如世间劫数无穷尽,世尊寿量亦无穷尽。
妙幢应当明白此理,不应心生疑惑,最尊最胜的佛世尊寿数无量,无人能数得出。
此时,妙幢菩萨闻听四如来宣说释迦牟尼佛寿命无限,即不解地问:世尊!为什么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此短促的寿命?四如来解释道:善男子!释迦牟尼如来在此五浊恶世出现的时候,众生寿数以百年为限,且禀性卑下恶劣,少有善根,对正法缺乏信念与解悟。所以此世众生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逐渐形成各种偏邪的见解,如我见、我所见、断见、常见等。为了使所有这些凡夫及执持邪见的众生,皆能获得正知正见,迅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此短促的寿命。
善男子!释迦牟尼如来还想让众生见到自己入涅槃,从而想到世尊难遇,失去世尊则有大忧苦。众生能够这样想,则对佛世尊所说经教,定会读诵悟解,信受奉持,为人解说,不生怠慢,不生谤毁,因此如来示现如此短促的寿数。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众生如果看到如来不入涅槃,则会少有恭敬心,不生难值难遇想。对如来所讲述的深奥的经典,也不会急迫地去读诵悟解、信受奉持、为他人解说。因为佛常住世,长生不老,众生就难以产生尊重的感情。
善男子!譬如有人看到父母有很多财产、珍宝,就不会对这些财物感到稀奇难遇,因为在他眼里,这些财宝坚固不坏且永远不会丧失。善男子!世间众生也是如此,如果看到如来不入涅槃,便不会感到稀有难遇,其原因也是由于能常见佛。
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缺少资财,如果偶然到一富贵之家如国王或大臣,看到人家仓库里装满种种珍宝,便会自然感到稀有难遇。贫家之子为求得财宝,消除贫穷,享受安乐,便会殚精竭虑,想尽种种办法。
善男子!世间众生也是这样,如果见到如来入于涅槃,便会感到忧愁悲苦,更感到佛世尊难逢难遇。众生还会想到:经亿万斯年,才会有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而一旦出世很快又会入于涅槃,如昙花一现。众生既产生这种世尊稀有难逢的想法,如果遇到如来出世,一定会恭敬崇信;听到佛讲说正法,一定会奉为真言;对佛所说一切经典,皆信受奉持,不生毁谤。
善男子!正因为以上原因,释迦牟尼佛并不久住世间,而是很快即入涅槃。善男子!诸佛如来就是以这样的善巧方便,来使众生获得正知正见。四如来为妙幢及诸天人讲完佛入涅槃的因缘,忽然就消失了。
原典
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复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实如是,诸佛如来,不般涅槃①,无舍利②者,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诸人天恭敬供养?过去诸佛,现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养,得福无边,今复言无,致生疑惑,惟愿世尊,哀愍我等,广为分别。
注释
①涅槃:又作般泥洹,般,为梵语Pari的音译,意为完全。涅槃,为梵语Nirvāna的音译,原指吹灭或吹灭4后的状态,后转指人心烦恼之火灭尽,达到清净无垢的境地。
②舍利:梵语Śarīra的音译,意为死尸、遗骨。在佛教中,通常指佛陀的遗骨,故称佛骨或佛舍利,后世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骨灰。
译文
当妙幢菩萨在佛、四如来及二位菩萨诸天众前,亲闻释迦牟尼佛真实寿量后,又从座位上站起,双手合十,恭敬地问佛:世尊!如果诸佛如来真的不入涅槃,没有舍利,为什么经中常说佛有涅槃及舍利,并让诸人天恭敬供养?过去世诸佛留有遗骨,流布于世间,若有人天供养,会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而今四如来又说佛无涅槃无舍利,使我们疑惑不解,希望世尊发慈悯心,为我们详细解说。
原典
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说,如是之义,当一心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①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②、所知障③故,名为涅槃;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④及法无性⑤故,名为涅槃;三者能转身依⑥及法依⑦故,名为涅槃;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名为涅槃;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⑧故,名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⑨,实际平等,得正智⑩故,名为涅槃;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注释
①正等觉:又作等觉,意谓与正觉相等。菩萨修行圆满,其所遍悟的道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是就菩萨位对佛所作界定,故为佛的十名号之一。
②烦恼障:由我执而生贪、嗔、痴,烦扰身心,使众生不能获究竟解脱,故称烦恼障。
③所知障:由法执,使众生不能了知诸法的实相,生贪、嗔、痴,障菩提妙智,故称所知障。
④有情无性:有情,指人类、畜生等一切有情识的生物;无性,指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有情无性即一切有情体性本空。
⑤法无性:指一切诸法无自性,体性空。
⑥身依:指对于我的执着。
⑦法依:指对于法的执着。
⑧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即法性身。
⑨真如法界:真如,一切现象的实性;法界,泛指一切诸法。真如法界指一切现象的真实理性。
⑩正智:指与真实理性相契合的智慧。
译文
听了妙幢菩萨的请求,佛即对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说佛有涅槃有舍利,是有深奥隐密意蕴的,其间的密意你们要听仔细。善男子!诸大菩萨,可以从十个方面解说如来所证正觉的真实理趣,由此真实理趣,诸经说佛有究竟涅槃。这十种内涵分别为:一、诸佛如来彻底断除贪、嗔、痴等一切阻碍众生证得妙智、获得解脱的障碍,称为涅槃;二、诸佛如来了知一切有情众生及一切万法皆无自性、体性本空,称为涅槃;三、能破除对自身之“我”与万法之“自性”的执着,称为涅槃;四、对一切有情众生能以种种善巧方便随缘化度,称为涅槃;五、证得真实不虚、平等无差别的法性身,称为涅槃;六、了知生死即涅槃,二者体性一如,无二无别,称为涅槃;七、了知一切万法的根本,证得万法清净本性,称为涅槃;八、于不断生灭的万法中,善于体证其无生无灭的本性,称为涅槃;九、一切现象的真实理性,皆平等无差别,能获得与此真实理性相契合的智慧,称为涅槃;十、万法之实际体性如不生不灭、清净无染、平等一如等,即涅槃之本性,识得法性与涅槃性无差别,称为涅槃。由此十种内涵,所以经说佛有涅槃。
原典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四者此无生灭,非言所宣,言语断故,名为涅槃。五者无有我人,惟法生灭,得转依①故,名为涅槃。六者烦恼随惑②,皆是客尘③,法性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④,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注释
①转依:转,转舍、转得;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的“依他起性”。转舍依于“依他起性”的虚妄分别,转得出世间胜净妙果,称转依。
②随惑:又称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如放逸、懈怠、不信、惛沉等。
③客尘:又作客尘烦恼,即烦恼义。烦恼非心性本有,乃因迷失正理而起,故称客;又因烦恼能污染众生清净本性,犹如尘埃染污万物,故称为尘。
④戏论:指不合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的言论。
译文
其次,善男子!诸大菩萨,还可以从十个方面解说如来所证正觉的真实理趣,由此真实理趣,诸经说佛有究竟涅槃。这十种内涵分别为:一、众生的一切烦恼皆以欲求为根本,从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来。诸佛世尊已断除各种世俗的欲求,故称涅槃。二、诸佛如来因为断除了各种世俗的欲求,所以不执取任何外物。因为不执取外界的一切,所以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无去无来、无得无失。不执取外物,故称涅槃。三、无所执取及无去无来,即法身之不生不灭。证得此无生灭性故称涅槃。四、万法这一无生无灭的本性,非言语所能表达,此言语道断的境界称涅槃。五、不再有人我的虚妄分别,唯有万法的生起与还灭,能完成这种心识的转变,称为涅槃。六、一切烦恼皆非人本性所有,来去无踪,万法真实本性则坚固不动,无来无去。佛如来了知此理,故称涅槃。七、唯有真如才是实在的,其他一切皆虚妄不实。所谓真如即万法之实际理性或本体,此真如之性即如来,或称涅槃。八、对于真如之性,不可以语言文字把捉,唯有如来能断诸戏论,实际体证此真如性,称为涅槃。九、万法的生灭变化是虚妄不实的,唯有无生无灭才是万法的真实理体。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不明此理,累世累劫在生死海中漂泊,而如来体证无生之理,不随物流转,称为涅槃。善男子!由此十种(实为九种,译者注)内涵,经说佛有涅槃。
原典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如来善知施①及施果②,无我③我所④。此施及果,不正分别⑤,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二者如来善知戒⑥及戒果⑦,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三者如来善知忍⑧及忍果⑨,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四者如来善知勤⑩及勤果⑾,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五者如来善知定⑿及定果⒀,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六者如来善知慧⒁及慧果⒂,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八者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九者有为之法⒃,皆有数量,无为法⒄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注释
①施:即布施,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为大乘六度之一。
②施果:即布施之果报,谓行布施能消除贫穷,感得富足等等善果。
③我:指自身。
④我所: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
⑤正分别:又称正思维,指纯真智慧的思索,八正道之一。
⑥戒:即持戒,六度之一。
⑦戒果:谓持戒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⑧忍:即忍辱,忍受痛苦和迫害,六度之一。
⑨忍果:谓忍辱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⑩勤:即精进,于修行正法,上进不懈,不屈不挠;六度之一。
⑾勤果:谓精进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⑿定:即禅定,六度之一。
⒀定果:谓修习禅定,能对治心意恼乱,使心安定。
⒁慧:即智慧或般若,六度之一。
⒂慧果:谓修慧能对治愚痴,获真实究竟之智慧。
⒃有为之法:因缘造作义,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有为法,泛指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的现象。
⒄无为法:“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译文
再次,善男子!诸大菩萨,仍可以从十个方面解说如来所证正觉的真实理趣,由此真实理趣,诸经说佛有究竟涅槃。这十种内涵分别是:一、一切佛如来都能正确认识布施及布施的果报,虽行布施而不作布施想。关于布施及其果报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二、一切佛如来都能正确认识持戒及持戒的果报,虽严持戒律而不作持戒想。关于持戒及其果报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三、一切佛如来都能正确认识忍辱及忍辱的果报,虽能忍辱而不作忍辱想。关于忍辱及其果报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四、一切佛如来都能正确认识精进及精进的果报,虽能精进而不作精进想。关于精进及其果报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五、一切佛如来都能正确认识禅定及禅定的果报,虽修禅定而不作禅定想。关于修禅定及其果报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六、一切佛如来都能正确认识修习般若及般若的果报,虽得般若而不作般若想。关于此修慧及其果报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七、一切佛如来都能认识到一切有情众生、草木虫鱼乃至山河大地,全都没有自性。关于“我”“法”的一切不正确的想法,全都消除净尽,称为涅槃。八、如果自身有各种贪爱,便会向外追求不止,这种追求必然会带来种种苦恼。诸佛如来断除了自身的贪爱,不再有自私的追求。这种无所求的状态称为涅槃。九、一切因缘所成有为法皆有数量,而非因缘所成的无为法则无数量。佛如来离有为法而证不可计数的无为法,称为涅槃。十、一切佛如来了知一切有情众生及山河大地,体性皆空。离开空性,就没有森罗万象的事物。此空性即是真实存在的法身,称为涅槃。善男子!由此十种内涵,经说佛有涅槃。
原典
复次,善男子!岂惟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①。云何为十?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②,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③,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得解脱。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④,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⑤,利益有情。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为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舍,从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语、意行惯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羸惫之相。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然为任运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来行。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然彼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呵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诸烦恼。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喧闹,是如来行。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镜智现前,无有分别。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戚。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⑥,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⑦,自然救摄,是如来行。
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⑧。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⑨,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
注释
①如来行:如来,佛十号之一,谓佛陀乘真如之道而成正觉,又由真如而现身。如来行,即与真如相契之正行。
②流转:漂流、辗转之意,即由迷于正法故,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
③颠倒见:指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不合本真实理之妄见。
④示教利喜:示,指明当行不当行;教,教导其行;利,得法味大利益;喜,随众生所成而赞叹。
⑤十二分教:又作十二部经、十二分经、十二分圣教等。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契经、譬喻、本生、方广等十二种类。泛指大小乘一切经典。
⑥无碍大慈:无碍,谓无障碍、无罣碍;无碍大慈,即佛之慈心平等遍及一切有情众生。
⑦无碍大悲:谓佛陀以无碍悲心,自在救度一切众生。
⑧正行:指符合佛教教义的正当行为,如原始佛教的八正道等即属正行。
⑨八难:又作八种难处、八不闻时节等。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包括在地狱难、在饿鬼难、在畜生难、在长寿天难、在边地胜处难、盲聋喑痖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等。
译文
最后,善男子!并不只是如来不入涅槃是稀有事,还有十种胜妙稀有之事,称为如来行。它们分别为:一、了知生死的过失,亦知涅槃的寂静,但由于证悟生死与涅槃平等无二,所以不处生死,也不住涅槃。虽证正觉,但不舍众生,此为如来行。二、佛对众生不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些愚夫愚妇悖离正见,身心被种种烦恼所缠缚,我今天使他们悟解正法,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而是以往昔修习善行所得威神力,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以种种善巧方便,平等济度一切有情。未来没有边际,此宏大行愿也没有穷尽,此为如来行。三、佛也不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为众生解说大小乘一切经典,为众生带来法味大利益。而是以往昔修习善行所得威神力,为一切有情众生自在演说,不存利益想。未来没有边际,为众生说法也没有休止,此为如来行。四、佛不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现在到那些城市、村落,国王、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的住处去行乞。这是由于往昔身、语、意自然习惯的缘故,随缘到那里,为做众生福田利益事,而不分种性阶级,平等乞食,是谓如来行。五、如来身没有饥渴,也没有排泄羸弱、疲惫等凡夫众生的形相,即便到处行乞也无所食。但为随缘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佛也有食睡等凡夫相。佛随缘而现凡夫相称如来行。六、佛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我要随其机性不同而说不同的法。佛世尊对一切众生皆平等对待,随顺其器量,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为其说法,此为如来行。七、佛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不恭敬我,甚至对我攻击漫骂,我不能与他们交谈。而那些众生则对我恭敬有加,常对我颂扬赞叹,我应当多与他们交谈。佛如来于一切众生皆行慈悲,怨亲平等,无二无别,此为如来行。八、诸佛如来没有爱憎、憍慢、贪惜等烦恼,以享受寂静为乐,少欲知足,远离喧闹之地,此为如来行。九、如来没有一法不知晓、不通达,以无分别智遍照一切。然而如来见众生从事各种各样的事业,同样能够随其所宜,以种种方便智慧巧妙地加以开导,使其解脱烦恼,此为如来行。十、如来若见一部分众生富足繁盛而不会感到欢喜,见其衰损也不一定感到忧戚。但是如来如果见众生修习正行,必会以遍及众生的慈心去加以褒扬鼓励。如果见众生修习邪行,也定会以遍及众生的悲心去加以制止导引,此为如来行。
善男子!现在你应该明白,诸佛如来以上所说种种善法即是无边正行,此无边正行亦即涅槃的真实内涵。你所见到的佛世尊入涅槃,其实只是佛所示现的方便;遗留舍利,让众生恭敬供养,也是如此。此舍利由如来善业熏染而成,后世众生若恭敬供养,即能消除种种障碍,逢值诸佛,遇善知识。可保任善心,获无量福报,解脱烦恼系缚,出离生死苦海。你们应当勇猛、精进,勤修这些胜妙的行法,不要懈怠放逸。
原典
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四如来忽然不现。妙幢菩萨礼佛足已,从座而起,还其本处。
译文
当妙幢菩萨听完佛世尊解说佛不入涅槃及佛如来的种种深妙行法,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我现在才明白如来大师不入涅槃及遗留舍利,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皆得法味利益。”此时妙幢菩萨满心欢喜,感叹这一未曾有过的因缘。当四如来说此《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愿追求无上的正等正觉。说完此品,四如来忽然不见。妙幢菩萨上前顶礼佛足,站起身,又回到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