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什么冤仇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作为一个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与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
许久,塔主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今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谓佛与祖已无分无别,何必妄加恩仇执着呢?
62 无言句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到翠峰山时,就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初见面时,翠峰禅师就问临济禅师道:“您从什么地方来?”
临济回答道:“从黄檗禅师处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因此问道:“平常黄檗禅师如何教导学生呢?”
临济:“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是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如何参学?”
临济道:“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翠峰:“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为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就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以到达。”
临济:“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了。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那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当下见道!”
禅,一再强调言语道断,心缘灭绝。因为灭绝你我对待,灭绝时空限制,灭绝生死流转,那不是言语可教的,也不是足迹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禅,超越有与无,超越内与外,超越知与不知,禅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的。正如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63 深不可测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
大珠禅师:“会变异!”
三藏法师:“您错了。”
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
三藏法师:“当然有。”
大珠禅师:“如果你说真如不变动,那么你一定是个平凡的僧人。你难道没有听过真的修道者,可以转三毒贪嗔痴为三学戒定慧,转六识成六种神通吗?转烦恼成菩提,转无明为佛智吗?如果你说真如无变异,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师语塞,认输说道:“这么说来,真如就有变动了。”
大珠禅师:“如果说真如有变动,也是外道。”
三藏法师:“您刚说真如有变动,怎么现在又说不变?”
大珠禅师:“如果你清清楚楚地见到自性,就会知道真如和万物的关系,你说变也是,不变也是。如果你没有见性的话,说变也不是,说不变也不是,如今一听人说真如会变动就作变动的解释,又听说不变就作不变的解释。你怎能称为杰出的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听后非常惭愧地说:“禅,真是深不可测!”
禅,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是动,也不是静;变而不变,不变而变;此即是彼,彼即是此;这不是一笔糊涂账,这是禅的一统天下!
64 肯定自己
沩山灵祐禅师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禅师走了进来,沩山对仰山道:“喂,你快点说啊!不要等死了以后,想说也无法说了。”
仰山回答道:“我连信仰都不要,还有什么说不说?”
沩山加重语气问道:“你是相信了之后不要呢,还是因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之外,还能信个什么?”
沩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连佛也不要见。”
沩山:“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现在你所说,是如佛说,还是如魔说?”
仰山:“都是魔说的!”
沩山老师听了弟子这番话,满意地点头道:“今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这是禅者的一大课题!真正的禅者,“不向如来行处行”。世间上能改变人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可以改变你,感情可以改变你,思想可以改变你,威力可以改变你。而今仰山禅师的禅,超越信仰,超越对待,“一切都是魔说的”,如此肯定自己,还有什么能奈何他呢?
65 从心流出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指导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上还没有获得统一平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66 无情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落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67 一片菜叶
雪峰、岩头、钦山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来,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菜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
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漂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给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吧!”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禅师心上的价值观念啊!
68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尊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观世音菩萨为何要念自己?”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所求不能满足,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69 谁去主持
百丈禅师会下有一位司马头陀,他懂天文、地理、算命、阴阳。有一天,头陀从外面回来,告诉百丈禅师说:“沩山那个地方,是一个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好道场。”
百丈说:“我可以去吗?”
头陀回答说:“沩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您老如果前去,恐怕门徒不会超过千人。”
百丈乃指众中的首座华林禅师,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他!也不相宜。”
百丈又指典座(煮饭的)灵祐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说:“他可以去。”
华林对百丈说:“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灵祐为什么能去呢?”
百丈回答道:“若能于众中下一转语出奇制胜,当去住持。”就指座前的净瓶说:“不得叫净瓶,你们唤作什么?”
华林说:“不可叫做木档(门闩)。”
百丈不以为然,乃转问灵祐,灵祐什么也不说,便上前一脚踢倒净瓶。百丈笑着说:“华林首座输给煮饭的人啰!”遂遣灵祐任沩山住持。灵祐禅师在沩山,大阐宗风,后成禅门沩仰宗一派。
禅的体验,不讲地位高低,不谈知识有无,只论证悟深浅。“不得叫净瓶,唤作什么?”这是试题,灵祐一脚踢倒净瓶,什么不说,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禅,不必解说是什么,扬眉瞬目,语默动静,那都可以表达微妙的真理。
70 三件古董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亦有三件古董: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将军欢喜不已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将军虽然心疼,但仍然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们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喂狗食的饭碗,以及我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一休和颜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你却还有心思欣赏古董?故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之古董就更宝贵了。”
将军除惭愧外,更佩服禅师的智慧与慈悲。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把真我融合在智慧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71 真正的自己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
法眼:“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
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法眼:“你是根据哪些话而能领悟了佛法呢?”
监院:“我曾问青峰禅师说: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
监院:“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法眼:“你果然不了解,如果佛法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
监院听后,非常气愤,认为禅师藐视了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
中途,他想:“禅师是个博学多闻的人,而且目前是五百人的大导师,他对我的忠告,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返回原处,向法眼禅师忏悔,再次问道:“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丙丁童子来求火。”
监院闻言,突然有所领悟。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也可能有更多的层次。面对天上的月亮,小偷与恋爱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72 地狱与极乐
有一地方首长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抑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将脑中所能想象得到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第一,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
73 虔诚的心
有一位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并且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对佛像的雕刻其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雕刻佛像,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74 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见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沉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75 三种病人
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碰到盲、聋、哑这三种病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你们应想到对盲、聋、哑三种人怎么好说禅呢?假如对盲者振揵槌、竖拂尘,他又看不见;对聋者说任何妙法,他又听不见;对哑者问话,他又不会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没有方法接引此三种病人,则佛法就会被认为不灵验。”
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个学人,就将上面玄沙禅师的开示,特地向云门禅师请益。
云门禅师听后,即刻道:“你既请问佛法,即应礼拜!”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云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人猛然后退。
云门说:“汝不是盲者!”
复大叫:“向我前面来!”
学人依言前行。
云门曰:“汝不是聋者!”
云门停了一会儿道:“会么?”
学人答曰:“不会。”
云门曰:“你不是哑者!”
学人听后当下有省。
吾人本来不聋、不盲、不哑,但心地不明,终于成为盲聋哑者,今日若能多几位云门禅师,方便揭开学人心地,朗朗乾坤,不就是在当下吗?
76 银货两讫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泄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道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佛法的布施,首重心意的真诚。施与财物,主要是令吾人去除悭贪,从中体悟到心内无穷的财富。布施一定要求佛祖和他说“谢谢”的人,又怎能得到喜舍的快乐呢?
77 不能代替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拉屎、撒尿、走路。”
听了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78 未到曹溪亦不失
石头希迁禅师的肉身现在还供在日本横滨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时,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希迁正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地说:“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但是不幸的是,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圆寂前,这个十五岁的小沙弥见师父要去世了,就问他:“老师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呢?”
“寻思去!”六祖告诉他。
希迁把“寻思”误为“用心思量去”,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个上座告诉他:“你错了!师父告诉你‘寻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听后,立刻动身前往,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
石头希迁回答道:“我从曹溪来!”
说了这句话,觉得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你得到什么来?”
“未到曹溪也未失。”
这意思是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没有失去什么呀!
“既然没有失去什么,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头希迁回答:“假如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
这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地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但我们大家,知道自己心中有个未失去的无尽宝藏吗?
79 蝇子投窗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禅师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然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山响,于是又触动古灵禅师的禅思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千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呀!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去下工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啊!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动之余,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便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就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觉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
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了世界。
80 何法示人
临济禅师与凤林禅师交往时,有一次凤林禅师问道:“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不知您愿不愿意回答?”
临济禅师回答道:“谁不知道您凤林上人是位大诗人,我可不要挖自己的肉作疮!不过我倒很好奇您的问题是什么?”
凤林:“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
临济:“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
凤林:“观风看浪起,玩水野帆飘。”
临济:“孤轮独照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
凤林:“任将三寸辉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
临济:“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凤林至此已无话可说,于是临济禅师乃吟诵着:
大道绝同,任向西东;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后来沩山禅师看到这句颂词,就问仰山禅师道:“其速度之快,既然连石头的火花都追不上,甚至连闪电的光线也都达不到,那么古圣先贤又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后学呢?”
仰山:“老师您的意思呢?”
沩山:“只要是能言说的,皆无实义。”
仰山:“我并不以为然。”
沩山:“为什么呢?”
仰山:“凡所言说,皆是佛法;凡所佛法,皆在心源;心念一动,遍十方界,石头之火,雷电之光,均不及心快也。”
沩山:“确实不错,海月也好,游鱼也好,风浪也好,帆船也好,寂静的江山,萧条的秋天,诗人剑客,天地机遇,总在心中,何关迷悟?何关迟速?”
禅者好问,因为他们对人生、佛道、禅心,充满疑问,但另一方面的回答,往往又答非所问,看起来答问没有关联,但实际上丝丝入扣,紧密相连。所谓真理,有时同中有异,有时异中有同,其实同异皆一如也,动静皆一如也,东西皆一如也,空有皆一如也,迷悟皆一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