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佛告阿难:“时,王①自念:我本积何功德,修何善本,今获果报,巍巍如是?复自思念:以三因缘致此福报。何谓为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禅思。以是因缘,今获大报。王复自念: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时,王即命善贤宝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间福报,当复进修天福之业。宜自抑损,去离愦闹,隐处闲居,以崇道术。’女②言:‘唯诺。如大王教。’即敕内外,绝于侍观。时,王即升法殿,入金楼观,坐银御床,思维贪、淫、欲、恶、不善,有觉③有观④,离生喜乐,得第一禅⑤;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⑥;舍喜守护,专念心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得第三禅⑦;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得第四禅⑧。”

注释

①王:指善见王。

②女:此指善贤宝女。

③觉:佛教名词。梵语菩提Bodhi,亦曾译为道。觉有两义,一为觉察,二为觉悟。觉察,指察知恶法;觉悟,指开悟真理。

④观:佛教名词。观亦有两义,其一为观察觉知妄惑之法,其二为达观真理。

⑤第一禅:又作离生喜乐地。离欲界恶后,所生得之喜乐。色界初禅天属此。

⑥第二禅:又作定生喜乐地。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与乐之情态。属色界第二禅。

⑦第三禅:又作离喜妙乐地。由于已远离二禅地之喜乐,然犹存有自地之妙乐。属色界第三禅。

⑧第四禅:又作舍念清净地。于此禅地,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属色界第四禅。

译文

那时,佛告诉阿难说:“当时,善见天王心想:我究竟积了什么功德,修了什么善行,现在获得如此巨大的果报?善见天王又思量:我是以三大因缘而获致这种福报的。哪三大因缘呢?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修习禅定。由于三大因缘,现在才获广大福报。善见天王又自思:我现在已经领受人间的广大福报,应当进一步修习天上福报的善行。我应当自我克制,远离愦闹,独自静修,勤修解脱之道。就将此事告之善贤宝女,宝女答言:‘一切如大王所说。’立即告示王宫内外,谢绝所有人员往来。当时善见天王就独入法殿,进入金楼观,在银御床上,冥思贪欲、邪淫、恶念恶行、不善等过患,得到有觉有观,得远离欲界恶后,所生得的喜乐,证得第一禅定;除灭第一禅定时的觉观,敛收心神,专一不乱,已不执取觉观,由心神专注得定而生喜乐之情,证第二禅定;舍却对喜乐之情的执着,更专注而一心不乱,自知身心乐境,是一切修习佛法者所求的境界,持守乐境不懈,证入第三禅定;舍却灭除一切苦乐,先得灭除忧愁与喜乐,不怀苦乐之心,只持守清净解脱的境界,得证第四禅定。”

原典

须跋①即入,问讯已,一面坐,而白佛言:“我于法有疑,宁有闲暇一决所滞不?”

佛言:“恣汝所问。”

须跋即问:“云何?瞿昙!诸有别众,自称为师:不兰迦叶②、末伽梨憍舍利③、阿浮陀翅舍金披罗④、波浮迦旃⑤、萨若毗耶梨弗⑥、尼犍子⑦。此诸师等,各有异法。瞿昙沙门能尽知耶?不尽知耶?”

佛言:“止!止!用论此为,吾悉知耳。今当为汝说深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须跋受教。

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⑧,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者,当速谘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默然无言。

佛又告曰:“汝等若于佛、法、众有疑,于道有疑,当速谘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及吾现存,当为汝说。”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佛复告曰:“汝等若自惭愧,不敢问者,当因知识,速来谘问,宜及是时,无从后悔。”时,诸比丘又复默然。

阿难白佛言:“我信此众皆有净信,无一比丘疑佛、法、众,疑于道者。”

佛告阿难:“我亦自知,今此众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往返⑨,必尽苦际。”尔时,世尊即记莂千二百弟子所得道果。

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⑩时一现耳。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

注释

①须跋:为须跋陀罗Subhadra的略称,原为拘尸迦城的苦行外道,后成为释迦最后弟子。

②不兰迦叶:人名。梵语Purana Kassapa,亦作富兰那迦叶,为六师外道之一。他公开否认因果报应论,他认为“无福无施,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因此被认为是无因无缘论和无道德论者。

③末伽梨憍舍利:人名。六师外道之一,梵语MaskarīGośāliputra。他认为人生皆由命运决定,任何主观努力皆于事无补;他还否认善恶因果报应,反对婆罗门教所提倡的祭祀和布施。末伽梨被认为是古印度重要哲学流派“邪命外道”的创始人。

④阿浮陀翅舍金披罗:人名。六师外道之一,梵语Ajita Kesakambala。他认为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从而否认灵魂存在。他亦反对善恶果报和轮回的理论,否定婆罗门的祭祀与苦行。他被认为是古印度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顺世论”的先驱者。

⑤波浮迦旃:人名。六师外道之一,梵语Pakudha Kaccāyana,亦作婆浮陀伽旃那。他认为世界和生命是由七种元素构成:地、水、火、风、乐、苦、命。七种元素独立而永恒地存在,不生不灭。其思想表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他亦否认因果报应,众生受苦受乐皆由命运决定,不可改变。其七要素说对印度胜论学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⑥萨若毗耶梨弗:人名。六师外道之一,梵语Sañjaya。他拒绝对存在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持怀疑论观点;他亦不主张积极修行,认为生命解脱是一个自然过程。

⑦尼犍子:人名。六师外道之一,梵语 Nātaputta,亦作尼乾陀若提子。尼乾陀为其出家之号,意为“脱离束缚”。本名筏驮摩那Vardhamana,是印度耆那教的创始人,被称为“大雄”。其在世时间与释迦牟尼大致相同。他认为构成世界的元素有两种:命和非命。命即灵魂。众生的命受非命之业的束缚而无法自由,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其哲学存在论有多元论的倾向。尼犍子的宗教理论主张宿命论和业报轮回。

⑧沙门果:佛教名词。即修沙门行所获得的果位。沙门果有四,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⑨极七往返:佛教名词。亦作极七返、极七有。佛教认为,预流圣者(修须陀洹果),因其不断修惑故,在欲界人天之间,有七次往返生死轮回之中,然后方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⑩优昙钵花:花名。亦作乌昙花,佛经中常以此花喻祥瑞。优昙钵花,即灵瑞之花。多时乃一现。每当花开之时,则有轮王现。花开时间极短暂,成语“昙花一现”由此而来。

译文

须跋走了进去,问候世尊后,退坐一旁。而后,须跋对佛说:“我对于佛法有所疑问,不知世尊是否有闲暇时间解答我的疑问?”

佛说:“没什么关系的,你尽管问吧。”

须跋就问道:“瞿昙!为什么一些人自称为师呢?如不兰迦叶、末伽梨憍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耶梨弗、尼犍子。这些师说学派,各有不同的思想主张。瞿昙大师能够全都一览无遗吗?还是有些不能够尽知呢?”

佛说:“行了。我知道你都想问些什么了。现在我给你讲说深刻而微妙的佛法,你要仔细聆听,善加思维。”须跋欣然受教。

佛对须跋说:“如果诸师说学派中没有八正道,那么就没有第一沙门果须陀洹,没有第二沙门果斯陀含、第三沙门果阿那含、第四沙门果阿罗汉。须跋!正是由于诸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才有第一沙门果须陀洹、第二沙门果斯陀含、第三沙门果阿那含、第四沙门果阿罗汉。须跋!现在我们佛法中具有八正道,因此就具有第一沙门果须陀洹、第二沙门果斯陀含、第三沙门果阿那含、第四沙门果阿罗汉。而外道异说则全都没有沙门果位。”

佛对比丘们说:“如果你们大家对佛、法、僧三宝有疑问,对佛道有困惑,就及时提出来,以免日后懊悔。趁我尚在人世,还能及时给你们讲解。”当时比丘们都沉默无语。

佛又对比丘们说:“如果你们对佛、法、僧三宝有疑问,对佛道有困惑,就及时提出来,以免日后懊悔。趁我尚在人世,还能及时给你们讲解。”当时比丘们再次沉默不语。

佛陀再次说:“你们如果自感惭愧,不敢直接问我,就应该如同朋友对朋友一样来发问,以免日后懊悔。”当时比丘们仍都默然不语。

阿难见此情景,就对佛陀说:“我相信比丘们都具有清净无疑的佛法信念,没有一个比丘怀疑佛、法、僧三宝,怀疑佛道的真理性。”

佛告诉阿难说:“我亦心里明白,现在比丘僧众中最年少的比丘僧,亦全都认识到了佛教真理,决不趣归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在七生之地,必定修尽欲界一切烦恼。”当时,世尊就记别了一千二百名佛弟子所修证的道果之位。

佛对比丘们说:“你们大家都要认识到如来时时出现于世,就如优昙钵花刹时一现而已。因此,比丘!修习佛法应从不放逸,决不懈怠。我就是从不放逸的修习佛法,终于实现无上觉悟;无穷无尽的善行亦是由从不放逸才获得,一切万物都不可能常存不亡。这是如来最后所说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