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①、四意断②、四神足③、四禅④、五根⑤、五力⑥、七觉意⑦、贤圣八道⑧。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燃,共同娱乐。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贯经⑨、祇夜经⑩、受记经⑪、偈经⑫、法句经⑬、相应经⑭、本缘经⑮、天本经⑯、广经⑰、未曾有经⑱、证喻经⑲、大教经⑳。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
诸比丘闻此语已,皆悉愕然,殒绝迷荒,自投于地,举声大呼,曰:“一何哉!佛取灭度。一何痛哉!世间眼灭。我等于此,已为长衰。”或有比丘悲泣躄踊,宛转嗥咷,不能自胜,犹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凑。
佛告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怀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我今自在,到安隐处;
和合大众,为说此义。
吾年老矣,余命无几;
所作已办,今当舍寿。
念无放逸,比丘戒具;
自摄定意,守护其心。
若于我法,无放逸者;
能灭苦本,尽生老死。
注释
①四念处:佛教名相。亦称四念住、四意止。指以佛教智慧的力量保持忆念。佛教以此对治众生“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妄见。四念处的具体内容为:(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四念处观是小乘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
②四意断:佛教名相。亦作四正勤、四正断。指佛教四种勤修法门,三十七道品中列在四念处之后,包括:努力断除已生之恶,努力防止未生之恶,努力保持已生之善,努力培养未生之善。
③四神足:佛教名相。亦称四如意足。指四种可达神通的禅定修持:(一)欲神足,由希求达到神通的欲力生发禅定;(二)心神足,亦称念神足,由心念之力发起禅定;(三)勤神足,亦称精进神足,由努力止恶扬善的精进力发起禅定;(四)观神足,亦称慧神足、思维如意足,思维佛慧而发起禅定。
④四禅:佛教名相。亦称四静虑、四色界定。小乘佛教认为,四禅是对治迷妄、成就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其内容是:初禅,由寻、伺而厌离欲界,生喜乐的身心感受;二禅,由内在信念(内等净)而生喜乐;三禅,舍弃二禅的喜乐感受,正确忆持佛法,达到佛慧的禅定,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的喜乐感受,唯念佛法的清净功德,生非苦非乐的身心感受。佛教相信,修持四禅者可脱离欲界,生往色界四禅天。
⑤五根:佛教名相。其内容为:信根,归信佛、法、僧三宝;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勤修善法;念根,忆持佛法而不忘怀;定根,使心神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慧根,思维修持佛慧。佛教认为,五根是众生断恶生善的根本。
⑥五力:佛教名相。佛教相信五根能生五力,即信根生信力,坚信佛、法、僧三宝,具有破除一切疑惑的力量;精进根生精进力,能破除种种身心懈怠;念根生念力,能破除一切邪念;定根生定力,能破除种种迷乱杂念;慧根能生慧力,能破除一切迷妄,成就智慧解脱。
⑦七觉意:佛教名相。亦作七觉支、七觉分、七等觉支、七菩提分等。指达到佛教根本觉悟的七种修持品类。念觉支,于境铭记不忘;择法觉支,根据佛慧简择诸法的真伪善恶;精进觉支,坚持不懈地勤修善法;喜觉支,解悟善法,心意喜悦;轻安觉支,亦称猗觉支,断除身心种种烦恼,身心畅达;定觉支,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行舍觉支,又称舍觉支,舍一切谬见和诸法分别,平等寂静,心无挂碍。
⑧贤圣八道:佛教名相。亦称八正道、八圣道、八圣道分、八直圣道、八支圣道等。八正道是小乘佛教的根本修法,亦是三十七道品乃至整个道谛内容的概括。其内容包括:正见、正思维(亦作正思、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⑨贯经:佛教名词。亦称契经、修多罗。属十二分教(或称十二部经)之一。经中直说者,为散文体经文。
⑩祇夜经:佛教名词。亦称重颂、应颂。与修多罗相应,重宣教义,采用颂体。
⑪受记经:佛教名词。梵语音译和伽罗那,意作授记、记别。指佛分别授记弟子未来修行果位的经文。
⑫偈经:佛教名词。梵语音译伽陀,意作讽颂、孤起颂。不说长行,直说偈句的经文。十二部经之一。
⑬法句经:佛教名词。意谓真理的话语。系由收集诸经中佛之自说偈句编集而成。
⑭相应经:记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经文。
⑮本缘经:即本生经,梵文音译阇陀伽。佛说过去世自身因缘的经文。
⑯天本经:亦译作缘起经,梵语尼陀那。记述佛说经律因缘的经文。
⑰广经:或称方广经,梵文音译毗佛略。为佛所说的方正广大教义的经文。
⑱未曾有经:或称希法,梵文音译阿浮陀达磨。记佛显现种种神通的经文。
⑲证喻经:亦译作譬喻经,梵语阿波陀那。为经中譬喻部分。
⑳大教经:亦译作论议经,梵语优婆提舍。问答和议论诸法义的经文。
译文
当时,世尊来到讲堂就座而坐,对比丘们说:“你们大家都要领会我由如是教法亲身做证,成就无上正觉: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等四念处,四正勤,欲神足、心神足、勤神足、观神足等四神足,四禅定,信、勤、念、定、慧等五根,由五根所生发的五种力量,念觉支等七种觉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你们大家都理应共同依持如是正法,同心同德,和睦相处,无争无讼,同一师受,水乳交融。在如来教法里勤勉受学,精进向善,互相炽燃,互相砥砺。比丘都应该知道,我在如来教法中亲身做证,布化流传世间。如来教法包括:贯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等十二分教。你们都应当善加领会,善加修持,区别对待,随时修习。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将不久于人世,三个月后将入涅槃。”
比丘们听到这话,全都惊愕不已,伤心欲绝,跪地伏拜,齐声痛呼,说:“佛这么早就灭度,实在太快了,作为世间眼的如来即将消失,这实在使我们太伤心了!我们对此都悲痛欲绝。”有的比丘悲泣得捶胸顿足,嗥咷痛哭,无法自制,就像一条被斩首的蛇,宛转回遑,不知所向。
佛告诉比丘说:“你们大家都别这样,不要忧伤,不要悲痛。天地人物,有存在就有消亡,有开始就有终结,有生必有死。天地间不存在从不变易的有为法。我亦曾说过,恩爱无常,有相聚就有分离。肉体并非属于自己,终将消亡;人的生命并非永生,终将消亡。”当时,世尊作偈颂说:
我身心自在解脱,到最安稳之地;
今天召集起大家,讲解佛法要义。
我年高垂垂老矣,有生之日无几;
我已经成就一切,就要告别人世。
望你们从不懈怠,恪守比丘戒律;
能够自摄禅定意,护持佛法心义。
若能够修持佛法,从不轻易放逸;
就必定灭一切苦,断尽生老死苦。
原典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①。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②,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尔时,世尊入拘尸城③,向本生处娑罗双树④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
对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
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⑤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时,双树间所有鬼神笃信佛者,以非时花⑥布散于地。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双树神以非时花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⑦。”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注释
①四大教法:佛教名词。亦称四种广说、四种墨印。佛经对其解说,内容大同小异。《四分律》有“四种广说”,而《十诵律》则名之为“四种墨印”。广说者,就其能说佛法者而名之;墨印者,就其能证之教而名之。《长阿含经》称之为“四大教法”。四大教法,具体表现了佛陀“以法为师”的遗训。
②耆旧:耆,年老之义。耆旧,有德高望重之义。
③拘尸城:地名。梵语Kuśinagara的音译,为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地。
④娑罗双树:地名。佛陀涅槃处。
⑤僧伽梨:衣服名。为比丘僧的三衣之一,译作复衣等。僧伽梨是比丘三衣中最大者,故称为大衣;又因其条数最多,达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多,故称为杂碎衣;又为比丘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穿之服,故亦称入王宫聚落时衣。
⑥非时花:指不合季节的鲜花。
⑦供养如来:佛教认为,供养有种种分别,如财供养,供养香花、饮食等财物;如敬供养,指赞叹恭敬等;行供养或法供养,指受持修行佛法,讲说佛法利益众生。
译文
佛告诉比丘们说:“现在给你们大家讲说四大教法。请大家仔细听讲,善加忆持。
“什么叫四大教法呢?如果有比丘作如此说:‘诸位贤士!我曾经在某村、某城、某国亲听佛说法,亲自接受佛的教化。’听从这种说法,不应该不相信,亦不应该诋毁。你们应当在佛经里推究其虚实,依佛说的戒律、教法推究其来龙去脉。若发现那位比丘所说的非佛经所说、非佛戒所教、非佛法所传,就应当理直气壮地告诉他说:‘佛并不是这般说,你可能接受了错误的教法。因为我依据诸佛经、佛戒、佛法,发现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本意有出入。贤士!请你不要再受持这种教法,不要再为他人讲说这种教法,你应当舍弃这种教法。’如果那比丘所说的佛法是依据佛经、佛戒、佛法的,那就应当告诉他说:‘你所说的是真正的佛所讲说的教法。因为我根据诸佛经、佛戒、佛法,认为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不违。贤士!你应当受持这种佛法,广为人说,希望不要捐舍这种真佛法。’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大教法。
“其次,比丘又作如此说:‘我曾在某村、某城、某国参学,与比丘僧们一同追随资深学者求道,我亲自听讲,亲身受持这种佛法、这种佛戒、这种教法。’听到那比丘的说法,不应该不相信,亦不应该诋毁。你们应该在佛经里推究其虚伪和真实,依佛法、依戒律推究其来龙去脉。如果那比丘所说的并非佛经、佛戒、佛法所说,就应告诉他说:‘佛并不是这般说,你可能从他们那里接受了错误的教法。因为我根据诸佛经、佛戒、佛法,发现你先前所说的都与佛法有出入。贤士!请你不要再固执这种说法,不要再为他人宣讲这种教法,你应当舍弃这种教法。’如果那比丘所说都与佛经、佛戒、佛法相应不二,就应当告诉他说:‘你所说的都是真佛所说。为什么呢?因为我根据佛经、佛戒、佛法,认为你先前所说法与佛法相应不二。贤士!你应当受持这种佛法,并广为人说,不要轻易捐舍。’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二大教法。
“再次,比丘作如此说法:‘我曾在某村、某城、某国,跟随众多比丘持守这种佛法,持守这种戒律,持守这种律仪,我亲身听讲,亲身受持这种佛法、这种戒律、这种教法。’你们听到这种说法,不应该不相信,亦不应该加以诋毁。你们应当在佛经里推究其虚伪和真实,根据佛法、戒律推究其来龙去脉。这是我给你们讲的第三大教法。
“最后,比丘作如此说法:‘我曾在某村、某城、某国,遇见有一比丘僧持守这种佛法,持守这种戒律,持守这种律仪,我亲自听其说法,并亲身受持这种佛法、这种戒律、这种教说。’你们听到这种说法,不应该不相信,亦不应该加以诋毁。你们应该在佛经里推究其虚伪和真实,并根据佛法、戒律推究其来龙去脉。这就是我给你们讲说的第四大教法。”
那时,世尊来到拘尸城,来到本生处娑罗双树间,世尊对阿难说:“你给如来在两棵树之间敷设床座,使头朝北方,脸侧向西方。因为佛法流布,将久住北方。”
阿难答道:“是。”立即动手敷座,让佛陀的头朝北方。
那时,世尊把自己的四叠僧服垫到右侧,像狮子王那样叠足而卧。那时候,娑罗双树间所有笃信佛法的鬼神,都以各式各样的鲜花撒满地面。见此情景,世尊告诉阿难说:“双树之神以奇特鲜花来供养我,但这并不是真正供养如来。”阿难说:“怎么才叫真正供养如来呢?”佛告诉阿难说:“能够受持佛法,并且真正修习佛法的人,这才称真正供养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