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法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不退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二者乐于静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无有昏昧;四者不为群党,言无益事;五者不以无德而自称誉;六者不与恶人而为伴党;七者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①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②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二者修法觉意③;三者修精进觉意④;四者修喜觉意⑤;五者修猗觉意⑥;六者修定觉意⑦;七者修护觉意⑧。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六者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⑨: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释

①十号:指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的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义。(二)应供: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九)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做何者不应做,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世尊: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世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

②梵行:佛教名词。梵为清净之义。梵行特指修断淫欲的行法。修习梵行者能生梵天。梵行亦指佛教证达涅槃境界的行法。

③法觉意:佛教名词。七觉意之一。指依据佛理辨别是非善恶的觉悟能力。

④精进觉意:佛教名词。七觉意之一。指努力修习佛法,而精进不懈。

⑤喜觉意:佛教名词。七觉意之一。指因悟佛法,于意适悦。

⑥猗觉意:佛教名词。又作轻安觉意。七觉意之一。因修断烦恼,身心调畅。

⑦定觉意:佛教名词。七觉意之一。心注一境,思悟善法。

⑧护觉意:佛教名词。又作舍觉意。七觉意之一。平等寂灭,心无偏颇。

⑨三漏:佛教名词。漏即烦恼之异名。三漏指,欲漏,欲界除无明外的一切烦恼;有漏,色界、无色界中除无明外的一切烦恼;无明漏,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无明烦恼。

译文

那时,世尊起座来到法堂就座而坐,对比丘们说:“我准备给你们讲七不退法,请大家仔细听,并善加忆持、领会。”

当时,比丘们都异口同声说:“太好了,世尊!我们都非常喜欢听闻。”

佛告诉比丘们说:“七不退法即,一、常常互相聚集一起探讨佛理,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二、上下一致,尊敬长者和护佑青年,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三、奉持佛法,明晓戒律,不违背规章制度,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四、如有比丘能护持众人,知识广博,大家都理应敬崇他,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五、应该以孝敬之心护念群生,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六、清心寡欲,勤修佛法,不追逐物欲,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七、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能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佛法不坏。”

佛对比丘们说:“还有七种法门,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一、清虚无为,静默为修,则佛法能发扬光大,没有损耗;二、清静冥思,不尚浮夸,则佛法能发扬光大;三、不贪睡昏沉,没有昏昧;四、不结党营私,谈无益的事;五、自己无德无能,决不自我标榜,妄自称誉;六、不与恶人狼狈为奸,决不与邪恶同流合污;七、欣乐于山林静修,于闲静独处中勤修善法。比丘们!如此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对比丘们说:“又有七种法门,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哪七种法门呢?一是具信仰,信仰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是有羞惭感,耻于己短;三是有愧疚心,以邪恶为羞耻;四是多学多闻,所闻学的知识,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是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坚持不懈怠;六是温故而知新,牢记曾学习的佛法;七是修习智慧,理解一切生灭有为法,趋归贤圣正道,了断一切苦难的本源。如此七种法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告诉比丘们说:“又有七种法要,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哪七种法要呢?一是敬奉佛陀,二是敬奉佛法,三是敬奉出家僧众,四是敬奉戒律,五是敬奉禅定,六是敬奉孝顺父母,七是敬持佛法而心不懈怠。如此七种法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告诉比丘们说:“又有七种法要,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哪七种法要呢?一是心观肉身污浊不净,二是心观食物污浊不净,三是不执着世间享乐,四是经常冥想有生必有死,五是经常冥思生命无常,六是常怀无常是苦,七是具有苦难并无实体我的思想。如此七种法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告诉比丘们说:“又有七种法要,若勤加奉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哪七种法要呢?一是修习念觉支,身心闲静,清心寡欲,无为而解脱;二是修习法觉支,明辨真伪善恶;三是修习精进觉支,努力修善,坚持不懈;四是修习喜觉支,以悟解善法为生命的喜悦;五是修习猗觉支,断除烦恼,身心调畅;六是修习定觉支,心注一境,禅定解脱;七是修习舍觉支,护念佛法而舍弃一切分别。如此七种法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告诉比丘们说:“有六不退法,勤加奉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哪六种不退之法呢?一是身常行仁慈,不残害生命;二是口常行仁慈,不出恶言恶语;三是心常怀仁慈,没有败坏之意;四是自己得到清净的利益,则与众人分享,平等对待;五是奉持清净戒,从无缺失遗漏,亦没有污垢杂染,不受环境利诱;六是勤修佛道,超脱苦界而得根本解脱。如此六种法要,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告诉比丘们说:“又有六不退法,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一是心念佛陀,二是心念佛法,三是心念僧宝,四是心念清净戒,五是心念清净施,六是心念死后生天。若能修持如此六念,则能使佛法发扬光大,没有损耗。”

佛与比丘们宣讲戒、定、慧三学。修持戒清净,获证禅定,定得广大果报;修持禅定,获证解脱智慧,定得广大果报;修持清净智慧,心无挂碍,即得同于解脱的广大果报,了断三大烦恼:欲界烦恼、色界烦恼以及更根本的无明烦恼。获得解脱之后,即生解脱的智慧。从此,生死断尽,梵行确证,成就一切功德,消除来世果报。

原典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①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注释

①清信士:即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意译。亦译作信士。指皈依佛、法、僧并受持佛教五戒的男子。亦称清信男。与之相应,则有信女、清信女,即优婆夷Upāsikā。

译文

那时,世尊告诉信士们说:“凡人违犯清净戒的话,那就会有五种衰落和损失。哪五种衰落和损失呢?一是希求钱财而落空;二是即使有所获得,亦有一天会衰落和遭受损失;三是在犯戒者所到之处,大家都不尊敬他;四是犯戒者臭名昭著,恶名远扬,遭天下唾弃;五是犯戒者命终时,当入十八层地狱。”

世尊又告诉清信士们说:“凡人若持守清净戒的话,则具有五种功德。哪五种功德呢?一是持清净戒者有所求,则能如愿以偿,心想事成;二是持清净戒者的所有财产,只有增益而没有损失;三是持清净戒者所到之处,深受人们敬爱;四是持清净戒者美名远扬,称誉天下;五是持清净戒者命终时,来世必生在天界。”

原典

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①,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②尽,得须陀洹③,不过七生,必尽苦际④,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⑤;向阿那含,得阿那含⑥;向阿罗汉,得阿罗汉⑦。四双八辈⑧,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⑨。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

“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

尔时,世尊告毗舍离诸隶车⑩曰:“世有五宝甚为难得。何等为五?一者如来至真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者如来正法能演说者,此人难得;三者如来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难得;四者如来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难得;五者临危救厄知反复者,此人难得。是谓五宝难得也。”

注释

①法镜:佛教名词。喻指佛法智慧能映照一切万法,无一遗漏。

②三恶道:佛教名词。亦称三恶趣。佛教认为,犯有恶业的众生将趣归三种空间: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故名三恶道。与此相对,则有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③须陀洹:佛教名词。意为初入圣道,可译曰“入流”,又译为“预流”。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达到的四种道果之一,被称为声闻四果之初果。

④苦际:佛教名词。意为苦难的终结,受生死轮回之苦的最后之身。

⑤向斯陀含、斯陀含:佛教名词。斯陀含,意译为“一来”,一度往来之义,指斯陀含处于人天之间受生一次,方断欲界。斯陀含为声闻四果的第二果。向斯陀含,指趋向斯陀含果位的因地。

⑥向阿那含、阿那含:佛教名词。阿那含,意译为“不还”,指断尽欲界烦恼的圣者果位,不再还来欲界。阿那含是声闻乘四果的第三果。向阿那含,指趋向阿那含果位的因地。

⑦向阿罗汉、阿罗汉:佛教名词。阿罗汉,译作杀贼、应供、不生,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终极道果。阿罗汉灭尽一切烦恼而证入涅槃的解脱境界,是声闻四果的第四果。阿罗汉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杀贼;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阿罗汉一世果报已尽,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称不生。向阿罗汉,指趋向阿罗汉果位的因地。

⑧四双八辈:佛教名词。指小乘四向四果的圣者,一向一果为一双,向须陀洹和须陀洹果、向斯陀含和斯陀含果、向阿那含和阿那含果、向阿罗汉和阿罗汉果,共为八辈。

⑨福田:佛教名词。指能生长来世福报的一切根基。

⑩隶车:亦音译为离车,指毗舍离城中的刹帝利种姓。

译文

佛对阿难说:“今天为你讲法镜义,使佛门弟子明白死后的去处,断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证得声闻乘的须陀洹果,不超过七生,必定断除欲界一切烦恼,并且能够为他人说这些事。

“阿难!所谓法镜,指佛门弟子具有坚定信仰,内心愿意信仰佛、如来,无所执着,真正觉悟,十号具足之智者。内心愿意信仰佛法真实而确切,微妙而无穷,随机说法,因时利导,佛法开示的涅槃解脱道,是世间智者修行的根本道路。内心愿意信仰比丘僧良善无争,团结一致,行为正直,实事求是,无妄无诈。修道证果,终有成就,上下顺达,功德具足。趣向须陀洹,则能获须陀洹果;趣向斯陀含,则能获斯陀含果;趣向阿那含,则能获阿那含果;趣向阿罗汉,则能获阿罗汉果。回向四果,俱能成就,即是如来的贤圣弟子,非常值得世人恭敬,是世间造福的根基。从内心信仰佛教戒律,清净而没有垢秽,完整而没有缺漏,有志者持戒修行,则能获得正定。

“阿难!这就是法镜,能使佛弟子明白死后的去处,断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轮回之苦,证达须陀洹的果位,不超过七生,必定了断欲界一切烦恼而解脱。”

那时,世尊告诉毗舍离城的刹帝利们说:“世间有五种宝藏非常难遇。哪五种宝藏呢?一是如来出现于世间,非常难遇;二是能够讲说如来教法的贤人,非常难遇;三是能够信解如来教法的智者,非常难遇;四是能够成就如来教法的行者,非常难遇;五是困厄之时挺身而出、坚忍不拔的志士,非常难遇。这就是所谓世间有五种宝藏非常难遇。”

原典

于时,彼土谷贵饥馑,乞求难得。佛告阿难:“敕此国内现诸比丘,尽集讲堂。”对曰:“唯然。”即承教旨,宣令远近普集讲堂。

是时,国内大众皆集,阿难白佛言:“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于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此土饥馑,乞求难得。汝等宣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毗舍离及越祇国①,于彼安居,可以无乏。吾独与阿难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时,诸比丘受教即行,佛与阿难独留。

于后夏安居②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痛甚,而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则非我宜。今当精勤,自力以留寿命。

尔时,世尊于静室出,坐清凉处。阿难见已,速疾往诣,而白佛言:“今观尊颜,如有少损。”

阿难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惧,忧结荒迷,不识方面。气息未绝,犹少醒悟。默思如来未即灭度,世眼③未灭,大法未损,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众弟子乎?”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令。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④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⑤时,我身安隐⑥,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怠,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身、外身,精勤不懈怠,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法、意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我真弟子、第一学者。”

注释

①越祇国:地名。为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又作跋耆、跋阇、毗离子。意译增胜。亦为中印度北部之种族名。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载,此国周围有四千余里,东西较长,南北较狭,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气候微寒,人性急躁。人民多敬事外道,少信佛法,僧徒兼学大小二乘。其首都为占戍拿,然多已颓毁。故城之西有阿育王塔及佛发爪塔,城西河滨有佛陀济度大鱼、渔夫之遗迹。

②后夏安居:佛教名词。印度佛教徒规定每年有三个月为安居期,禁止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亦称坐夏等。始安居为结夏,终安居为解夏。安居期可分前、中、后三期,始于四月十六日者为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者为后安居,始于其中间为中安居;安居期亦可分前、后两期,始于五月十六日为前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则为后安居。安居期共有九十天。

③世眼:亦称世间眼,佛教里对佛及菩萨的尊称。佛能为世间之眼,指示正确的道路;亦能开世间之眼,使世间看到正确的生命道路。

④内外:内指内教、内道,佛教自称其教道为内,而其他教或道为外。佛学为内学,异学为外学。

⑤无想定:佛教名词。指欲得无想天之果位而修持的灭一切心的禅定方法。一般为外道学者所修持。

⑥安隐:佛教名词。安隐观与出离观是小乘佛教的修持观门。通过修持安隐观,能够不为一切痛苦烦恼所困,达到身心安稳不动的精神境界。

译文

那时,毗舍离粮食匮乏,民众饥馑,难以乞讨食物。佛对阿难说:“你通知全国的比丘僧众,全都集中到讲堂来。”

阿难马上照办,通知全国比丘集中到讲堂。

全国僧众都到齐后,世尊就来到讲堂,就座而坐,告诉比丘们说:“现在全国发生饥荒,乞食很困难。你们大家应该分别随同相识的人,前往毗舍离国和越祇国,到那里安居,教化修行,以解除饥困。我与阿难就决定留下来了,因为,我恐怕无法长途跋涉。”当时,比丘们都听命而去,只有佛和阿难留下来。

在夏安居期时,佛陀开始患病,浑身疼痛。佛陀自己心想:我现在患病了,全身痛苦不堪,可弟子们又都不在身边,我如果现在就入涅槃,那就太不是时宜了。现在我应该精勤修行,努力护留生命。

当时,世尊走出静室,坐到清凉的地方。阿难见此情景,就马上来到佛陀身边,对佛说:“看世尊脸色苍白,好像病了。”

阿难又说:“世尊有病,我心里惶恐不安,忧心如焚,神思恍惚。我生命虽存,却尚未觉悟。默念如来不会就灭度,世眼未灭,大法未损,为何现在不为佛弟子们留下教示呢?”

佛告诉阿难说:“比丘僧们需要我什么呢?如有人说:‘我如来扶持着众僧,我如来守护着众僧。’如来对众僧应有所教示。如来不曾说:‘我扶持着众僧,我守护着众僧。’怎能对众僧有所教示呢?阿难!我的一切教说,尽管内学、外学都已参究,但终不能自称一切学说都已通达自如。我已垂垂老矣,年将八十,就像一架旧车,需要进行修理才能前进。我的身体亦是如此,借修行的力量才稍微延留生命,靠自身的意志忍受病痛的折磨,摈除一切杂念,心神进入无想定的精神境界时,我的身心安详而宁静,没有烦恼和痛患。阿难!所以说,应当自己炽燃生命,并且炽燃佛法,而不是由他人炽燃;应当自己皈依生命,并且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于他人。何谓‘自己炽燃生命,并且炽燃佛法,而不是由他人炽燃;应当自己皈依生命,并且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于他人’呢?阿难!比丘通过观察内身不净,精勤奋勉而不懈怠,忆持不忘,清除世间种种贪欲和忧患。观察外身诸境无常,通过观察内身不净、外境无常,精勤奋勉而不懈怠,忆持不忘,清除世间种种贪欲和忧患。受念处、法念处、意念处,亦莫不如此修持。所以说,自己炽燃生命,并且炽燃佛法,而不是由他人炽燃;自己皈依生命,并且皈依佛法,而不是皈依于他人。”

佛告诉阿难说:“我灭度后,能够修行这种教法者,才是我真正弟子、世间第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