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是我闻:
一时,佛①在舍卫国②祇树花林窟③,与大比丘④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窟,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⑤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⑥,断诸结使⑦,消灭戏论⑧。又知彼佛劫数⑨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⑩为善别法性⑪,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窟,就座而坐。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
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
注释
①佛:指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Siddhattha),意为“目的达成了的人”,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相传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Śākya)是种族名称。乔达摩(Goutama)为佛之族名,亦作瞿昙。牟尼(Muni)是“贤人”或“寂默”的意思。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出家修道,三十五岁证悟并创立佛教学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入灭。佛、佛陀、如来、世尊等都是释迦牟尼的名号。
②舍卫国:地名。即舍卫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蒂河南岸。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居于此城。
③祇树花林窟:地名。即祇树给孤独园,又称祇园精舍。给孤独相传是舍卫城中的一个富商,因其好施孤独者而得名。他在王舍城听释迦说法而皈依佛门,并购买波斯匿王之子祇陀(亦作誓多)的花园,建筑精舍赠予释迦讲经说法。因祇陀太子仅出卖花园之地,并将自所有的园中树木奉献给释迦,故称祇树给孤独园,又叫“誓多林给孤独园”。因释迦曾在此园林讲经说法,遂成佛教圣地。
④比丘:梵文音译,指信奉佛法,剃发出家修行,受具足戒的男子。为佛门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一。所谓具足戒,指比丘必须遵持恪守的佛教戒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
⑤无上尊:佛的尊称之一。佛教认为,人间天上,佛最为尊胜,故号无上尊。
⑥涅槃: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旧译作泥洹等,意译有入灭、寂灭、解脱、圆寂、灭度等。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苦海,涅槃是佛教独特的智慧境界,是超脱世间生死困惑的清净解脱的宗教理想,意味着对生死无常及其因果的彻底克服。后世亦把佛教僧人的逝世称作涅槃。
⑦结使:佛教名词,即烦恼。系缚身心结成苦果,名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名使。佛教有“九结十使”之说,认为结有九种: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而使有十使:贪欲、嗔恚、无明(愚痴)、慢、疑、身见(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十使亦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等。
⑧戏论:指错误而无意义的言论。戏论可分为爱论和见论两种。
⑨劫数:劫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为表示不可计算或难以计算的极长时间。对于劫之长度说法不一。
⑩如来:梵文Tathāgata的意译,佛的十号之一。《成实论》卷一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如实道即佛教胜义谛,释迦牟尼证悟的菩提道。释迦牟尼亦自称为“如来佛”。
⑪法性:佛教名相。指一切万法之实相本体,在净在染,不改不变。此处法性,或可作“诸法性相”解。
译文
我是听佛这样说的:
那时候,佛陀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同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当时,比丘们乞食归来,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相互议论说:“诸贤!比丘僧中唯有释尊为最奇特,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法力无边,无所不及。他知晓过去世时无数佛曾入涅槃,断尽烦恼,灭除戏论。他还知晓过去诸佛的劫数多少、姓氏名号、出生种族、饮食品类、寿命长短以及所经历的种种苦乐。他还知晓过去诸佛的种种戒律、教法、智慧、知解、证位。为何如此?诸贤!如来为善了别法性,通晓种种事相?为诸天来禀告如来之语,所以知晓种种事相?”
那时候,世尊正在闲静处修习禅定,天耳清净,耳闻众比丘僧的种种议论,就起座来到花林窟就座。当时,世尊明知故问,说:“诸位比丘!你们大家集中在一起都讨论些什么?”
比丘们并不隐瞒地把刚才议论的问题全都告诉世尊。
听完后,世尊就对比丘们说:“很好!很好!你们因发平等无差别的信心,出家修道,都应该修习二种善法:一是圣人所宣示的根本教理,二是圣人秘而不宣的终极实相。你们所议论的亦应该如此。如来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过去无数劫时所发生的事情,无所不知。因为如来能够理解万法的根本性质,所以知晓;亦由于天界禀告如来,所以通晓。”
原典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①时,世有佛名毗婆尸②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③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④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⑤中有佛名拘楼孙⑥,又名拘那含⑦,又名迦叶⑧。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注释
①劫:原来用于表示时限,但长时段的劫,佛教常分别为过去劫、未来劫、现在劫三种类别。佛教过去庄严劫中有三佛,现在贤劫中有四佛。
②毗婆尸:佛名,梵语Vipaśyin之音译,为七佛之首。
③尸弃:佛名,梵语Śikhi的音译,据称尸弃佛成就最为尊上的无分别智,过去佛之二。
④毗舍婆:佛名,梵语Viśvabhū的音译,意为遍一切自在,过去庄严劫中最后一佛。
⑤贤劫: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过去劫为庄严劫,未来劫为星宿劫,现在劫为贤劫。在现在劫中有千佛出现于世,故称赞为贤劫,亦称善劫。现在贤劫共有四佛之名。
⑥拘楼孙:佛名,梵语音译,亦作拘留孙,意为应断,即断尽一切烦恼。为现在贤劫中千佛之首。
⑦拘那含:佛名,梵语音译,亦作俱那含。意为金寂。
⑧迦叶:佛名,梵语音译,意译为饮光佛,谓迦叶佛具无上光明,能遮蔽其他一切光明,故称。
译文
佛告诉比丘们说:“过去世九十一劫时,世间有佛名叫毗婆尸佛。又过去世三十一劫时,世间出现了尸弃佛。又于过去世三十一劫时,世间还出现了毗舍婆佛。又,比丘!此贤劫中,出现了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我现在也于贤劫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原典
“于时,菩萨欲出游观,告敕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游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①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回驾还宫,静默思维,念此老苦,吾亦当有。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②黑,独卧粪秽,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维,念此病苦,吾亦当尔。
“又于异时,太子复敕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风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别,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维,念此死苦,吾亦当然。
“又于异时,复敕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门③,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唯是为快。’即敕御者回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扰,虚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敕御者:‘赍④吾宝衣并及乘舆,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注释
①羸:身体虚弱。
②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③沙门:佛教名词。梵语之音译,原为古代印度出家者的总称。其义为息心、消除恶心、勤修善道、止息一切恶法。《长阿含经》卷三中曾提到四种沙门:“一行道殊胜,二善说道义,三依道生活,四为道作秽。”另据《俱舍论》卷十五,沙门有四种类型:分别为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和污道沙门。沙门在古代印度本义即指修行者。
④赍:携带。
译文
“那时,太子想外出王宫游观,就让宫中御者备好车马,前往园林,巡行游观。御者准备妥当后,告知太子:‘可以出发了。’于是,太子就乘着宝马香车四处巡行。在路上,他们遇见一个老人,满头苍发,牙齿掉落,皱纹满布,身体伛偻,手拄拐杖,步履蹒跚,气喘不已。太子问侍者:‘这是什么人呀?’侍者回答说:‘这是衰老了的人。’太子又问:‘什么叫衰老?’回答说:‘所谓衰老,就是人的生命即将完结,有生之日屈指可数。’太子又问:‘我亦会衰老,难以避免衰老的痛苦吗?’侍者回答说:‘是的。有出生必有衰老,无论贵贱,莫不如此。’于是,太子惆怅满怀,闷闷不乐,无心游观,就让侍者驾车返宫。太子静默思维,常常思考衰老之苦,我亦无从逃脱。
“不久,太子又让御者备车出游。在路上碰到一个病人,身体虚弱,腹大如鼓,脸色灰暗,独卧在污秽之地,无人理睬,病入膏肓,苦不堪言。太子就问御者:‘这是什么人呀?’御者回答说:‘这是病人。’太子又问:‘什么叫作病呢?’御者答说:‘所谓病,就是身体遭受种种苦痛的折磨,生命危在旦夕。’太子又问:‘我亦会遭受病痛折磨,难免病患吗?’回答说:‘是的。有生就有病,无论尊卑贵贱,莫不如此。’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就让御者驾车返宫。独自静默思维,常常思虑生病之苦,我亦无从避免。
“过些日子,太子又吩咐侍从备车出游。在路上碰到一个死人,旌幡招展,死者的亲朋好友悲泣痛哭,护送死者出城殡葬。太子问侍从:‘这是什么人呀?’侍从答道:‘这是死人。’太子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呀?’侍从回答说:‘死就是人的生命的终结。首先呼吸停止,其次肢体冰冷,耳不能听,目不能视,生离死别,存亡异路,所以称为死。’太子又问御者:‘我亦会如此,难免一死吗?’回答说:‘是的。有生必有死,无论尊卑贵贱,莫不如此。’因此,太子听后,又怅然不悦,就让御者驾车返宫。太子独自静默思维,常常沉思死亡之苦,我亦难以避免。
“再过些时日,太子又让御者备车出游。在路上遇见一个出家修道的沙门,穿着法服,手托饭钵,视地而行。太子就问御者:‘这是什么人呀?’御者回答说:‘这是沙门。’太子又问:‘什么叫沙门?’御者回答说:‘所谓沙门,就是舍离天伦之乐而出家修行的人。他们统摄种种感官,不染着官能的欲乐;他们慈悲万物,从不残害生命;他们面对痛苦而不悲戚,遇上欢乐而不欣喜;他们的精神人格就像大地一样坚忍无比,所以称为沙门。’太子感叹说:‘很好!这种修持是真正能够彻底弃绝尘世的束缚,微妙难言而高贵超脱。这是真正唯一的生命之乐。’于是,太子就让御者驾车前往,来到沙门面前。
“当时,太子问沙门说:‘你剃除须发,身穿法衣,手托饭钵,究竟追求什么?’沙门回答说:‘出家修道者,都必须调伏种种心识、意念,彻底离弃尘世的污垢,慈心护育一切众生而决不侵扰,使自心清静无为,寂寥而玄远,孜孜不倦地寻求终极的生命境界。’太子说:‘真了不起啊!这是最真切的生命真理。’过不久,太子吩咐御者说:‘请你携带我的宫服以及车骑,回宫告诉大王,我就在这里剃除须发,穿三法衣,出家修道。因为我想调伏种种心识和意念,舍离世俗的污垢,清净自心,寻求生命的真理。’于是,御者就带着太子的宝马香车及其华美宫服,回宫禀告大王。而太子则剃除须发,换上三法衣,出家修道。”
原典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着。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①。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真道?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②,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③是生缘;有从取起,取④是有缘;取从爱起,爱⑤是取缘;爱从受起,受⑥是爱缘;受从触起,触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⑧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⑨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⑩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⑪是识缘;行从痴起,痴⑫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维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维: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维: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①四事供养: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②苦阴:佛教名词。亦译为蕴、阴,指有情众生的身心结构: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有情众生身心俱苦,故称色、受、想、行、识五蕴(或五阴)为苦阴。
③有:佛教名词。指产生未来当有果报的种种善业和恶业。
④取:佛教名词。指二十岁成年后,贪欲转盛,周遍驰求世间享受,执着追求。
⑤爱:佛教名词。指贪爱和渴欲,人生青春期后的种种渴望、贪爱。
⑥受:佛教名词。年龄渐增,心识渐次发达,六根触对六境,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⑦触:佛教名词。指触觉。胎儿出生后,由六根与外境相接触而产生的感受。相当于幼儿阶段。
⑧六入:佛教名词。亦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指婴儿形体完备,即将出胎位诞生。
⑨名色:佛教名词。名,指心、精神;色,指色质、肉体。名色指胎中婴儿的精神和形体。
⑩识:佛教名词。指婴儿托胎时的心识、精神活动。
⑪行:佛教名词。由过去世烦恼所造的一切善、不善的业行、意志行为。行有三种类型:善、不善、无记,都源于无明(痴)。
⑫痴:佛教名词。亦称无明,是过去世所起烦恼的总称。佛教认为,烦恼虽有种种,但都与无明相应,故名一切烦恼的根本为无明。痴、无明,亦特指对佛法的愚昧无知。
译文
佛告诉比丘说:“太子路见老人和病人,了解了世间种种痛苦和烦恼;又遇见死人,太子就灭却了对世间的依恋之情;等到逢见沙门,太子就豁然朗悟生命的终极皈依。太子在走下宝车的步步中间,就已经远离了尘世的种种束缚。太子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的远离尘俗。
“当时,国人听到太子剃除须发,换穿法衣,手持饭钵,出家修道,都奔走相告说:‘这种道理必定是真理,所以才使太子舍却王位,捐弃荣贵。’那时,全国有八万四千人前往太子出家修道的地方,恳求太子接纳为弟子,让他们都出家修道。
“当时,太子就接纳了他们出家修道,与他们一道游行各地,因地教化。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从一国到另一国,所到之处,都受到崇敬和礼遇,接受各地人民无微不至的供养。菩萨心想:我与众人游行诸国,人世间事务杂乱,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众人,寻一闲静地方,探求真正的道理?不久就实现了心中所愿,太子寻到一处闲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地修道。太子又心想:众生真值得怜愍,身心经常处于冥暗,生命脆弱,有生老病死的苦难。由于众多的苦难,他们常处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因为五阴聚集的身体,所以在生死中无穷尽地轮回流转。我何时才明晓苦阴聚集的有情身心的假相,根本消除生老病死的痛苦?
“太子又沉思道:生死从何而起?缘何而有?就以智慧洞观生死的根由,从生才有老、死,生是老、死的缘起;生又因有而起,有是生之缘;有又从取生起,取是有的缘;取从爱生起,爱是取的缘;爱从受生起,受是爱的缘;受从触生起,触是受的缘;触从六入生起,六入是触的缘;六入从名色生起,名色是六入的缘;名色从识生起,识是名色的缘;识从行生起,行是识的缘;行从痴生起,痴是行的缘。因此,由于有痴,才有行;因为有行,才有识的发生;由于识,而有名色的发生;由于名色,而有六入的发生;由于六入,而有触的发生;由于触,而有受的发生;由于受,而有爱的发生;由于爱,而有取的发生;由于取,而有有的发生;由于有,而有生的发生;由于生,而有衰老、病痛、死亡、忧伤、悲哀、苦难、烦恼等的发生。有情识众生的种种苦难都来自生,所以才众苦聚集,难以超脱。菩萨冥思苦难聚集有情众生的身心时,成就了法智、法眼,成就了觉悟、知解,成就了神通、慧命,成就了菩提解脱。
“当时,菩萨又独自沉思:怎样才能没有老、死之苦呢?怎样才能消除老、死之苦呢?菩萨就以自我觉悟的智慧洞观生死的根源,没有生,所以才没有老、死;消除生,所以才了断老、死。有不存在了,才没有生;有消除了,生才消除。取不存在了,有才会不存在;取了断了,有才会了断。爱不存在了,取才会消失;爱灭除了,取才灭除。受不存在,所以爱才不存在;受灭除了,爱才消失。触不存在,受才不存在;触消失了,受才消失。六入不存在,触才不存在;六入消失了,触才消失。名色没有了,才会没有六入;名色消除了,六入才消除。识不存在,所以名色才不存在;识消除了,名色才会消除。行不存在,所以识才不存在;行消除了,识才消失。痴不存在,行才不存在;痴了断了,行才会灭除。因此,痴灭,行才灭;行灭,识才灭;识灭,名色才灭;名色灭,六入才灭;六入灭,触才灭;触灭,受才灭;受灭,爱才灭;爱灭,取才灭;取灭,有才灭;有灭,生才灭;生灭,衰老、死亡、忧伤、悲痛、苦难、烦恼才会彻底了断。菩萨冥思了断有情众生的身心痛苦时,成就了法智、法眼,成就了觉悟、知解,成就了神通、慧命,成就了菩提解脱。那时候,菩萨逆观、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解,如实领会,即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