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佛告善生①:“若长者②、长者子知四结业③,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④,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
“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
注释
①善生:人名。王舍城中长者之子。长者,是佛经对富豪商贾的尊称。佛陀曾给善生讲六方礼敬之法,通常称为《善生经》。《善生经》有数种译本:一是后汉安世高译,名为《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二为西晋支法度译,名《佛说善生子经》;三为《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善生经》;四为《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等。
②长者:佛教名词。指积财具德的年长者。佛经里,常称富豪居士为长者。
③结业:佛教名词。佛经称烦恼为结或惑,由结或惑所导致的善恶行为,称为业。结业是善恶因惑及其行为的通称。
④六方:指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婆罗门亦有礼敬六方之法,但与佛教的理解不同。
译文
佛告诉善生说:“如果长者和长者子认识四种结业行为,不在四种环境下犯作恶行,并且能够知道六种损失财产的行为。善生!这就可以称为——长者、长者子。善生!长者、长者子远离四种恶行,礼敬六方,今世得善报,后世亦获善报;今世根基不坏,后世根基亦不坏。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有识之士的称许。获三世果报,身坏命终,转生到天上善道。善生!应该知道四结行为:一是杀生,二是盗窃,三是淫逸,四是妄语,这就是四种结行。什么是四处呢?一是贪欲,二是嗔恚,三是畏怖,四是愚痴。如果长者、长者之子在这四种环境下犯作恶行,那就会损耗财物。
“如果长者、长者之子在这四种处境下不做恶行,则能增益财物。”
佛告诉善生说:“六种损耗财物的行为是指:一是耽湎于酒,二是赌博,三是放浪形骸,四是沉溺于歌舞伎乐,五是结交恶人,六是懒惰成性,这就是六种损耗财物的行为。善生!如果长者、长者之子能够知解四结行,不在贪欲、嗔恚、畏怖、愚痴的处境下作恶,并且又能认识六种损耗财物的行为,那么,就能远离贪、恚、怖、痴四处,供养六方。今世善报,后世亦善报;今世根基牢固,后世根基亦牢固。在现实生活中为有识之士所称誉,获世间果报。身坏命终后,转生天上善道。善生!应该知道饮酒有六种错失:一是损失钱财;二是损害身体;三是增加吵斗;四是臭名远扬;五是酒后失态,多生恚愤;六是有损智慧。善生!如果长者、长者之子饮酒不已,他的财产就会逐日损减。
“善生!赌博有六种过失。哪六种过失呢?一是财产逐日损耗;二是即使赌博赢了,仍会招来他人怨愤;三是受到有识之士的谴责;四是得不到别人的敬重;五是为人处事,性情乖僻;六是易生盗窃之心。善生!这就是赌博的六种危害。如果长者、长者之子赌博成性,其家业就会逐日损减。
“放浪形骸有六种危害:一是没有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二是没有珍惜财物;三是不爱护子孙后代;四是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发生不测之祸;五是痛苦缠身;六是常生非分之想。这就是放浪形骸的六种危害。如果长者、长者之子放浪形骸,其家产就会逐日损减。
“善生!迷恋歌舞伎乐有六种危害:一是贪求歌乐,二是贪求舞乐,三是贪求琴瑟之乐,四是贪求波内早(故事),五是贪求多罗槃(手铃),六是贪求首呵那(大鼓)。这就是歌舞伎乐的六种危害。如果长者、长者之子贪图歌舞伎乐的享受,财产就会逐渐损减。
“结交恶人亦有六种危害:一是为人不坦诚,欺上瞒下;二是行为鬼鬼祟祟;三是引诱别人作恶;四是图谋他人财物;五是谋取私利,自私成性;六是喜欢吹毛求疵,搬弄是非。这就是结交恶人的六种危害。如果长者、长者之子认贼为友,结交恶人,家产财物就会日渐损减。
“懒惰懈怠有六种危害:一是贪图荣贵则不愿劳动;二是贫穷则不肯勤奋工作;三是天寒地冻时,则不肯勤勉工作;四是天气炎热时,则不肯勤勉工作;五是为时尚早,则不肯勤勉工作;六是为时已晚,则不肯勤勉工作。这就是懒惰懈怠的六种危害。如果长者、长者子懒惰成性,家业就会日渐衰落。”
原典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人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译文
佛告诉善生说:“你应该觉知,世间有四种表面亲近,实则怨愤的行为。哪四种行为呢?一是敬畏而顺服的行为,二是花言巧语,三是恭敬而服从的行为,四是恶友的行为。”
佛告诉善生说:“因敬畏而顺服的行为,有四种表现形式。哪四种表现形式呢?一是先给予,后夺取;二是给予少,而期望回报多;三是因敬畏,所以强作亲近;四是因为利害关系,所以强作亲近。这就是四种敬畏而顺服的行为。”
佛告诉善生说:“花言巧语的亲近行为亦有四种表现形式。哪四种表现形式呢?一是无论善恶都赞同;二是有困境时则临阵脱逃;三是遇有外者来访,则暗地里加以阻止;四是一旦发现有危难之事,则暗中排挤。这就是花言巧语表面亲近的四种行为表现。敬顺的亲近行为亦有四种表现。哪四种表现呢?一是事先说谎;二是事后说谎;三是现在说谎;四是发现小错,便大肆攻击。这就是敬顺的表面亲近的四种行为。恶友相亲的行为亦有四种表现。哪四种表现呢?一是饮酒作乐时,结交为友;二是赌博时结交为友;三是淫逸放纵时,结交为友;四是歌舞作乐时,结交为友。这就是恶友相亲的四种行为表现。”
佛告诉善生说:“世间有四种亲近行为值得效法,多有裨益,是人类的救护行为。哪四种亲近行为呢?一是制止错误的行为,二是慈愍为怀,三是利他利人,四是志同道合。这就是四种值得效法的亲善行为,多有裨益,是人类的救护行为,当亲近接纳。善生!制止错误有四种表现形式,多有裨益,是人类的救护行为。哪四种表现呢?一是发现有人作恶,则能加以制止;二是能够给人指明正直良善的行为;三是慈心愍念一切众生;四是指示出人天之路。这就是四种制止错误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有裨益,是救护人类的行为。又慈愍一切众生亦有四种表现:一是看到他人事业有成,则替他们感到欣慰;二是看到他人犯下罪恶,则为他们感到忧伤;三是时常称誉别人的功德;四是看到别人说讲恶言恶语,则能够加以制止。这就是慈愍众生的四种表现,多有裨益,是人类的救护行为。利他利人亦有四种行为。哪四种行为呢?一是护佑他人,不让其放逸散乱;二是护佑他人,不让其放逸失财;三是护佑他人,不让其担惊受怕;四是护佑他人善行。这就是利他利人的四种行为,多有裨益,是人类的救护行为。志同道合亦有四种行为。哪四种行为呢?一是为知己者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二是为知己者不惜奉献出一切财产,三是为知己者排忧解难,四是劝导他人行善。这就是志同道合的四种行为,多有裨益,是人类的自我救护的行为。”
原典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悋。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妻之于夫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檀越①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注释
①檀越:梵语Dānapati,意即施主,义为由布施之功德而越贫穷苦海。
译文
佛告诉善生说:“你应该理解六方的含义。什么叫六方?父母双亲是东方,师尊长老者是南方,妻子是西方,亲朋良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中的德行超迈者为上方。善生!作为人之子,应该以五种行为敬顺父母双亲。哪五种行为呢?一是供奉父母,使双亲免遭困乏;二是自己有所打算,首先要禀告双亲;三是父母双亲的要求,恭敬顺从地接纳,没有违逆;四是父母正确的指示,不敢私自违背;五是不中断父母辈所从事的正当职业。善生!作为人之子,应当以这五种行为敬顺父母双亲。父母亦以五种行为爱护其子。哪五种行为呢?一是制止子女的不良行为,避免罪恶;二是以善良行为教导子女;三是从内心深处慈爱子女;四是给子女提供美满婚姻;五是尽力使子女免受饥困。善生!子女敬顺父母,恭奉父母,则能使父母安享人生,绝无后顾之忧。
“善生!弟子晚辈敬奉恩师长辈有五种行为。哪五种行为呢?一是给予师长应有的生活照顾;二是礼敬供养师长;三是尊重敬仰师长;四是对于师长的教导,敬顺不违;五是追随师说,忆持不忘。善生!作为弟子,应当以这五种行为敬重师长。师长亦应以五种行为关心爱护弟子。哪五种行为呢?一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二是教导学生新学识;三是善于解答学生的困惑疑难;四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伙伴;五是尽己所知,教书育人。善生!弟子敬顺师长,恭奉师长,则能使师长安乐,没有忧患和顾虑。
“善生!丈夫敬爱妻子亦有五种行为。哪五种行为呢?一是相敬如宾,以礼相待;二是威严而不轻浮;三是衣食随时满足,使妻子免于困乏;四是庄重而维护妻子的人格尊严;五是委托妻子家务事。善生!丈夫以这五种行为敬待妻子。妻子亦以五种行为恭敬丈夫。哪五种行为呢?一是早晨先起床;二是等人们安坐后再落座;三是说话轻声细语,语调和缓;四是尽量敬顺丈夫;五是为人处事,默契无间。善生!这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敬待行为,能够使丈夫安乐,无后顾之忧。
“善生!作为一个人,应该以五种行为亲善尊重亲族。哪五种行为呢?一是尽量照顾亲族们的生活;二是言语上以礼相待,并直言不讳;三是为亲族的利益着想;四是谋求共同利益;五是坦诚相待,不欺不妄。善生!这就是亲善尊重亲族的五种行为。亲族亦以五种亲敬行为加以回报。哪五种亲敬行为呢?一是护佑而不令其放逸散乱;二是护佑而不使其放逸失财;三是护佑而使其免遭恐惧;四是劝导其行善事;五是常常称赞对方的优点、美德。善生!如此亲敬亲族,则能使亲族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
“善生!主人对于僮仆,用五种行为加以规范教育。哪五种行为呢?一是随时都能使唤,二是提供衣食条件,三是能够参与一切劳作,四是患病时能给予医药,五是能安排休假时间。善生!这就是主人规范教育僮仆的五种行为。僮仆亦以五种行为奉事主人。哪五种行为呢?一是早起;二是处事周到细致;三是不给则不取,忠诚相待;四是处理事务有条不紊;五是称颂、维护主人的名誉。这就是主人对待僮仆的态度,能使对方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
“善生!佛教施主应该以五种行为供奉沙门、婆罗门。哪五种行为呢?一是身行慈善,二是口言慈善,三是意念慈善,四是能因时布施,五是不闭门拒绝沙门。善生!如果佛教施主以这五种行为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则应该以六种行为指导他们。哪六种行为呢?一是防护他们作恶犯错,二是指导善良行为,三是教育他们胸怀善心,四是使未曾听讲者得以知解佛法,五是使已经听讲佛法者获致深刻理解,六是给他们开示生命解脱的根本道路。善生!施主檀越如此恭奉沙门、婆罗门,则能使他们安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