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佛告周那①:“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彼比丘,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虚妄。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②。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③成最正觉,及末后夜④,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⑤。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是命⑥是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余虚。’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⑦,今为汝记,谓:‘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注释
①周那:人名。亦作纯陀、准陀。佛陀自行乞食,来到周那处,接受了最后一次供养,并为周那做最后一次说法,中夜入灭。
②道智:佛教名词。为佛教十智之一。指能证道谛佛理的智慧。
③初夜:佛教昼夜六时之一。昼三时指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指初夜、中夜、后夜。
④后夜:佛教夜三时之一。
⑤等正觉:佛教名词。梵语音译即三藐三菩提,如来十号之三,亦作正遍知。指如来智慧平等无二地遍知一切诸法。
⑥命:佛教名词。梵语Jīva。佛教认为,命是维持生物存活的基本元素,有人理解为命即灵魂。命,亦作命根,指维持生命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实体存在。
⑦本生本见:指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见解。
译文
佛告诉周那说:“或许有的外道梵志会这样认为:‘沙门瞿昙完全理解过去世时发生的一切事件,但并不能预知未来世即将发生的事件。’那些比丘们,那些持异端学说的梵志,他们的智慧不同,智慧观察亦不同,他们的观点是虚妄不实的。如来对于那些过去发生的事件,宛如发生在眼前,无不知晓明了。如来对于未来世间则生于根本智慧,亦无所不知。过去世所发生的事件,如果虚妄不实,不足以感到生命的喜乐,无所裨益于生命,佛则不记;或者过去世所发生的事件真实不虚,但没有值得生命喜乐,无所裨益于生命,佛亦不记;如果过去世所发生的事件真实,而且值得喜乐,但没有裨益,则佛亦不记;如果过去世所发生的事件真实不虚,值得喜乐,并且有所裨益,如来则能完全了解,然后记忆不忘。未来世、现在世所发生的一切事件,莫不如此。如来对于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所发生的事件,应时应机地言说、如实地言说、正直地言说、积极地言说、根本地言说、规范地言说,没有虚妄。佛在初夜修证无上正等正觉,直至后夜,其间佛有所言说,全都如实而终极,所以称名如来。而且,如来所说有如事件的真实情形,事件的真实情形有如佛所言说,所以称为如来。由于什么意义才称佛为最正觉?佛所知见的一切存在现象、理论学说,佛所灭除的一切烦恼、困惑,佛所觉悟的一切真理、境界,佛都彻底觉知,所以称佛为等正觉,佛对于一切存在都能平等无碍地正确觉解。
“或许有些外道梵志作如是言论:‘世间永恒存在,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学说都是谬论。’或许有些人又主张:‘这个世间是无常的存在,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学说都是谬论。’或许有些人又认为:‘这个世间是永恒和无常的存在,其他学说都是谬论。’或许有些人又认为:‘这个世间既不是永恒存在,亦不是无常存在,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学说都是谬论。’或许有人认为:‘这个世间是有边际的存在,其他的学说一概是谬论。’或许又有人认为:‘这个世间是无边际的存在,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学说一概是谬论。’或许又有人说:‘这个世间是既有边际又无边际的存在,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学说一概是谬论。’或许又有人认为:‘这个世间既非有边际的存在,亦非没有边际的存在,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学说一概是谬论,虚妄不实。’或许又有人主张:‘灵魂与肉体才是真实存在,其他的存在物一概虚妄不实。’或许又有的人认为:‘没有灵魂,亦没有肉体,这才是真实的,其他学说一概虚妄不实。’或许又有人主张:‘灵魂不同,身体亦不同,这才是真实,其他学说都是虚妄。’或许又有人主张:‘没有不同的灵魂,亦没有不同的肉体,这是真实,其他一概都是虚妄。’或许又有人主张:‘如来有命终,只有这才是真实,其他一概虚妄不真。’或许又有人说:‘如来没有命终,只有这才是真实,其他一概虚妄不真。’或许又有人主张:‘如来既有命终,又没有命终,只有这才是真实,其他一概是虚妄谬论。’或许又有人认为:‘如来既非有命终,亦非没有命终,只有这才是真理,其他一概都是虚妄的谬论。’诸如此类的见解,叫作本生本见,都是与生俱来的见解。现在给你们记述本生本见,即:‘这个世间永恒存在,乃至如来既非有命终,亦非没有命终,只有这些见解才是真实的,其他学说则一概虚妄不真,这就是所谓的本生本见,我为你们记述。’
原典
“所谓末见末生者,我亦记之。何者末见末生?我所记者,色是我①,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无色是我,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想有终。我有乐,从想有终;我无乐,从想有终;我有苦乐,从想有终;我无苦乐,从想有终。一想是我,从想有终;种种想是我,从想有终;少想是我,从想有终;无量想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是为邪见本见本生,我之所记。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余虚;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余虚。’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如是见:‘此实,余者虚妄。’当报彼言:‘汝实作此论云,此世常存,此实余虚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此诸邪见中但有言耳,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世间自造。’复有沙门、婆罗门言:‘此世间他造。’或复有言:‘自造他造。’或复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彼沙门、婆罗门言世间自造者,是沙门、婆罗门皆因触因缘。若离触因而能说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触,由触故生受,由受故生爱,由爱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无有,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又言此世间他造,又言此世间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间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复如是,因触而有,无触则无。”
注释
①“色是我”,此非佛法,佛教主张色即是空,色即无常,空则无自性,无常即无我,因此,色是无我,非“色是我”。
译文
“所谓末见末生,我亦记述。何谓末见末生呢?我所记述的末见末生,包括:色就是我的存在,从想而有终结,这是真实的,其他则是虚妄的;没有色的存在,才是我的存在,由于想的作用而有终结;既有色的存在又没有色的存在,才是我的存在,由于想的作用而有终结;既非有色的存在亦非没有色的存在,才是我的存在,由于想的作用而有终结。我的存在具有边际,我的存在没有边际,我的存在既有边际又没有边际,我的存在既非有边际亦非没有边际,这些都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我具有乐的感受,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我没有乐的感受,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我既有苦的感受亦有乐的感受,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我既没有苦的感受,亦没有乐的感受,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一种想的理性活动,就反映了我的存在,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种种想的理性活动亦反映了我的存在,并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少量想的理性活动是我的存在表现,并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无量想的理性活动也是我的存在表现,并由于想的理性作用而有终结。这些都是真正实在的见解,而其他见解则一概都是虚妄不实。这就是邪见的本见本生,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错误的见解,这些见解都由我所记述下来。
“或许有些沙门、婆罗门持有这样的学说,持有这样的见解:‘这个世间永恒存在,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不实的;乃至无量想的理性活动是我的存在表现,这是真实的,其他一概都是虚妄不实。’那些沙门、婆罗门,又持如是说,持如是见:‘只有这些观点、这些见解是真实的,其他则一概都是虚妄不实。’应当回答他们说:‘你们果真主张,这个世间永恒存在,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不真的吗?这样的观点,是佛所不同意、不赞成的。为什么呢?因为诸如此类的见解里都存在着结使烦恼。我以理性推论,诸沙门、婆罗门中,并没有谁能与我平起平坐,更何况超过我呢?’在这些不正确的见解中,只不过是些言谈而已,并没有切中普遍的认识;乃至无量想的理性活动是我的存在表现,这一见解,莫不如此。
“或许又有的沙门、婆罗门这样认为:‘这个世间是自己创造的。’又有的沙门、婆罗门认为:‘这个世间是他造的。’又有的认为:‘这个世间既是自造的,又是他造的。’又有的认为:‘这个世间既非自造,亦非他造,而是突然之间出现于世的。’那些沙门、婆罗门认为世间是自造的,是因为这些沙门、婆罗门都基于触境的缘故。如果离开触境的存在而能说世间自造,那是绝不可能的。为什么呢?由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的存在,所以人身才产生触境;由于触境的存在,才有苦乐诸感受的存在;由于苦乐诸感受的存在,才有贪爱的存在;由于贪爱的存在,才有执取的存在;由于执取的存在,才有善恶业行的存在;由于善恶业行的存在,才有来世再生的轮回存在;由于来世再生的存在,才有衰老、死亡、忧愁、悲哀、痛苦、烦恼等巨大患难的蕴集。如果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的存在,那就没有触境的存在;如果没有触境的存在,那就没有苦乐诸感受的存在;没有苦乐诸感受的存在,亦就没有贪爱的欲望;没有贪爱的欲望,亦就没有执取;没有执取,亦就没有善恶业报;没有善恶业报,亦就没有来世再生;没有来世再生,亦就没有衰老、死亡、忧愁、悲哀、痛苦、烦恼等巨大患难的蕴集。又认为这个世间他造,认为这个世间既自造又他造,又认为这个世间既非自造又非他造,而是忽然出现,这些见解,亦是如此,都由于触境的存在而存在,都由于触境的不存在而不存在。”
原典
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于四念处当修三行。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有八解脱①。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注释
①八解脱:佛教名词。亦作八解、八背舍等。指舍弃三界烦恼系缚的八种禅定修行方法。八解脱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由观外色不净而除内在色想的贪着;(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由观外色不净而坚定内无色想之心,是为二禅解脱;(三)净解脱,由观清净色而除不净相;(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以上三者分别由观苦、空、无常、无我而生厌离之心,由此获致解脱。(八)灭受想定解脱,此依第四禅,舍弃非非想处而获解脱。
译文
佛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想灭却诸邪恶的见解,必须在四念处修习三种行为。比丘们!什么才是灭却邪恶的见解,在四念处修习三种行为呢?比丘!一指持守内身身观,观身不净,精进修行,从不懈怠,忆持不忘,断除尘世的贪忧烦恼;二指持守外身身观,观外身无常,精进修行,从不懈怠,忆持不忘,断除尘世的贪忧烦恼;三是内身观、外身观并修,忆念不忘,断除尘世的贪忧烦恼。修习受、意、法观,亦是如此。这就是灭除诸恶的修行法门。在修身念处、受念处、意念处、法念处中,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这三种修行将具有八种解脱。哪八种解脱呢?一以色观色,是初解脱;二内无色的观念,外有色的形象,是二解脱;三于色身作清净观,并因而获清净解脱,是三解脱;四修除色身有常的观念,消除观念与实在相应存在的思量,使意识住于空无边处的境界,这是四解脱;五舍弃空无边处的境界,住达识无边处的境界,这是五解脱;六舍弃识无边处的境界,住达一切无所有的境界,这是六解脱;七舍弃一切无所有的境界,住达有思量而非思量的境界,这是七解脱;八舍灭受、想的禅定境界,并获解脱,这是八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