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诸比丘于中食①后,集坐讲堂,论如是事:“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②、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
彼时世尊在昼行处,以净天耳③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论如是事:“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④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燕坐⑤起,往诣讲堂,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论何事?以何等故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众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论如是事:‘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世尊,我等共论此事。以此事故,集坐讲堂。”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谓汝作是说:‘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⑥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⑦所以者何?乃过去世时,有众生寿八万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⑧极大丰乐,饶财珍宝。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不食、老,更无余患。
“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拘牢婆,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⑨,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必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比丘,拘牢婆王,有梵志名阿兰那大长者⑩,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⑾。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⑿,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⒀五句说。比丘,梵志阿兰那有无量百千摩纳磨⒁。梵志阿兰那为无量百千摩纳磨住一无事处教学经书。
“尔时,梵志阿兰那独住静处,燕坐思惟,心作是念: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我宁可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于是梵志阿兰那往至若干国众多摩纳磨所,而语彼曰:‘诸摩纳磨,我独住静处,燕坐思惟,心作是念: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我今宁可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⒂诸摩纳磨,我今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汝等当作何等?’
“彼若干国众多摩纳磨白曰:‘尊师,我等所知皆蒙师恩,若尊师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我等亦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彼尊师,出家学道。’于是,梵志阿兰那则于后时,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若干国众多摩纳磨,亦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彼尊师梵志阿兰那出家学道。是为尊师阿兰那,是为尊师阿兰那弟子名号生也。
“尔时,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诸摩纳磨,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
“尔时,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诸摩纳磨,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⒃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朝露滴在草上,日出则消,暂有不久。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朝露,甚为难得。至少少味⒄,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大雨时,滴水成泡,或生或灭。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泡,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以杖投着水中,还出至速。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杖投水出速,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新瓦杅⒅投水即出,着风热中,干燥至速。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新瓦杅水渍速燥,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小段肉着大釜水中,下炽然火,速得消尽。如是摩纳磨,人命如肉消,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缚贼送至标⒆下杀,随其举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尽。如是摩纳磨,人命如贼,缚送标下杀;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屠儿牵牛杀子,随其举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尽。如是摩纳磨,人命如牵牛杀,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机织,随其行纬,近成近讫。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机织讫,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山水瀑涨,流疾多有所漂,水流速⒇,无须臾停。如是摩纳磨,人寿行速,去无一时住。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水流,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犹如夜暗以杖投地,或下头堕地,或上头堕地,或复卧堕,或堕净处,或堕不净处。如是摩纳磨,众生为无明(21)所覆,为爱所系,或生泥犁(22),或生畜生,或生饿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间。如是摩纳磨,人命如暗杖投地,甚为难得。至少少味,大苦灾患,灾患甚多。’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我于世断除贪伺,心无有诤(23)。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24)、睡眠(25)、调悔(26),我于世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摩纳磨,汝等于世亦当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汝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调悔,汝于世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摩纳磨,我心与慈(27)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摩纳磨,汝等亦当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
“复次,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梵世(28)法。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29),或生三十三天(30),或生焰摩天(31),或生兜瑟哆天(32),或生化乐天(33),或生他化乐天(34)。若尊师阿兰那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35),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尔时,尊师阿兰那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36),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37)中。
“尊师阿兰那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尊师阿兰那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比丘,于意云何?昔时尊师阿兰那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比丘当知:即是我也。我于尔时名尊师阿兰那,我于尔时有无量百千弟子,我于尔时为诸弟子说梵世法。
“我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瑟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我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我于尔时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我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我于尔时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
“我于尔时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于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38),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我于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比丘,我今出世(39),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40)。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已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
“比丘,若有正说(41)者,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行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比丘,今是正说。所以者何?今若有长寿远至百岁,或复小过者。若有长寿者,命存三百时(42):春时百、夏时百、冬时百。是命存千二百月,春四百月,夏四百,冬四百。命存千二百月者,命存二千四百半月,春八百、夏八百、冬八百。命存二千四百半月者,三万六千昼夜,春万二千、夏万二千、冬万二千。命存三万六千昼夜者,七万二千食(43),及障碍,及母乳。
“于有障碍,苦不食,嗔不食,病不食,有事不食,行来不食,至王间不食,斋日不食,不得者不食,是谓比丘一百岁命存。百岁数、时数、岁时数,月数、半月数、月半月数,昼数、夜数、昼夜数,食数、障碍数、食障碍数。比丘,若有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亦当复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燕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选自《中阿含经》卷四十《梵志品·阿兰那经》第九)
注释
①中食:斋食的异名,因当日中而食,过午则不食。《释氏要览》上:“《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
②法行:“行”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生起和变化活动,在此,我们简译作“事”。
③净天耳:清净天耳。天耳指色界诸天人所有的耳根,能听见六道众生的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声音。因其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和合而成,故称“净天耳”。
④“诸贤,甚奇,甚奇!……无为无求”,重复前文,故译文略。前“(世尊)闻诸比丘……论如是事”亦因重复而略。
⑤燕坐:即宴坐,闲坐。
⑥同注④,重复而略。
⑦此段话多次重复,为经之重点。
⑧阎浮洲:“四大部洲”之一。“阎浮”为Jambu的音译,也译作“赡部”,树名。“洲”为Dvīpa的意译。此洲盛产赡部树,位于须弥山南海咸海里,故多称“南赡部洲”。
⑨法王:即称佛。佛于法自在,故名。《法华经·譬喻品》:“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⑩长者:有钱财且又德行高的大富翁。
⑾受生清净:佛典有“七种不净”,其二为“受生不净”,指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受生清净”该与此相反。
⑿总持:梵语Dhārani(陀罗尼)的意译。据东晋僧肇《注维摩经》卷一:“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
⒀戏:此句“戏”有“借用”之意。
⒁摩纳磨:为梵语Mānavaka的音译,也作“摩纳婆”“摩纳缚”等。意译为儒童、少年、人、长者等。此处译作弟子、学生。
⒂“诸摩纳磨……无家学道”一段与前重复意同,故译时略。
⒃“尔时,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无为无求”一段与前重复意同,故译时略。
⒄至少少味:这该是譬喻用法,指生命刚开始形成。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直接原因是有“生”,生是苦的开端,生命是受苦的实体。人生的过程,可划分为许多部分,这些部分互相结合为无止境的痛苦锁链。所以生命一开始,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⒅瓦杅:宋、元、明本《大藏经》作“瓦盂”,即瓦盆。
⒆标:通“镖”,古代武器之一种,形状像长矛的头,投掷出去可杀伤人。
⒇:宋、元、明本《大藏经》作“驶”,迅速义。
(21)无明:梵文Avidyā的意译,也译作“痴”或“愚痴”。“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也泛指无智、愚昧等。
(22)泥犁:梵文Niraya的音译,意译为“地狱”。
(23)诤:通“争”。
(24)嗔恚:也简作“嗔”,梵文Pratigha的意译。“三毒”之一,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25)睡眠:也简称“睡”,梵文Middha的意译。指心处于昏迷而不由自主的状态。
(26)调悔:调通“掉”。掉也称“掉举”,梵文Auddhatya的意译。烦恼之一,指能使心躁浮不静的作用。掉悔即掉举与追悔的合称,因同为使心躁浮不静之烦恼。
(27)慈:即“慈无量心”,“四无量心”之一。四无量心指:(一)慈无量心:思惟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以欢乐;(二)悲无量心:思惟如何才能拯救众生苦难;(三)喜无量心:见到其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悦;(四)舍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四梵室”等。下文“悲喜心与舍”即其之三,故在此一并释。
(28)梵世:也称“梵世天”“梵世界”。色界诸天,总称梵世界。为离淫欲之梵天所住处。
(29)四王天:也称“四天王天”,“六欲天”之一,即四大天王所居之天。据印度佛教,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天下,故名。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30)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
(31)焰摩天:梵文Yāma的音译,多作“夜摩天”,“六欲天”之一,在三十三天之上十六万由旬,永为白昼。
(32)兜瑟哆天:梵文Tusita的音译,多作“兜率陀天”或“兜率天”,“六欲天”之一,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
(33)化乐天:梵文Nirmānarati的意译,也作“乐变化天”“化自乐天”等。“六欲天”之一,在兜率天上十六亿四万由旬,居于此者做种种乐具,娱乐随意,变化自在,故名。
(34)他化乐天:梵文Paranirmitavaśavartin的意译,也作“他化自在天”“他化天”等。“六欲天”之一,在乐变化天上十二亿八千由旬。
(35)四梵室: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修“四无量心”,死后可生“大梵天”,故称。
(36)增上慈:更进一层的慈心。
(37)晃昱天:又作光音天,为色界二禅之顶天。
(38)白净:即清净。
(39)出世:指佛如来为度脱众生而出现于世。
(40)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这一句基本都是佛的尊号。“如来”为释迦牟尼佛“十号”之一,乘“如”实之道“来”而成正觉之意。“无所着”为佛“十号”之二,因佛不执着于世俗尘染。“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三,也作“正遍知”,能够正确遍知一切事物。“明行”即“明行足”,为佛“十号”之四,指具有能知过去的“宿命明”,能知未来世的“天眼明”和断尽烦恼、得大解脱的“漏尽明”。“善逝”为佛“十号”之五,指佛入涅槃。“世间解”为佛“十号”之六,指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从世间获得彻底解脱。“无上士”为佛“十号”之七,指佛为世间最尊贵者,至高无上。“道法御”盖即“调御师”,为佛“十号”之八,也称“调御丈夫”,善于说教并引导世间修行者(“丈夫”)通往涅槃。“天人师”为佛“十号”之九,即人、天的导师。“佛众祐”即“佛世尊”,佛“十号”之十,佛即世尊,两个名词合而为一。“世尊”是新译,表世间之尊意。“众祐”是旧译,有众德助成或众福助成之义。
(41)正说:真实、正确的说法,相对邪说和傍说而言。
(42)时:季节。这里认为一年有三季:春、夏、冬。
(43)七万二千食:以寿长三万六千日的人来计算,七万二千食者,即每天吃两顿。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游化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诸位比丘用过斋食以后,一起坐在讲堂里,议论这样的事:“众位贤者,真是太奇怪了!人命短暂,想要再到后世的话,就应做善事,修习梵行,有生必有死。但当今的世俗之徒对于法事、有义之事、善事、妙不思议之事,却既不做也不求。”
当时,世尊正在白天游行教化之处,以其清净天耳听力超出常人,听到了诸位比丘斋食之后的如此议论。
世尊听完后,在下午申时(三时至五时)时分,从静坐中起来,前往讲堂,在诸位比丘前敷设了一个座位而坐下,然后问众比丘:“你们在议论什么事?为什么聚集一起坐在讲堂内?”
当时,诸位比丘答道:“我们众比丘,在中食后,集中一起坐在讲堂内,议论这样的事:‘众位贤者,真是太奇怪了!人命短暂,想要再到后世的话,就应做善事,修习梵行,有生必有死。但当今的世俗之徒对于法事、有义之事、善事、妙不思议之事,却既不做也不求。’世尊,我们在一起讨论的就是这事。因为这件事,所以集中坐在讲堂里。”
世尊感叹道:“好啊,好啊!众比丘们,你们是这么说的,我也是这么说的:‘众位贤者,真是太奇怪了!人命短暂,想要到后世的话,就应做善事,修习梵行,有生必有死。但当今的世俗之徒对于法事、有义之事、善事、妙不思议之事,却既不做也不求。’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乃过去之世,有众生寿命八万岁。比丘,人寿命长八万岁时,这阎浮洲非常大,富裕快乐,有很多金银财宝。城市与乡村相距很近,就像鸡飞一次所能达的距离。比丘,人寿命长八万岁时,女人年龄达五百岁才出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只有这样的病:寒、热、大便、小便、欲念、不吃、老,没有别的疾病。
“比丘,人寿命长八万岁时,有王名叫拘牢婆。拘牢婆是转轮王,既聪明,又有智慧。他有四种军队,以此治理、统率天下。拘牢婆王自在无拘,就像于法自在的法王如来,完备拥有七宝。所谓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七样,所以称为‘七’。拘牢婆王有一千个儿子,个个长得端正庄重,而且英勇强壮,无所畏惧,能降伏他众。拘牢婆王一定要统率治理这里所有地方乃至一直到大海,但他不是以武器刀杖,而是用佛法教化,使众生得以安隐。
“比丘,拘牢婆王时,有位梵志名叫阿兰那,是位大长者。虽为父母所生,但受生清净,所以直至七世父母都不绝其种族,生生世世无罪无恶。见闻广博,总持无漏。读过四典众经,深刻明了因、缘、正、文、借用五句之说。众比丘,梵志阿兰那有数不清的弟子。他让他们住在一所安静无事之处,教他们学习经书。
“那时,梵志阿兰那独自住在一所幽静之处,静坐思惟,心中这样想到:真是太奇怪了!人的生命极其短暂,想要再到后世的话,就应做善事,修习梵行,有生必有死。然当今世俗之辈对于法事、有义之事、善事、妙不思议之事,却既不做也不求。我宁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离开家庭,一心一意学道修行。于是,梵志阿兰那去了很多国家,找到了他的很多弟子,对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又问他们:‘众弟子,我现在宁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一心一意离家学道修行。你们有什么打算?’
“各国众弟子对他说道:‘尊敬的老师,我们的知识,全是老师教的。若您剃除须发,穿上袈裟,一心一意离开家庭,学道修行的话,我们也应当剃除须发,穿上袈裟,一心一意放弃家庭,跟着尊师,出家学道修行。’于是,梵志阿兰那后来就剃除了须发,穿上了袈裟,离开了家,一心一意学道修行。他的那些各国弟子也剃除了须发,穿上了袈裟,离开了家,跟着尊师一心一意出家,学道修行。这就是尊师阿兰那。尊师阿兰那弟子的名号亦由此而生。
“当时,尊师阿兰那为弟子说法:‘众位弟子,真是太奇怪了!人的生命极其短暂,想要再到后世的话,就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有生必有死。但是现在的世俗之辈对于法事、有义之事、善事、妙不思议之事,却既不做也不求。’当时,尊师阿兰那将此话反复又说了一遍。阿兰那就是这样为弟子说法。
“他接着又为众弟子说法道:‘众位弟子,譬如朝露滴在草上,日出就消失,时间极为短暂。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朝露,非常难得。生命历程刚起步,痛苦灾难亦随即而来,且多灾多难。’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大雨时滴水成水泡,或生或灭。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水泡,极为难得。人刚生下,大苦大难就出现了,而且很多。’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把木杖扔进水里,木杖随即又浮出水面。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把木杖扔进水中而随即出现,那短暂之时实在难得。人生一起步,无数痛苦灾难就紧接而生。’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
“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把刚烧好的瓦盆放进水中又立即拿出,再放在热风中,很快就能干燥。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这新瓦盆浸水而迅速干燥,真是难得。人生伊始,灾难痛苦即应运而生,且很多很多。’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把一小块的肉放在大锅的水里,下面用大火烧,肉很快就被烧烂不见。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这肉迅速销熔不见,生命是非常难得。生命历程刚起步,痛苦灾难亦随即而来,且多灾多难。’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把强盗捆绑起来送到镖枪下等待刺杀。从他开始起步,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走到尽头,命也就完了。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捆绑强盗送到镖枪下刺杀一般,极为难得。人刚生下来,大苦大难就出现了,而且很多。’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
“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屠师牵了牛去屠宰场,从牛抬脚开始,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走到尽头,命也就完了。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牵了牛去屠宰场,实在难得。人生一起步,无数痛苦灾难就紧接而生。’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织布机织布,随着纬线之行,靠得近,也就完成得快。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这织布机织布完,真是难得。人生伊始,灾难痛苦就应运而生,且很多很多。’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山洪猛涨,水流很急,迅速漂流而去。水流之急速,没有一刻停止。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这急速的流水,非常难得。生命历程刚起步,痛苦灾难亦随即而来,且是多灾多难。’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
“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譬如在黑夜中把木杖扔到地上,或者是下头掉地上,或者是上头掉地上,或者是横躺着掉地上,或掉在干净的地方,或掉在肮脏之处。弟子们,众生也是像这样被无明所蒙覆,被爱欲所系累,或堕落地狱,或成为畜生,或变成饿鬼,或生在天上,或投生为人。弟子们,人的生命就像在黑暗中把木杖往地上扔,极为难得。人刚生下,大灾大难就蜂拥而至。’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
“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我在世上已断除了贪欲,心中不再有争夺之念。看见别人的财宝及各种生活用具,我都不会起贪图之心,想据为己有。我在心中已彻底清除贪欲之念。如此,无论是嗔恚、睡眠,还是掉悔等任何烦恼,我都能于世断疑除惑,不受干扰。对于种种善法,则没有丝毫犹豫。我还在心中清除了种种疑惑之想。弟子们,你们在世上也应当断除贪欲,心中没有争夺之念。看见别人的财宝及各种生活用具,都不要起贪图之心,想据为己有。你们应该彻底清除心中的贪欲之念。如此,无论是嗔恚、睡眠,还是掉悔等任何烦恼,你们都能于世断疑除惑,不受干扰。对于种种善法,则不要有丝毫犹豫。’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
“接着他又继续为弟子说法道:‘众弟子,我的心中满是慈心,遍满一方,成就游化。像这样,二方、三方、四方,四周上下,普天下一切,心中都充满慈心,没有怨结,没有仇怨,没有恚恨,没有争执,极广极大,无量无边,行善修善,在世间各处成就游化。就像这样,悲心、喜心与舍心一起,没有怨结,没有仇怨,没有恚恨,没有争执,极广极大,无量无边,行善修善,在世界各处成就游化。弟子们,你们也应当心里充满慈心,遍满一方,成就游化。如此,二方、三方、四方,四周上下,普天下一切,心中都充满慈心,没有怨结,没有仇怨,没有恚恨,没有争执,极广极大,无量无边,行善修善,在世间各处成就游化。就像这样,悲心、喜心与舍心一起,没有怨结,没有仇怨,没有恚恨,没有争执,极广极大,无量无边,行善修善,在世间各处成就游化。’尊师阿兰那就这样为弟子说法。
“接着他又为弟子说梵世法。若尊师阿兰那说梵世法时,诸弟子中有不能具备满足奉行此法者,命终之后,有的生四天王天,有的生三十三天,有的生夜摩天,有的生兜率天,有的生乐变化天,有的生他化自在天。若是尊师阿兰那说梵世法时,众弟子中能有具足奉行此法者,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抛弃并远离欲念,其命终后能生梵天。那时,尊师阿兰那这样想道:我不应该与弟子们一起到后世同生一处。我宁可再修习增上慈心,修此心完后,命终后能生晃昱天中。
“尊师阿兰那于是就在后来又修习增上慈,修习增上慈了,命终后得以生晃昱天中。尊师阿兰那及其弟子,学道没有白学,都得到了极好的果报。比丘,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过去的尊师阿兰那难道是非同寻常的人吗?不要这么想。为什么?比丘们应该知道:那就是我啊。我在那时叫尊师阿兰那。我在那时有成千上万个弟子。那时,我为弟子们说梵世法。
“我说梵世法时,众弟子中有不能具足奉行此法者,命终之后,有的生四天王天,有的生三十三天,有的生夜摩天,有的生兜率天,有的生乐变化天,有的生他化自在天。我说梵世法时,众弟子中若能有具足奉行此法者,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抛弃并远离欲念,其命终后,能生梵天。当时我如此想道:我不应该与弟子们一起到后世同生一处。我现在宁可再修习增上慈,修习增上慈后,命终能生晃昱天中。我后来就又修习增上慈,修习增上慈了,命终后得以生晃昱天中。我在那时与众弟子们一起学道,没有白学,都得到了极好的果报。“当时我自己获益无穷,亦使他人受益无穷,使很多的人都受益无穷。我对世间怀有怜愍之心,为了诸天,为了人类,祈求真理及利益,祈求安隐快乐。那时我说法还不能圆满彻底,不能完全清净,不能修得圆满的梵行。由于不能修得圆满的梵行,因此,那时我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愁,也不能脱离一切苦难。众比丘,我现在出现于世,是如来、无所着、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师、天人师,号佛世尊。我现在不仅自己获益无穷,也使他人受益无穷,并使很多人都受益无穷。我对世间怀有怜愍之心,为了诸天,为了人类,祈求真理及利益,祈求安隐快乐。我现在说法已经彻底圆满,完全清净,已修得圆满梵行。由于已修得圆满梵行,因此,我现在已能脱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愁,以及一切苦难。
“众比丘,若要说真理的话,就是人的生命极为短暂,想要再到后世的话,就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有生必有死。比丘,这就是真实、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如果有长寿活到一百岁,或是还稍微超过一点的人,生命有三百个季节:春季一百,夏季一百,冬季一百。此命又有一千二百个月,春天四百个月,夏天四百个月,冬天四百个月。此命有一千二百个月,也就等于二千四百个半月,春天八百,夏天八百,冬天八百。命有二千四百个半月的话,就是三万六千个白天黑夜,春天一万二千,夏天一万二千,冬天一万二千。能活三万六千个白天黑夜的人,要吃七万二千顿,还要加上有障碍时,加上母乳期。
“有障碍时,受苦不吃,嗔恨不吃,生病不吃,有事不吃,行走时不吃,进王宫时不吃,斋戒之日不吃,非己所获者不吃。众比丘,如此说来,能活一百岁的话,就有一百年数和季节数以及年季数,月数和半月数以及月半月数,昼数和夜数以及昼夜数,食数、障碍数以及食障碍数。众比丘,如果说有尊师教育弟子,起大慈之心,同情怜愍,祈求真理及利益,祈求安隐快乐的话,那我已经这么做了。你们也应该像我这样去做。没事的时候,到深山老林,找一块幽静之处,在树下静坐思惟,不能放纵于安逸、享乐,要勤奋、努力、精进,不要让自己今后后悔。这就是我的教导和训诲。”
佛就是这么说的,众比丘听了佛的教诲,高高兴兴地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