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优陀罗罗摩子①,彼在众中数如是说:‘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②,然后具知痈本。’优陀罗罗摩子,无一切知③,自称一切知。实无所觉,自称有觉。优陀罗罗摩子,如是见,如是说:‘有者,是病,是痈,是刺,设无想者是愚痴也。若有所觉,是止息,是最妙,谓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④。’彼自乐身,自受于身,自着身已,修习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身坏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中。彼寿尽已,复来此间,生于狸中。此比丘正说者。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云何比丘正观⑤耶?比丘者,知六更触⑥,知习⑦、知灭⑧、知味⑨、知患、知出要⑩,以慧知如真⑾,是谓比丘正观也。云何比丘觉?比丘者知三觉⑿,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觉。云何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比丘者知有爱⒀灭,拔其根本,至竟不复生,是谓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痈者谓此身也。色粗四大⒁从父母生,饮食长养,衣被按摩,澡浴强忍,是无常⒂法、坏⒃法、散⒄法,是谓痈也。痈本者谓三爱⒅也: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痈本。痈一切漏⒆者,谓六更触处也。眼漏视色,耳漏闻声,鼻漏嗅香,舌漏尝味,身漏觉触,意漏知诸法⒇,是谓痈一切漏。
“比丘,我已为汝说痈说痈本。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燕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选自《中阿含经》卷二十八《林品·优陀罗经》第八)
注释
①优陀罗罗摩子:梵文Udraka Rāmaputra的音译,也作“郁头蓝弗”等,人名。释迦牟尼初出家时问道的仙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六:“郁头蓝弗,此云獭戏子。坐得非想定,获五神通,飞入王宫,遂失通定,途步归山。”
②痈本:本文中有解释,见译文。
③一切知:即“佛智”。“知”也作“智”。佛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
④非有想非无想处:无色界的第四处,即三界之顶。生于此处者,没有下地粗想之烦恼,所以称“非有想”或“非想”。但又并非没有细想之烦恼,所以称“非无想”或“非非想”。外道认为此处已是真正涅槃境界,而佛教认为此处仍在生死境界之中。
⑤正观:也称“正见”,“八正道”之一。离开各种妄见的正确见解。
⑥六更触:据本文中以后内容,疑为“六根触”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称“六情”“内六处”,具有能取相应之六境,生长相应之六识的六种功能。“六根触”指六根与六境相互接触、涉入。
⑦习:也称“习气”,烦恼余气。
⑧灭:“涅槃”的音译。
⑨味:“六尘”之一,味尘。
⑩出要:出离生死之要道。
⑾如真:即“真如”,也作“如”“如如”等。指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
⑿三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
⒀爱:“十二因缘”之一,贪爱、爱欲。
⒁色粗四大:色指物质,具体即为地、水、火、风“四大”。四大和合,组成人身。故“四大”即指肉体,指人身。
⒂无常:不恒常,变化无定。佛家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都受条件原因的制约,因而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没有常住性。
⒃坏:破坏。人身中四大互相侵扰,互相破坏。
⒄散:散乱,相对定而言。
⒅三爱:据下文,盖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爱。
⒆漏:梵文srava的意译,“烦恼”的异名。
⒇眼漏视色……意漏知诸法: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也称“六尘”或“六贼”,谓其能以“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所以六根与六境相触处,就是“痈”,是一切烦恼。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游化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优陀罗罗摩子在众人中多次这样说:‘于此生中,我确实是明智者,我确实是一切胜者,我确实掘出未掘出之痈根。’优陀罗罗摩子,不具备佛一切智,却自称有一切智。实际上没有觉悟,却自称已有觉悟。优陀罗罗摩子,就是如此见解,就是这样说的:‘有,乃病,为痈,是刺。假设无想就是愚痴了。如果有所觉悟的话,就是禅定止息,那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自乐于身,自领纳于身,自执着于身,如此修习是为到非有想非无想处,死后能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中。他命终后,又来到世上,在狸中投生。这就是此比丘说的。于此生中,已是一切智、一切胜者,已掘出未掘出之痈根。
“什么是比丘的正观呢?比丘明了六根六境相触,知道习气、涅槃、味尘、祸患,明了脱离生死的要道,以智慧觉了真如。这就是比丘的正观。什么是比丘之觉呢?比丘明了三觉,知道烦恼余习、涅槃、味尘、祸患,明了脱离生死的要道,以智慧觉了真如。这就是比丘之觉。什么叫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完全明了痈本?比丘知道有爱欲,有涅槃,灭除其根本,最后就不再产生。这就叫比丘不知痈本,然后才完全明了痈本。痈就是指人的身体。人的身体为父母所生。吃饭穿衣,按摩洗澡,强忍痛苦,这是无常法、坏法、散法,这就是痈。痈本是指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这就是痈本。痈为一切烦恼,指的是六根与六境相触之处。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有所触,意知世间诸法,这就是所谓痈是一切烦恼。
“众比丘,我已经为你们宣说了关于痈和痈本的道理。如果说要尊师教育弟子,起大慈之心,同情怜愍,祈求真理及利益,祈求安隐快乐的话,那我已经这么做了。你们也应该再自己去做。至无世事喧哗的山林,寻块幽静之处,在树下静坐思惟。不放纵于安逸享乐,勤奋、努力、精进,不要让自己今后后悔。这就是我的教导和训诲。”
佛就是这么说的,众比丘听了佛的教诲,高高兴兴地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