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生活中下极至边,谓行乞食。世间大讳,谓为秃头手擎钵行。彼族姓子①为义故受。所以者何?以厌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阴边。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学道耶?”

时,诸比丘白曰:“如是。”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彼愚痴人以如是心出家学道,而行伺欲染着②,至重浊缠心中,憎嫉无信,懈怠失正念,无正定,恶慧心狂,调乱诸根,持戒极宽,不修沙门,不增广行。犹人以墨浣③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浊除浊,以厕除厕,但增其秽。从冥入冥,从暗入暗。我说彼愚痴人持沙门戒亦复如是。谓彼人伺欲染着,至重浊缠心中,憎嫉无信,懈怠失正念,无正定,恶慧心狂,调乱诸根,持戒极宽,不修沙门,不增广行。犹无事处烧人残木,彼火烬者,非无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我说彼愚痴人持沙门戒亦复如是。谓彼人行伺欲染着,至重浊缠心中,憎嫉无信,懈怠失正念,无正定,恶慧心狂,调乱诸根,持戒极宽,不修沙门,不增广行。”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愚痴失欲乐,复失沙门义。

俱忘失二边④,犹烧残火烬。

犹如无事处,烧人残火烬。

无事村不用,人着欲亦燃。

犹烧残火烬,俱忘失二边。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选自《中阿含经》卷三十四《大品·至边经》第二十四)

注释

①族姓子:也作“族姓男”,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

②染着:即“染爱”“贪爱”。

③浣:洗。

④二边:佛经中有“二边”一词,表示断常二边见,或“有边”与“无边”,有其特殊之意。此处“二边”只为一般意义,即“旁边”之意。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游化于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众位比丘:“行住坐卧,日常生活,最低贱的行当就是沿路乞讨。世间通俗之辈非常忌讳,把此称作秃头手擎钵行。而那些族姓子为求真理之故却乐意持受。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厌恶再逢生老病死、忧愁啼哭、痛苦烦恼,而此或许能够使他们得渡无边的苦海。你们不正是有这样的心思才出家修道的吗?”

当时,诸位比丘对世尊道:“是这样的。”

世尊又告诉诸位比丘:“然那愚昧无知之人却以如此之心出家学道,时时伺机想有所贪图,心中被极重的尘垢纠缠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懒惰懈怠,失去正念,心无正定,满是狡计,狂妄难制,诸根浮躁难静,放松戒行,不严律己,不修沙门之行,也不愿更多学一点道行。就像人们用墨来清洗被墨弄脏的地方,用血来除去血迹,以污秽来清除污垢,以浑浊之水冲刷浑浊之水,以厕所之粪便再去清除厕所,这样,只会使脏的地方更脏,臭的地方更臭,黑处更黑,暗处更暗。我刚才说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修持沙门之行也是这样。也就是说那些人时时伺机有所贪图,心中被极重的尘垢纠缠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懒惰懈怠,失去正念,不修正定,心中满是诡计,狂妄不定,诸根浮躁难静,不严律己,放松戒行,不修沙门之行,也不更多学一点道行。犹如在没有用的地方焚烧别人剩下的木头,那灰烬,既不是为了什么事有所用,也不是为村庄城镇而用。刚才我所说的那些愚昧无知之人修持沙门行也是这样。也就是说那些人时时伺机有所贪图,心中被极重的尘垢纠缠着,憎恨嫉妒,不守信用,懒惰懈怠,失去正念,不修正定,心中满是诡计,狂妄不定,诸根浮躁难静,不严律己,放松戒行,不修沙门之行,也不更多学一点道行。”于是,世尊宣说如下偈颂道:

愚昧无知失欲乐,又失沙门正义行。

全部忘却丢二边,犹如烧人剩火烬。

犹如在无用之地,烧人剩木余火烬。

人无所需村不用,人贪欲爱亦如此。

犹如烧人剩火烬,全部忘却丢二边。

佛就是这样说的,诸位比丘听了佛所说的,高高兴兴地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