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①者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觉②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想③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行④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识⑤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是为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多闻⑥圣弟子作如是观,修习七道品⑦,无碍正思正念。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⑧心解脱,有漏⑨无明漏⑩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我生已尽,梵行⑾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若有众生及九众生居⑿,乃至有想无想处⒀,行余第一有⒁,于其中间是第一,是大,是胜,是最,是尊,是妙,谓世中阿罗诃。所以者何?世中阿罗诃得安隐快乐。”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无着⒂第一乐,断欲无有爱;

永舍离我慢⒃,裂坏无明网⒄。

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

不染着世间,梵行得无漏。

了知于五阴⒅,境界七善法⒆;

大雄⒇游行处,离一切恐怖。

成就七觉(21)宝,具学三种学(22);

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23)。

成就十支道(24),大龙极定心;

是世中第一,彼则无有爱。

众事不移动,解脱当来有;

断生老病死,所作办灭漏。

兴起无学智,得身最后边;

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诸方,彼无有喜乐;

能为师子吼,世间无上觉。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选自《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说无常经》第四)

注释

①色:“五蕴”之一,意为物质。在“五蕴”和合成人身的概念中,指肉体。

②觉:“五蕴”之一,也称“受”“痛”等,指感官生起的苦、乐、喜、忧等感情、感觉。

③想:“五蕴”之一,指理性活动、概念作用。

④行:“五蕴”之一,专指意志活动。

⑤识:“五蕴”之一,指统一受、想、行等活动的意识。

⑥多闻:多闻佛之妙法。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的阿难陀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深得释迦牟尼佛的真传,被认为是佛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

⑦七道品:应为“三十七道品”。元、明、知恩院本《大藏经》均作“三十七道品”。道品指达到佛教觉悟,趋向涅槃的途径,共分七种三十七项,称“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七菩提分)、八正道。

⑧欲漏:“三漏”之一。漏是烦恼的异名。欲界中除无明以外的一切烦恼称欲漏。

⑨有漏:“三漏”之一。有是“苦果”的异名,为色界、无色界的总称。色界、无色界中除无明以外的一切烦恼称有漏。

⑩无明漏:“三漏”之一。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无明。

⑾梵行:梵为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称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修梵行后能升梵天。

⑿九众生居:也称“九有情居”。三界中众生喜欢住的地方有九所,故称。(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大乘义章》卷八末:“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

⒀有想无想处:有想与无想之有情所居之处。

⒁第一有:也叫“有顶”,为物质世界的最高处。取生存界最上部之意,故谓“有顶”“第一有”。

⒂无着:不执着于事物。

⒃我慢:依恃于“我”而骄傲自大,轻慢他人。

⒄无明网:无明如网。无明,也称“痴”“愚痴”,为“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指无智、愚昧,不明佛教真理。

⒅五阴:即“五蕴”,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成分:色、受、想、行、识。

⒆七善法:也称“七善”。佛教经典具备“七善”,故称七善法。七善之内容,众说不一。如有说为:时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梵行。(见《成实论》卷一《善品》)

⒇大雄:佛之德号。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故名。《法华经·从地涌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21)七觉:也称“七觉分”或“七菩提分”等。觉有觉了、觉察义,将定、慧等法均等分为七份,故名。

(22)三种学:即“三学”,指学佛者所修持的戒学、定学、慧学,包括了佛教的全部内容。

(23)真子:宋、元、明本《大藏经》“真”作“尊”。

(24)十支道: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就十种道,故佛经应之而起“十号”。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游化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色是无常,无常则有痛苦,有苦就没有恒常的自我。受也是无常,无常则有痛苦,有苦就没有恒常的自我。想也是无常,无常则有痛苦,有苦就没有恒常的自我。行也是无常,无常则有痛苦,有苦就没有恒常的自我。识也是无常,无常则有痛苦,有苦就没有恒常的自我。如此则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无常则有痛苦,有苦就没有恒常的自我。多闻圣弟子,应作如此观察,修习三十七道品,无阻无碍,正思正念。你们若能有如此知,如此见解,欲漏之心即得以解脱,有漏、无明漏之心即得以解脱。解脱以后就能真正理解关于解脱。我的生死业报已经终尽,清净无垢的梵行已经完成了,我所应该做的事都已经做了,自己了知不再受生死轮回,觉悟如实真理。如果有众生及九众生居,乃至有想无想处,能行至第一有顶天,于此之间,即为第一,是大者,是胜者,至高无上,尊贵无比,妙不可言,就被称作是世中阿罗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上的阿罗汉得有无比安隐快乐。”

于是世尊宣说了如下一首偈颂:

无着无欲最快乐,断除欲念无有爱;

永远去除我慢心,撕开毁除无明网。

心住禅定不移动,心中无秽也无浊;

世间一切不贪恋,修得梵行无烦恼。

彻底觉了五蕴空,无上境界七善法;

世尊游化行进处,宁静平安无恐怖。

成就七觉无上宝,具学至道三种学;

精微深远是好友,佛为至高最尊者。

成就十支解脱道,大龙至极住定心;

此乃世中最第一,无欲无爱心静寂。

诸事相扰心不动,解脱烦恼有将来;

断绝生老病死苦,所做已成烦恼灭。

修习建立无学道,得身最后成罗汉;

具有梵行为第一,心净住定不随他。

四面八方及上下,无喜无乐得自在;

能为说法狮子吼,能成世间无上觉。

佛如此说,众位比丘聆听佛所说真理,高高兴兴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