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①告诸比丘:“诸贤,我今为汝说五除恼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彼诸比丘受教而听。

尊者舍梨子言:“云何为五?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当除之。复次,诸贤,或有一人口不净行,身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当除之。复次,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当除之。复次,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当除之。复次,诸贤,或有一人身净行,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当除之。

“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当云何除?诸贤,犹如阿练若②比丘持粪扫衣③,见粪聚中所弃弊衣,或大便污,或小便、涕、唾及余不净之所染污,见已,左手执之,右手舒张,若非大便、小便、涕、唾及余不净之所污处,又不穿者,便裂取之。如是,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净行,莫念彼身不净行也,但当念彼口之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

“诸贤,或有一人口不净行,身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当云何除?诸贤,犹村外不远,有深水池,藁草所覆。若有人来,热极烦闷,饥渴顿乏,风热所逼,彼至池已,脱衣置岸,便入池中,两手披藁,恣意快浴,除热烦闷,饥渴顿乏。如是,诸贤,或有一人口不净行,身有净行,莫念彼口不净行,但当念彼身之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

“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当云何除?诸贤,犹四衢道,有牛迹水。若有人来,热极烦闷,饥渴顿乏,风热所逼,彼作是念:此四衢道牛迹少水,我若以手以叶取者,则扰浑浊,不得除我热极烦闷、饥渴顿乏。我宁可跪,手膝拍地,以口饮水。彼即长跪,手膝拍地,以口饮水。彼即得除热极烦闷,饥渴顿乏。如是,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莫得念彼身不净行,口不净行,但当念彼心少有净。诸贤,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

“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当云何除?诸贤,犹如有人远涉长路,中道得病,极困委顿,独无伴侣,后村转远,而前村未至。若有人来住一面,见此行人远涉长路,中道得病,极困委顿,独无伴侣,后村转远,而前村未至。彼若得侍人,从迥野中,将至村邑,与妙汤药,养美食,好瞻视者,如是此人病必得差。谓彼人于此病人,极有哀愍慈念之心。如是诸贤,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若慧者见,便作是念:此贤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莫令此贤因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贤得善知识者,舍身不净行,修身净行,舍口意不净行,修口意净行。如是此贤因身净行,口意净行④,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谓彼贤为此贤极有哀愍慈念之心。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

“诸贤,或有一人,身净行,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当云何除?诸贤,犹村外不远有好池水,既清且美,其渊平满,翠草被岸,华树四周。若有人来,热极烦闷,饥渴顿乏,风热所逼,彼至池已,脱衣置岸,便入池中,恣意快浴,除热烦闷,饥渴顿乏。如是诸贤,或有一人,身净行,口意净行,常当念彼身之净行,口意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诸贤,我向所说五除恼法者,因此故说。”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诸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选自《中阿含经》卷五《舍梨子相应品·水喻经》第五)

注释

①舍梨子:即“舍利弗”,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②阿练若:梵文rinya的音译,多作“阿兰若”,意译即寺院。

③粪扫衣:即“纳衣”,僧尼之服。佛教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该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纳而成,就像是人们所丢弃不用的垃圾破烂,故称。

④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身净行,口意净行:行即“业”,即造作意,指身心活动。佛家认为“净行”(善业)与“不净行”(恶业)会分别导致乐苦不同的果报,故提倡修“清净行”。业多分为三种:身业,指人的行动;语业(也称口业),指人的言语;意业,指人的思想活动。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游化于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对众位比丘说道:“诸位贤者,我现在为你们讲说五除烦恼的方法,请仔细听,并认真思考。”那些比丘接受了尊者的教诲,认真地在听。

尊者舍利弗道:“什么叫作五呢?诸位贤者,假如有一个人身做不净之行为,口却能说清净真如之语,若被有智慧的人见到了,假设他生气发怒了,就应该除去。其次,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个人口里只说那些胡言乱语,但身却处清净之中,如果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他生气发怒了,那就应该除去。其次,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中胡言乱语,不说符合真理的诚实之言,但心意还有一点儿清净,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那就应该除去。其次,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个人,做不净的行为,口中胡言乱语,心中充满各种妄想的念头,被有智慧的人见到了,假如他生气发怒了,那就应该除去。其次,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个人身做清净的行为,且口说清净诚实之语,心性清净,没有妄想杂念,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那就应该除去。

“诸位贤者,或者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但口中却能说诚实清净之语,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那么该怎么清除掉呢?诸位贤者,就像阿兰若的比丘拿着粪扫衣,见到粪堆之中有人们丢掉的坏衣服,已经被大便,或者小便,或者鼻涕、唾沫以及其他不干净的东西给污染弄脏了,于是就用左手拿起来,用右手把它展开,如果不是大便、小便、鼻涕、唾沫以及其他不干净的东西污染弄脏之处,又不再穿的话,就把它撕开,然后收起来。诸位贤者,就是像这样,如果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但口中却还能道清净诚实之语,不要去想他身做不净的行为,要想他口中还能说诚实清净之语。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就应该这么除去。

“诸位贤者,如果有一个人口中胡言乱语,不说诚实清净之话,其身做清净的行为,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那么应该怎么清除掉呢?诸位贤者,就像离村子外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深的水池,池面被水草盖住了。如果来了一个人,他浑身躁热,心烦意乱,而且又饥又渴,非常疲劳,被热风逼着,他来到水池边,脱下衣服,扔在岸上,便跳入池中。他两手拨开水草,全身上下,洗得非常痛快,解除了躁热烦闷,饥渴疲乏。诸位贤者,就是像这样,如果有一个人口中胡言乱语,不说诚实清净之话,但其身却做清净的行为,就不要去想他口上在胡言乱语,不说诚实清净之话,要想他是身做清净的行为。有智慧的人见了,假设生气发怒,就应该这么除去。

“诸位贤者,如果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上又胡言乱语,不说诚实清净之语,只是心意还稍有一点儿清净,没有太多妄想杂念,有智慧的人见了,假设生气发怒了,那么应该怎么清除掉呢?诸位贤者,就像大路中有牛的脚印,里面有水。如果有一个人来,他又热又闷,心烦意乱,而且又饥又渴,非常疲劳,被热风逼着,他心中想道:这大路只有那牛的脚印中有一点儿水,我如果以手去用树叶捧起来喝,那就把水给扰浑了,就不能消除我的闷热烦恼、饥渴疲乏。我不如跪下,用手和膝盖趴在地上,用口去喝水。于是他就长跪下去,手和膝都趴在地上,用口去喝水。立刻他就消除了躁热烦闷、饥渴疲乏。诸位贤者,就是像这样,如果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上又胡言乱语,不说诚实清净之语,只是心意还稍有一点儿清净,没有太多妄想杂念,就不要老去想他是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上又胡言乱语,应该想到他的心意还稍有一点儿清净,没有太多的妄想杂念。诸位贤者,有智慧的人见了,假设生气发怒了,就应该这么除去。

“诸位贤者,如果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上又胡言乱语,心中还充满了种种妄想杂念,有智慧的人见了,假设生气发怒了,应该如何除去呢?诸位贤者,就像有个人长途跋涉,半路上病了,极为疲乏,萎靡不振,孤独一人,无伴无侣,且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如果有人来了,停在一边,见这个远行者长途跋涉,半路病了,极为疲乏,萎靡不振,孤独一人,无伴无侣,且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如果能有一个人帮助他,把他从荒野之中带到村子里,给他吃好的汤药,美食佳肴,治疗护理,调养将息,那么,这个人的病就一定会好。这就是说,那个人对这个病人,极有同情怜愍之心。诸位贤者,就是像这样,如果有一个人,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上又是胡言乱语,心中还充满了种种妄想杂念,有智慧的人见了,心中这样想道:这位贤者因为身做不净的行为,口上又是胡言乱语,心中还充满了种种妄想杂念,身死命终就会投生恶处,到地狱里去。如果这位贤者能交上善于引导人走上菩提之道的好朋友,彻底抛弃身、口、意的不净之行,修习身、口、意的清净之行。如此,这位贤者因为身、口、意全部清净,身死命终一定会往生善处,升到天上。这就是说那位贤者对这位贤者充满了怜愍慈悲之心。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就应该这么除去。

“诸位贤者,如果有一个人,身、口、意全都清净无秽,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应该如何除去呢?就像离村外不远有一个很好的水池,池水又清又美,水面又平又满,岸边绿草苍翠,四周鲜花碧树。如果有一个人来到,他浑身热极,心中烦闷,又饥又渴,又累又乏,被热风逼着,他来到池边,脱下衣服,扔在岸上,立刻跳入水中,他在水里痛快地洗着,除去了全身的暑热、烦闷、饥渴、疲乏。诸位贤者,就是像这样,如果有一个人身、口、意全都清净无秽,常当思惟他的身、口、意全部清净无秽,有智慧的人见了,假如生气发怒了,就应该这么除去。诸位贤者,我以前讲过五除恼法的,所以现在又说。”

尊者舍利弗就是这么说的,众位比丘听了,高高兴兴地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