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曰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财主责索,不能得偿,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世中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彼故不还,便为财主之所收缚。世中为财主收缚,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是为世中有欲人贫穷是大苦,世中有欲人举贷财物是大苦,世中有欲人举贷长息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财主责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为财主收缚是大苦。如是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晶、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琁珠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贫穷也。

“彼身恶行,口意恶行②,是我圣法中说不善举贷也。彼欲覆藏身之恶行,不自发露,不欲道说,不欲令人呵责,不顺求。欲覆藏口意恶行,不自发露,不欲道说,不欲令人呵责,不顺求,是我圣法中说不善长息也。彼或行村邑及村邑外,诸梵行者见已,便作是说:‘诸贤,此人如是作,如是行,如是恶,如是不净,是村邑刺。’彼作是说:‘诸贤,我不如是作,不如是行,不如是恶,不如是不净,亦非村邑刺。’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责索也。

“彼或在无事处,或在山林树下,或在空闲居,念三不善③念——欲念、恚念、害念,是我圣法中说不善数往求索也。彼作身恶行,口意恶行,彼作身恶行,口意恶行已,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我圣法中说不善收缚也。我不见缚更有如是苦,如是重,如是粗,如是不可乐,如地狱、畜生、饿鬼缚也。此三苦缚,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世间贫穷苦,举贷他钱财;

举贷钱财已,他责为苦恼。

财主往求索,因此收系缚;

此缚甚重苦,世间乐于欲。

于圣法亦然,若无有正信;

无惭及无愧,作恶不善行。

身作不善行,口意俱亦然;

覆藏不欲说,不乐正教诃。

若有数数行,意念则为苦;

或村或静处,因是必有悔。

身口习诸行,及意之所念;

恶业转增多,数数作复作。

彼恶业无慧,多作不善已;

随所生毕讫,必往地狱缚。

此缚最甚苦,雄猛④之所离;

如法得财利,不负得安隐。

施与得欢喜,二俱皆获利;

如是诸居士,因施福增多。

如是圣法中,若有好诚信;

具足成惭愧,庶几无悭贪。

已舍离五盖⑤,常乐行精进;

成就诸禅定,满具常安乐。

已得无食乐,犹如水浴净;

不动心解脱,一切有结⑥尽。

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⑦;

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选自《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贫穷经》第九)

注释

①金、银、琉璃、水晶……琁珠:为金银财宝、碧玉珍石之类,故译时概之。

②身恶行,口意恶行:即“三恶行”。

③三不善:也称“三不善根”,即贪、嗔、痴三毒。

④雄猛:此处意指坚定勇敢之人。

⑤五盖:即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盖”为覆盖之义。此五法能覆盖修行者之心性,使其清净善心不得开发。

⑥一切有结:即一切烦恼。

⑦无上灯:涅槃的总名。为其能照破烦恼之昏暗。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游化于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问众位比丘道:“世上有贪欲的人如果很穷,他一定很痛苦吧?”

众位比丘答道:“是啊,世尊。”

世尊又问众位比丘:“如果这个贪欲的人很穷,就向他人借很多财物。世上借别人家财物是很痛苦吧?”

众位比丘答道:“是啊,世尊。”

世尊又问众位比丘:“如果有欲之人向人借财物,但又不能按期归还时,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利息。世上要是还高利息是很痛苦的吧?”

众位比丘答道:“是这样啊,世尊。”

世尊又问众位比丘道:“如果有欲之人还不起很高的利息,财主就会上门责问索债。世上被财主责问索债,是很大的痛苦吧?”

众位比丘答道:“是这样啊,世尊。”

世尊又问众位比丘道:“如果有欲之人被财主责备索债,但却无力偿还,于是财主多次上门讨债。世上被财主多次上门讨债,是很痛苦的吧?”

众位比丘答道:“是这样啊,世尊。”

世尊又问众位比丘道:“如果那有欲之人多次被财主上门讨债,但他却一直不还,于是就被财主捆绑捉去。世上要是被财主捆绑捉去,是很痛苦的吧?”

众位比丘答道:“是这样啊,世尊。”

世尊又对众位比丘道:“这就是世上有贪欲的人贫穷,极为痛苦。世上有贪欲的人向别人借财物,极为痛苦。世上有欲之人借了人家的财物要付很高的利息,极为痛苦。世上有欲之人被财主责备索债,极为痛苦。世上有欲之人被债主多次上门讨债,极为痛苦。世上有欲之人被财主捆绑捉去,极为痛苦。就像这样,如果有人身在此圣法之中却不信于善法,不守禁戒,不广见博闻,也不布施,对善法根本不懂,无智无慧,这人虽然有很多金银财宝、珍玉奇石,他也一直是个穷人,没有力量。如此在我的圣法中我就宣说不善贫穷。

“彼身行恶,口意行也恶,如此在我的圣法中就宣说不善举贷。他想隐藏身之恶行,不自己发露所犯的过错,也不想听闻道法,又不愿接受他人的指责,不顺从于道法。他想掩盖口意之恶行,不自己发露所犯的过错,不想听闻道法,也不愿接受他人的指责,但又不顺从于道法,如此在我的圣法中就宣说不善长息。此人有时行走于村镇之内,有时闲逛于村镇之外,众位修习清净梵行的人见后便如此道:‘众位贤者,此人如此作法,此人如此行事,此人如此之恶,此人如此不净。此人是村镇之祸,有害于村镇。’他却如此道:‘众位贤者,我不是如此作法,我不是如此行事,我不是如此之恶,我不是如此不净。我也不是村邑之祸,我也无害于村邑。’如此在我的圣法之中就宣说不善责索。

“他有时在无事之处,有时在山林树下,有时在空闲无人居处,他念三不善念——念欲望,念嗔恚,念害人。如此在我的圣法之中就宣说不善多次上门讨债。那人身做恶行,口意也做恶行。他身、口、意皆做恶行的结果是,由于此因缘,他身死命终后,一定要堕入恶处,堕到地狱中去。如此在我的圣法之中就宣说不善收缚。我没有见过捆绑系缚还会有这么苦,有这么重,有这么粗,有这么痛苦的,就像捆绑系地狱、饿鬼、畜生啊。这三苦之缚,唯有阿罗汉比丘才能以圣智断尽烦恼,拔其根本,涅槃解脱,永不再轮回于生死。”于是世尊说了这样一首偈颂道:

世间贫穷为大苦,唯有借人之钱财;

借完钱财用过后,被人逼债极苦恼。

债主多次来讨债,从而被捆而带走;

捆缚很重很痛苦,世间贪于欲之人。

对于圣法也如此,如果不具备正信;

无惭无愧无羞耻,作恶多端行不善。

身做不善的行为,说话意念亦不善;

掩盖隐藏不发露,不喜他人正教诲。

如果多次如此行,心中则觉是痛苦;

过村过城过静处,如此心中必后悔。

身口学习诸恶行,以及心意之所念;

恶业辗转又增多,恶行反复多次做。

他有恶业无智慧,多行恶业之结果;

身死命终呜呼时,必堕地狱被绑缚。

此缚才是最痛苦,雄猛之士之所离;

按法获得大财利,不欠他人能安隐。

施舍给与得欢喜,双方皆获大利益;

如此众位优婆塞,因为施舍福增多。

如此在我圣法中,若有诚信不虚者;

具足成就心惭愧,无悭无贪行好事。

如此舍离于五盖,常乐常喜行精进;

成就寂静诸禅定,一切圆满常安乐。

已得无食之欢乐,犹如水洗清净身;

所有不动心解脱,一切烦恼全除尽。

无病无痛为涅槃,此即涅槃无上灯;

无忧无虑无尘安,此即叫作不移动。

佛就是这么说的,众位比丘听了佛所说的话,高高兴兴遵守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