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作为“北传四阿含”之一,主要反映了释迦牟尼佛最初传教说法的内容,论述了佛教的根本原理,阐发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

论述四谛、缘起等基本教义,阐发无常、无我等佛教思想

古印度西北部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答摩·悉达多为了寻求解脱世界苦痛的真理,抛弃了王位,离开了世俗之家,出家修行。六年苦修,历经艰辛,未得获悟。最后他跳进尼连禅河中沐浴,一洗六年积垢。又受牧女供养的羊奶,恢复了气力。然后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铺草打坐,并发誓道:“我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澄思静虑,七天七夜后,终于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从此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成了具无上大觉的佛陀。

佛陀证悟成道以后,首先在波罗奈城外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传佛法。他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譬喻,向人们阐述人生的苦恼、无常、生死轮回的无穷无尽,分析人生之所以苦恼的原因,证实涅槃寂静境界的奥妙和喜乐,并向他们指出解脱轮回、永离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佛向憍陈如等五人所宣说的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

从此,佛陀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说法传教活动,为了他的思想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这一次次的过程,一个个的方面,所要表达的就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人生是“无常”的,充满了痛苦。唯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生老病死苦恼,进入“涅槃”境界。这些根本道理,是通过四圣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十八意行等基本教义表现出来的。

《中阿含经》和其他“三阿含”一样,每一小经就是佛陀一次说法的实录,那么,有关基本教义的部分就必定是其中的重要的内容。例如:

《中阿含经》卷七《舍梨子相应品》中的《分别圣谛经》和《象迹喻经》①,就专门阐述佛教教义的最根本内容:苦、集、灭、道“四圣谛”。在这里,何为苦谛,何为集谛,何为灭谛,何为道谛,都一一详论细析。如讲“苦谛”时,先指出“苦”有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然后又对此“八苦”详加论述。如“病”就有“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噫吐、喉痹、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瘘、下痢”种种,“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以下又详叙关于“病苦”。就这样,方方面面,反复诠释,可谓备矣。后汉·安世高早就译有《佛说四谛经》,可看作《中阿含经》的别出异译,也可见译师们对“四谛”基本教义的重视。正如经中所言:“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以象迹来喻四谛在佛法教义中的重要,贴切、形象、明白、易懂。

又如,卷四十四《根本分别品》中的《鹦鹉经》,记述了佛陀为鹦鹉摩纳都提子的一次说法过程,以解说白狗前世为摩纳之父之由,引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同为众生,共受人身,但却有高下优劣之别:有的短命,有的长寿;有的健康,有的多病;有的丑陋不堪,有的貌端体正;有的威德俱全,有的无威无德;有的出生高贵,有的出生低贱;有的有钱有财,有的贫穷无比;有的聪明有智,有的蠢笨无知……世尊针对这些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综合全部而归纳为:众生“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这里主要阐述的就是因惑造业、因业得报的道理。

所谓“业”,简单地说,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众生因为烦恼而造种种“业”。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饿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生死轮回,没有休歇。但是,身、口、意所造之业有善恶之分,善业恶业不同,其所招引的后果也不同,所谓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现世人身的种种差别,均因前世所造之业的善恶而定。用一句俗语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基本理论“因果报应”说的就是: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这就是“因业得报”;而且佛教还强调:众生一切苦乐、违顺等果报,都是自己善恶业力所感召的,这就是“自因自果”。

又如卷四十《梵志品》中的《阿兰那经》,佛以种种譬喻,反复宣说,主要就是为了阐明一些基本的道理:人生极为短暂,“生无不死”,故“应做善事,应行梵行”。释迦牟尼佛所创造的佛教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人生是“苦”,犹如经中反复提到的“大苦灾患,灾患甚多”。那么要解脱人生的痛苦,就必须出家修道,断除欲念,这就是“应行梵行”。当然这是对出家比丘而言。若是在家居士,只要相信佛教,按佛所说而行,净心修行,自也可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持而得到解脱。而净心修持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行善戒恶。如前所曰,佛教“三世因果”“业感轮回”的理论,强调现今世界人们的贫富穷达,都是自身前生所造善恶诸业决定的结果;今生的善恶行为,亦必导致后生的罪福报应。故而多行善事,不做坏事,就应是人们在短暂的一生中所遵循的最基本准则,即如经中所言“应行善事”。

以上所提到的一些佛教基本理论和净心修持、多行善事等基本主张,又都是从佛教的“缘起论”这个泉源中流出来的,“诸法由因缘而起”。这是佛教的根本原理。在《中阿含经》中,类似的内容很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述了由此根本泉源流出的各分支。

今天,我们除了通过学习《中阿含经》来了解、掌握这些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教义外,还可以通过此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完善人们的精神境界。因为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所提到的缘起、四谛、业报、因果等佛教基本理论与主张,都体现出佛教极为重视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强调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着根本的好处。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就应该是从早期佛教的这些基本理论与主张发展而来的。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也就是号召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先争取做一个清白正直的善良的好人。如果人人都能这样,人民就会康乐幸福,世界就会平安和宁。这是人们的愿望,而按佛教的主张,可以实现这种愿望。其意义是多么深远!人生是短暂的,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多做好事,多行善行,这是摆在每一位修行向善的现代人面前的问题,这也是佛陀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向人类发出的号召。

通过譬喻,反映原始佛教的一些观念

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佛典的最早组织法,恐怕是“九分教”②(九部经)和“十二分教”③(十二部经),即经、律、论并不绝对分家。无论是九分教,还是十二分教,“譬喻”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用譬喻的方式表达反映许多原始佛教观念,这是佛最初说法的重要形式,也即为《中阿含经》所记录的重要内容。《中阿含经》中记录佛用譬喻而说法的地方很多,如前所提到的《阿兰那经》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譬喻组成的。卷四十九《双品·阿夷那经》中阿难尊者就说道:“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这就极为明确地道出了佛教以譬喻的形式宣传佛法教义的特点。《中阿含经》中以“喻”冠之于经名的就有十三部,而在其他的经中,譬喻的运用亦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譬喻运用最有名的是《箭喻经》。此经还有另一别译本,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可见,当时人对此经是很重视的。

卷六十《例品·箭喻经》通过一系列的譬喻,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说到佛在胜林给孤独园说法传教时,弟子中有一位叫鬘童子的,聪慧异常,善于思考。经过静坐思惟而后,他来到佛所,向佛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世界在时间上是常住的还是无常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的还是分离的?如来是否是永生的?……这些问题共有十四个。如来针对这些问题,做譬喻说:如果有一个人中了毒箭,极为危险痛苦。其亲人为使其解除痛苦,便立即请来箭医,要把他身上的毒箭拔出来。但这位中箭者却又不急着先拔箭,他要弄清:射箭人的姓和名,是什么样的人?射箭的弓是木制的还是角制的?箭头、箭杆、弓身、弓弦等又怎么样?造箭的匠师姓什么名什么?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不先弄清了这些问题就不拔箭。佛陀告诉人们:如果要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再拔箭,“于其中间而命终也”。同样如此,像鬘童子那样一味地执着的那些问题,如果佛陀不为他一一解释清楚的话,他就不再跟从世尊修习梵行,那么,“于其中间而命终也”。佛陀对鬘童子的问题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为“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属于“不可说”的内容。佛陀认为“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所谓“可说者”,如苦、集、灭、道“四圣谛”,佛陀是一直、反复地讲说。这反映了原始佛教思想重视实践、重视解决人生实际问题的品格。

这样的譬喻,非常生动,对人很有启发。既能体现出佛陀当年善用譬喻、循循善诱、生动说法的方式,也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类似这样的内容,也是《中阿含经》的重要部分。而从此中,我们既可了解早期佛典的一些基本形式,也可通过这种形式对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有明确的认识。

述说各种修持法及解脱法,以及它们与涅槃解脱之间的关系

这是此经的重点,也是此经的难点。但因有些部分译文拙涩,名相繁重,解释不易,故本书相对选得少些。但也有不少内容都曾涉及。如卷二十八《林品》中的《优陀罗经》,经虽不长,但却谈到了比丘修持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比丘正观、比丘觉,比丘要知六更触,要以慧知如真等等。又如,卷三十《大品》中的《优婆塞经》就记录了佛向众位居士讲说如何精勤修持五戒,从而获得四增上心的过程。除此以外,他如《鹦鹉经》《须闲提经》《婆罗婆堂经》《须达哆经》《梵波罗延经》《黄芦园经》《头那经》《梵摩经》等经也主要述说居士等的修行问题。这对现代信佛崇佛的在家居士是很重要的,既可了解早期佛教居士们的修习生活,也可指导自己在家的修习方法,进一步坚定学佛的信念、信心,“受持圣法”,“自念尸赖”,修持五戒,常念正觉,思维善法,心静常定,一心布施,修善除恶……一样样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也定能得升善处,获得涅槃。

由于《中阿含经》全部共达二百二十二部,要明确地将其分类并不很容易。有的一部经涉及了好几方面,有的互有联系,再加佛教理论本身也是密切相关相联的,所以不能割裂。这二百二十二部经的内容之丰富当然远远超过我们以上所说的三点,如《说本经》《转轮王经》等,是述说弥勒佛本事的;《雨势经》《瞿默目犍连经》等,是述说佛弟子皈依等事的;《瞻波经》《阿修罗经》等,是述说佛史故实的,故可以说,其内容是涵容了早期佛教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要探研佛教的基本教义,想回顾佛教的历史渊源,欲了解早期佛教的活动情况,不读《中阿含经》怎么行!

因以上三方面实不足以概括《中阿含经》丰富的内容,受篇幅的限制,所选也只有二十部经,不足全经的十分之一。为了方便读者学习,下面将其主要经名刊出,并做简单分类,读者可根据自己学佛的需要,继续学研。

《中阿含经》④共五诵十八品,二百二十二部。初一日诵五品半,含六十四经:《善法经》《昼度树经》《城喻经》《水喻经》《木积喻经》《善人往经》《世间福经》《七日经》《七车经》《漏尽经》等十经,说七种法数及有关问题;《盐喻经》《和破经》《度经》《罗云经》《思经》《伽蓝经》《伽弥尼经》《师子经》《尼乾经》《波罗牢经》等十经,说有关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等法;《等心经》《成就戒经》《智经》《师子吼经》《水喻经》《瞿尼师经》《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大拘罗经》《象迹喻经》《分别圣谛经》等十一经,主要为舍梨子所说,或与其相关者;《未曾有法经》《侍者经》《薄拘罗经》《阿修罗经》《地动经》《瞻波经》《郁伽长者经》《手长者经》等十经,说佛史故实;《何义经》《不思议经》《念经》《惭愧经》《戒经》《恭敬经》《本际经》《食经》《尽智经》《涅槃经》《弥醯经》等十六经,述说守戒乃得解脱之旨;《七宝经》《三十二相经》《四洲经》《牛粪喻经》《频鞞娑罗王迎佛经》《鞞婆陵耆经》《天使经》等十四经,述说业报等旨。

第二日诵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乌鸟喻经》《说本经》《大天捺林经》《大善见王经》《三十喻经》《转轮王经》《蜱肆经》等十四经,说弥勒佛本事等;《长寿王本起经》《天经》《八念经》《净不动道经》《郁伽支罗经》《娑鸡帝三族姓子经》《梵天请佛经》《有胜天经》《迦那经》《念身经》《支离弥梨经》《长老上尊睡眠经》《无刺经》《真人经》《说处经》等十五经,述说修行成道等事;《秽品经》《求法经》《比丘请经》《知法经》《周那问见经》《青白莲花喻经》《水净梵志经》《黑比丘经》《住法经》《无经》等十经,述说求法诸事等;《大因经》《念处经》《苦阴经》《增上心经》《念经》《师子吼经》《优昙婆罗经》《愿经》《想经》等十经,述说解脱法等;《林经》《自观心经》《达梵行经》《阿奴波经》《诸法本经》《优陀罗经》《蜜丸喻经》《瞿昙弥经》等十经,述说修持法等。

第三日诵有一品半,含有三十五经:《柔软经》《龙象经》《说处经》《无常经》《请请经》《瞻波经》《沙门二十亿经》《八难经》《贫穷经》《行欲经》《福田经》《优婆塞经》《怨家经》《教昙弥经》《降魔经》《赖吒惒罗经》《优婆离经》《释问经》《善生经》《商人求财经》《世间经》《福经》《息止道经》《至边经》《喻经》等二十五经,述说从善戒恶等事;《雨势经》《伤歌逻经》《算数目犍连经》《瞿默目犍连经》《象迹喻经》《闻德经》《何苦经》《何欲经》《郁瘦歌逻经》《阿摄惒经》等二十经,述说佛弟子归依等事。

第四日诵有三品,含三十六经:《鹦鹉经》《须闲提经》《婆罗婆堂经》《须达哆经》《梵波罗延经》《黄芦园经》《头那经》《阿伽罗诃那经》《阿兰那经》《梵摩经》等二十经,述说居士等修行;《分别六界经》《分别六处经》《分别观法经》《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阿难说经》《意行经》《拘楼瘦无诤经》《鹦鹉经》《分别大业经》等十经,述说定、灭等旨;《心经》《浮弥经》《受法经》《行禅经》《说经》等六经,述说禅法等。

第五日诵有三品半,含三十五经:《阿夷那经》《大空经》《小空经》《迦楼乌陀夷经》《牟梨破群那经》《阿湿贝经》《持斋经》《罗摩经》《一切智经》《爱生经》《八城经》《箭喻经》等,述说修行诸法等。全部约五十二万言。

以上亦只是主要,而非全部;也只能大致类归,而不能明确分排。有志学研此经的读者朋友,还须自己多多努力,精进不懈,知难而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是。

这是我写这本小书的心愿,愿与读者朋友共勉。

注释:

①这二部经因名相术语比较烦冗,故本书未选。

②关于小乘“九部经”,有不同说法。我们取“九部经”为:一、修多罗(Sūtra,契经),即经典中的长行直说;二、祇夜(Geya,重颂、应颂),与修多罗相应,重宣教义,采用颂体;三、伽陀(Gāthā,讽颂、孤起颂),采用偈的文体组成经文;四、尼陀那(Nidāna,因缘),记述佛说法教化的因缘,如诸经的序品;五、阿波陀那(Avadāna,譬喻),经文中的譬喻部分;六、伊帝目多伽(Itivrttaka,如是语经),即“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七、阇陀伽(Jātaka,本生),佛说自己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八、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未曾有),记佛显现种种神通的经文;九、优波提舍(Upadeśa,论议),问答和论议诸法意义的经文。

③十二分教即在九部经上再加:一、和伽罗那(Vyākarana,授记),佛给菩萨预言成佛的经文;二、优陀那(Udāna,无问自说),无人发问,佛自宣说的经文;三、毗佛略(Vaipulya,方广),佛说方正广大的道理的经文。

④参考任道斌主编《佛教文化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