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云岩和尚[1]嗣药山[2],在潭州澧陵县[3],师讳昙晟,姓王,钟陵建昌县[4]人也。
洞山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师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5]
进曰:“和尚还得闻不?”
师云:“我若闻,汝则不得见我。”
进曰:“与么则某甲不得闻和尚说法去也。”
师云:“吾说法尚自不闻,岂况于无情说法乎?”
因此洞山息疑情,乃作偈曰:“可笑奇!可笑奇!无情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得知。”[6]
注释
[1]云岩和尚:即云岩昙晟禅师,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药山惟俨弟子。他最初曾参拜百丈怀海,十几年后才改参药山。关于他的卒年,《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五灯会元》卷五与《祖堂集》同,惟有《宋高僧传》作“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八二九年,与前一说差了十二年之多,不知有何凭据。云岩的弟子有洞山良价、杏山鉴洪等。
[2]药山:即药山惟俨禅师(公元七五一—八三四年),他也是参拜马祖道一,又参拜石头希迁两大禅师的,后住澧州药山(今湖南澧县),唐代著名文人李翱曾参拜过他。
[3]潭州澧陵县:即今湖南醴陵。
[4]钟陵建昌县:即今江西永修。
[5]无情指草木瓦砾等无情识的东西,“无情说法”指山林溪石、草木瓦砾也宣说佛法,《阿弥陀经》曾说“树林水鸟皆念佛念法念僧”,所以《顿悟入道要门》说:“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不过,禅宗最初并不主张“无情有性”,敦煌本《坛经》四十八节惠能临终所诵《真假动静偈》里曾说:“无情无佛种。”胡适本《神会语录》三十节也说:“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但很快禅师就转向了另一面,《五灯会元》卷二就记载南阳慧忠禅师曾向人讲“无情说法”,并说:“汝若问无情说法,解他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
又同上书卷十三里记载他说,“诸圣得闻无情说法”。后来洞山良价就因此向沩山、云岩询问这一命题,这大约是吸收了天台一系“无情有性”的思想,并考虑了“真如遍一切处”的理论,所以转向了超越“有情”“无情”界限,承认只要是存有的事物便能显示佛法。
当然,特别注意打破常识偏执的禅师强调“无情说法”绝不是系着情识的人可以听到的,纵使听到也绝不是无情说法,若有了“无情”“有情”区别意识的人,当然体会不到山林溪石、草木瓦砾在说法,而宣称能听“无情”说法的人也由于堕入了“分别”而成虚妄。
所以,沩山灵祐回答洞山时说诸圣可以听到无情说法,听到无情说法的即非众生,而云岩也只说“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并说自己也不闻“无情说法”,目的正在于消解“有”“无”这种分别意识,下面洞山偈语里“若将耳听声不见,眼处闻声方得知”也是为了说明要打破常识的界限和分别,用眼听,用耳见,才能从深处体验到“无情说法”这一命题不可思议的意味。
[6]这首偈语在其他书中作“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译文
云岩和尚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在潭州澧陵县,法名昙晟,本姓王,是钟陵建昌人。
洞山良价和尚问:“没有情识的东西演说佛法,什么人能听到?”
昙晟说:“没有情识的东西演说佛法,没有情识的东西能听到。”
洞山再问:“那么大师能听到吗?”
昙晟说:“我如果听到,你就不能看见我了。”
洞山又说:“这样的话,我就不能聆听大师你演说佛法了。”
昙晟说:“我说的佛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没有情识的东西说的佛法!”
听了这话,洞山良价顿时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便写了下面这首偈语:“不可思议呀!不可思议!无情识的万物,也能演说佛法,真不可思议,如果你用耳朵听,无声又无息,如果你用眼睛听,才能真的知晓佛法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