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龙潭和尚[1]嗣天皇[2],在澧、朗州[3],师讳崇信,未详姓氏。在俗之时,世业作饼师,住天皇巷阳,其天皇和尚住寺内,独居小院,多闭禅房,静坐而已,四海禅流无由凑泊,唯有饼师每至食时躬持糊饼十枚以饷斋餐,如是不替数年。
天皇每食已,常留一饼与之,云:“吾惠汝以荫子孙。”日日如斯,以为常准。
师因于一日忽自讶之,乃问:“此饼是某甲持来,何乃返惠某甲?”
天皇云:“是你持来,复汝何咎?”
师闻此语,似少惊觉,乃问曰:“弟子浮生扰扰,毕竟如何?”
天皇云:“在家牢狱逼迮,出家逍遥宽广。”师便投天皇出家。
天皇云:“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语,宜名崇信。”
受具戒已,执爨数年,忽于一日问天皇曰:“某甲身厕僧伦,已果宿志,未蒙和尚指示个心要,伏乞指示。”
天皇曰:“你自到吾身边来,未尝不指汝心要。”
师问:“何处是和尚指某甲心要处?”
天皇曰:“汝擎茶,吾为汝吃;汝持食,吾为汝受,汝和南,吾为汝低首;何处不是示汝心要?”[4]
师低头沉吟顷刻,天皇云:“见即直下便见,拟思则便差。”[5]
师闻已,顿悟指要,便问:“毕竟如何保任[6]则得始终无患?”
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不要安禅习定;性本无拘,不要塞耳藏睛;灵光迥耀,如愚若讷,行不惊时,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汝能尔者,当何患乎?”[7]
师既领宗要,触目朗然,犹如远客还家,顿息他游之意;亦如贫收宝藏,故无不足求。
注释
[1]龙潭和尚:即龙潭崇信禅师,生卒年不详,过去各种禅宗灯录均记载他是天皇道悟的弟子,《祖堂集》同,但自宋代以来就有人怀疑并加以考证,根据唐邱玄素《天王道悟禅师塔铭》等,证明龙潭崇信不是青原一系天皇道悟的弟子,而是南岳一系天王道悟的弟子,但这一说法至今尚没有定论(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天王天皇考》)。龙潭崇信的弟子有德山宣鉴、泐潭宝峰等。其中德山宣鉴的一系下有雪峰义存,雪峰义存下有开创云门宗的云门文偃,又经玄沙师备、罗汉桂琛两传,有开创法眼宗的清凉文益。所以龙潭崇信归属天王道悟还是天皇道悟,不仅是决定他属青原或南岳一系的问题,而且是决定云门宗、法眼宗出自哪一系的大问题。
[2]天皇:即天皇道悟禅师(公元七四八—八〇七年),他曾先后参拜径山国一、马祖道一,最后参拜石头希迁而彻悟禅旨,后住荆州天皇寺(今湖北)。另有天王道悟(公元七二七—八〇八年),据宋达观昙颖《五家宗脉》、释慧洪《林间录》引唐邱玄素《天王寺道悟碑》,他曾先后参拜石头希迁、南阳慧忠,最后参马祖道一而悟,后住荆州城西天王寺。《景德传灯录》与《祖堂集》一样均以龙潭崇信为天皇道悟弟子,《五家宗脉》及《林间录》则以龙潭崇信为天王道悟弟子。
[3]澧、朗州:澧州在今湖南澧县,朗州在今湖南常德,《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均记龙潭在澧州。
[4]这是一则著名的禅话,天皇的意思是平常一言一行合于自然者都是禅宗要旨,更不必在平常事之外另觅“心要”。
[5]禅宗南宗强调顿悟与直觉,“拟思”即陷入知识与逻辑的范畴,所以天皇说要悟则刹那间直入悟境,低头思索则走错了路头。
[6]保任:指保护持守,《普劝坐禅仪》:“佛道要机保任,谁乐浪中石火”,意思是悟到了禅家旨要,参透了自家本心之后,须保护这种境界使之不失。
[7]天皇道悟这段话是批评“保任”二字的。依照“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南宗禅反对凝心入定、坐禅习静的方法,认为神秀等“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方法是对人自然本心的束缚,这就叫“因定被缚”。既然“佛性常清净”,人的自心即是佛心,那么人的本心不应受到拘束,而应该任从它的自然,所以天皇说,要“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要“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译文
龙潭和尚是天皇道悟禅师的弟子,在澧州朗州一带,法名崇信,不知道他本来姓名。还没出家时,他是祖传做饼的师傅,住在荆州天皇巷南,那时天皇道悟住在天皇寺内,一个人闭关修持,总是静坐参禅,各处学禅者根本无法见到他,只有做饼的师傅每到吃饭时可以带十个糊饼送给他,这样一连好几年。
天皇道悟每次吃完,总是留一个给做饼的师傅崇信,说:“我送给你让你子子孙孙得到好处。”每天都这样,从不变易。
崇信每天接受道悟送的饼,有一天突然觉得奇怪,便问:“这饼是我送来的,为什么反而送给我了?”
道悟说:“既然是你送来的,还给你又有什么不对吗?”
崇信听了这话,好像心中一动,就问:“弟子我处在浮世之中浑浑噩噩,究竟应该如何才是?”
道悟说:“在家就像生活在狭小的牢笼,出家就像逍遥在宽广的天地。”于是崇信就拜在道悟门下出了家。
道悟对他说:“你过去崇尚福善,现在信奉我的话,应改名叫崇信。”
崇信受了具足戒后,一直还当伙夫,几年后,忽然有一天问道悟:“我现在已经是佛门弟子,成就了我的宿愿,可是至今还没有承蒙大师给我指示佛法要旨,恳求大师慈悲,给我讲授。”
天皇道悟说:“自从你到我身边来,我一直在指点你修心的要旨呀!”
崇信不解,就问:“你讲的修心要旨在哪里?”
道悟说:“你端茶来,我就为你喝了,你拿饭来,我就为你吃下,你合十礼拜,我就低头回礼;哪一处不是在指示你佛法要旨?”
崇信低头思索一下,道悟便说:“要悟则刹那间领悟,低头思索就走错了路头。”
崇信一听,顿时便领悟了,于是再问道:“悟了之后要怎样护持,才能始终不失?”
道悟说:“任从本性,逍遥自在,随心所往,放旷自然,不必坐禅习定;心性本来无须束缚,不必塞了耳朵闭了眼睛与世隔绝;让心灵自由发挥,但行为上要大智若愚,不要做惹人注目的事,只要你尽量依照你平凡的心灵生活,就不需要其他高深玄奥的理论。你如果能够如此,还有什么可以损害你的呢?”
崇信领受了这番教诲后,心灵顿时十分朗豁,就像远游的旅人回到了温馨的家,刹那间平息了外出的欲念;又好比贫穷的人家得到了贵重的宝藏,于是其他什么东西都不再使他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