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药山和尚[1]嗣石头,在朗州[2],师讳惟俨,姓韩,绛州[3]人也,后徙南康[4]。年十七事潮州西山慧照禅师,大历八年受戒于衡岳寺希澡律师。
师一朝言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5]即谒石头大师,密领玄旨[6],师于贞元初[7]居于澧阳芍药山[8],因号药山和尚焉。
师初住时,就村公乞牛栏为僧堂住,未得多时,近有二十来人,忽然有一僧来请他为院主,渐渐近有四五十人,所在迫狭,就后山上起小屋,请和尚去上头安下。和尚上头又转,转师僧主其院,僧再三请和尚为人说法,和尚一二度不许,第三度方始得许,院主便欢喜,先报大众,大众喜不自胜,打钟上来。
僧众才集,和尚閞却门便归丈室。院主在外责曰:“和尚适来许某甲为人,如今因什么却不为人?赚某甲。”
师曰:“经师自有经师在,论师自有论师在,律师自有律师在[9],院主怪贫道什么处?”
从此后,从容得数日,后升座,便有人问:“未审和尚承嗣什么人?”
师曰:“古佛殿里拾得一行字。”
进曰:“一行字道什么?”
师曰:“渠不似我,我不似渠。所以肯这个字。”[10]
注释
[1]药山和尚:即药山惟俨禅师,生于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七五一年),卒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但《宋高僧传》卷十七记其大和二年卒,春秋七十,则应为唐肃宗乾元二年至唐文宗大和二年,此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石头希迁弟子。唐代著名文人李翱曾向他问道,他的弟子有云岩昙晟、船子德诚、道吾宗智等。
[2]朗州:在今湖南常德。
[3]绛州:在今山西新绛。
[4]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唐时又称虔州。
[5]离法自净指抛开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经典、师传、文字、语言,自己体悟自心清净。布巾,指僧侣席地而坐时敷设的坐具。药山惟俨认为坐禅习律,研读经文,都不是顿悟自心的上乘佛法,所以要另觅生路。
[6]《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五灯会元》卷五均记载有药山参谒石头时的对话,但《五灯会元》的记载中多出石头命他去参谒马祖道一的一节,似乎药山领悟玄旨还是在马祖门下的三年里。
[7]贞元初:约在公元七八五年,药山三十五岁。
[8]澧阳芍药山:在湖南澧县。
[9]经、律、论是佛教所谓“三藏”,包括了所有经典,唐代佛教僧侣有专研经的经师,有专研论的论师,有专研律的律师。禅宗强调自悟本心,对经律论三藏多有贬抑之词,主要是为了使人免于沉湎言说文字,药山不肯讲佛法亦是为此。
[10]肯是首肯、同意的意思。古佛殿里拾得禅师的这行字是说,要学佛者(渠)不能像佛(我),佛亦不能像学佛者(渠),只有这样参禅才算是自悟自心,而不是鹦鹉学舌、亦步亦趋地靠外在偶像来拯救自己。后来洞山良价对先师的“半肯半不肯”也是这个意思(参见本书《洞山和尚》一节)。
译文
药山和尚是石头希迁的弟子,在朗州,法名惟俨,本姓韩,是绛州人,后移居南康。十七岁时他拜在潮州西山慧照禅师门下,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在南岳衡山希澡律师处受具足戒。
有一天他突然说:“大丈夫应当不依傍外在力量自己解脱,何必成天琐琐碎碎小手小脚地坐在那里坐禅念经!”于是去参拜石头希迁,并领悟了石头密传的心法,在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到了澧阳芍药山,所以称作药山和尚。
他刚到那里时,曾向村里人借了个牛栏当作僧堂,过不多久,聚集了二十多人,忽然有一个僧人要请他做僧院的住持,渐渐人多了,有四五十人,住处便显得狭小起来,他们就在后山上造了小房子,请药山惟俨在上面住。惟俨到了上面,又转请了一个和尚来主持寺院,主持僧人再三请惟俨为大众说佛法,他刚开始不肯,第三次才同意,主持僧人很高兴,就先去告诉大家,大家也都欣喜万分,打钟上山。
众僧人上得山来,惟俨关了门,却又回到方丈室不出来。主持僧人在外面埋怨说:“刚才你答应给大家讲佛法,现在怎么又变卦了?”
惟俨回答说:“讲经则自有经师,讲论则自有论师,讲律则自有律师,你怪我做什么?”
就这样,过了几天,他才登上讲座,有人问:“不知你承继谁的衣钵?”
惟俨说:“古佛殿里‘拾得禅师’的一行字。”
这人再问道:“这行字说什么?”
惟俨说:“他不像我,我不像他。所以我首肯这些个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