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落蒲和尚[1]嗣夹山[2],在澧州[3],师讳元安,凤翔麟游人也,姓淡[4]。自少歧阳[5]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受业,至于论经,无不该通。先礼翠微[6],次谒临济,各有所进,后闻夹山,直造澧阳。

才展座具[7],时夹山问:“这里无残饭,不用展炊巾。”

对曰:“非但无,有亦无着处。”

夹山曰:“只今聻[8]?”

对曰:“非今。”

夹山云:“什么处得这个来?”

对云:“无这个。”

夹山云:“这个犹被老僧坐却底。”

云:“学人亦不见有和尚。”

夹山云:“与么则室内无老僧。”

对云:“画影亦不得。”[9]

夹山赞曰:“道者知音拍其掌,钟期能听伯牙琴。”

师问:“久向宗风,请师一言。”

夹山云:“目前无法。”

师云:“莫错。”

夹山云:“缦!缦!阇梨!山溪各异,任你截断天下人舌头,争奈无舌人解语何?阇梨只知有杀人之刀,且无活人之剑,老僧这里亦有杀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剑。”[10]

师进问:“如何是和尚活人之剑?”

夹山曰:“青山不挂剑,挂剑勿人知。”

师又问:“佛魔不到处犹未是学人本分事,如何是学人本分事?”[11]

夹山云:“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12]

师又问:“朝阳已升,夜月未现时如何?”

夹山曰:“龙含海珠,游鱼不顾。”[13]

师闻此语,莫知所从,便止夹山,抠衣数载,不惮劳苦,日究精微。

师有时上堂云:“夫学道先须辨得自己宗旨,方可临机免失。只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暂起见闻,便有张三李四、胡来汉去,四姓杂居,各亲其亲[14]。相参是非互起,致使玄閞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笼牢,智刀方剪,若不当场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亡诸见。见量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物与非物。

“今时学人,触目有滞[15],盖为依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得定!分寸不能移,所以见不逾色,听不越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然[16]。假饶当得门头净洁,自己未得通明,还同不了。若也单明自己,未明目前,此人只具一只眼。所以是非忻厌[17],贯系[18]不得,脱折自由,谓之深可伤愍矣。”

注释

[1]落蒲和尚:即落蒲元安禅师(落蒲,《宋高僧传》卷十二及《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作“乐普”,《五灯会元》卷六作“洛浦”),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卒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八九八年),夹山善会弟子,先住落蒲山(今湖南澧县),后迁至朗州苏溪(今湖南常德),弟子有乌牙宾彦、青峰传楚等。

[2]夹山:即夹山善会禅师(公元八〇五—八八一年),属青原行思下第四世,师事船子诚禅师,咸通初年(公元八六〇年)建夹山禅院(在今湖南澧县),弟子有落蒲元安、逍遥怀忠、蟠龙可文等。

[3]澧州:即今湖南澧县。

[4]《祖庭事苑》作“姓谈”。

[5]歧阳:即岐州,亦即凤翔旧称,所以《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说:“早年出家依本郡怀恩寺祐律师披削具戒。”

[6]翠微:即翠微无学禅师,丹霞天然弟子,传见《五灯会元》卷五。

[7]座具:即尼师坛(梵文)的意译,又名随坐衣,僧人随身携带的六种必备品之一。坐时敷设于座下以保护下衣,行时则叠起放在袈裟下。《大般若经》卷一有偈云:“善哉尼师坛,诸佛所受用。愿其一切缘,常座于其中。”

[8]聻:读如“呢”,语助词。

[9]落蒲元安这一连串看似执拗的否定式回答,也许正合佛教万法皆空的思想,也许正合禅宗不落俗套独立思考的方式,所以博得夹山赞许。

[10]禅宗常用“刀”“剑”等锐器比喻对参禅者严厉而直截的启悟,“杀人刀”是令学人涤清心源,扫荡心魔,把持心性,使情欲俗念不得侵扰;“活人剑”是令学人积极参究,终得顿悟,从而随缘放旷,从心所欲。在一“杀”一“活”之间令学人如大死大生一番脱胎换骨。

[11]佛魔不到处即无善无恶、无是无非境界,即《景德传灯录》卷五惠能所说“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落蒲觉得这已是学禅者追求的境界与目标,所以很诧异地问夹山,如果这还不是我们的“本身事”,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12]点烛照了外面千里,却未照到身边方寸暗室。比喻若不自心顿悟,纵然道理明、经典熟,也救不得自己。

[13]朝阳已升夜月未现,海面明亮水底漆黑,但纵令龙含海珠照耀明亮,游鱼亦不屑一顾。暗示人人自有开启心性、顿悟禅旨之缘,不必外在经典文字言说代替自己的灵性。

[14]这是说当人一堕入理路言筌,就有了道德、知识、感情上的是非判断、有无差异、好恶偏执,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反观这些道德、知识、感情的“空华水月”真相,于是各执一端,不得顿悟,所以下面落蒲元安要求学禅者“顿亡诸见”,抛开这些画地为牢的是非、有无、好恶。后来宋代黄龙祖心禅师全抄这一节话头,见《五灯会元》卷十七。

[15]触目有滞:指人处处受到牵制和阻碍,不能自由。落蒲元安认为其原因在于“依他”,即依靠外在众缘而起的空幻假相,而不是依靠自家心性。《成唯识论》卷八说:“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所以人一旦受外在众缘牵引,就不能使心灵空寂清净,自由无碍,反而使自己动弹不得,如堕密网之中。

[16]通常,人的感官各司其职,见与色、听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互相对应,这叫“六根”起“六识”。但佛教认为这是人受外在众缘限制而不能以心领悟的缘故,而得到大智慧达到大解脱的人却可以“六根互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就说阿那律陀等可以“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闻香”“异舌知味”。《成唯识论》卷四亦说:“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禅宗也常以此表示人应该超越感官局限,达到心灵自由,如《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所说的“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宋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一《死心禅师赞》所说的“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17]是非忻厌:忻,喜悦。即心中由理智与情感为基础的是非判断和好恶偏向。

[18]贯系:在这里指把是非好恶打成一片,无有分别,贯通融会,消解分别。

译文

落蒲和尚是夹山善会禅师的弟子,在澧州,法名元安,是凤翔麟游人,姓淡。从小在歧阳怀恩寺师从兄祐律师,对于佛教经论极为精通。后来他曾去参访翠微无学禅师,又去拜见临济义玄禅师,在两处都学到一些东西,后来听说夹山善会的名声,就直奔澧州而来。

在这里,他刚铺开坐具,就听到夹山善会说:“这里没有残羹剩饭,你不必铺你的餐巾。”

元安说:“不但这里没有剩饭残羹,就连‘这里’也是子虚乌有。”

善会说:“现在吗?”

元安答道:“不是现在。”

夹山善会说:“你从哪儿学了这个?”

元安又答:“没有什么‘这个’。”

夹山善会说:“‘这个’也不过是我老和尚坐过不要的。”

元安说:“我也没看见这里有你老和尚。”

善会说:“那么,这房间里没有我老和尚。”

元安说:“就是连个影子、画像也没有。”

夹山善会十分赞赏,就用两句诗夸奖道:“学道者遇见知音才鼓掌,只有钟子期才能领悟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之意。”

元安问道:“我久仰老师的禅风,请你给我说一说。”

夹山善会说:“眼前没有法。”

元安说:“不要搞错。”

善会便说:“慢着!慢着!大和尚啊!山溪各自流向不同,任凭你截断天下人的舌头,可是又怎么奈何得了没舌头人能说话?你只知道有杀人刀而没有活人剑,而老和尚我这里又有杀人刀,又有活人剑。”

元安再问:“怎样是活人剑?”

善会说:“青山不挂剑,挂剑没人知。”

元安又问:“如果说到佛陀和魔鬼都没到过的地方还不是我自己分上的事,那么什么是我分内应做的事?”

善会说:“烛光能照亮千里的佛像,暗室中的老和尚则迷蒙不见。”

元安又问:“朝阳已升,夜月未现时如何?”

善会答道:“纵然龙口含有夜明珠,可是水中游鱼却连看也不看。”

元安听了这话,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就在夹山善会这里住下,恭恭敬敬,不辞劳苦,一直好几年都在体会其中的精妙旨意。

元安有时走上禅堂说:“学道的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宗旨,才能在对答之中免于失误。这好比锋芒不露、刀剑在鞘时,没有是是非非,但只要心里一有念头,就会生出张三李四、胡人汉人的差别,就好像四姓杂居,各有亲人外人的差异一样。在参验禅意时有是非亲疏,就会使心灵被封闭、悟性不出现。心中的疑团像一张铁网,只有智慧之剑才可劈开,如果不当下启迪,迷惘的浪子怎么能回归故乡?想要使大彻大悟境界到来,只能让各种见闻知识顿时消亡。如果这些见闻知识被清除干净,心灵上蒙着的晨雾就会消失,智慧才会朗照人生,这时没有什么是与非的差别。

“现在的人,往往眼睛不亮,被各种现象迷惑,这是因为他总是被外在事物束缚住了!动也不能动,所以眼睛看到的只是一些事物的表面形相,耳朵听到的只是一些事物的外在声响,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的、意识了知的都是如此。即使门前扫得干净,自身却不清净,还是等于不得清爽。如果只明了自心,不洞明世界,这样的人也等于只长了一只眼睛。所以是非好恶如果不能打成一片,贯通融会、消解分别,那么就不能得到自在,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