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曹山和尚[1]嗣洞山,在杭州住[2],师讳本寂,泉州莆田县人也,俗姓黄。

师每上堂示诲云:“诸人莫怪曹山不说,诸方多有说成底禅师,在你诸人耳里总满也。一切法不接不借[3],但与么体会。他家差别知解,无奈阇梨何。

“天地洞然,一切事如麻如苇如粉如葛,佛出世亦不奈何,祖出世亦不奈何,唯有体尽,即无过患[4]。你见他千经万论说成底事,不得自在,不超始终,盖为不明自己事。

“若明自己事,即转他一切事为阇梨自己受用具,若不明自己事,乃至阇梨亦与他诸圣为缘,诸圣与阇梨为境,境缘相涉,无有了时,如何得自由?[5]若体会不尽,则转他一切事不去,若体会得妙,则转他一切事向背后为僮仆者。[6]”

注释

[1]曹山和尚:即曹山本寂禅师,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八四〇年),卒于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九〇一年),洞山良价弟子,曹洞宗创始人之一,门下有洞山道延、金峰从志、鹿门处真等。曹洞一系思辨色彩颇浓,受华严思想及阴阳学说影响,常讨论“正偏”“理事”之关系,重要命题中“五位君臣”“三渗漏”“三纲要”均富于理论色彩,与他宗不同。

[2]在杭州住:四字不知何指,本寂禅师先住曹山,在临川(今江西宜黄),后住荷玉,亦在此地,疑“杭”字乃“橅”(抚)之误,抚州治所即在临川。

[3]不接不借:佛法全凭自心领悟,不靠问答教诲,亦不得从外借来。

[4]只要自心体会彻底,便无有忧患过失。

[5]这几句话是说如果不能明白“自参自悟,自心即佛”,那么就是圣贤、经典也成了桎梏。境指心识,缘指外缘,佛教认为人之所以流转生死因果之中,就是由于境与缘和合生出种种妄识幻相。《俱舍颂疏》卷一说:“色等五境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大乘起信论》又说:“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曹山本寂在这里说,如果不能自内所证,那么圣贤经典与学佛参禅者就不是“以心传心”,而成了境、缘和合,彼此不仅不能沟通,反而互相开涉成了障碍,使心灵不得自由。

[6]自心是主,则一了百了,万事为主,则自心被万事牵制成了奴仆。《维摩诘经》卷一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传心法要》说:“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反过来,如《华严义海百门》所说:“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所以心若攀缘,则心为外境所牵,不得自由,反成奴仆,这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所说的心役于物,“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译文

曹山和尚是洞山良价禅师的弟子,在抚州,法名本寂,是泉州莆田县人,本姓黄。

曹山本寂禅师每当登上禅堂,常教诲大众说:“大家不要埋怨我不说佛旨,如今到处有靠耍嘴皮胡说乱道而成名的禅师,他们的话已经填满了你们的耳朵。一切最精妙的真谛是不能靠语言传授,不能凭借外力灌输的。如果能够这样如实地体验,则别人各式各样的差别见解,丝毫不能影响你们。

“此时一切山河大地洞然明白,一切的现象不过如麻、如苇、如粉、如葛,没有什么可以贪恋执着的,就是佛陀出世也莫奈何,祖师出世也莫奈何,只要你们自心彻底悟入,就没有任何过失和灾祸。你们看那些靠死啃经典论述的人,纵然他念了千万部书,心灵总不能自由,不能超越生死,这就是因为他不明白超越与解脱是自己的事。

“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一切事物就为我所用了,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你们就贪求成就诸佛菩萨的外缘,诸位佛菩萨就成了你们贪求的境界,贪求的境界和外缘互相牵扯,就生出种种妄念,妄念就使人流转于世俗生死之途,永无解脱之日,怎么能得自由?如果你们对佛旨不能真正领悟,那一切纷纭繁杂的现象就会纠缠你们心灵,如果你们对于佛旨能真正领悟,则一切纷纭繁杂的现象就被你们抛诸脑后,成了你们任意驱使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