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云门和尚[1]嗣雪峰,在韶州[2],师讳偃禅,苏州中吴府嘉兴[3]人也,姓张。年十七依空王寺澄律禅师[4]下受业,年登己卯,得具尸罗[5],习四分[6]于南山,听三车[7]于中道。
辞入闽岭[8],才登象骨,直奋鹏程,三礼欲施,雪峰便云:“何得到与么?”[9]师不移丝发,重印全机,虽等截流[10]还同戴角[11]。每于参请,暗契知见。后出瓯闽,止于韶州。
师因把杖打柱,问:“什么处来?”
对云:“西天来。”
师云:“作什么来?”
对云:“教化唐土众生来。”
师云:“欺我唐土众生。”[12]
却问:“大众,还会么?”
对云:“不会。”
师打柱云:“打你个两重败阙[13]。”
师良久,僧问:“何异释迦当时?”
师云:“大众立久,快礼三拜。”
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师云:“蒲州麻黄、益州附子。”[14]
问:“一口吞尽时如何?”
师云:“老僧在你肚里。”
僧问:“和尚为甚么在学人肚里?”
师云:“还我话头来。”[15]
问:“如何是禅?”
师云:“露珠吞虾蟆。”
僧云:“如何举唱,则不负于来机[16]?”
师云:“道什么?”
僧云:“还可来意也无?”
师云:“且款款问。”
师问僧:“诸方行来,道我知有,且与我拈三千大千世界,向眼睫上着。”学人应诺,师云:“钱唐去国,为什么三千里?”
师问僧:“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拈却了与你道。”
对云:“拈却了也。”
师云:“与么驴年去!”[17]
注释
[1]云门和尚:即云门文偃禅师,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八六四年),卒于南汉中宗乾和七年(公元九四九年),雪峰义存弟子。是禅宗五家中“云门宗”的开创者。
[2]韶州:在今广东韶关,云门山即在此地。
[3]苏州中吴府嘉兴:即今浙江嘉兴。
[4]澄律禅师:据《大正藏》四十七册《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雷岳所作《行录》,乃志澄和尚,云门文偃初出家即以志澄为师,并侍奉数年之久。
[5]己卯为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九一九年),文偃五十六岁。具尸罗即具戒,凡为僧尼,必先受戒,才取得正式资格。这里“己卯”二字肯定有错误,《行录》说文偃“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大约在二十多岁时。
[6]四分:即《四分律》,中国律宗所依据之主要戒律典籍。南山即终南山,律宗因创立者道宣住终南山,故又称“南山宗”,文偃并未亲到终南山学律,这里只是说他学习了南山宗的律宗典籍。
[7]三车: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这里用“三车”指代《法华经》。
[8]这里漏写了文偃参拜睦州道踪禅师一事,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九及《行录》等记载,文偃离开志澄律师之后,曾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参拜俗称“陈尊宿”的道踪禅师。
[9]《五灯会元》卷十五记载:“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
[10]截流:指领悟禅旨时斩钉截铁般干净利落,有如截断众流。德山缘密禅师曾衍云门文偃“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三句(见《人天眼目》)为“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称为“云门三句”(《五灯会元》卷十五)。其中“截断众流”即暗指打断理路,令人顿失,从而另觅参悟之道,所以说是“堆山积岳来,一一画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摧”。
[11]戴角:原意指禽兽,《列子·黄帝》云:“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史记·律书》:“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但这里却是用“戴角”来指代出类拔萃如麒麟戴角,《全唐文》卷一五七李师政《内德论》说:“始蒙然而类牛毛,终卓尔而同麟角。”《五灯会元》卷五“青原行思禅师章”也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12]答话者执着“西天”“佛陀”之相,不肯当下承担,总想要由他启悟,试想柱子怎能“教化唐土众生”呢?与禅宗“求自不求他”“自心自悟”的思想相违背,所以被云门文偃斥责,因为唐土大众也是可以自悟成佛的,并不须要别人教化。
[13]两重败阙:暗指不领会禅意的人,心如双重败阙,既不能尽数拆去,又不能遮蔽风雨,等于自设障碍,自入迷境。
[14]这种对于严肃重大问题采取答非所问的方法在禅宗里极其盛行,比如对“祖师西来意”“佛法大意”,他们就有“庭前柏树子”“镇州萝卜重七斤”“春来草自青”“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等回答,大概一是防止“有问有答”堕入理路言筌,二是以眼前平常事暗示佛法禅意即生活日常。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一问,在《景德传灯录》等书中有比较明确的回答,云门文偃说:“汝等没可凭么见了人道着祖意,便问个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哪个为佛,哪个为祖?”而在《五灯会元》卷十五中却只答两个字:“糊饼”。
[15]庞蕴居士曾向马祖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祖道一禅师答:“子以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居士顿时大悟。(见《五灯会元》卷三)“一口吸尽西江水”是不可能发生的,不与一切现象(万法)接触也是不可能的。禅宗主张“随缘放旷”,并不拒斥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发生关系,所以马祖道一不回答。试图过分追求绝对、彻底的人生解决方案,把不可能当成了可能,于是文偃讽刺他那种绝对的方式不能顺其自然,倒好像要把老僧也吞进肚里似的,把一切都“空”尽,于是不免违背了禅的本意,曲解了文偃的话头。
[16]机:指问答中暗含的玄机。
[17]“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是一种肯定的命题,即“山林水鸟皆念佛号”“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意思,表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这种全面肯定的方式不合禅宗旨意,因为禅宗是随顺自然的,不能偏于肯定一面,所以文偃说要“拈却了与你道”,但当听者误以为不肯定即否定而说“拈却了也”时,他不仅堕入了问答的理路成了有问有答,而且落入了非此即彼的绝对逻辑,因此文偃说他“驴年去”。
译文
云门和尚是雪峰义存禅师的弟子,在韶州,法名文偃,是苏州中吴府嘉兴人,本姓张。十七岁时在空王寺志澄律师门下出家,己卯年受具足戒,曾学了律宗知识,也学了法华经典。
后来辞别师父到了闽中,他刚登上象骨山,就表现了远大志向,当时他正准备向雪峰义存行参见礼,义存就问:“你怎么能到这里?”文偃毫不思索,马上便能领悟问话中蕴含的玄机,答话干脆利落不涉理路,显出他出类拔萃的智慧。此后每次与义存请教问答,都契合心性玄机。后来他离开了闽中,到韶州居住。
文偃有一次拿拄杖打柱子,问一个僧人:“柱子从哪里来?”
回答说:“从西天来。”
文偃问:“来做什么?”
这僧人说:“来教化中国大众。”
文偃说:“是欺骗我们中国大众!”
他回头问大家懂不懂这意思,大家说不懂,文偃就又打柱子,说:“打你这一再让人误解的破墩子!”
文偃久久地默默无言,有个僧人说:“这柱子和释迦牟尼有什么两样?”
文偃就说:“那你们为什么死站在那里?快顶礼三拜呀!”
又有人问:“怎样才是超越佛陀祖师的说法?”
文偃说:“蒲州麻黄,益州附子。”
有僧人问:“一口吞尽一切时会怎么样?”
文偃说:“那我老和尚就在你肚子里了。”
有个僧人不解问道:“老和尚你怎么会在人肚子里?”
文偃说:“不然,把我说的话语吐出来还我。”
有僧人问:“什么是禅?”
文偃答:“露珠把蛤蟆吞了。”
又有僧人问:“怎么对答颂赞才不会输给别人提出的机锋?”
文偃说:“说他干什么?”
僧人又问:“那么可不可以首肯他的机锋禅意?”
文偃说:“且慢慢地问他。”
文偃问僧众:“各处来参究的人,说我知晓有无的有,那么你们给我拿三千个大千世界,放在眼睫毛上。”众人刚应声,文偃又说:“钱塘离中原,为什么是三千里?”
文偃问僧:“一切声音都是佛陀的声音,一切形相都是佛陀的形相,把这抛开了,我再跟你说禅法大意。”
僧说:“已经抛开了。”
文偃说:“那你就等到驴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