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江西马祖[1]嗣让禅师[2],在江西,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3]人也,姓马,于罗汉寺[4]出家。

自让开心眼,来化南昌[5],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6],是故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开悟。又数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7]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8]”

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9]

“三界唯心[10],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11]。汝可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

“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12]若体此意,但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13],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则不生。’”

问:“如何是佛法旨趣?”

师云:“正是你放身命处。”

问:“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14],直指西来意,不烦多说。”

师云:“我今日无心情,不能为汝说,汝去西堂问取知藏[15]。”

其僧去西堂,具陈前问,西堂云:“汝何不问和尚?”

僧云:“和尚教某甲来问上座。”

西堂便以手点头云:“我今日可杀头痛,不能为汝说,汝去问取海师兄。”

其僧又去百丈乃陈前问,百丈云:“某甲到这里,却不会。”

其僧却举似师,师云:“藏头白,海头黑。”

注释

[1]马祖:即马祖道一禅师,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七〇九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南岳怀让弟子。曾在建阳(今福建)、临川(今江西)、南康(今江西)等处弘传禅法,唐代宗大历年间住钟陵开元寺(今江西南昌附近),开创圭峰宗密所谓的“洪州宗”,对唐代禅宗影响极大。弟子有百丈怀海大珠慧海南泉普愿等百余人,禅宗五家中临济宗、沩仰宗即出自此一系中。马祖道一卒后,唐宪宗敕谥“大寂禅师”。

[2]让禅师:即南岳怀让。

[3]汉州十方县:即今四川什邡县。

[4]罗汉寺: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六、《宋高僧传》卷十、《五灯会元》卷三,马祖道一“幼年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后至南岳衡山,因“磨砖作镜”一语而从南岳怀让学禅,时在开元年间(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

[5]据《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道一至南昌前,曾在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大历中(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才到南昌附近的开元寺。

[6]此心即是佛心:是禅宗的重要命题,六祖惠能《坛经·疑问品》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忏悔品》又说:“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都是这个意思。马祖道一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心即佛”也是这个意思。在禅师看来,超越与解脱的本源是在自心之内而不是在自心之外,所以成佛作祖应“求自不求他”,所谓“自心”,即《楞伽经》卷一所说的“第一义心”或“清净心”。

[7]菩提达磨经常依据《楞伽经》说法,敦煌本《楞伽师资记》记载他与慧可对话即云:“有《楞伽经》四卷,仁者依行,自然度脱。”

[8]《宗镜录》卷五十七引此句后解释说:“所谓宗者,谓心实处,约其真心之性,随其义开体用二门,即同《起信》立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真如是体,生灭是用。”这个解释不尽合马祖之意,马祖道一的意思是强调“自心即是佛心”的圆满自足,要求人追寻“空无”之心,所以说“无门为法门”。

[9]指善、恶、净、秽俱是自心幻现,无有真实自性。

[10]《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三界所有,虽是一心。”意思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俱为心造。

[11]这里进一步说,通常所谓的“心”也不是真正的“自心”,是由于“五识”与外在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意识”。《俱舍论》卷四说:“心、意、识体一。”这个“心”只是“质多心”,或《宗镜录》卷二所说的“缘虑心”。

[12]这个意思与《心经》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相近,意谓色(现象)为心(意识)所生,无心亦无色,有心亦有色,若知色是空幻假相,即使色生亦可视为不生,即使心生亦可视为无心,如此,则“自心”不为“色尘”所缚,亦不为“心所”所拘,所以下面说若体此意,可得自在。

[13]圣胎:系借用道教炼丹名词,道教以“圣胎”喻凝聚精、气、神于一体,完足圆满的仙体真元。这里马祖道一用来比喻佛性,“长养圣胎”即保持清净佛性不致流失。

[14]四句,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楞伽经》卷二:“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百非,指一系列的否定方式,因为佛法真谛无法正面说,所以通常以否定方式显示。

“离四句,绝百非”大约是隋唐佛教常用的一个术语,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上亦云:“夫道之为状也,体绝百非,理超四句。”意思是说佛法真谛甚至不能被四句所笼罩,也不能被一系列的否定方式所显示,必须更上一层,才能了悟佛法真谛所在。所以这里僧人要求马祖道一“直指西来意”。

[15]知藏:即智藏,马祖道一的弟子,曾随马祖多年,生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卒于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传见《宋高僧传》卷十《马祖道一传》所附。

译文

马祖和尚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在江西,法名道一,是汉州什邡县人,本姓马,在罗汉寺出家。

他自从得到怀让禅师的指点悟到禅旨以后,到南昌一带来传授佛法。常对众人说:“你们现在要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灵就是佛陀,这心就是佛心,正因为如此,达磨大师才从南天竺国来传授上乘的一心之法,让你们开悟。他又屡次引用《楞伽经》经文,来证明众生心地本自具足万法,他这样做,是怕大家颠倒,不肯相信这一心之法本来就在每个人心中。所以《楞伽经》说:‘佛陀的言论始终以心灵为最根本的目标,而空无之门就是超越与解脱的途径。’”

又说:“求佛法的人应当一无所求,心之外没有佛陀,佛陀之外也没有心。心应当空明澄澈,不寻觅善,不舍弃恶,在清净和秽浊两端都不偏倚,了知罪恶本性本是空幻,善行德行也是虚假,无论如何思虑都不能得到,因为它们没有永恒不变自性的缘故。

“三界只是一心所现,千万种现象也只是一心所化,凡人能看到的形相,都只是看到了心,心本身并不显现,由于外在现象的媒介才显现。你可以随心说话,无论是事物还是论理,都不会对心产生障碍,智慧与觉悟也同样如此。

“在心中产生的,就叫作现象,知道现象是空幻假相,产生也等于不产生。如果能够领悟这个道理,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衣吃饭,保持清净空明的佛性,任从生活变化,也不会影响自己的一切。你们领受了我的这番教诲,请再听我这首偈语:‘心地可以随时言说,菩提也只是空灵宁静,无论是事是理都不会束缚你的佛性,只要你把一切现象视为空幻,那么,原本应当会产生的烦恼与障碍,也就不会发生了。’”

有人问:“佛法的旨趣在哪里?”

道一说:“正在你安身立命处。”

又有人说:“请大师你不要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不要用一系列的否定方式,请为我们直接说一说达磨祖师西来的意蕴,不要啰里啰嗦绕弯子。”

道一回答说:“我今天没有情致,不能给你说,你去西堂问智藏去。”

这个僧人就到西堂向智藏说了上述问话,智藏说:“你为什么不问道一大师?”

僧人说:“大师叫我来问上座你。”

智藏就用手指了指头说:“我今天倒霉头痛,不能给你说,你去问怀海师兄。”

这僧人又找了百丈怀海把前面问话说了一遍,百丈怀海说:“我虽到这里,却不懂这意思。”

这僧人把智藏和怀海的话又告诉马祖道一,道一说:“智藏头白,怀海头黑。”